作者:趙國明
生活中多數(shù)的 中藥 在服用前都是需要煎煮的,但是多數(shù)人可能對于煎中藥的時間和放的水等不是很了解。如何正確煎中藥?本文是我整理如何正確煎中藥的資料,僅供參考。
如何正確煎中藥
煎煮中藥的器皿選擇
煎煮中藥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藥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瓦罐的 化學 性質(zhì)穩(wěn)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
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后再把藥垢清洗干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藥時要經(jīng)常攪拌,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鳳凰 中醫(yī) 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藥。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藥里的多種化學成分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毒副作用。
煎中藥的時間
煎藥時間應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 清熱 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其中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煎中藥的其它細節(jié)
鍋蓋
通常剛開始煎藥時須蓋緊鍋蓋,待水沸時可用兩根筷子撐起鍋蓋,留些縫隙讓蒸氣排出。有些中藥含有揮發(fā)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類藥物以及西洋參等貴重藥材,煎煮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易發(fā)散到空氣中,則須蓋著蓋子熬。
浸泡
如同打豆?jié){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煎煮中藥前,應先用冷水將中藥浸泡1?2小時(除用醋、酒泡的藥),要20分鐘。
用水
煎藥用自來水即可,水量要浸過藥材表面1?3厘米。藥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火候
煎煮時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藥液后,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操作
煎藥時要注意攪拌藥料,讓藥液充分煎透。每劑中藥一般煎兩次,第二次時間可略短。有些藥物需要區(qū)別對待,如先煎、后下、沖服等,中藥師都會在抓藥時講明。
中藥的正確熬制方法
1.煎藥器具:在煎藥時盡量使用砂鍋、不銹鋼、玻璃、搪瓷等器具為佳,忌用鐵器、銅鍋。因為前者理化性質(zhì)比較穩(wěn)定,不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fā)生反應,以保證藥物的療效。而鐵銅類成份性質(zhì)較為活潑,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fā)生反應,影響療效。
2.浸泡方法:煎藥前,應先將藥物放入藥鍋內(nèi),加干凈的冷水浸泡藥物,加水量以淹沒過藥面3-5cm,浸泡20-60分鐘為宜(過久則藥物易發(fā)霉變質(zhì)),這樣有利于藥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劑藥煮兩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藥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維持藥物沸騰;第二煎加水適量少些(以淹沒過藥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時最好加蓋, 一般情況下煎藥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否則氣味易走失,藥效降低。
4.煎熬時間:藥物煮沸后開始計算時間。一般藥物第一煎20-30分鐘,第二煎15-25分鐘;滋補及質(zhì)地堅實的藥物第一煎40-60分鐘,第二煎30分鐘左右;解表、理氣及質(zhì)地輕松、芳香的藥物第一煎6-15分鐘,第二煎5-10分鐘。
5.濾取藥液:藥液煎取量需根據(jù)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 決定 ,成人量一般每煎約200-500ml, 兒童 量約為成人的1/4-1/2,即50-250 ml。
6.服用時間: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藥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藥液,這樣可以使兩煎藥物在體內(nèi)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也可以將兩煎藥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服用,兩次以相隔6小時左右為宜。當天煎的藥當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補藥宜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藥及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后半小時服用;其它藥劑請遵醫(yī)囑。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熱服、溫服、冷服3種,一般而言,發(fā)汗解表藥和溫補藥宜溫服;祛寒藥、治療關節(jié)痛和潰瘍病的藥宜熱服,清熱 解毒 藥宜冷服。
8. 注意事項 :中藥包里經(jīng)??吹接眉埢蚣啿剂戆闹兴?,標有先煎、后下、包煎、沖服等字樣。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則將影響藥物的效果。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但要不斷攪拌,防止溢鍋、糊鍋。
(注意:熬焦、熬糊藥物的藥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正確地煎中藥的方法
一、水洗中藥降低療效
中藥煎煮前千萬不要清洗,因為藥材經(jīng)水洗后,將丟失一部分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導致藥效降低。中藥中有不少藥材是粉末類的,也有的在配藥時需研碎,如桃仁、龍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流失。還有的藥材在炮制過程中加入蜜、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沖洗,可導致部分輔料丟失。如常 用藥 材中的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二、煎藥前先用冷水泡
煮容器與藥液質(zhì)量關系非常密切,目前多主張使用陶瓷、瓦罐,以確保中藥的療效。一般加冷水漫過藥面,浸透后再煎煮,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鐘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據(jù)藥材自身質(zhì)地的輕重和季節(jié)、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特別在夏季,浸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引起藥物酶解和霉敗。煎前浸泡花、草、葉可浸20分鐘;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宜浸泡30~60分鐘。
宜選用潔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用水量應視藥物的重量、體積、吸水能力、煎煮時間、火候及所需的藥量等因素來決定,一般以水漫過藥物半寸左右為宜。煎藥的用水量應一次加足,不要中間加水,更不能把藥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藥應棄掉。
三、藥材入鍋注意順序
處方上注明先煎的藥物,應先放入清水中煎沸,沸后20分鐘左右,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煎。處方上注明后下的藥物,可在其他中藥煎好后,再加入后下的藥物煎約5-10分鐘便可。處方上注明沖服的中藥,應先將它放在碗里,用煎好的藥液倒進去,攪和后服用,例如田三七就常沖服。處方上注明是烊化的中藥,則應先將煎好的藥液去渣,然后趁熱將需烊化的中藥放進去,用木筷子徐徐攪動至均勻后服用。如果該中藥仍未溶化,可用文火加溫,同時徐徐攪動藥液至均勻,例如阿膠常烊化服用。
四、煎藥加多少水合適
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zhì)及雜質(zhì)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zhì)較好的。水最好采用經(jīng)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zhì)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藥材成份發(fā)生沉淀反應。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fā)量及煎煮后所需藥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jù)飲片質(zhì)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藥材量的5-8倍,或?qū)嬈m當加壓后,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后,將藥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藥平面約0.5-1厘米,繼續(xù)武火煎煮至沸騰后改為文火煎煮20-30分鐘即可。質(zhì)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
五、煎煮次數(shù)與方法
中藥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煎煮次數(shù)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shù)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zhì)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
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jié)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后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nèi)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繼續(xù)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治療一般 疾病 的中藥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分鐘,二煎10~20分鐘。用于治療 感冒 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10~20分鐘即可,并趁熱服用。用于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鐘,二煎為20~30分鐘,三煎為10~20分鐘。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jīng)常攪拌。
煎煮好的中藥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藥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藥物煮干煮焦了,則此藥不能服用,因為此時產(chǎn)生很多有毒物質(zhì),服用對身體有害。
六、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后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藥物加水煎煎煮后都會吸附一定藥液。其次主藥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藥渣再吸附。如藥渣不經(jīng)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份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份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藥物,藥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時,趁熱將藥液濾出后,要將藥渣用雙層紗布包好,絞取藥渣內(nèi)剩余藥液。有研究表明絞取藥渣內(nèi)的藥液可增加藥液成份的15%-20%
中藥煎后所取得的藥液成人一般每次200毫升左右,學齡期兒童100毫升,嬰幼兒50毫升為宜。按一日2次服用。
七、服法
服用中藥,許多人的習慣是一劑中藥煎兩次,分頭汁和二汁分別服用。其實,這種服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中藥中易溶的甙類、多糖類、揮發(fā)油等有效成份在頭煎中含量較多,其它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時,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多,故兩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藥效也差異很大。所以,服用中藥一般應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藥液體合并,攪拌均勻后分為2份或3份,分別于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發(fā)揮藥效至最佳程度。一般來說,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jù)醫(yī)師的 指示 ,中藥煎煮方法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藥力持續(xù),有利于更快地緩解癥狀、減輕病情。幼兒或嘔吐病人因為服用藥物有困難則可以分多次服完。中老年人用于滋補身體的補益中藥最好是在飯前服用,特別是早晨空腹時服,有利于滋補成份的吸收。藥汁冷了,應熱一下再服用。大多數(shù)中藥宜乘溫服下,發(fā)汗藥須熱服以助藥力,而清熱中藥最好放涼后服用。
一般而言,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宜飯前空腹服用;治療外感疾病及頭面部疾病的藥物宜飯后服用;安神的藥物宜臨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藥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間服食。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也宜飯后服用。飯后服用的時間一般為進食后半小時左右。
八、煎藥機煎中藥
中藥煎煮機是一種帶有電控裝置的全封閉微壓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產(chǎn)生的蒸氣一次性使藥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藥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量,保證中藥療效,更符合衛(wèi)生學要求,不易霉變。機煎中藥,服用比較方便。一般情況下,機煎中藥都是包裝在醫(yī)用塑膠袋中,包裝過程也在全封閉無菌狀態(tài)下進行的。這種袋裝藥液抗擠壓、不易破損,每包藥液可在常溫下,能保存10天左右,
無論 居家 還是外出攜帶都非常方便。服藥時,只需將藥包放進熱水內(nèi)浸泡約10~20分鐘即可飲用。微波爐加熱后的機煎袋裝中藥不會影響藥效的發(fā)揮,可以放心服用。
九、適當忌口
服用中藥期間,飲食方面應注意忌食生、冷、黏膩、辛辣的食品,沒必要另外補充維生素。一般患熱 性病 者忌辛、辣、油膩及不容易 消化 的食物和煙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黃疸、過敏性疾病、癰疽、 腫瘤 及某些 皮膚病 忌食魚、蝦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腫病人忌食鹽;補血藥忌 飲茶 等。
十、特殊中藥的處理
在處方中有些藥材性質(zhì)特殊,不能與方中群藥同煎,應分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醫(yī)師會在處方中注明,藥房在配藥時會另包并加以說明。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zhì)、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入藥方法。
1、先煎:
礦物類、貝殼類、甲殼類、骨類、化石類藥物的質(zhì)地堅硬,這些藥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時間內(nèi)很難煎煮出來,因此要單獨先煎。例如礦物類藥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貝殼類藥物如牡蠣、石決明等;甲殼類藥物如龜板、鱉甲、穿山甲等;骨類藥物如虎骨和豹骨等。這些藥物必須事先搗碎,加水單獨煎煮 30分鐘后,再加入其它藥物一同煎煮。
另外,還有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如川烏、附子、草烏等,通過長時間的高溫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一般開水煎1小時后(切忌加冷水,具體煎熬時間詢問醫(yī)生)再加入其它藥物一同煎煮,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減少其毒性,久煎后的水解產(chǎn)物才能起到治療作用,使其應用更為安全。
2、后下
花、葉類以及一些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性成份多的藥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會致香氣揮發(fā),藥性損失,故宜后下,部分根莖類有效成份煎煮時中藥成份對熱不穩(wěn)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應后下。如藏紅花、大黃、番瀉葉等,入藥宜后下。在其它藥煎煮以后,?;鹎暗?~10分鐘時再將其納入,煎沸5~10分鐘即可,叫后下。
3、包煎
將某種藥用紗布包起來,再和其它藥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類藥物,一中藥煎煮方法是細小種子類藥物,如車前子、葶藶子、青葙子等,煎藥時特別粘膩,如不包煎,容易粘鍋,藥汁也不容易濾除:二是有些藥物如蒲黃、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時容易上飄在藥液表面或沉淀鍋底,所以需要包起來煎煮;三是有些有絨毛的藥物,如辛夷、旋覆花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濾除,服后絨毛會刺激咽喉,引起 咳嗽 、嘔吐等副作用。煎煮上述藥物時先將藥物用紗布包好,再放入藥鍋內(nèi)與其它藥物同煎,叫包煎。包煎時藥袋盡量松些,以免藥物膨脹時空間不足導致無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4、另煎:
有些比較貴重的藥物(如紅參、西洋參、生曬參、鹿茸等),可單獨煎煮取汁,再兌入煎好的藥液中同服。以免在與其它藥物的煎煮過程中損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費。
5、溶化:
又稱烊化,是指有些膠質(zhì)性中藥(如阿膠、鹿角膠、龜膠等)或黏性易溶的藥物(如飴糖),煎煮時容易與其它藥物粘結成團塊或造成溶液膠體滲透壓提高,不利于藥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響整個藥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鍋底,容易熬焦且浪費藥材,不宜與其它一般藥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內(nèi)隔水燉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攪拌,再兌入其他藥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藥液溶化后服用。
6、沖服:
煎中藥,是用中藥治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藥煎得好不好,對藥效的發(fā)揮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中醫(yī)師開好處方后總是交待患者要怎樣分煎服?,F(xiàn)根據(jù)中醫(yī)師的建議,我們對怎樣煎中藥作些解答。
1 用水。煎藥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衛(wèi)生標準的飲用水,通常用自來水,有條件的可使用凈化水。
2 泡藥。待煎藥物應當先行浸泡,浸泡時間一般不少于30分鐘,但不宜超過2小時;尤其是夏季,泡藥時間過長會使中藥變質(zhì)。
3 水量。煎煮開始時的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2~5厘米為宜,花、草類藥物或煎煮時間較長的應當酌量加水。傳統(tǒng)煎藥方法每劑藥一般煎煮兩次,將兩煎藥汁混合后再分裝,待服。
4 煎煮時間。煎煮時間應當根據(jù)方劑的主治和藥物的功效確定。一般來說,藥物煮沸后應再煎煮20~30分鐘;解表類、清熱類、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一般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鐘;滋補藥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約40-60分鐘。藥劑第二煎的煎煮時間應當比第一煎的時間略縮短。
5 攪拌。煎藥過程中要攪拌藥料2~3次。攪拌藥料的用具應當以陶瓷、不銹鋼、銅等材料制作的為宜。
6 煎藥量。煎藥量應當根據(jù)兒童和成人分別確定。兒童每劑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劑一般煎至400-600毫升,或遵醫(yī)囑。
凡注明有先煎、后下、另煎、烊化、包煎以及煎湯代水等特殊的中藥飲片,應當按照要求或醫(yī)囑操作。
7 先煎。先煎藥應當煮沸10~15分鐘后,再投入其它藥料同煎(已先行浸泡)。
8 后下。后**應當在第一煎藥料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10分鐘。
9 另煎。另煎藥應當切成小薄片,前煮約2小時,取汁。
10 另燉。另燉藥應當切成薄片,放人有蓋容器內(nèi)加入冷水(一般為藥量的10倍左右)隔水燉2~3小時,取汁。此類藥物的原處方如系復方,則所煎(燉)得的藥汁還應當與方中其它藥料所煎得的藥汁混勻后,再行分裝。某些特殊藥物可根據(jù)藥性特點具體確定煎(燉)藥時間(用水適量)。
11 烊化。溶化藥(烊化)應當在其它藥煎至預定量并去渣后,將其置于藥液中,微火煎藥,同時不斷攪拌,待需溶化的藥溶解即可。
12 包煎。包煎藥應當裝入包煎袋閉合后,再與其他藥物同煎。包煎袋材質(zhì)應符合藥用要求(對人體無害)并有過濾功能。
13 煎湯代水。應當將煎湯代水藥先煎15-25分鐘后,去渣、過濾、取汁,再與方中其它藥料同煎。
14 特殊要求。對于久煎、沖服、泡服等有其他特殊煎煮要求的藥物,應當按相應的規(guī)范操作;先煎藥、后**、另煎或另燉藥、包煎藥、煎湯代水藥在煎煮前均應當先行浸泡,浸泡時間一般不少于30分鐘。
15 煎透。煎時,藥料應當充分煎透。判斷煎透的方法是無糊狀塊、無白心、無硬心。另外,煎藥時應當防止藥液溢出、煎干或者煮焦;煎干或煮焦者禁止服用。
16 防污染。對于提供代煎藥服務的單位,內(nèi)服藥與外用藥煎藥區(qū)域、包裝等均應當使用不同的標識區(qū)分。煎煮好的藥液應當裝入經(jīng)過清洗和消毒并符合盛放食品要求的容器內(nèi),嚴防污染。
17 保存期。煎好的藥液一般都是以專用的塑料袋封好。通常放在陰涼避光的地方(避光,20℃以下)保存15天左右。雖然我們通過實驗證明,有的處方代煎后藥液可以保存3個月質(zhì)量還是合格的,但為了保證用藥安全,建議患者代煎藥的量最好不超過15天(自家煎的中藥,最好當天服完)。
18 加溫。在服藥時,通常可以用開水泡或者微波爐加熱的方法把已煎好的藥加溫。如果發(fā)現(xiàn)藥袋膨脹、服藥時味道與上次服的藥有差異等情況,藥很可能已經(jīng)變質(zhì),應停止服用。
煎好的湯藥,一般宜溫服,特別是一些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瓜萎仁、乳香等。溫服可和胃益脾,減輕對腸道的刺激。但是,對嘔吐病人或中毒病人卻宜冷服,熱證用寒藥也可冷服。此外,對惡心、嘔吐的病人,可在服藥前先嚼一些橘皮或生姜,以防嘔吐。
同時,服藥期間要注意幾點:①少食豆類、生冷、肉類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病人的脾胃運行負擔,影響病人恢復健康;②熱性疾病患者應禁食或慎食酒類、辣味、魚類、肉類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易助長熱性病邪,使病情加重;③服解表、透疹藥時,宜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④服溫補藥時,應少飲綠茶、少食蘿卜,因兩者的藥性涼及下氣作用會降低藥物溫補脾胃的功效。
(資料來源:《大眾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024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淺談經(jīng)方煎煮用水的法度
下一篇: 六味地黃丸偏于補腎陰不宜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