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種植方法:
1.選地整地:土茯苓比較粗生,適應性強,山地平地均可種植。建議應選地以選擇以土質(zhì)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種植,比較容易高產(chǎn)。
2.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播種期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條播法,按行距20cm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下,覆土厚lcm左右,保持土壤濕潤,待苗高I0cm左右移裁。
3.種植按行:株距各25cm開穴,每穴栽1株,待苗高30cm左右,應搭架,將莖藤引上,以利生長,注意松土除草,施追肥1-2次。
土茯苓: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燥根莖,其為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藥部分只選擇其干燥后的根莖。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后干
(一)概述
別名云苓、松茯苓。
為多孔菌科臥孔屬植物茯苓[(Schw.)Wolf]的菌核,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樹上的真菌。藥用部分為干燥菌核體。性味甘、淡平。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能。用于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心悸、眩暈。茯苓皮,利水消腫,用于水濕浮腫等癥。各國各地均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茯苓多寄生于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長發(fā)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菌絲(白色絲狀物)階段和菌核階段。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菌絲從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營養(yǎng),同時分泌酶來分解和轉化木材中的有機質(zhì)(纖維素),使菌絲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長。第二階段是菌絲至中后期聚結成團,逐漸形成菌核(亦稱結等)。結苓大小與菌種的優(yōu)劣、營養(yǎng)條件和溫度、濕度等環(huán)境因子有密切關系。不同品種的菌種,結苓的時間長短也不同,有的品種栽后3~4個月開始結苓,有些則較慢,需6~7個月。早熟種栽后9~10個月即可收獲,晚熟的品種則需12~14個月。
(三)生長特性
茯苓喜溫暖、干燥、向陽,忌北風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廣。溫度以10~35℃為宜。菌絲在15~30℃均能生長,但以20~28℃較適宜。當溫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絲生長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溫不致于凍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氣、沙多泥少的夾沙土(含沙60%~70%)為好,土層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實、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適宜菌絲生長。切忌堿性土壤。
(四)栽培技術
1.備料
茯苓生長的營養(yǎng)主要靠菌絲在松樹的根和樹干中蔓延生長,并分解和吸收其中養(yǎng)分和水分之特點,選用松樹作為茯苓的生活原料。為了充分發(fā)揮松樹的利用效率,目前生產(chǎn)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樹蔸栽培兩種方法。
(1)段木備料
每年10~12月松樹砍伐后,立即修去樹椏及削皮留筋,具體要留幾條筋,要看樹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質(zhì)部,順木將樹皮相間縱削(不削不鏟的一條稱為筋),各寬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經(jīng)半個月以后,將木料鋸成長約80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陽處難疊成“井”字形,待敲之發(fā)出清脆響聲,兩端無松脂分泌時即可供用。
(2)樹蔸備料
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樹蔸作材料。在秋、冬季節(jié)伐松樹時,選擇直徑12厘米以上的樹樁,將周圍地面雜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樹樁上部分別鏟皮4~6向,留下4-6條約3~6厘米寬未鏟皮的筋(也叫引線)。樹樁下的粗大樹根也可用來栽茯苓,每條樹根鏟皮3向,留3條引線。根留1~1.5厘米長,過長即截斷不要,使樹蔸得到充分暴曬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將樹蔸蓋好,防止降雨淋濕。
2.選地挖窯
(1)選地
宜選排水良好的向陽緩坡地,土質(zhì)深厚、疏松的砂質(zhì)壤上(含沙量60%~70%)為好。黏土、透氣性差的土壤不宜采用。最好選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莊稼地;栽過茯苓的地塊即應放荒5~10年方可再種。
(2)挖窯
挖窯時間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進行。先清除場地的草根、雜木蔸、石塊等雜物,然后依備料段木的大小與長短挖窯。窯形為長方形(長度視段水長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寬30~50厘米,窯地按坡度傾斜,清除窯內(nèi)雜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潔。場地沿山坡兩側開溝以利排水,如坡度較陡,可在被頂筑壩攔水。
(3)下窯與接種
下窯接種時間在春分至清明前后進行。下窯應選連續(xù)晴天土壤微潤時,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窯,一般每窯2至多段。細料應墊起與大料一樣高,兩節(jié)段木留皮處應緊靠,使鏟(削)皮成“V”形,以便于接種。以重量計,每窯2節(jié)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于10千克。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種,歷來沿用菌核組織,通稱“肉引”;將其壓碎成糊狀作種用稱為“漿引”;把“肉引”接種于段木,待菌絲充分生長后挖起,鋸成小段作種的稱“木引”。用“肉引”和“漿引”栽種一窯要耗費茯苓0.2~0.5千克,用種量大,不經(jīng)濟;“木引”操作繁瑣,菌種質(zhì)量難以穩(wěn)定,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也難以保證。近年來采用純菌種接引,即可獲得高產(chǎn),又可節(jié)約大量商品茯苓,是當前廣泛應用的最好方法。菌種是用小松木塊(長寬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裝瓶消毒,加適量的培養(yǎng)基質(zhì),經(jīng)接上茯苓原種培養(yǎng)在瓶內(nèi)長滿旺盛的乳白色菌絲,而作為大面積茯苓的接種菌種。
接種時在兩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長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后用消毒過的鉗或鑷子將瓶內(nèi)的菌種(長有菌絲的松土塊)取出,平擺在兩段木間的新口處,并加蓋松木片或松葉,上面可再放一條段木(若兩段水重20千克以上,則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個窯面成龜背形。每窯需菌種1/3~1/2瓶。
利用樹蔸栽培在茯苓則于根蔸上削2~3個新口,然后將菌種分別接種在新口處,蓋上松片或松葉,覆土高出樹蔸15~18厘米,每樹蔸一般用菌種0.5~1瓶。
3.田間管理
(1)查窯補引
段木接種7~10天,使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檢查時若發(fā)現(xiàn)段木上不長菌或污染雜菌即應進行補缺。方法是將窯的蓋土扒開,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絲生長旺盛的窯中取出一段補上,然后將土覆回;或是將不上菌窯內(nèi)的段木全部取出,曬去水分,再將段木重新削口,放回原窯用菌種接種。
(2)培土
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后,苓體不斷增大或因大雨沖刷表土層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長。故要勤檢查,發(fā)現(xiàn)窯土裂開或苓體露出要及時用細立培土,同時還應注意拔除雜草和防止人畜進入地內(nèi)踏踩。
4.病蟲害防治
蟲害主要是白蟻,危害嚴重。接種后當年7~9月和第二年5-6月份地溫高,白蟻繁殖快。
防治方法:發(fā)現(xiàn)蟻路,及時用藥噴在蟻身上,使之帶回窯內(nèi)互相傳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開水灌水蟻穴,并加蓋砂土,滅除蟲源。
(五)采收加工
(1)采收
茯苓一般在接種后8~10個月內(nèi)成熟,成熟茯苓的一個特征是外皮帶黃褐色,屆時可以控;另一個特點是長菌核的段木變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養(yǎng)料已盡,應立即采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宜成熟一批收獲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窯15-20千克段木約收鮮茯苓2.5~15千克,高產(chǎn)可達25~40千克。
(2)加工
將采收茯苓堆放室內(nèi)避風處,用稻草或麻袋蓋嚴使之發(fā)汗,析出水分,再攤開晾干后反復堆蓋,至表皮皺縮呈褐色時用刀剝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選晴天依次切成塊片(長、寬、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將切出的白塊,赤塊分別攤竹席或竹篩上曬干。也可直接剝凈鮮茯苓外皮后置蒸籠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規(guī)格切成方塊,置陽光下曬至足干。一般折干率為50%左右。
產(chǎn)品質(zhì)量:成品以足干,去凈外皮,成正方形塊,厚薄均勻,白色者為優(yōu)質(zhì)。
1、選土:土茯苓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干旱和蔭蔽。并且土茯苓具有適應性強的特點,砂質(zhì)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
2、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
3、播種: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時候進行播種。采用條播法,按行距20cm開條溝,然后將種子均勻播下,覆土厚1cm左右,保持土壤濕潤,待苗高10cm左右移裁。
4、生長期管理:生長期應經(jīng)常松土除草,苗長到高30cm左右,應搭個架子,把藤蔓向上牽引,以幫助生長,追肥施1-2次。
1、生長環(huán)境:生長于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灌木叢中、河岸或山谷中,也見于林緣與疏林中;生長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叢或山坡陰處。
2、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南部)、長江流域以南以及臺灣、海南、云南等地;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云南等地。
土茯苓性甘、淡,平。歸肝、胃經(jīng)。具有除濕,解毒,通利關節(jié)的作用。用于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土茯苓的種植方法:1.選地整地:土茯苓比較粗生,適應性強,山地平地均可種植。建議應選地以選擇以土質(zhì)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種植,比較容易高產(chǎn)。2.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播種期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條播法,按行距20cm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下,覆土厚lcm左右,保持土壤濕潤,待苗高I0cm左右移裁。3.種植按行:株距各25cm開穴,每穴栽1株,待苗高30cm左右,應搭架,將莖藤引上,以利生長,注意松土除草,施追肥1-2次。土茯苓: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燥根莖,其為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藥部分只選擇其干燥后的根莖。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后干
(一)概述別名云苓、松茯苓。為多孔菌科臥孔屬植物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菌核,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樹上的真菌。藥用部分為干燥菌核體。性味甘、淡平。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能。用于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心悸、眩暈。茯苓皮,利水消腫,用于水濕浮腫等癥。各國各地均有分布。(二)植物特性茯苓多寄生于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長發(fā)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菌絲(白色絲狀物)階段和菌核階段。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菌絲從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營養(yǎng),同時分泌酶來分解和轉化木材中的有機質(zhì)(纖維素),使菌絲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長。第二階段是菌絲至中后期聚結成團,逐漸形成菌核(亦稱結等)。結苓大小與菌種的優(yōu)劣、營養(yǎng)條件和溫度、濕度等環(huán)境因子有密切關系。不同品種的菌種,結苓的時間長短也不同,有的品種栽后3~4個月開始結苓,有些則較慢,需6~7個月。早熟種栽后9~10個月即可收獲,晚熟的品種則需12~14個月。(三)生長特性茯苓喜溫暖、干燥、向陽,忌北風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廣。溫度以10~35℃為宜。菌絲在15~30℃均能生長,但以20~28℃較適宜。當溫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絲生長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溫不致于凍死。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氣、沙多泥少的夾沙土(含沙60%~70%)為好,土層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實、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適宜菌絲生長。切忌堿性土壤。(四)栽培技術1.備料茯苓生長的營養(yǎng)主要靠菌絲在松樹的根和樹干中蔓延生長,并分解和吸收其中養(yǎng)分和水分之特點,選用松樹作為茯苓的生活原料。為了充分發(fā)揮松樹的利用效率,目前生產(chǎn)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樹蔸栽培兩種方法。(1)段木備料每年10~12月松樹砍伐后,立即修去樹椏及削皮留筋,具體要留幾條筋,要看樹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質(zhì)部,順木將樹皮相間縱削(不削不鏟的一條稱為筋),各寬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經(jīng)半個月以后,將木料鋸成長約80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陽處難疊成“井”字形,待敲之發(fā)出清脆響聲,兩端無松脂分泌時即可供用。(2)樹蔸備料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樹蔸作材料。在秋、冬季節(jié)伐松樹時,選擇直徑12厘米以上的樹樁,將周圍地面雜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樹樁上部分別鏟皮4~6向,留下4-6條約3~6厘米寬未鏟皮的筋(也叫引線)。樹樁下的粗大樹根也可用來栽茯苓,每條樹根鏟皮3向,留3條引線。根留1~1.5厘米長,過長即截斷不要,使樹蔸得到充分暴曬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將樹蔸蓋好,防止降雨淋濕。2.選地挖窯(1)選地宜選排水良好的向陽緩坡地,土質(zhì)深厚、疏松的砂質(zhì)壤上(含沙量60%~70%)為好。黏土、透氣性差的土壤不宜采用。最好選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莊稼地;栽過茯苓的地塊即應放荒5~10年方可再種。(2)挖窯挖窯時間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進行。先清除場地的草根、雜木蔸、石塊等雜物,然后依備料段木的大小與長短挖窯。窯形為長方形(長度視段水長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寬30~50厘米,窯地按坡度傾斜,清除窯內(nèi)雜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潔。場地沿山坡兩側開溝以利排水,如坡度較陡,可在被頂筑壩攔水。(3)下窯與接種下窯接種時間在春分至清明前后進行。下窯應選連續(xù)晴天土壤微潤時,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窯,一般每窯2至多段。細料應墊起與大料一樣高,兩節(jié)段木留皮處應緊靠,使鏟(削)皮成“V”形,以便于接種。以重量計,每窯2節(jié)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于10千克。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種,歷來沿用菌核組織,通稱“肉引”;將其壓碎成糊狀作種用稱為“漿引”;把“肉引”接種于段木,待菌絲充分生長后挖起,鋸成小段作種的稱“木引”。用“肉引”和“漿引”栽種一窯要耗費茯苓0.2~0.5千克,用種量大,不經(jīng)濟;“木引”操作繁瑣,菌種質(zhì)量難以穩(wěn)定,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也難以保證。近年來采用純菌種接引,即可獲得高產(chǎn),又可節(jié)約大量商品茯苓,是當前廣泛應用的最好方法。菌種是用小松木塊(長寬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裝瓶消毒,加適量的培養(yǎng)基質(zhì),經(jīng)接上茯苓原種培養(yǎng)在瓶內(nèi)長滿旺盛的乳白色菌絲,而作為大面積茯苓的接種菌種。接種時在兩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長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后用消毒過的鉗或鑷子將瓶內(nèi)的菌種(長有菌絲的松土塊)取出,平擺在兩段木間的新口處,并加蓋松木片或松葉,上面可再放一條段木(若兩段水重20千克以上,則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個窯面成龜背形。每窯需菌種1/3~1/2瓶。利用樹蔸栽培在茯苓則于根蔸上削2~3個新口,然后將菌種分別接種在新口處,蓋上松片或松葉,覆土高出樹蔸15~18厘米,每樹蔸一般用菌種0.5~1瓶。3.田間管理(1)查窯補引段木接種7~10天,使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檢查時若發(fā)現(xiàn)段木上不長菌或污染雜菌即應進行補缺。方法是將窯的蓋土扒開,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絲生長旺盛的窯中取出一段補上,然后將土覆回;或是將不上菌窯內(nèi)的段木全部取出,曬去水分,再將段木重新削口,放回原窯用菌種接種。(2)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后,苓體不斷增大或因大雨沖刷表土層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長。故要勤檢查,發(fā)現(xiàn)窯土裂開或苓體露出要及時用細立培土,同時還應注意拔除雜草和防止人畜進入地內(nèi)踏踩。4.病蟲害防治蟲害主要是白蟻,危害嚴重。接種后當年7~9月和第二年5-6月份地溫高,白蟻繁殖快。防治方法:發(fā)現(xiàn)蟻路,及時用藥噴在蟻身上,使之帶回窯內(nèi)互相傳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開水灌水蟻穴,并加蓋砂土,滅除蟲源。(五)采收加工(1)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種后8~10個月內(nèi)成熟,成熟茯苓的一個特征是外皮帶黃褐色,屆時可以控;另一個特點是長菌核的段木變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養(yǎng)料已盡,應立即采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宜成熟一批收獲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窯15-20千克段木約收鮮茯苓2.5~15千克,高產(chǎn)可達25~40千克。(2)加工將采收茯苓堆放室內(nèi)避風處,用稻草或麻袋蓋嚴使之發(fā)汗,析出水分,再攤開晾干后反復堆蓋,至表皮皺縮呈褐色時用刀剝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選晴天依次切成塊片(長、寬、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將切出的白塊,赤塊分別攤竹席或竹篩上曬干。也可直接剝凈鮮茯苓外皮后置蒸籠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規(guī)格切成方塊,置陽光下曬至足干。一般折干率為50%左右。產(chǎn)品質(zhì)量:成品以足干,去凈外皮,成正方形塊,厚薄均勻,白色者為優(yōu)質(zh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076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什么是天南星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