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屬天南星科植物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又名:三葉半夏
。
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
。塊莖近球形
。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6~23厘米
,在葉柄下部內(nèi)側(cè)生一白色珠芽
;一年生的葉為單葉,卵狀心形
;2~3年后
,葉為3小葉的復(fù)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
,中間小葉較大
,長5~8厘米,寬3~4厘米
,兩側(cè)的較小
,先端銳尖,基部楔形
,全緣
,兩面光滑無毛。肉穗花序頂生
,花序梗常較葉柄長
;佛焰苞綠色,長6~7厘米
;花單性
,無花被,雌雄同株
;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
,雄蕊密集成圓筒形
,雌花著生于雄花的下部,綠色
,兩者相距5~8毫米
;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通常長7~10厘米
,直立
,伸出在佛焰苞外
。漿果卵狀橢圓形,綠色
,長4~5毫米
。花期5~7月
。果期8~9月
。
野生于山坡、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采集7~9月間采挖,洗凈泥土
,除去外皮
,曬干或烘干。
藥材:干燥塊莖呈圓球形
、半圓球形或偏斜狀
,直徑0.8~2厘米。表面白色
,或淺黃色
,未去凈的外皮呈黃色斑點(diǎn)。上端多圓平
,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
,周圍密布棕色凹點(diǎn)狀須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
。質(zhì)堅實(shí)
,致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v切面呈腎臟形
,潔白,粉性充足
;質(zhì)老或干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
。粉末嗅之嗆鼻,味辛辣
,嚼之發(fā)粘
,麻舌而刺喉。以個大
、皮凈
、色白、質(zhì)堅實(shí)、粉性足者為佳
。以個小
、去皮不凈、色黃白
、粉性小者為次
。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主產(chǎn)四川
、湖北
、安徽、江蘇
、河南
,浙江等地;以四川產(chǎn)量大
、質(zhì)量好
。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掌葉半夏的塊莖
,在江蘇
、河南、河北
、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
。與半夏的主要區(qū)別點(diǎn)為:掌葉半夏的塊莖較大,通常直徑3~4厘米
;葉片掌狀
,有小葉9~11枚。參見"掌葉半夏"條
。
化學(xué)成分:塊莖含揮發(fā)油
、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約34%為固體酸、66%為液體酸)
、淀粉
、煙堿、粘液質(zhì)
、天門冬氨酸
、谷氨酸、精氨酸
、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
、β-谷甾醇、膽堿
、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
、3,4-二羥基苯甲醛
,又含藥理作用與毒芹堿及煙堿相似的生物堿
、類似原白頭翁素刺激皮膚的物質(zhì)。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
天南星
形態(tài)描述:多年生草本
,高40~90厘米。塊莖扁球形
,外皮黃褐色
,直徑2.5~5.5厘米。葉1片
,基生
;葉柄肉質(zhì),圓柱形
,直立
,長40~85厘米,下5成鞘
,基部包有透明膜質(zhì)長鞘
,白綠色或散生污紫色斑點(diǎn);葉片全裂成小葉片狀
,頗似掌狀復(fù)葉
,裂片7~23片,披針形至長披針形
,長13~19厘米
,寬1.5~2.5厘米,先端漸尖
,至末端呈芒狀
,基部狹楔形,葉脈羽狀
,全緣
,兩面光滑無毛,上面綠色
,下面淡綠色
。花雌雄異株
,成肉穗花序
,花序柄長30~70厘米;佛焰苞綠色
,偶為紫色
,長11~16厘米,先端芒狀;花序軸肥厚
,先端附屬物棍棒狀
;雄花有多數(shù)雄蕊,每2~4枚雄蕊聚成一簇
,花藥黑紫色
,孔裂;雌花密聚
,每花由一雌蕊組成
,子房卵形,花柱短
。漿果紅色
。花期5~6月
。果期8月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陰坡較陰濕的樹林下。分布河北
、河南
、廣西、陜西
、湖北
、四川、貴州
、云南
、山西等地。
不是
,半夏和天南星都是天南星科的
,長得差別也很大,您可以百度百科應(yīng)該有
是兩種藥材但可以同時服用
同屬天南星科植物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
。又名:三葉半夏。多年生小草本
,高15~30厘米
。塊莖近球形。葉出自塊莖頂端
,葉柄長6~23厘米
,在葉柄下部內(nèi)側(cè)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葉為單葉
,卵狀心形
;2~3年后
,葉為3小葉的復(fù)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
,中間小葉較大
,長5~8厘米,寬3~4厘米
,兩側(cè)的較小,先端銳尖
,基部楔形
,全緣,兩面光滑無毛
。肉穗花序頂生
,花序梗常較葉柄長;佛焰苞綠色
,長6~7厘米
;花單性,無花被
,雌雄同株
;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
,雄蕊密集成圓筒形
,雌花著生于雄花的下部,綠色
,兩者相距5~8毫米
;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通常長7~10厘米
,直立
,伸出在佛焰苞外。漿果卵狀橢圓形
,綠色
,長4~5毫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7月
。果期8~9月。野生于山坡
、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采集7~9月間采挖
,洗凈泥土
,除去外皮
,曬干或烘干。藥材:干燥塊莖呈圓球形
、半圓球形或偏斜狀
,直徑0.8~2厘米。表面白色
,或淺黃色
,未去凈的外皮呈黃色斑點(diǎn)。上端多圓平
,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
,周圍密布棕色凹點(diǎn)狀須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
。質(zhì)堅實(shí)
,致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v切面呈腎臟形
,潔白,粉性充足
;質(zhì)老或干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
。粉末嗅之嗆鼻,味辛辣
,嚼之發(fā)粘
,麻舌而刺喉。以個大
、皮凈
、色白、質(zhì)堅實(shí)
、粉性足者為佳
。以個小、去皮不凈
、色黃白
、粉性小者為次。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主產(chǎn)四川
、湖北、安徽
、江蘇
、河南,浙江等地
;以四川產(chǎn)量大
、質(zhì)量好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掌葉半夏的塊莖
,在江蘇
、河南、河北
、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
。與半夏的主要區(qū)別點(diǎn)為:掌葉半夏的塊莖較大,通常直徑3~4厘米
;葉片掌狀
,有小葉9~11枚。參見"掌葉半夏"條
。化學(xué)成分:塊莖含揮發(fā)油
、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約34%為固體酸
、66%為液體酸)、淀粉
、煙堿
、粘液質(zhì)、天門冬氨酸
、谷氨酸
、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
、β-谷甾醇
、膽堿、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
、3
,4-二羥基苯甲醛,又含藥理作用與毒芹堿及煙堿相似的生物堿
、類似原白頭翁素刺激皮膚的物質(zhì)
。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天南星形態(tài)描述:多年生草本
,高40~90厘米
。塊莖扁球形,外皮黃褐色
,直徑2.5~5.5厘米
。葉1片,基生
;葉柄肉質(zhì)
,圓柱形
,直立,長40~85厘米
,下5成鞘
,基部包有透明膜質(zhì)長鞘,白綠色或散生污紫色斑點(diǎn)
;葉片全裂成小葉片狀
,頗似掌狀復(fù)葉,裂片7~23片
,披針形至長披針形
,長13~19厘米,寬1.5~2.5厘米
,先端漸尖
,至末端呈芒狀,基部狹楔形
,葉脈羽狀
,全緣,兩面光滑無毛
,上面綠色
,下面淡綠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ù菩郛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成肉穗花序,花序柄長30~70厘米
;佛焰苞綠色
,偶為紫色,長11~16厘米
,先端芒狀
;花序軸肥厚,先端附屬物棍棒狀
;雄花有多數(shù)雄蕊
,每2~4枚雄蕊聚成一簇,花藥黑紫色
,孔裂
;雌花密聚,每花由一雌蕊組成
,子房卵形
,花柱短。漿果紅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6月
。果期8月。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陰坡較陰濕的樹林下
。分布河北
、河南、廣西
、陜西
、湖北、四川
、貴州
、云南、山西等地
。
半夏是什么植物?
半夏是植物名,又名地文
、守田等
,屬天南星目、天南星科
、半夏屬植物
。半夏
,生于夏至日前后
。此時,一陰生
,天地間不再是純陽之氣
,夏天也過半,故名半夏
。
夏根淺
,喜溫和、濕潤氣候
,怕干旱
,忌高溫.夏季宜在半陰半陽中生長,畏強(qiáng)光
;在陽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條件下
,易發(fā)生倒苗.耐陰,耐寒
,塊莖能自然越冬.要求土壤濕潤
、肥沃、深厚
,土壤含水量在20%~30%
、pH值6~7呈中性反應(yīng)的沙質(zhì)壤土較為適宜
。
一般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除鹽堿土
、礫土
、過沙、過粘以及易積水之地不宜種植外
,其他土壤基本均可
,但以疏松肥沃沙質(zhì)壤土為好.野生于山坡、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
擴(kuò)展資料:
半夏是一種雜草性很強(qiáng)的植物.具體表現(xiàn)為:
1
、具有多種繁殖方式.它既可營塊莖和珠芽無性繁殖
,又可營種子繁殖,從而使半夏可以避開許多不利因素
,如嚴(yán)冬
、酷夏、干旱
、水澇以及傳粉媒介缺乏等情況
,保證種質(zhì)的延續(xù)和更新。
2
、具有較強(qiáng)的耐受性.人們從事農(nóng)事操作必定要對雜草進(jìn)行有意或無意的刈割和踐踏.試驗表明
,對半夏而言,這種傷害只能損傷半夏的地上部分
,地下部分依然可以在適當(dāng)時候再抽葉生長
,正是由于這些原因使半夏能夠在旱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
3
、具有較寬的生態(tài)幅.凡是雜草大多具較大的耐受性,表現(xiàn)有較寬的生態(tài)幅和分布區(qū).
-半夏
-半夏(中藥)
-旱半夏
半夏是一種什么植物?
半夏類型與屬性
類型:
半夏在植物分類學(xué)上為天南星科半夏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長在海拔2500米以下,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
、東北和華北
,西藏也有分布。
屬性:
半夏屬于天南星科
,半夏
,常見于草坡、荒地
、玉米地
、田野或疏林中。它是旱地的雜草之一。
半夏長什么樣子
半夏地上部分的葉柄很長
,長15-20厘米
,葉片形狀奇特。剛長出的長度是淡綠色心形和戟形的全單葉
。
半夏生長成熟后
,葉子會長成長圓形橢圓形,兩端尖尖的
。后期葉柄會長成花序
,花序柄綠色,長約30厘米
,花序結(jié)黃綠色肉穗
。漿果蛋在肉穗上的排列和玉米很像。
半夏作用與價值
保護(hù)肝膽:
半夏能促進(jìn)膽汁分泌
,增加血皮質(zhì)酮
,增強(qiáng)皮質(zhì)酮對肝絡(luò)合轉(zhuǎn)氨酶的誘導(dǎo)作用,增加肝絡(luò)合轉(zhuǎn)氨酶的活性
。
治療痰多咳嗽:
半夏生物堿能抑制咳嗽中樞產(chǎn)生鎮(zhèn)咳作用
,生半夏、姜半夏半夏和制半夏均有明顯的鎮(zhèn)咳作用
。
抗腫瘤:
半夏對食道癌
、胃癌、舌癌
、皮膚癌
、惡性淋巴瘤有很好的療效。半夏總生物堿能破壞懸浮培養(yǎng)的K562細(xì)胞形態(tài)
,抑制其增殖
。
治療癰瘡:
人患瘡
、腫
、毒、毒蛇咬傷
。半夏直接研磨后
,涂于患處。每天換藥——兩次可使腫痛癥狀消失
,并能明顯解毒
、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治療失眠。
鎮(zhèn)吐催吐:
半夏可激活迷走神經(jīng)傳出活動
,有止吐作用
,生半夏可使人窒息喉嚨,使他們嘔吐,并延長硫酸銅引起的嘔吐的潛伏期或防止嘔吐
。
抗?jié)儯?br>半夏湯及醇沉可減少胃液分泌
,降低胃液游離酸度和總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
,保護(hù)胃黏膜
,促進(jìn)胃黏膜修復(fù)。
抗心律失常:
靜脈注射半夏沖劑可使氯化鋇引起的室性早搏迅速消失
,且不復(fù)發(fā)
,有效率達(dá)百分之九十七。同時腎上腺素引起的室性心動過速可迅速轉(zhuǎn)為竇性心律
,有效率達(dá)96%
。
半夏的功效與藥用價值?
半夏
,中藥名
,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那么半夏的功效有哪些呢?接下來我?guī)Т蠹伊私庖幌掳伞?
半夏的功效
1
、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
,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溼
,聚而成痰者為主
,為治溼痰的要藥,適用于痰溼壅滯
、咳嗽氣逆等癥
,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
,又常與貝母配伍應(yīng)用
。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
,宜與白芥子
、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fēng)痰
,治熱痰可與瓜蔞
、黃芩等配伍;致風(fēng)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
2
、用于胸脘痞悶,胸痹
,結(jié)胸等癥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
、化痰
、燥溼,故可用于痰內(nèi)阻
、胸脘痞悶病癥
,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jié)
,有可配黃芩
、黃連、干姜等同用
,可收辛開苦降
、散結(jié)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
,又常用于胸痹疼痛
,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jié)胸癥可與瓜蔞
、黃連等同用
。
3、用于癭瘤瘰歷
、瘡瘍腫痛
、梅核氣等癥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jié),可用以治療痰溼結(jié)聚所致的癭瘤
、瘰歷痰核
、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jié)的梅核氣等病癥
。用治癭瘤瘰歷痰核
,可與海藻、黃獨(dú)
、貝母等配用
。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diào)醋外敷
,有散結(jié)消腫的功效
。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樸
、紫蘇等同用
。
4
、用于胃氣上逆
、惡心嘔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于多種嘔吐癥候
,在使用時應(yīng)根據(jù)不同的癥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
。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
、竹茹等藥;治妊娠嘔吐
,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
、白蜜同用
。
半夏的藥用價值
1、《本經(jīng)》:“主傷寒寒熱
,心下堅
,下氣,喉咽腫痛
,頭眩胸脹
,咳逆,腸鳴
,止汗
。”
2
、《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jié)
,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
,時氣嘔逆;消癰腫
,墮胎,療痿黃
,悅澤面目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3、《藥性論》:“消痰涎
,開胃健脾
,止嘔吐,去胸中痰滿
,下肺氣
,主咳結(jié)。新生者摩涂癰腫不消
,能除瘤癭
。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4
、《日華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亂轉(zhuǎn)筋
,腸腹冷
,痰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5
、《本草圖經(jīng)》:“主胃冷,嘔噦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6、《醫(yī)學(xué)啟源》:“治寒痰及形寒欽冷傷肺而咳
,大和胃氣
,除胃寒,進(jìn)飲食
。治太陽痰厥頭痛
,非此不能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吨髦蚊匾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燥胃溼,化痰
,益脾胃氣
,消腫散結(jié),除胸中痰涎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7、《綱目》:“治腹脹
,目不得瞑
,白濁,夢遺
,帶下
。”
半夏的型別
1
、生半夏:為原藥材經(jīng)揀凈雜質(zhì)
,篩盡灰屑入藥的生用飲片,悶潤后切片晾干入藥者
,稱半夏片
。半夏生用辛烈毒甚,不宜內(nèi)服
,故處方中單寫半夏者
,都指的是經(jīng)過炮制后的各種制半夏而言
,如姜半夏
、法半夏
、清半夏等。若需用生半夏入藥時
,應(yīng)特別注明
。生半夏多供外用,舊時大多研末吹鼻
,引涎以治暈厥
、小兒驚風(fēng)或喉痹腫痛;近來多外敷以消癰腫、除癭瘤
、療癬癢等
。
2、法半夏:又稱法夏
、黃法夏
、京法夏、京夏
、京半夏
。為生半夏用白礬、甘草
、石灰加工炮制后入藥者
。毒性低,化痰作用強(qiáng)
。法半夏燥性較和緩
,除可燥溼化痰外,尚有調(diào)脾和胃之功效
,常用于脾虛溼困
、痰飲內(nèi)停之證。
3
、清半夏:又稱清水半夏
、清夏、清夏片
。為生半夏用白礬加工炮制后入藥者
。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強(qi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