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中藥名
【中醫(yī)古籍相關(guān)論述】
《本草綱目》:秦艽
,手足陽明驗藥也,兼入肝膽,故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濕熱也。陽明有濕,則耳體酸疼煩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所以《圣惠方》治急勞煩熱,身體酸疼,用秦艽、柴胡一兩,甘草五錢,為未白湯調(diào)服。治小兒骨蒸潮熱,減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兩,水煎服之。錢乙加薄荷葉五錢。治胃熱,虛勞發(fā)熱
。《本草經(jīng)疏》:秦艽感秋金之氣,故味苦平
《本草蒙筌》:味苦、辛
除頭風
《本草乘雅》:人身直者為經(jīng),橫者為絡
根有羅紋
《藥性解》:秦艽
按:秦艽苦則涌泄為陰
《藥鑒》:氣微溫
《景岳全書》:味苦
,性沉寒,沉中有浮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202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