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外貌酷似麻黃,故名木麻黃。木麻黃科,木麻黃屬(.)。該屬約65種,主產大洋洲,亞洲東南部、波利尼西亞及非洲熱帶也有分布。中國引入栽培3種。
形態(tài)和用途
①木麻黃(C..):常綠喬木,高達30米,胸徑70厘米。樹干通直。葉退化呈鱗片狀。小枝綠色,代替葉進行光合作用;小枝長10~27厘米,節(jié)間短,長4~8毫米,每節(jié)上有輪生鱗葉6~8枚?;▎涡酝昊虍愔辏恍刍ㄓ谢ū?,穗狀花序;雌花無花被,頭狀花序。果序橢圓形或球形,徑1~1.6厘米,木質苞片被毛;堅果連翅倒卵形,長5~7毫米。花期4~5月,果8~11月成熟。②細枝木麻黃(C.q.):小枝纖細而稍下垂,長15~30厘米;節(jié)間短,長4~5毫米,每節(jié)上有鱗片葉8~10枚。果序橢圓形,長1~1.2厘米,徑8毫米,果苞無毛。③粗枝木麻黃(C...):小枝較粗而下垂,長18~100厘米,節(jié)間長1~1.2厘米,每節(jié)上有鱗葉12~16枚。果序寬橢圓形,長2厘米,徑1.3厘米。
木材堅重,在澳大利亞稱為鐵木,經處理后,可作建筑、家具、枕木等用材,又是優(yōu)良的薪炭材。樹皮含鞣質8.8~18.0%,純度可達80~85%,為栲膠工業(yè)原料。木材含纖維27%,可制漿粕。枝葉可作家畜飼料。種子可飼養(yǎng)家禽。木麻黃耐干旱,耐鹽堿,抗沙埋,是沿海防風固沙優(yōu)良樹種。
(李秉滔)
地理分布和生物學特性木麻黃原產澳大利亞東北部和北部、太平洋諸島、馬來群島等地區(qū)的靠近海灘和沙丘上。早在19世紀,亞洲、非洲和美洲熱帶、亞熱帶國家就引種栽培,現(xiàn)已廣布各地區(qū)。中國1902年引種于臺灣恒春,現(xiàn)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南部溫州灣、臺灣濱海地區(qū)和南海諸島均有栽培,垂直分布自濱海沙灘開始至海拔1700米,均能正常生長發(fā)育,但以濱海地區(qū)生長最好。木麻黃是陽性樹種。除幼苗初期階段具有耐蔭能力外,整個生長發(fā)育過程都需要充足陽光,在濃密郁閉的林冠下,不能天然更新。木麻黃喜炎熱氣候,在華南適生范圍,北限基本上與20℃等溫線吻合,日平均溫度≥10℃的年活動積溫需7000℃左右。能耐40℃以上高溫和-3℃短暫低溫,月平均溫度低于16~18℃時生長停滯,月平均溫度高于25~28℃時生長最快。在澳大利亞天然分布區(qū)年降水量為700~2000毫米;中國木麻黃栽培地區(qū),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而且高溫與多雨正好同期,這有利于木麻黃高產。木麻黃適生于pH6~8的濱海沙土,但也能適應其他土類的酸性土。距離海岸較遠的臺地或丘陵地,由玄武巖發(fā)育而成的紅壤、磚紅壤,如果土壤不太粘重時也能生長。在平原水網地區(qū)的沖積土,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呈中性、堿性或微酸性反應,生長良好。木麻黃是抗風固沙樹種。由于樹干、樹枝均有形成不定根的能力,只要頂梢不被埋沒,仍能生長良好。主根較深,側根發(fā)達,水平分布常為冠幅數倍,須根多集中在40厘米以上的土層。樹冠均勻,透風良好,皮韌材堅,因而具有抗風固沙能力。一般10級以下臺風仍能挺立,12級臺風能將其主干和枝椏吹折。根系與放線菌法蘭克氏菌屬共生,形成能固定空氣中游離氮素的根瘤。木麻黃根系還具有菌根,能幫助吸收磷和其他所需的礦物元素。兩者與其整個生長發(fā)育過程和速生高產均有密切關系。
造林技術中國引種栽培的3種木麻黃,適生條件雖然稍有差異,但生長特性與造林技術基本相同,可以木麻黃為代表。①良種選育:木麻黃可分為短枝、中枝、長枝三個類型,其中短枝優(yōu)于中、長枝,而短枝類型中,又以短枝、密節(jié)、細節(jié)者為最好。此種木麻黃,干形通直,樹冠塔形,枝椏細密,抗風力強,變異性小,生長迅速,是優(yōu)良品種。②采種育苗:采種宜選擇短枝、密節(jié)、細枝類型,10~12年生的母樹為好。果實呈黃褐色或淡灰色,鱗片微裂,種子灰褐,充實飽滿,即為成熟特征。采種最好用采種梳,以免損傷母樹枝椏,影響翌年產果量。果實置于陽光下曝曬2~3天,種子自行脫落,出種率3~4%。種子70~80萬粒/公斤。室內發(fā)芽率約50%。布袋貯藏種子不能超過半年,密封貯藏發(fā)芽率可保持1年。一般以就地育苗為好,土壤以沙質壤土最為理想,細沙土也適宜,較粘重的土壤要摻細沙改良。為預防病蟲害,不宜采用前作為花生、番茄、茄子和煙草等耕地。播種分秋播、春播,根據各地氣候條件、育苗和造林方法以及造林季節(jié)而定。每公頃播種量35~40公斤,產苗37.5~45萬株,可分床25~30公頃,也可移植容器中,以培育容器苗(見容器育苗)。接種根瘤菌和菌根菌有助于木麻黃抵抗高溫、干旱、瘠瘦,促進幼苗生長。一般容器苗20~30厘米,裸根苗1~1.5米,即可出圃造林。③造林:不同的立地條件,整地措施亦不相同。濱海固定沙地,多采用機耕或牛犁全面整地;流動沙地,容易引起風蝕,多采用塊狀整地,邊挖穴邊栽植;低洼積水地,宜開深溝排除積水,起高壟以提高耕作層。內陸整地可按常規(guī)進行。植穴一般深寬40~60厘米。濱海沙地結合整地施放基肥或客土,可使木麻黃速生高產。通常用植苗造林。裸根苗造林,苗木高度在固定沙地以100厘米以上、流動沙地以150厘米左右為宜。容器苗則可降低到60~80厘米,或25~30厘米。造林一般在春、秋兩季進行。對高溫干旱而雨量集中地區(qū)的固定沙地,多先行整地,趁雨造林;對臺風頻繁地區(qū)的流動沙地和粗沙地,則應在臺風季節(jié)過后,抓緊土壤濕潤的陰雨天造林。雨天造林是濱海沙地營造木麻黃林的寶貴經驗。至于容器苗造林,只要土壤濕潤,不論晴雨均可進行。濱海防護林帶株行距,一般以2×2~2.5×2.5米為宜。在濱海林帶后面和內陸造林,株行距宜用1.5×2米。在濱海流動沙丘植樹,要采用特殊的造林方法。高3~5米的流動沙丘,可全面造林,以固定流沙。高10米以上的流動沙丘,由于地下水位太低,沙丘過于干旱,造林不易成活,要采用“前擋后拉,削平丘頂”的方法來固定沙丘。其法是在沙丘前面平地及迎風坡2/3以下的部位造林,稱為前擋后拉林,以減弱主風速度,阻擋造林部位的流沙向前移動;在丘頂部位則不造林,任由風力將流沙向前移動,逐步降低沙丘,改變立地條件,然后全面造林。濱海沙地表土干旱和常風較大,適當深栽有利于苗木吸收較深層的水分和根系不易風吹露出地面,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栽植深度視立地條件而定,一般在沙丘或風大的地方宜按原來的深度再加深15~20厘米;半流動沙地約加深10~15厘米;固定沙地約加深5~10厘米;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平坦沙地和低洼積水沙地則宜淺栽。④撫育管理:在臺風襲擊后,應進行林地檢查,扶正植株,清除沙埋,培土覆蓋露出根系。在濱海地方,可就地取材施用海泥、海藻、蠔殼灰、魚肥等,以促進林木生長。灌溉海水有助于林木生長,尤以風積沙土效果顯著。濱海防護林帶,由于植被少,風沙嚴重,一般不除草松土,也不進行修枝間伐。木麻黃林采用小面積帶狀皆伐。伐區(qū)寬度不宜超過100米,以保持固沙和防護效能。采伐年齡以8~24年為宜,分別生產小、中、大級木材。
主要病蟲害有木麻黃青枯病、腫枝病、黃化叢枝病、木麻黃毒蛾、吹綿蚧、潛葉蛾、星天牛等。
(徐燕千)
徐燕千、勞家騏:《木麻黃栽培》,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4。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227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紅參加麻黃有什么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