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又名廣藿香、鮮藿香,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廣藿香、或藿香的地上部分,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廣藿香主產(chǎn)于廣東、臺灣等地,藿香國內(nèi)均產(chǎn),又名“土藿香”。藿香有“夏日良藥”之譽,既是食品又是藥品。
廣藿香(廣東),枝香(《中藥大辭典》),土藿香(《滇南本草》),川藿香、火香、正香、南藿香、海南香、排香草、野藿香、蘇合香、怛羅香、迦算香、玲瓏藿去?。ā逗蜐h藥考》)。
廣藿香于5~6月和9~10月間枝葉繁茂時采收。采收時將全株拔起,除去根后暴曬兩天,堆起用草席覆蓋兩天,攤開再曬,后復(fù)至干或半干時捆成把,再曬全干即可。土藿香多于6~7月間采收,此時花梗已抽出,第二次在10月采收。采收后曬干或陰干,扎成把即得。炮制時,揀去雜質(zhì),除去殘根及老莖,將葉摘下另放,莖用水潤透,切段曬干,然后與葉和勻,生用。廣藿香按產(chǎn)地又可分為石牌廣藿香和海南廣藿香及高要廣藿香,在質(zhì)量上廣藿香較土藿香為優(yōu),兩者均以莖枝粗壯結(jié)實、斷面發(fā)綠、順厚柔軟、色青綠而葉多、香氣濃郁者為佳。
中醫(yī)認(rèn)為,藿香性味辛、微溫,入脾、胃、肺經(jīng),有芒香化濕,解暑發(fā)表,和中止嘔之功,本品性溫而燥熱,既可化在里之濕濁,又可解在表之暑濕,用于暑濕癥及濕溫癥初起,為暑令常用之品,本品又能和中止嘔,常用于嘔吐,對脾胃濕濁引起的嘔吐最為適宜?!侗静菥V目》言藿香"治脾胃嘔逆,為最要之藥"?!侗静菡x》言"藿香芳香不嫌其猛烈,溫煦不偏于燥熱,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
藥理研究表明,本品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對胃腸有解痙、防腐作用,并有收斂止泄和擴張微血管而略有發(fā)汗作用。夏季常作本品煮粥或泡茶飲服,對暑濕重著,脾胃濕阻,脫腹脹滿,肢體重困,納差食少,惡心嘔吐等,卓有效驗。若嫌使用本品麻煩,也可選用藿香正氣類中成藥,如藿香正氣滴丸、藿香正氣軟膠囊、藿香正氣液等服用。但本品辛溫,陰虛火旺、舌絳光滑者不宜選用?,F(xiàn)介紹幾則食療方,供選用。
1.藿香粥:藿香10克(鮮者加倍),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藿香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時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連續(xù)3~5天。可芳香化濕,解暑發(fā)表,和中止嘔,適用于濕阻中焦,脘腹脹滿,暑濕侵襲,嘔吐等。
2.藿香白術(shù)粥:藿香(鮮者加倍)、白術(shù)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二藥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時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連續(xù)3~5天??山∑⒒瘽?,適用于脾胃濕阻,胸脘痞悶,少食作嘔,神疲體倦等。
3.涼拌霍香:藿香嫩葉250克,調(diào)味品適量。將藿香嫩葉洗凈,加精鹽、味精、醬油、麻油各適量拌勻服食。有解表散邪,利濕除風(fēng)之功,適用于感冒暑濕,頭痛,胸脘痞悶,頭身重困等。
1.濕阻中焦、中氣不運 藿香辛溫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溫而不燥熱,故能運脾胃、調(diào)中焦、化濕濁,為治療濕阻中焦、中氣不運的常用藥。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蒼術(shù)、厚樸、半夏等組成理氣化濕、和中開胃的不換金正氣散,治療濕濁困脾、中焦不和而見脘腹脹滿、食少納差、惡心嘔吐、泄瀉不清、舌苔濁膩者?!读茰?zhǔn)繩》配伍白術(shù)、茯苓、人參、木香等組成七味白術(shù)散,以健脾和胃,清熱生津。
2.暑濕證、濕溫證初起 藿香性溫而不燥,既能散表寒又可化濕濁,對于暑月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生冷而致的惡寒發(fā)熱、頭痛脘痞、嘔惡泄瀉等癥甚為適宜。常與紫蘇、半夏、厚樸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藿香正氣散。對于濕溫病初起,癥見身熱不渴,肢體倦怠,胸悶口膩,脈濡緩者,可與半夏、杏仁、茯苓、厚樸等同用,方如《醫(yī)原》之藿樸夏苓湯。
3.嘔吐 藿香辛散溫通,能化濕濁、運脾胃、和中止嘔。多用于治療嘔吐諸癥,對于脾胃濕濁引起的嘔吐尤宜。單用即效,若配伍半夏、生姜同用,止嘔效果更好。如濕熱并重,見身熱困倦,胸悶腹脹,溺赤便秘者,可配伍黃芩、滑石、茵陳蒿等清熱利濕之品,方如《溫?zé)峤?jīng)緯》之甘露消毒丹;若有脾胃伏火,癥見口瘡口臭,煩渴易饑,口燥唇干,舌紅脈數(shù)者,可伍用山梔子、石膏、防風(fēng)等,方如《小兒藥證直訣》之瀉黃散?!短交菝窈蛣┚址健分衅渑c白扁豆、黃芪、白術(shù)同用,組成加減四君子湯,治療小兒吐瀉不止,不進飲食。若脾胃虛弱兼有濕熱者,配黃連、澤瀉、橘紅、麥芽等以調(diào)理脾胃,益氣清熱安胎,方如《先醒齋醫(yī)學(xué)廣筆記》中之資生健脾丸。若為暑月嘔吐,可配伍滑石、丁香共為末,米泔送服,如《禹講師經(jīng)驗方》所載方。對于妊娠嘔吐者,加半夏、砂仁等。
4.穢濁、疫疬 藿香芳香化濁辟穢,通利九竅,能散邪氣,辟惡毒,而解時疫。以治山嵐瘴氣,不伏水土,寒熱作瘧等癥。如《雞峰普濟方》以高良姜伍用組成藿香散,治療瘧疾諸癥。此外,還治鼻淵頭痛,如藿膽丸。
用法:
水煎內(nèi)服,3~10g。也可入丸、散劑。另有水煎含漱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用法。鮮品用量加倍。
使用注意:
胃弱欲嘔及胃熱作嘔、中焦之火盛極、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法并禁用;陰虛內(nèi)熱、虛火上炎、舌絳光滑者不宜應(yīng)用;另外,《本草逢原》謂其莖能耗氣,用時也宜慎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275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止痛要藥:細辛的功效與應(yīng)用
下一篇: 中藥古今研究:芒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