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又名少辛、小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或華細辛帶根的全草。北細辛主產(chǎn)于遼寧、吉林、黑龍江,華細辛主產(chǎn)于陜西。入藥以遼寧產(chǎn)為佳,故又稱遼細辛。
細辛,顧名思義,外表小巧玲瓏,口嘗辛辣而麻舌。不仔細看,是不是很像麻黃呢?麻黃也是很細小的長條狀,但麻黃是筆直的淡黃綠色草質(zhì)莖,細辛是黃棕色或棕褐色亂如發(fā)絲的中藥。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漢城細辛或華細辛的干燥根和根莖。按產(chǎn)地不同,細辛分為遼細辛和華細辛。遼細辛主產(chǎn)于東北,華細辛主產(chǎn)于陜西、河南、山東。解表藥分為發(fā)散風寒藥和發(fā)散風熱藥。細辛辛,溫,為發(fā)散風寒藥,故有祛風散寒之功,可用于治療風寒表證。
又辛溫發(fā)散,有祛風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療頭痛,牙痛,風寒濕痹。細辛歸肺經(jīng),故能溫肺化飲,用于治療風寒咳喘證。又因肺開竅于鼻,故細辛有通竅的功效,用于治療鼻塞流涕。
因細辛辛,溫,治療寒證,適用于痰多清稀者,故陰虛干咳者不可用。又適用于冷痛,故陰虛火旺頭痛忌用。十八反中:諸參辛芍叛藜蘆,故細辛不能與藜蘆同用。
一、細辛的功效:
細辛味辛,性溫。歸肺、腎經(jīng)。功效能祛風,散寒止痛,溫肺化飲,宣通鼻竅。
現(xiàn)代常用于風寒感冒,咳逆上氣,頭痛,牙痛,風濕痹痛,鼻淵,肺寒咳嗽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jīng)》:“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死肌?!?/p>
《本草正義》:“細辛,芳香最烈,故善開結(jié)氣,宣泄郁滯,而能上達巔頂,通利耳目,旁達百骸,無微不至,內(nèi)之宣絡脈而疏百節(jié),外之行孔竅而直透肌膚。”
《藥類法象》:“治少陰頭痛如神,當少用之。”
《本草備要》:“辛溫散風邪,故諸風痹痛,咳嗽上氣,頭痛脊強者宜之?!?/p>
二、細辛的配伍應用:
1.常用配伍整理:
中藥治頭痛,有引經(jīng)之說。細辛可治少陰頭痛,常以獨活為使。此外,太陽則用羌活,陽明則用白芷,厥陰則用川芎、吳茱萸,少陽則用柴胡,太陰則用蒼術(shù)。
細辛配伍用法中,以《傷寒論》小青龍湯最為經(jīng)典。此方是治外寒內(nèi)飲證第一方,治咳喘痰飲如神。此方結(jié)構(gòu)可分三組,一組藥是用麻黃、桂枝解表散寒,細辛可助其解表;第二組藥是用干姜、半夏蠲除水飲,細辛可助其化飲;第三組藥是用芍藥、五味子與甘草,甘緩酸斂,緩和藥性之猛悍,使其成有制之師。而細辛與五味子配伍,一酸斂一辛散,一合一開,可使肺之宣降復常,而咳逆自止。細辛與五味子配伍,跟干姜與五味子配伍可謂異曲同工之妙,凡寒飲咳喘者,上幾味藥可再加半夏一味,常效如桴鼓,此即苓甘五味姜辛湯之意。若陳寒痼冷、痰喘久虛,甚至肺心病、心衰重癥者,可以小青龍湯為基,增大劑量,再放膽配伍附子、人參、龍骨、牡蠣、殼白果、紫苑、款冬花等,即李可名方小青龍湯虛化湯,為醫(yī)者且要重點學習。
細辛配伍黃連,可治療實火口瘡,一寒一熱,一折一越,可謂盡得組方之妙。除口服外,也可以黃連3份,細辛1份,共研細末,蜂蜜調(diào)后外擦,療效顯著。
細辛配伍石膏、升麻等,還可治療實火(胃火)牙痛,取其“火郁發(fā)之”之意,醫(yī)理頗深,學者當悟。
細辛更常配伍附子、麻黃,即仲景治太少兩感證之名方麻黃細辛附子湯。今天中醫(yī)“扶陽思想”及“火神派”流行,此方臨癥可謂足堪大用,然非經(jīng)驗豐富者,不能駕馭。
2.用于頭痛、牙痛、痹痛等諸多疼痛證。細辛性善走竄,有較好祛風、散寒、止痛的作用。治風寒之偏頭痛,可配伍川芎、白芷、羌活等,即川芎茶調(diào)散。治牙痛,可單用或與白芷配伍,同煎含漱。治風濕痹痛,常配伍獨活、防風、秦艽等,如三痹湯、獨活寄生湯。此外,細辛對強制性脊柱炎、股骨頭壞死、腰間盤突出、肋間神經(jīng)痛等諸多現(xiàn)代神經(jīng)疼痛類疾病,都有著顯著作用,最值得挖掘推廣。
3.用于外感風寒表證。寒邪偏盛,體痛較甚者,常于辛溫解表方中配伍細辛,如九味羌活湯。若陽虛外感,見惡寒、發(fā)熱而脈反沉者,可配伍麻黃、附子以助陽解表,即麻黃附子細辛湯。此外,細辛研末吹鼻,或配伍辛夷、蒼耳子、白芷等,還可治鼻淵。
4.用于寒飲伏肺,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證。細辛擅長溫肺化飲,而又止咳喘,常配伍麻黃、桂枝、干姜、半夏等,即小青龍湯。
5.用于腎炎初起風水之證。腎炎初起,常歸于中醫(yī)風水之證,但有夾寒夾熱之異,其癥常見頭面浮腫、畏風、舌苔薄白而脈浮。若夾熱者,常參考越婢加術(shù)湯用法;若夾寒者,常參考麻黃附子細辛湯合五皮飲用法。蓋細辛即溫少陰之經(jīng),又兼有行水氣之長,往往三五劑即可消腫。
細辛在《傷寒雜病論》里面主要有下面幾條應用
1,小青龍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仲景溫肺化飲的經(jīng)典配伍,細辛干姜五味子
2,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用細辛配麻黃,表里雙解
3,真武湯,其人苦咳者,加五味子生姜細辛,是水寒射肺之咳嗽,細辛配生姜溫肺散寒
4,烏梅丸,細辛配蜀椒,開結(jié)散瘀
5,當歸四逆湯,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細辛配當歸,養(yǎng)血散寒
6,防己黃芪湯,風濕表虛,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
7,射干麻黃湯,寒飲夾熱,細辛配麻黃,散寒宣肺
8,厚樸麻黃湯,細辛配石膏,清肺散寒
9,大黃附子湯,寒實內(nèi)結(jié),細辛配大黃,散寒通便
10,赤丸,細辛配烏頭,散寒止痛
11,苓甘五味姜辛湯,細辛配五味子,散寒納氣
細辛辛溫,主要作用歸納為溫肺化飲,溫腎納氣,散寒止痛,解表通竅
細辛是少陰病的解熱鎮(zhèn)痛劑,臨床上見到腎陽不足導致的水飲停滯都可以使用
川芎茶調(diào)散用細辛也是為了散少陰經(jīng)寒氣
太陽之上,寒水主之,中見少陰(熱化),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寒化)
太陽和少陰本是一體,細辛為太少兩感之要藥。
再就是注意細辛劑量,小青龍湯細辛和桂枝麻黃應該同量,人為的減少溫陽藥的劑量導致療效的降低
三、細辛的用法用量:
細辛多入煎劑,少入丸散,特別入散劑當慎之又慎(細辛未經(jīng)煎煮,毒氣未散,切不可亂服散劑)。入煎劑常用量幾克至十余克,甚至有醫(yī)家用至幾十克以上者,也未有明顯中毒現(xiàn)象。因此,古語“細辛不過錢”之說,實不可輕信。煎煮方法而言,亦有多種,有正常煎煮者;也有(如朱良春)認為先煎能更安全者;還有(如李可)認為細辛入藥當后下者,因其細辛辛散,煎煮時間過長則減弱藥力。作者認為,李可經(jīng)驗值得參考,因其一生實戰(zhàn)經(jīng)驗而來,絕非泛泛空談。細辛外用適量。
四、細辛的應用注意:
自古細辛即是“十八反”之藥,又有“不過錢”之說,千百年來醫(yī)家多避之唯恐不及,即使偶有醫(yī)家敢稍大劑量應用,藥房也會拒絕抓藥。至此父子師徒,口口相傳,漸成淺陋之規(guī),而使良藥蒙冤千古,實為中醫(yī)界之最大憾事。今中醫(yī)界同仁當苛求勤勉,多尊經(jīng)典,以早日撥亂反正,解綁“細辛不過錢”之應用桎梏,回歸本源。
細辛的錯誤認知,始于宋代元佑年間陳承的《本草別說》,其中有“細辛若單用末(本是無的放矢,從古至今并無一人以單味細辛末治?。?,不可過錢匕,多即氣閉塞,不通者死”一句。陳的根據(jù)是某獄中一囚暴死,似與服用含有細辛的藥末有關(guān),即未查證屬實,又未作藥物成分分析,想當然道聽途說寫入書中。后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時,不辯真?zhèn)危蛔x《本經(jīng)》明文記載,及《傷寒論》用藥范例,便將陳說引入《本草綱目》。于是“細辛不過錢”之謬說便流傳天下,使救命良藥細辛蒙羞、蒙冤近500年。
《本經(jīng)》《傷寒論》皆中醫(yī)公認之經(jīng)典著作,細辛應用最值參考,后輩學醫(yī)者,當多尊二書本意,回歸經(jīng)典才是。其中《傷寒論》中用到細辛共16方,凡治外寒內(nèi)飲、血虛寒凝致四肢厥逆時,重用細辛散寒化飲之功,用量為三兩(約合今天45克),如小青龍湯、當歸四逆湯及其類方等8方。若本氣先虛,少陰陽根不固,兼夾外犯或內(nèi)生之實邪,則細辛只用二兩(約合今天30克),并與附子同用,如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太少同病,容攘外安內(nèi)之功于一方,其中用細辛與附子、大黃配伍,治寒積便秘,脅下偏痛。細辛辛散之力及強,為免辛散太過,仲景應用二兩,同類方共5方。其余各方都是丸散,用量都很少,不可不知。
細辛以遼細辛為佳,藥力雄厚,療效卓著,但副作用是易致人嘔吐,有人主張蜜炙15分鐘,以減其辛烈之味,可以參考。
若處于謹慎安全考慮,凡用細辛劑,對老幼婦兒或重癥病者,可按仲景方劑基礎有效量(一般認為原方三分之一量)應用,然后逐日迭加至安全有效量,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療效。
由于細辛辛溫而易傷陰,凡氣虛多汗、陰虛陽亢頭痛、陰虛肺熱咳嗽等證,都要忌用。細辛又名少辛、小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或華細辛帶根的全草。北細辛主產(chǎn)于遼寧、吉林、黑龍江,華細辛主產(chǎn)于陜西。入藥以遼寧產(chǎn)為佳,故又稱遼細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275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神奇的中藥——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