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為薔薇科喬木植物梅樹的未成熟干燥果實。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五月立夏節(jié)前后采收,低溫焙至果肉呈黃褐色,呈皺皮,再悶至黑色,即成。常去核生用或炒炭用。中藥烏梅: 性味歸經(jīng):酸,平。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本品酸能澀斂,平而不偏,既入肝、脾經(jīng),又入肺與大腸經(jīng)。上能斂肺氣以止咳,下能澀大腸以止瀉,并能收斂以止血。又因酸味獨重,還善安蛔、生津。
烏梅最能補肝,且能斂肝,用于陰分藥中,功效甚大。
凡虛不受補之證,用之尤宜;凡肝經(jīng)病證,用之皆效。烏梅毫無邪性,可以多用,可以獨用,可以與一切補劑并用。
治久痢體虛,嘗用獨梅湯(大烏梅5個煎湯,白糖5錢為引沖服)愈病無數(shù)。
治虛瀉,獨梅湯合六君子湯。
治療消渴,用烏梅四物湯(烏梅、生地、熟地、白芍),上消加天花粉,中消去花粉加甘草,下消去甘草加麥冬。用上方治療怔忡、汗證、吐血等,隨癥加減,也常獲捷效。
治咳嗽久不得止,凡屬虛證者,嘗用金水六君煎加烏梅,或四物湯去川芎,重加烏梅,亦常奏效;
治療虛喘,氣虛甚者宜獨參湯合獨梅湯,血虛甚者宜貞元飲合獨梅湯(熟地、炙甘草、當(dāng)歸身、烏梅)。
治虛熱不寐,可在三才膏(熟地、黨參、麥冬)中重加烏梅40個,臨睡之先,每服一匙,白糖為引,合目即成寐矣。
治療癱瘓系氣血兩虛者,宜三分補氣,七分補血,尤宜注意于肝,宜加味兩儀膏(當(dāng)歸、熟地、黨參、黃芪、烏梅、川木瓜)。如有虛熱加麥冬,有微寒則煨姜煎湯為引,有痰涎則陳皮煎湯為引,朝夕常服,日久自愈。
此外,用烏梅甘草湯(大烏梅5個,甘草5錢)治療胃氣痛,也往往一服即愈。
總之,凡各種慢性病見虛損之象、衰脫之征,或由肝經(jīng)之患引發(fā)變證的,皆可用烏梅收斂、滋養(yǎng)。
主治病證
(1)肺虛久咳。
(2)久瀉久痢。
(3)虛熱消渴。
(4)蛔厥腹痛。
(5)崩漏,便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止瀉止血宜炒炭,生津安蛔當(dāng)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酸澀收斂,故表邪未解及實熱積滯者慎服。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四川、浙江、福建、廣東、湖南、貴州等地。
采收加工:夏季果實近成熟時采收,低溫烘干后悶至色變黑。
性狀鑒別:
本品呈類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3cm。表面烏黑色或棕黑色,皺縮不平,基部有圓形果梗痕。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表面有凹點;種子扁卵形,淡黃色。氣微,味極酸。
飲片烏梅肉:為不規(guī)則形塊狀,略柔軟,表面、氣味同藥材。
烏梅炭:形如烏梅,皮肉鼓起,表面焦黑色。味酸略有苦味。
烏梅效用除藥學(xué)典籍所述外,還有多種用途。
其一,烏梅能潤膚止癢,而且又具有抗過敏之妙用,凡血虛風(fēng)燥所致皮膚瘙癢癥、癮疹、頑癬,均可用之。
其二,烏梅味酸而澀,入脾,具有收斂脾精、止漏濁之功,故可用治糖尿病尿糖不降之癥。
其三,烏梅能和胃生津以增酸,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所致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癥。
六
烏梅對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診斷為變態(tài)反應(yīng)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亂引起的疾病、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引起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等有確切療效,為必用之品。
七
用烏梅40~50克,濃煎250毫升,頓服或分2次服,對病毒性肝炎有良好的降谷丙轉(zhuǎn)氨酶作用,并能退黃疸,改善癥狀及體征。
除味澀及個別患者服后大便干結(jié)外,無明顯毒副作用。
八
治療萎縮性胃炎表現(xiàn)胃陰虛、胃酸不足者,常以烏梅配木瓜同用,多有效驗。
九
常以烏梅配硼砂,各用4克,入煎劑,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兩藥降逆止嘔之功為他藥所不及。
如胃熱加生大黃2克,胃寒加吳萸2克,久嘔傷陰烏梅倍用。
對急慢性胃炎、膽囊炎、內(nèi)耳性眩暈癥、尿毒癥等多種原因所致的嘔吐均有效驗。
十
烏梅配血余炭可治療放療引起的放射性腸炎腹瀉,對于稀便伴有黏液或浮有白色偽膜者,用之效果較好,臨證可隨證加減使用。
十一
治療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用烏梅炭15克,加入辨證方藥中,能起脫敏作用,故對本病治療有一定的意義。
十二
烏梅味酸性溫,能利筋脈,緩痙攣,用治腎炎,能緩解腎小動脈痙攣,從而改善腎血液循環(huán),達(dá)到修復(fù)損壞之目的。
十三
用烏梅泡茶服,治療無明顯器質(zhì)性病變的不寐癥,多則1~2周,少則3~5日,效果較好。
十四
用烏梅250克(去核),僵蠶、桔梗、丹參各200克,甘草30克,共研細(xì)末,蜜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用治直腸息肉、聲帶息肉等,收到較好效果。
十五
治療狐惑病,烏梅為必用之藥,可促進(jìn)潰瘍愈合,提高療效。
十六
瘧疾、痢疾初起禁用烏梅。
烏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然欲速者,取快于一時,往往變成久病而不能愈,不可不慎也。
又世有夏日將烏梅作湯以止渴者、腹中無暑邪者,可以斂肺而止渴,倘有暑邪未散,而結(jié)閉于腸胃之中,及至秋天,則有釀變成瘧、痢之虞。
十七
烏梅飲片中的核約占50%,因此帶核烏梅的用量就應(yīng)增加1倍,即用12~24克。內(nèi)容來源:《臨證本草》
烏梅的配伍應(yīng)用:
1.用于肺虛久咳。烏梅能斂肺止咳,治肺虛久咳,常配伍半夏、杏仁、阿膠等,即一服散。
若治濕痰咳嗽,常配伍半夏、橘紅、茯苓、甘草等,即二陳湯。方中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橘紅配伍,散中兼收,可防其燥散傷正,實為妙法,值得學(xué)習(xí)。
2.用于久瀉久痢。烏梅尤善澀腸止瀉。治久瀉不止,常配伍肉豆蔻、訶子、砂仁、木香等,即固腸丸。
若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常與黃連合用,即《圣惠方》烏梅丸。
3.用于虛熱消渴及溫病發(fā)熱。烏梅味酸,有生津止渴之效。治消渴煩悶,可與豆豉共水煎服。
若治虛熱煩渴,常配伍天花粉、麥冬、葛根、人參等,即玉泉丸。
若治溫病發(fā)熱大者,可與白糖合用,共煎水服,即烏梅白糖湯。取其酸甘化陰之妙,實內(nèi)藏至理。
彭子益言:“烏梅酸收,降甲木安乙木,斂相火而大補木氣。木氣動于上必虛于下,故烏梅為風(fēng)木要藥。收而不澀,能生津液,溫病尤宜。白糖能補中而不橫滯,與烏梅酸甘生陰,最宜溫病虛證。故服之病愈。”
4.用于蛔厥腹痛嘔吐?;紫x特性,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烏梅味酸,故有安蛔之效。
治蛔蟲引起的腹痛嘔吐之證,常配伍細(xì)辛、蜀椒、干姜、黃連、黃柏等,即《傷寒論》烏梅丸。此外,本方還可治虛實兼見、寒熱混雜之久利。療效顯著,值得學(xué)習(xí)。
5.其他應(yīng)用。烏梅炒炭,還有止血之功,可治崩漏下血等出血證。
若搗爛或炒炭研末外敷,還能消毒瘡,治療胬肉外突。
汪昂言:“癰瘡后生惡肉,燒梅存性,研末敷之?!?/p>
《圣惠方》:“治小兒頭瘡,積年不瘥,烏梅肉燒灰細(xì)研,以生油調(diào)涂之?!?/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275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每日中藥——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