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藦科植物白薇,其也是清虛熱藥里的一味中藥,臨床上使用的頻率相對也是比較多的。又叫老瓜瓢根、山煙根子、老君須等。白薇主要生長在山地,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春秋二季采挖,洗干凈后曬干,切成小段,無需炮制,生用即可。
白薇,名字很美,味道卻是苦咸,其藥用部分取根莖及根須,如上圖所示。性寒涼,入肝經(jīng)、胃經(jīng)、腎經(jīng)等,白薇的主要藥用功效是: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首先說下清熱涼血的作用,其苦寒之品,入營血入陰分,清除血分之余熱,同時有養(yǎng)陰的作用,對于一些陰虛發(fā)熱、夜熱早涼、潮熱等癥狀,可以白薇治療。
另一方面,除了清虛熱,白薇還有一定清實熱的功效,當(dāng)溫邪入里,導(dǎo)致出現(xiàn)高熱、煩渴、神志昏蒙等實熱現(xiàn)象時,白薇也可以配伍入藥治療。白薇的第二作用是利尿通淋,對于膀胱濕熱、腎經(jīng)有熱等,均可用白薇入藥,能夠達到清膀胱濕熱、利小便的功效。除了上訴功效外,白薇還是瘡癰腫毒、毒蛇咬傷的良藥。其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解毒療瘡自然不在話下。內(nèi)服、外用均可,內(nèi)服時可配伍天花粉、赤芍等一起清熱解毒。外用時可以將新鮮白薇搗爛外敷傷口。
白薇是苦寒之品,因此與之前很多中藥同樣,脾胃虛寒者謹(jǐn)慎使用以免傷及脾陽。
主治病證
(1)陰虛發(fā)熱,骨蒸潮熱,產(chǎn)后虛熱,陰虛外感。
(2)溫病熱入營血證;肺熱咳嗽。
(3)熱淋,血淋。
(4)癰腫瘡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
配伍:
白薇配玉竹:白薇性寒,功能退虛熱兼透散益陰;玉竹性平,功能滋陰生津而不甚滋膩。兩藥相合,既滋陰又透表,治陰虛外感。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益陰,故脾虛食少便溏者不宜服。
產(chǎn)地:主要分布于山東、安徽,遼寧、四川、江蘇、浙江、福建、甘肅,河北、陜西等省;主產(chǎn)于山東莒縣、沂水、日照;江蘇贛榆、東臺;安徽滁縣、嘉山、來安等地。通常以山東所產(chǎn)為佳。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洗凈,干燥。
性狀鑒別:
本品根莖粗短,有結(jié)節(jié),多彎曲。上面有圓形的莖痕,下面及兩側(cè)簇生多數(shù)細長的根,根長10~25cm,直徑0.1~0.2cm。表面棕黃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味微苦。
典籍摘要:
《名醫(yī)別錄》:"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久服利人。"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平。主暴中風(fēng),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痛,溫瘧洗洗,發(fā)作有時?!?/p>
《本草經(jīng)集注》陶弘景:“味苦、咸,平、大寒,無毒。主治暴中風(fēng),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fā)作有時。治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久服利人。”
《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味苦咸,性大寒,無毒,入心、腎二經(jīng)。主暴中風(fēng),身熱腹?jié)M,忽忽不知人,狂惑鬼邪,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fā)作,下水氣,利陰氣,定驚益精。以糯米泔浸一宿,去髭細銼,蒸用?!?/p>
“白薇味苦入心,咸入腎,故主治如上?!?/p>
《長沙藥解》黃元御:“味苦、微咸,微寒,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涼金瀉熱,清肺除煩。”
《本草綱目》:“治風(fēng)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p>
《本草必用》:“凡天行熱病后,余熱未清,及溫瘧、癉瘧,久而不解者,必屬陰虛……俱宜加入。”
《重慶堂隨筆》:“白薇涼降,清血熱,為女科要藥,濕熱證邪入血分者亦宜用之。”
《本草蒙筌》:“主中風(fēng)身熱支滿,忽忽人事不知。療溫瘧寒熱酸疼,洗洗有時發(fā)作??窕蠊硇翱皡s,傷中淋露可除。利氣益精,下水滲濕?!?/p>
《本草正義》:“凡苦寒之藥多偏于燥,惟白薇則雖亦屬寒而不傷陰液精血,故其主治各病,多屬血分之熱邪,而不及濕熱諸證。……凡陰虛有熱者,自汗盜汗者,久瘧傷津者,病后陰液未復(fù)而余熱未清者,皆為必不可少之藥,而婦女血熱,又為恒用之品矣。”
二、現(xiàn)代研究:
成分:主含直立白薇苷A~F、直立白薇新苷A~D、蔓生白薇苷A~E、蔓生白薇新苷、前白苷C和H、前白苷元等甾體類成分。
作用:本品有強心、抗菌、解熱、利尿等作用。
藥理:白薇油能直接加強心肌收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275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藥古今研究:瓜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