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是國際兒童節(jié),我國郵政部門發(fā)行了《動畫——葫蘆兄弟》郵票,由宋鑒設(shè)計。郵票內(nèi)容取材于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1986年原創(chuàng)出品的13集系列剪紙動畫片。其中第一圖“七色葫蘆”的畫面向人們展現(xiàn)的是善良的老爺爺種下葫蘆籽后,很快結(jié)出了七個色彩不同的葫蘆。老爺爺高興得左手抱一個,右手抱一個,并親切地和小葫蘆們交談,穿山甲也在一旁高興地看著。畫面色彩鮮艷飽滿,黃色的底色對比襯托出七色葫蘆的鮮亮。
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據(jù)浙江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開始種植葫蘆,而用葫蘆作為盛水的用具要早于陶器和青銅器。中國最早將葫蘆稱為瓠、匏和壺。在《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就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的記載。葫蘆的別稱很多,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七種名稱:懸瓠、蒲盧、茶酒瓠、藥壺盧、約腹壺、長瓠、苦壺盧。
成熟葫蘆的果實可以加工為容器或者煙斗。電影或電視故事里,總能見到南來北往的僧人,腰間掛著裝有藥物的葫蘆云游四海,為民療疾。
除了能盛藥,葫蘆本身也可為藥,其蔓、須、葉、花、子、殼均可入藥。葫蘆花味甘、性平,無毒,可作解毒之藥,對各種瘺瘡尤為有效。蔓、須藥性與花相同,可治麻瘡。葫蘆瓤味苦、性寒,可單用鮮葫蘆汁治療水腫、小便不利、濕熱黃疸或肺燥咳嗽等。取鮮葫蘆1個,搗爛,絞取汁液,每次用1小碗,加入適量蜂蜜調(diào)服;也可以與豬苓、茯苓、澤瀉等藥同用,治療面目浮腫、四肢腫、大腹水腫等癥及小便不通、鼻塞和一切癰疽惡瘡。葫蘆殼的藥用價值最高,其味甘、性平,無毒,有消熱解毒、潤肺利便之功效,愈是陳年的葫蘆殼,療效愈高。
然人們了解最多的或許還是葫蘆作為一種菜肴,其未成熟的細嫩果實是夏天人們餐桌上的家常菜。其吃法很多,有炒、燴、做湯、制餡等。元代王禎《農(nóng)書》說:“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干……”又說:“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咸宜,最為佳蔬。”可見古人早已把葫蘆作為瓜果菜蔬食用,而且吃法多種多樣,既可燒湯,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干曬,燒湯清香四飄,其味鮮美。葫蘆的營養(yǎng)價值較高,含有豐富的葡萄糖、蛋白質(zhì)、脂肪以及纖維素等,另外在含有的多種微量元素里鈣元素的含量是最高的,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同時,葫蘆所含有的豐富維生素C,可提高機體抗病毒能力。
烹調(diào)葫蘆時不宜煮得太爛,否則營養(yǎng)損失多。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別適合免疫力低下、高血糖、癌癥患者多食,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07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醫(yī)藥視閾下的端午節(jié)
下一篇: 古人提親必備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