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召裳,廣東吳川人,道光三年(1823年)狀元。 廣州地區(qū)名小吃及第粥,又名三元及第粥、狀元及第粥,其名字來歷與林召裳有關。
清朝道光年間,廣東的林召裳中了狀元,回鄉(xiāng)拜祖時,他每天都喜歡用豬肝、豬腰和豬肚與上好的大米放在一起煮粥吃。有一天,退居廣州的老御史前來拜訪林召裳,恰巧他正在吃粥,林召裳就請老御史一同食用。老御史聞到一股誘人的香味,便問這是什么粥。林狀元深知老御史的最大心愿是自己的兒子能科場高中、金榜題名,因此指著那粥非常認真地回答說:“這是狀元及第粥?!崩嫌芬膊恢v客氣,連忙與林狀元一起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古時我國是科舉取仕,狀元、榜眼、探花為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元及第。林召裳用豬肝、豬腰、豬肚這3種豬內(nèi)臟比作三元及第。老御史吃過此粥后,向林狀元請教制作方法,回到家里命廚人如法炮制,精心烹調后給兒子吃,后來兒子果真中了狀元。老御史高興得逢人就講此粥的來歷以及預兆大吉大利的好處。就這樣,狀元及第粥的名稱很快便傳開了。
如今“狀元及第粥”在廣州一些地區(qū)仍很盛行。一些盼望子女考上大學的父母,每天都要做上一碗或到飯館買一碗給兒女們吃,借以討個吉利。其制作方法是:
大米50克,豬肝、豬腰、豬肚各10克,調味品適量。將大米淘凈,放入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煮沸,而后將切成細絲的豬肝、豬腰、豬肚、生姜、花椒粉等放入粥中同煮,待熟時調入味精、食鹽、香麻油等適量,再煮一二沸即成。
中醫(yī)認為,豬肝性味甘、苦、溫,入肝經(jīng),有補肝明目、養(yǎng)血安神之功,適用于血虛萎黃、目赤、腳氣、水腫等,《本草綱目》言其“補肝明目,療肝虛浮腫”,《千金食治》言其“主明目”。
豬腎,俗稱豬腰子。中醫(yī)認為,豬腎性味咸、平,入腎經(jīng),有溫腎益氣、行氣利水之功,《本草綱目》言其“止消渴,治產(chǎn)勞虛汗,下利崩中”,《名醫(yī)別錄》言其“理腎氣,通膀胱”,《日華子本草》言其“補水臟,治耳聾”。
豬胃,俗稱豬肚。中醫(yī)認為,豬肚性味甘、微溫,入脾、胃經(jīng),有補虛損、健脾胃、消食積之功,《本草綱目》言其“補中益氣止渴”,《本草經(jīng)疏》言“豬肚,為補脾胃要品,脾胃得補,則中氣益”。
大米有補中益氣之功。《食鑒本草》言其“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日華子本草》言其“壯筋骨,補腸胃”,《本草綱目》言“粳米粥,利小便,止煩渴,養(yǎng)腸胃”。本品理脾胃,充五臟,生精髓。
由此可知,狀元及第粥的各種食材都有補中益氣、健脾開胃、養(yǎng)血明目之功,常服可使人氣血充沛、耳聰目明。但豬肝、豬腰、豬肚中膽固醇含量較高,故脂肪肝、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高血壓者不宜選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13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半楓荷助諸葛亮七擒孟獲
下一篇: 天漿殼名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