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是蕓香科落葉喬木植物黃檗和黃皮樹的樹皮,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功效與主治有一定的差別。
黃柏生用具有清熱瀉火燥濕的作用,用于治療濕熱瀉痢、黃疸、足膝腫痛以及熱淋等證。
黃柏酒炙具有清泄上焦之熱的作用,用于治療口舌生瘡、頭面部瘡癰腫毒、耳目腫痛等證。
黃柏鹽炙具有退虛熱、制相火的功效,用于治療陰虛發(fā)熱、骨蒸盜汗、遺精等證。
黃柏蜜炙具有清泄中焦火熱的作用,而且不傷脾胃,用于治療五心煩熱、嘔吐等證。
黃柏炒炭后減少了苦寒之性,增加了收澀的性質,具有清熱止血的作用,用于治療崩漏、帶下等證。
前人將黃柏功效總結為:“生用降實火,蜜炙則庶不傷中,炒黑止崩帶,酒炙后治上,蜜炙治中,鹽炙治下?!?狄俊虹)
這個版本由用戶 wanyan修訂于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10:28:09 (GMT+08:00)
請注意,這個版本是個廢棄的修訂版, 訪問現行版本請點這里目錄1黃柏藥典標準 1.1品名1.2來源1.3性狀1.4鑒別1.5檢查 1.5.1水分1.5.2總灰分 1.6浸出物1.7含量測定 1.7.1小檗堿1.7.2黃柏堿 1.8黃柏飲片 1.8.1炮制 1.8.1.1黃柏 1.8.1.1.1鑒別、檢查、含量測定 1.8.1.2鹽黃柏1.8.1.3黃柏炭 1.8.2性味與歸經1.8.3功能與主治1.8.4用法與用量1.8.5貯藏 1.9出處 黃柏
黃柏
Cortex Phellodendri
(英)Amur Corktree Bark
別名 關黃柏。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樹皮。
植物形態(tài) 喬木,高10~25m。樹皮淡黃褐色或淡灰色,木栓層厚而軟,有規(guī)則深縱溝裂。葉對生,羽狀復葉,小葉5~13,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2cm,寬3~4.5cm,邊緣具細鋸齒或波狀,有緣毛,上面暗綠色,下面蒼白色。圓錐花序頂生,雌雄異株,花小而多,黃綠色。漿果狀核果球形,紫黑色,有香氣?;ㄆ?~6月,果期9~10月。
生于深山、河邊、溪旁林中。主產遼寧、吉林、河北。
采制 3~6月將樹皮剝下,趁鮮刮去粗皮,曬干,稱“關黃柏”。
性狀 關黃柏樹皮呈板片狀,栓皮已大部刨去,厚1.5~4mm。外表面綠黃色,有不規(guī)則縱脊和溝紋;內表面灰黃色。質堅韌,折斷面呈刺片狀,鮮黃色,纖維層可成片剝離。微有香氣,味極苦,有粘性。
化學成分 主含小檗堿,并含巴馬亭(palmat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黃柏堿(phellodendrine)、蝙蝠葛任堿(menisperine)、白橋樓堿(candicine)、黃柏桐(obacunone)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
附注 同屬植物黃皮樹P.chinense Schneid.的樹皮(習稱“川黃柏”)功效用。
Huangbo
PHELLODENDRI CHINENSIS CORTEX
(2)取本品粉末0.2g,加1%醋酸甲醇溶液40ml,于60℃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2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柏對照藥材0.1g,加l%醋酸甲醇20mI,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鹽酸黃柏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3~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30:15:4)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置氨蒸氣飽和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5.2總灰分 不得過8.0%(附錄ⅨK)。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0.1%磷酸溶液(50:50)(每100ml加十二烷基磺酸鈉0.1g)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65nm。理論板數按鹽酸小檗堿峰計算應不低于4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鹽酸小檗堿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流動相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1g,精密稱定,置100ml量瓶中,加流動相80ml,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40kHz)40分鐘,放冷,用流動相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5μl與供試品溶液5~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小檗堿以鹽酸小檗堿(C20H17NO4?HCl)計,不得少于3.0%。
1.7.2黃柏堿 照高效液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0.1%磷酸溶液(每100ml加十二烷基磺酸鈉0.2g)(36:64)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4nm。理論板數按鹽酸黃柏堿峰計算應不低于6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鹽酸黃柏堿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流動相制成每1m1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流動相25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40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流動相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黃柏堿以鹽酸黃柏堿(C20H23NO4?HCl)計,不得少于0.34%。
本品呈絲條狀。外表面黃褐色或黃棕色。內表面暗黃色或淡棕色,具縱棱紋。切面纖維牲,呈裂片狀分層,深黃色。味極苦。
1.8.1.1.1鑒別、檢查、含量測定 同藥材。
1.8.1.2鹽黃柏 取黃柏絲,照鹽水炙法(附錄ⅡD)炒干。
本品形如黃柏絲,表面深黃色,偶有焦斑。味極苦,微成。
1.8.1.2.1鑒別、檢查、含量測定 同藥材。
1.8.1.3黃柏炭 取黃柏絲,照炒炭法(附錄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
本品形如黃柏絲,表面焦黑色,內部深褐色或棕黑色。體輕,質脆,易折斷。味苦澀。
1.8.2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腎、膀胱經。
1.8.3功能與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尿赤,帶下陰癢,熱淋澀痛,腳氣痿蹙,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濕瘡。鹽黃柏滋陰降火。用于陰虛火旺,盜汗骨蒸。
1.8.4用法與用量 3~12g。外用適量。
1.8.5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黃柏,又名黃檗、檗皮,為蕓香科植物黃柏或黃皮樹的樹皮,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為清熱解毒的常用中藥。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泄火除蒸、解毒療瘡的功效,常用于治療濕熱瀉痢、黃疸、赤白帶下、淋濁、夢遺、骨蒸勞熱、盜汗、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癥。目前,市場上有以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塊根加工而冒充黃柏,要注意。
黃連,毛茛科植物黃連或同屬植物的根莖,是臨床最常用的清熱類藥物之一。性寒,味苦。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對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等病癥有良好療效。外治瘡癰疔腫,濕疹、濕瘡、耳道流膿等皆有很好療效。《本草正義》有“凡藥能去濕者必増熱,能除熱者必不能去濕。惟黃連能以苦燥濕,以寒除熱,一舉兩得,莫神于此”。現代研究黃連有解熱、抗炎、降血糖、利膽、保肝、抗?jié)儭⒖垢篂a、抗腫瘤等作用。《珍珠囊》曰:“黃連其用有六:瀉心臟火,一也;去中焦?jié)駸?,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治赤眼暴發(fā),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br>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柏與黃連同樣含有較多的小檗堿,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桿菌、草綠色鏈球菌、痢疾桿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其煎劑對若干常見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還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tǒng)、保護血小板、降低血壓等作用。
黃芩,又名山茶根、空心草、黃金茶,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等功效。以上所說過的,黃連更偏于入心經,瀉心火,并治不寐、心煩及上腹部不適感等涉及神志方面的病狀;黃芩更偏于入肺經,長于清泄肺熱,如療痰熱咳嗽等疾,以治氣分之熱為專功。并且還是止血良藥。
總之,黃連與黃芩的異同點在于:黃連偏于入心,長于清火解毒,性燥,為心胃之劑,主治心中煩,兼治心下痞,下利,能調胃厚腸,治濕阻生熱,止消渴,解巴豆毒,擅除水火相亂之病及蔓延淹久之證。黃芩則長于清肺熱,其性雖寒而不燥、能治熱陰生濕,主治煩熱而出血者,治氣熱攻血之出血證及小腹絞痛或小兒腹痛,能安胎及治燙傷火瘍等。
黃連與黃芩,性相近而又各有專長,故二藥配伍則更能發(fā)揮協同作用,而清化濕熱之效益顯。例如《金匱要略》中“瀉心湯”一方,即由大黃、黃芩、黃連三藥組成。
黃柏、黃連、黃芩有什么區(qū)別?
我從植物形態(tài)學的角度回答吧。
這三種植物是不同科的,在外部形態(tài)差別是很大的。黃柏是木本植物(大樹),黃連和黃芩是草本植物。
一,黃柏:它的正式中名叫黃檗,是蕓香科黃檗屬植物,別名還有黃菠蘿樹、黃檗木、元柏等,分布在我國東北、華北、河南、安徽等地,常生長在山地雜木林中、河溝沿岸。
它的外形特點:樹高二十公尺左右,樹冠寬闊,大樹的樹皮木栓層厚,樹皮灰色或灰褐色,不整齊網狀開裂,內皮薄,鮮黃色,
味道苦,也是黃柏名稱的來歷。單數羽狀復葉有小葉五到十三片,小葉片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形,長十公分左右,葉邊有細鋸齒。花序頂生,花瓣紫綠色,五六月開花。果實圓球形,直徑一公分,藍黑色,九十月份果實成熟。
黃柏的主要用途:第一,樹皮內層炮制后入藥,稱黃檗,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作用。第二,它的木材堅硬,邊材淺黃色,心材黃褐色,可制作家具、膠合板、裝飾等用。第三,它的木栓層是制作軟木塞的材料;種子榨油工業(yè)用。
二,黃連:黃連是分布在我國陜西、四川、貴州湖南、湖北等地的一種多年生草本,野生的常生長在山地林下、山溝的陰濕處,有部分栽培。它的別名有川連、雞爪連等,是毛茛科黃連屬植物。
它的外形特點:它的根狀莖黃色,常分叉,有許多須根;葉全部是基生葉,葉柄長十公分左右,葉片稍革質,卵狀三角形,寬十公分,三全裂,中間的裂片卵狀菱形,長六公分左右,有三到五對羽狀深裂。
花葶一二個,高二十公分左右,頂端有三到八朵花,萼片五個,花瓣狀,黃綠色,長一公分左右;花瓣細小,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六毫米左右;雄蕊二十個。二三月開花。蓇葖果長六毫米左右,四到六月結果。
黃連的用途:它的根狀莖是著名中藥“黃連”,含有小檗堿、黃連堿等生物堿,可治療結膜炎、痢疾、吐血等疾病。
三,黃芩:黃芩是分布在我國東北、華北、陜西、甘肅及以南少部分省區(qū)的一種多年生草本,野生的常生長在向陽的山坡草地、撂荒地上,有部分栽培。它的別名有香水水草等,是唇形科黃芩屬植物。
它的外形特點:莖干伏地或上長,高三十到一百公分,基部莖稍四棱形,綠色或帶紫色,從基本就分叉;根莖肥厚,肉質,粗二公分,有分叉。葉紙質,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三公分左右,葉邊全緣,表面淺綠色,背面有毛和腺點??偁罨ㄐ蝽斏T俳M成圓錐花序,花冠二唇形,紫色、紫紅色或藍色,七八月開花。
小堅果卵狀球形,長一毫米左右,黑褐色,有瘤體,八九月果實成熟。
它的主要用途:根莖可入藥,有清涼、解熱、消炎等作用。
中藥三黃即“黃芩、黃連、黃柏”,對應治療人體“上、中、下”三焦病癥。
傳統(tǒng)中醫(yī)的辯證施治,三焦有多種分法學派,有人主張以臟腑為主區(qū)分三焦,也有人主張以部位區(qū)分。黃芩、黃連、黃柏味苦,功效以清熱、解毒為主,黃芩又分青芩和枯芩(生長年代不同),黃連以雞爪連為主。功效類似于西藥的“消炎”,而歸經有所不同。比如黃芹入上焦肺經,黃連入胃腸,黃柏多入腎膀胱經等。
黃芩、黃連、黃柏是三味常用的中藥材,同是具備苦寒的性味,因此都以清熱瀉火解毒的功效著稱,三者簡稱“三黃”。
那么,這三種中藥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呢?下面先來簡要的介紹一下這三種中藥材。
黃芩的功效應用
黃芩,又稱為山茶根、土金茶根。來源于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干燥根。
其藥性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在臨床上常應用于治療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癰腫瘡毒、血熱出血、胎熱胎動不安等癥。
黃連的功效應用
黃連,又稱為味連、川連、雞爪連。
其來源于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其藥性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濕熱痞滿、嘔吐、瀉痢、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眠、血熱吐衄、胃熱嘔吐吞酸、消渴、胃火牙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耳道流膿等癥。
黃柏的功效應用
黃柏又稱為川黃柏,來源于蕓香科植物黃皮樹或黃檗的干燥樹皮。
其藥性苦、寒。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的功效。在臨床上可用于治療濕熱瀉痢,黃疸尿赤,帶下陰癢,熱淋澀痛,骨蒸癆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濕瘡等癥。
三者的區(qū)別
黃芩、黃連、黃柏這三味藥其相同點
三味藥均性苦、味寒,均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見長,主治濕熱為患所致多種病癥,如濕溫、黃疸、瀉痢、痢疾等。均可用于熱毒內盛,壯熱口渴,瘡瘍腫毒。諸如此證類的,三藥合用,必有良好的療效。
黃芩、黃連、黃柏這三味藥的不同點
在來源上,均來源于不同科屬的植物。
在歸經上,黃芩、黃連均歸脾、膽、大腸經,而黃柏卻不同,黃柏歸于腎、膀胱經,主下焦。再之,黃芩善走上,清肺火,主肺熱咳嗽為特長,并有清熱安胎之功,可治療胎動不安;黃連喜行中,偏于清心胃,主胃熱嘔吐、心火亢盛,心煩不寐效果甚佳,對于胃熱煩渴,消谷善饑多用之。黃柏性趨下,善清腎火,退虛熱,治療骨蒸潮熱、夢多遺精有神功。
除此之外,黃柏還可用于治療濕熱帶下、陰腫陰癢之癥??傊?,黃芩偏治上、黃連偏治中、黃柏偏治下是其最顯著的不同點。
更多中醫(yī)藥知識,請關注作者!
清三焦熱毒,但傷腎陽。
三藥均為苦味,各自歸經不同,其治病救人的范圍也不同!其成份各有偏頗
1、黃柏它的功效主要是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
2、所以可以用來治療濕熱痢疾,黃疸以及帶下陰癢、熱淋澀痛、骨蒸潮熱、盜汗、遺精、瘡瘍腫痛、濕疹濕瘡等,因為黃柏本身來說具有一定的滋陰降火的功效。
3、所以對于陰虛火旺的患者來說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具體的使用應當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1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醫(yī)治療慢性胃炎
下一篇: 中醫(yī)辨治腸易激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