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穎
同是一種病,有的人服用湯劑,有的服用膠囊,有的只能外用膏劑。這是為什么?同是一種藥,可制成丸劑、顆粒劑或注射劑。這又是為什么?
中藥專家、北京同仁堂中醫(yī)醫(yī)院藥品經營部部長崔慶利告訴記者,劑型是根據(jù)藥物性質、用藥目的和給藥途徑,將原料藥加工制成適合于醫(yī)療和預防應用的形式。劑型的不同,可能導致藥物的作用性質和速度,從而影響藥物的臨床療效。
古人認為:“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之?!币虼耍x擇合理的、適合自己的藥物劑型是保證和提高藥物療效的關鍵。
目前,我國的中藥劑型有40多種,常用的有20多種。大體分為湯劑和中成藥,中成藥又分為丸劑、片劑、顆粒劑等。
湯劑——
吸收快 效果好 便加減
湯劑是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劑型。湯劑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加減靈活、針對性強等特點。如麻黃湯治外感風寒、承氣湯瀉下實熱、獨參湯補虛固脫等。
將飲片放在水中煎煮一定時間,然后取汁服用,就成了湯劑。它既可由單味中藥煎煮而成,也可由幾味、十幾味、甚至幾十味中藥配伍組合的復方煎煮而成。
湯劑過去都是在家自己煎煮,如今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們大多選擇由醫(yī)院、或藥店用機器煎煮湯劑,方便、快捷,效果不錯。也有一些老年人采用自煎為主。值得提醒的是,要用陶罐煎煮,或用玻璃或搪瓷制品,忌用鐵器、銅器和錫器。
煎藥前,要根據(jù)不同飲片浸泡15~20分鐘以上,使水分充分浸入藥材組織中,便于有效成分煎出。煎藥時,水要加到高出藥物2~3厘米為宜,煎第二次時應加水到高出藥物1~2厘米。一般煎藥,先用武火將藥品煮開,然后改用文火,約30分鐘即可。滋補保健類藥品煎煮時間略長一些,可煮45分鐘左右。一劑藥一般煎煮兩次,然后把兩次煎取的藥液合起來分次服下。
此外,一些特殊藥物要注意煎法。如貝殼類、礦石類、動物角甲類以及有毒飲片要先煎;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成分的飲片要后下;含黏液質較多的飲片易糊鍋底要包煎;貴重以及質地堅硬飲片要另煎;用量少、粉狀飲片要沖服;膠類、蜜膏類容易糊化的飲片要烊化。
湯劑一般每天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服藥后,應少飲茶、少食蘿卜,因茶葉、蘿卜會降低補益藥物特別是參類藥物的作用。
中成藥——
毒性低 計量準 易攜帶
中藥材經炮制后,除了可以按醫(yī)師處方要求調配湯劑外,還可以將飲片加工成丸、散、膏、丹以及多種劑型。
丸劑 釋放藥物作用緩慢,但藥效長,緩解毒性和刺激性,減弱不良反應。常見的有水丸、蜜丸、糊丸、蠟丸等。近年研制的濃縮丸和滴丸具有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點。
散劑 為粉末狀,因表面面積大,易分散吸收,奏效頗快,如活血止痛散、桂林西瓜霜。
膏劑 分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的就是常說的膏滋,有滋補功效,如十全大補膏。外用的就是膏藥,多適用于外科瘡瘍或風寒痹痛等病癥治療,如關節(jié)鎮(zhèn)痛膏、燒傷藥膏、狗皮膏。
片劑 劑量準確,質量穩(wěn)定,服用和攜帶方便,品種豐富,可滿足醫(yī)療和預防用藥的不同需求。但因壓片中需加入黏合劑,使藥物的表面積大減,影響在胃內的崩解和吸收,如刺五加片、銀翹解毒片、復方草珊瑚含片。
膠囊劑 外觀光潔,可掩蓋藥物不良氣味,便于服用。該劑型水溶性好,在胃中藥物可迅速分散、釋放,顯效也快,如葛酮通絡膠囊、速效感冒膠囊、十滴水軟膠囊。
顆粒劑 是指用藥材的提取物與適宜的輔料或藥材細粉制成的干燥顆粒劑型,可用開水沖服,比較方便,如頸復康顆粒、胃蘇顆粒、雙黃連顆粒。
選劑型——
重辨證 抓特點 宜自身
由于人的體質有虛有實,病情有急有緩,年齡有大有小,時令有冷有熱,選擇的中藥劑型也不同。選擇劑型要全面考慮與藥品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可控性等相關的各種因素,重在辨證,抓住特點,適合自己是總體原則。
合理使用中成藥必須正確辨證。如腹瀉,癥狀雖大多相似,但由于致病原因不同,一般辨為寒濕腹瀉、脾虛腹瀉、脾腎腹瀉,因此選擇的藥物也不相同,如寒濕者可選散寒化濕、理氣和中的藿香正氣丸;脾虛者,選用健脾滲濕的參苓白術散;脾腎陽虛者選用溫補脾腎、澀腸止瀉的四神丸。
同時,選擇劑型還要知道中成藥的組成以及藥理特性,才能做到正確合理用藥。如安宮牛黃丸,是用于溫病熱盛的神昏、譫語、驚厥等癥,既可應用傷寒,又可用于乙腦或流腦,并且對腦血管意外也有一定的療效。
如患新病、急病、重病的人可選用湯劑,這是因為藥物以分子或離子狀態(tài)均勻分散在液體中,更便于吸收。醫(yī)生可根據(jù)病人或病癥以及飲片的特殊性,隨證加減,靈活調配。一般來說,只要辨證準確、藥材道地、炮制得法,效果顯而易見。
急危重癥的搶救可選用注射劑。注射劑通過肌肉、靜脈途徑進入人體,吸收快,作用迅速,如復方丹參注射液等,但注意防止過敏等不良反應。
慢性病和病后調養(yǎng)者適合用丸劑。常用的蜜丸和水丸在胃腸道中吸收慢,作用緩和,效力持久,攜帶及服用方便。慢性病及遷延性疾病可選內服膏劑,如雪梨膏等。風濕痛、跌打損傷、皮膚瘡瘍等癥可選外用膏藥,也可選用通經活絡的藥酒。
小兒患者適宜選用顆粒劑、糖漿劑。用開水沖泡即可溶解,服用后吸收較快,有的有甜味。
中藥的用藥方法,一般泛指中藥應用的方法。中藥應用方法內容廣泛,一般包括中藥的給藥途徑、煎煮方法和服藥方法四個方面。
一、給藥途徑
給藥途徑亦是影響藥物療效的因素之一。在長期的用藥實踐中,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立了許多用藥方法。在給藥途徑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藥的傳統(tǒng)給藥途徑,主要以內服和外用(口服和皮膚用藥)為主。此外還有吸入、舌下給藥、粘膜表面給藥、直腸給藥等多種途徑。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藥的給藥途徑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內注射、穴位注射和靜脈注射等。
不同的給藥途徑各有其特點。因為機體的不同組織對于藥物的吸收性能不同,對藥物的敏感性亦有差別,藥物在不同組織中的分布、消除情況也不一樣。所以,給藥途徑不同,會影響藥物吸收的速度、數(shù)量以及作用強度。有的藥甚至必須以某種特定途徑給藥,才能發(fā)揮某種作用。如石膏的清熱瀉火,以內服為主;而收濕斂瘡,必須是鍛后外用。臨床用藥時,具體應選擇何種途徑給藥,應綜合考慮藥物的作用特點與證情的需要。而病證與藥物對給藥途徑的選擇,還須通過對劑型的選擇來體現(xiàn)的。
二、煎煮方法
中藥的療效與劑型類別的選擇及制劑工藝的操作當否有著密切關系。由于湯劑是臨床應用最為常用的劑型,且大多由病家自制,因此,掌握正確的煎煮方法,也是保證臨床用藥療效發(fā)揮的重要條件。尤其是用水與火候的掌握,更是煎藥的關鍵。故李時珍曰:「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則藥亦無功?!?br> (一)煎藥器皿
最好先用陶瓷器皿,如沙鍋、砂罐。因其化學性質穩(wěn)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并且導熱均勻,保暖性能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煎藥器皿切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因這些金屬元素易與藥液中的化學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致使療效降低,甚至還可產生毒副作用。
(二)煎藥用水
煎藥用水以無污染的井水、長流水為好,現(xiàn)在城市里,則多以自來水為主。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但必須是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加水多少也是煎好藥的重要一環(huán)。加水量的掌握,原則上應根據(jù)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來確定。一般用水量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后,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若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而質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fā),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少。為了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煎煮之前多數(shù)藥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藥物可浸泡20~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可浸泡1小時。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
(三)煎煮火候
煎煮中藥還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的長短。一般藥物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解表藥及其他芳香性藥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維持10~15分鐘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
(四)煎煮次數(shù)
一般來說,一劑藥可煎三次,最少應煎兩次。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后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xù)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湯劑煎成后應搾渣取汁。因為一般藥物[sa9]熾水煎煮后都會吸附一定藥液。其次主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藥渣再吸附。如藥渣不經壓搾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占比例會更大,搾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入藥方法。
1. 先煎 ? 如金石、礦物、貝殼類藥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應打碎先煎20~30分鐘,然后與其他藥物同煎;又如川烏、附子等藥,也宜先煎。制川烏、制附片也應先煎半小時再入它藥同煎,因經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以確保用藥的安全。
2. 后下 ? 一些容易揮散或破壞而不耐煎者,如薄荷、白豆蔻、大黃、番瀉葉等藥,入藥宜后下,待他藥煎煮將成時投入,煎沸幾分鐘即可。大黃、番瀉葉等藥甚至可以直接用開水泡服。
3. 包煎 ? 有些藥物煎煮時易飄浮在藥液面上,或成糊狀,不便于煎煮及服用。如蒲黃、海金沙等,因藥材質地過輕,車前子、葶藶子等藥材較細,又含淀粉、粘液質較多的藥,煎煮時容易粘鍋、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藥材有毛,對咽喉有 *** 性,這幾類藥入藥時宜用紗布包裹入煎。
4. 另煎 ? 一些貴重藥物,如人參等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渣所吸附,影響療效,以致造成浪費。
5. 烊化 ? 膠類藥物,如阿膠、龜膠、鹿膠等,容易粘附于其他藥渣及鍋底,既浪費藥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與其他藥汁兌服。
6. 沖服 ? 一些粉末狀、或液狀類藥物,如芒硝、竹瀝等藥,宜用煎好的其他藥液或用開水沖服。
三、服藥方法
(一) 服藥時間? ?
根據(jù)病情需用要和藥物特性,選擇適當?shù)姆帟r間,也是合理用藥的要求。古代醫(yī)家對此很講究?!稖罕静荨氛f:「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后蓋有義在其中也?!挂话阒兴帨珓?,每日早晚二次分服。具體服藥時間應根據(jù)病情需要及藥物特性來確定。
1.清晨空腹服 ? 因胃中沒有食物,所服藥物可避免與食物混合,因此可以迅速到達腸中,充分發(fā)揮藥效。峻下逐水藥晨起空腹時服藥,不僅有利于藥物迅速入腸發(fā)揮作用,且可避免晚間頻頻起床影響睡眠。
2.飯前服 ? 胃中亦空虛。驅蟲藥、攻下藥及其他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宜飯前服用。因飯前服用,有利于藥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數(shù)藥宜飯前服用。
3.飯后服 ? 胃中存在較多食物,藥物與食物混合,可減輕其對胃腸的 *** ,故對胃腸道有 *** 性的藥物宜于飯后服用。消食藥亦宜飯后及時服用,以利充分發(fā)揮藥效。一般藥物,無論飯前或飯后服,服藥與進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藥效的發(fā)揮。
4.特定的時間服 ? 為了使藥物能充分發(fā)揮作用,有的藥還應在特定的時間服用。如安神藥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30分鐘至1小時服藥;緩下劑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澀精止遺藥也應晚間服一次藥;截瘧藥應在瘧疾發(fā)作前兩小時服藥,急性病則不拘時服
(二)服藥量
一般疾病服用湯劑,多為每日一劑,每劑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時左右服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xù),利于頓挫病勢。
應用發(fā)汗藥、瀉下藥時,因藥力較強,服藥應適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為度,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
嘔吐病人服藥宜小量頻服。藥量小則對胃的 *** 性小,不致藥入即吐,多次頻服,方可保證一定的服藥量。
(三)服藥冷熱
服藥的冷熱適度,應根據(jù)病情和藥物性質,來具體確定。服藥的冷熱,多指湯劑而言。一般湯劑,所謂「湯者蕩也,」故多宜溫服。若治寒證用熱藥,更宜熱服。特別是辛溫發(fā)汗解表藥用于外感風寒表實證,不僅藥宜熱服,還需服藥后溫覆取汗。至于治熱病所用寒藥,如熱在胃腸,患者欲冷飲者可涼服;如熱在其他臟腑,患者不欲冷飲者,寒藥仍以溫服為宜。另外,用從治法時,也有熱藥涼服,或涼藥熱服者。
至于丸、散等固體藥劑,除特別規(guī)定外,一般都宜用溫開水送服。
上火了怎樣選中藥去火
上火,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會選擇儲備一些傳統(tǒng)的“下火藥”用以祛除內火。中醫(yī)提醒,雖然都是上火,但“起火點”不同,其表現(xiàn)癥狀也不一樣。如果不按照癥狀盲目用藥去火,很可能造成“火上澆油”的局面,讓身體陷入更大的麻煩當中。那么,上火了,選用哪些中藥或中成藥呢?下面是我為大家?guī)淼纳匣鹆嗽鯓舆x中藥去火,歡迎閱讀。
中醫(yī)分析身體內火類型
“心火”主要癥狀是舌尖發(fā)紅,反復出現(xiàn)口腔潰瘍;“肺火”主要是不斷干咳等呼吸系統(tǒng)癥狀;“肝火”則主要表現(xiàn)為煩躁易怒,舌邊尖發(fā)紅、雙目發(fā)紅;“胃火”旺盛則往往導致口臭、牙齦出血、便秘等。而由于腎虛導致的`虛火旺盛則主要表現(xiàn)為盜汗、煩熱、失眠等。這些不同的上火癥狀必須用不同的藥物來進行調理。
上火了,怎樣選中藥去火?
對于調理去火,首選自熬中藥。因為湯劑可以根據(jù)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量的增減、配伍。比如患者上火的同時還伴有脾胃虛寒,這時候配藥就可以加入溫性的藥材以中和去火藥材對脾胃的傷害,而這種效果是中成藥無法達到的。
此外,癥狀不是特別嚴重的人,比如常有流鼻血、牙齦出血等癥狀,也可以選用金銀花、蒲公英、菊花、小薊等中草藥,搗汁或熬水,連續(xù)服用一周左右。但要注意,脾胃虛寒,經常腹瀉的人不宜使用。
上火了,怎樣選中成藥去火?
如果選用中成藥調理內火,一定要對癥選擇?!靶幕稹蓖⒄撸梢赃x擇“導赤丹”,“肺火”旺盛者可以選擇“羚羊清肺丸”,調理“肝火”適宜使用“龍膽瀉肝丸”,去“胃火”不妨試試“牛黃清胃丸”,虛火上升可以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六味地黃丸。
值得提醒的是,選用中成藥去火的患者,一定不能把中成藥當做長期調理用藥,一般治療推薦使用3-7天。“是藥三分毒”,長期使用這類下火藥物可能給身體帶來負面影響。
;
脾虛在中醫(yī)里面指的是脾臟虛弱的現(xiàn)象導致的一系列身體臟器失調的多種身體生理虛弱的表現(xiàn),會導致身體內的免疫力下降的表現(xiàn)。那么對于脾虛的人,增強免疫力可以用哪些中藥調理,對此我的推薦主要是參類產品為首選,還有一些藥性溫和的藥物做到不刺激脾臟,最后是一些直接的滋養(yǎng)脾臟的中藥材。一、西洋參提高免疫力首選,配以其他的參類
西洋參是補氣保健的首選中藥材,它其中含有的人參皂苷的成分,能夠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增強人體的體質,與龍眼共同蒸熟服用的話,可以清熱腸胃。黨參也可以補血益氣,強健脾臟,太子參類似于人參可以用來清補脾胃,多用于脾虛的癥狀,最后一類是人參可以補元氣。二、藥性溫和的中藥可以用來調理脾胃
是藥三分毒,藥性溫和的中藥溫和不刺激脾胃,可以更好的保護脾臟,比如說砂仁,能夠化解脾胃的潮濕,溫和不刺激,佩蘭能夠化解潮濕解暑,食用的時候入口會感覺到甜嫩細膩,茯苓可以強健脾臟,利于濕氣排出,不傷元氣,藥性也是非常平和,白術,藥性溫和,能夠補氣健脾,多適用于脾氣虛弱的情況。三、常見的平價藥物同樣適用進行調理
常見的山藥就可以補脾,補肺,補腎,多用于脾臟的元氣,對脾臟虛弱有益處,可以用來泡水代茶飲或者是熬粥的時候放進去。大棗也可以用來補脾虛,養(yǎng)氣血安神助眠,還有玫瑰花可以用來泡茶以此來緩解脾虛情況,沉香也具有溫和補脾,調理氣血的作用。橘皮用來泡茶,也具有運氣補脾的作用。長期可以食用的小茴香能夠驅除寒氣,暖胃,治理脾臟。還有一些木香,佛手都同樣適用于補脾臟的虛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4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丸散膏丹怎樣服用
下一篇: 有病別忘試試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