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是現(xiàn)代危害人類健康最為嚴重的疾病之一,目前全球患惡性腫瘤的病例數(shù)不斷增加,根據(jù)《2014年世界癌癥報告》顯示:全球癌癥病例2025年將增至1 900萬人,到2035年將達到2400萬人。
西醫(yī)學認為侵襲和轉移是導致腫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治療上,主要采取手術、放療及化療進行干預治療,預后不理想。
隨著現(xiàn)代中藥藥理學及中藥提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中醫(yī)藥在腫瘤綜合治療中被廣泛應用。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以六經(jīng)辨證為主的臨床著作,對現(xiàn)今臨床中諸多雜病的治療均具有指導性意義,對癥瘕積聚疾病的病因病機及組方用藥做出了詳細論述。
筆者通過對《傷寒雜病論》的學習,試就鱉甲煎丸的組方特點對腫瘤的治療提出探討,簡述于下。
中醫(yī)學認為腫瘤屬于“積聚”“噎膈”“石癭”“臟毒”“石瘕”之類,《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曾有過記載,如《靈樞·五變》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
“癌”首見于宋代所著的《衛(wèi)濟寶書》,《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中較為詳細的論述了癌癥的臨床特征:“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熱毒深藏”,《難經(jīng)·五十五難》言:“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fā)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fā)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脈證并治》中曾言:“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fā)作有時,輾轉痛移,為可治”。
中醫(yī)認為腫瘤的誘發(fā)因素較多,多由于機體陰陽失和、氣機逆亂所致,瘀血、痰濕、氣機逆亂等常是誘發(fā)癌變及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陽化氣,陰成形”,若陽化氣不足,則痰、瘀、濕有形之物膠結,可發(fā)為有形腫物。若三陽脈失利,則陰聚成癥。
辨證是對疾病特定階段病理狀態(tài)的識別和判斷,張仲景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在腫瘤的治療中,更加重視辨證施治,遣方用藥精妙。
鱉甲煎丸出自《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篇》,為《金匱要略》第一大方,原文言:“病瘧,以月一日發(fā),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本方諸藥合用行氣活血,祛濕化痰,軟堅散結,可消有形積聚之物,張仲景主要用于治療瘧母及癥瘕等。
鱉甲煎丸方藥組成如下:鱉甲十二分(炙),烏扇(射干)三分(燒),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黃三分,芍藥五分,桂枝三分,葶藶一分(熬),石韋三分(去毛),厚樸三分,牡丹皮五分(去心),瞿麥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參一分,?蟲五分(熬),阿膠三分(炙),蜂巢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
以上23味,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nèi)諸藥,煎為丸,如梧桐子大。
清代徐忠可曾言:“藥用鱉甲煎者,鱉甲入肝,除邪養(yǎng)血,合煅灶灰浸酒去瘕,故以為君;以小柴胡湯、桂枝湯及大承氣湯為三陽主藥,故以為臣,但甘草嫌柔緩而減藥力,枳實嫌破氣而直下,故去之;外加干姜、阿膠助人參養(yǎng)正為佐;瘕必假血依痰,故以四蟲合半夏消血化痰,凡積必有氣結,氣利則積消,故以烏扇、葶藶子利肺氣,合石韋、瞿麥清氣熱而化氣散結,血因邪聚則熱,故以牡丹皮、紫葳去血中伏火、膈中實熱為使”。
整首方劑同時調(diào)治太陽、少陽、陽明三陽經(jīng)脈,攻補兼施,扶正祛邪,組方精妙。
1.太陽桂枝調(diào)營衛(wèi)
清代黃元御曾言:“水谷入胃,化生氣血。氣之剽悍者,行于脈外,命之曰衛(wèi);血之精專者,行于脈中,命之曰營”。
衛(wèi)屬陽,營為陰,《素問·痹論》云:“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
衛(wèi)陽在外為營陰之使,抵御外邪,保衛(wèi)機體不受侵害,營陰在內(nèi)為衛(wèi)陽之守,為衛(wèi)陽提供所需。
方中桂芍同用,取桂枝湯之意,桂枝辛甘溫,歸肺、心、膀胱經(jīng),色赤入血分,主溫通血脈。芍藥酸苦,微寒,斂陰而和營。桂枝、芍藥配伍,充陽滋陰,于和營之中又有調(diào)衛(wèi)之功。
《施今墨對藥》中描述桂枝、芍藥相伍:“因肺主氣、屬衛(wèi),心主血、屬營,故內(nèi)癥得之,尚有調(diào)和氣血,燮理陰陽之功”。營衛(wèi)調(diào),氣血和,則周身之脈運行,周而復始,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
2.少陽柴胡調(diào)樞機
少陽為半表半里之脈,主樞機開闔,通達陰陽。人體表里內(nèi)外、臟腑上下之氣機運行,皆有賴于少陽氣機的樞轉。方中柴胡、黃芩、半夏、人參四藥配伍取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之意。
柴胡味辛,疏肝解郁,升少陽之陽氣;少陽膽腑屬木,濕熱易郁結膽腑,黃芩苦寒,清熱燥濕,利膽腑之濕熱。半夏辛溫可通陽,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言:“半夏生當夏半,乃陰陽交換之時,實為由陽入陰之候,故能通陰陽和表里”。
半夏歸于脾胃經(jīng),長于燥濕化痰散結,又可降胃腑之逆氣。人參補中焦而扶正氣,以防傷及中焦。半夏人參相伍又可調(diào)節(jié)中焦氣機樞紐以助少陽樞機升降。
肝體陰而用陽,與少陽膽腑相表里,方中白芍酸斂,可滋肝陰、養(yǎng)肝體、助肝用、舒肝氣、和少陽、暢氣機。少陽表里氣機運行正常,則濕熱清利,氣血暢通。
3.陽明承氣調(diào)腑氣
《脾胃論》言:“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謂水谷入胃,其精氣上注于肺,濁溜于腸胃,飲食不節(jié)而病者也”。
六腑以降為順,而陽明胃腸貴在于通,使?jié)彡帍南屡懦鲶w外。方中包含大黃、厚樸、赤硝三藥,以承氣湯通腑氣為意,給邪以出路。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
《本經(jīng)疏證》言:“芒硝,主五臟積聚,久勢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jīng)脈”。
二藥配伍,釜底抽薪,峻下熱結,急下存陰,可蕩滌胃腸實熱積滯,實熱氣滯不再壅堵于中,氣機上下通暢;且大黃又善清利濕熱、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可助清利少陽濕熱、行氣活血化瘀。再配伍苦溫之厚樸,增強行氣除滿導滯之功,溫化痰飲濕濁。
實熱積滯下行,濁陰走于下竅,則清陽出上竅,氣行通暢,熱去則陰傷得緩。陽明以通腑泄熱為主,三藥配伍有寒有溫,使胃腸氣機通降下行,又防止寒涼太過損傷中焦。
4.伍以諸藥化瘀散結,扶正祛邪癥瘕積聚以痰濁瘀血內(nèi)結為標
方中君藥鱉甲為血肉有情之品,味咸性寒,入肝脾腎經(jīng),李時珍《本草綱目》言:“鱉甲乃厥陰肝經(jīng)血分之藥”。
其能滋肝腎之陰而潛浮陽,其味咸又可軟堅散結、破瘀通經(jīng),善治胸腹包塊、積滯寒熱,下瘀血,去血氣,破結石惡血;合煅灶下灰消癥祛積、清酒活血通經(jīng),三藥共奏軟堅消癥、活血祛瘀之功。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蟲味咸寒,主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土鱉蟲、蜣螂、鼠婦、蜂巢等攻逐之品合用,入絡搜邪,破血消積,助君藥鱉甲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
牡丹皮苦辛微寒,桃仁甘苦平,兩藥合用善活血化瘀,涼血以退虛熱,紫葳、蜂巢相合活血化瘀而祛干血;方加瞿麥、石韋以利水滲濕、清利濕熱;烏扇、葶藶子與方中厚樸、半夏取消痰行氣之效;干姜溫中,防寒涼之品太過傷及脾胃,與黃芩配伍,辛開苦降,調(diào)和寒熱;人參、阿膠益氣養(yǎng)血,扶助正氣。
腫瘤一病皆為虛實夾雜,正氣虧虛,痰濕瘀膠結成塊,若腫瘤患者經(jīng)過化療、放療,則更是傷及人體陽氣,《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凡人身之要,陽密乃固”。
足見三陽之陽氣對固護人體至關重要。張仲景所創(chuàng)的鱉甲煎丸一方配伍,充分體現(xiàn)了傷寒三陽同治之法。
《素問·陰陽離合論》言:“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陽調(diào)營衛(wèi)而病邪不入,血行不瘀;少陽利樞機,則表里氣機運轉正常,濕熱不郁,氣血不滯;陽明通腑氣,則濁邪下行,泄下實熱積滯,陰液得復。方中諸多活血破瘀、消癥散結之品,以治標。
三陽同調(diào),佐以干姜、阿膠等扶正氣、行氣血、化痰濁、泄結熱,以復本。全方配伍精妙,攻補兼施、寒熱并用、氣血津液同治,諸法兼?zhèn)?,實為消癥化積之良劑。
若能進一步研究鱉甲煎丸對腫瘤的治療,定會在改善患者病情、延長惡性腫瘤患者生存期方面取得很大進步。
吳雄志老師對腫瘤的治療有獨特的認識和思路,學習吳老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jīng)驗,要系統(tǒng)轉變臨床思維,按照老師的思路辨治腫瘤。吳老師說中醫(yī)治療控制腫瘤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那些認為中醫(yī)治不了腫瘤的思想是錯誤的。
跟診吳老師以來,親眼所見很多病人的腫瘤得到很好的控制,有的病人腫瘤縮小甚至消失。比如吳老師治療肝癌的經(jīng)驗讓我的思想觀念產(chǎn)生的巨大的轉變。肝癌預后非常差,且治療手段非常有限,肝癌的治療是醫(yī)學界公認的難題。
但吳老師取法鱉甲煎丸和蒼牛防己湯,應用柴胡鱉甲湯治療肝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面結合跟診老師以來的治療案例說一點心得體會。
患者褚某,男,70歲,肝癌,有乙肝、肝硬化病史,6月2日來診時腹部脹滿,有腹水,乏力,納差,舌暗紅無苔,查PLT:40X109/L。
處方:柴胡24g,黃芩10g,蒼術30g,白術30g,鱉甲30g,懷牛膝30g,防己30g,葶藶子30g,茜草30g,三七3g,半邊蓮30g,地骨皮30g,大腹皮30g。
6月30復診,飲食好轉,腹脹較前減輕,自覺精神好轉,稍有體力,二便較前通暢,復查PLT:58X109/L。
處方原方加貓人參40g,白花蛇草30g,厚樸9g,石韋10g。
肝癌的發(fā)病與多種病毒性肝炎,特別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密切相關,肝癌發(fā)病呈三部曲: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肝癌,此患者即是乙肝病毒肝炎發(fā)展為肝癌的典型案例。
吳老師認為,乙肝病毒為肝炎伏邪,伏邪日久,形成痰瘀,結于脅下,發(fā)為癥瘕。吳老師認為溫、托、補、消是治療伏邪的基本法,治療伏邪成巢,還要活血、化瘀、解毒。
此患者,血小板低,桃仁等活血藥不用,可用三七,既活血又可止血。
一月后復診,患者仍有腹脹,說明還有腹水,但患者食欲好轉,說明腹水已好轉,吳老師說,患者食欲不振是腹水引起,這種情況用芳香化濕健胃消食的中藥是不起作用的,需解決原發(fā)病因,癥狀才可改善。
吳老師強調(diào)不能用中醫(yī)內(nèi)科的思路治療腫瘤,以防耽誤腫瘤的治療。
吳老師治療肝癌,并非完全應用鱉甲煎丸原方,而是“師其法不泥其方”,如吳老師常用甘露消毒丹治療少陽夾濕之證,或用一貫煎來治療肝脾陰虛之癥。
如患者石某,女,75歲,肝癌,有黃疸,6月2日來診,癥見腹脹,胃脹,納差,尿少,舌暗紅無苔。
處方:北沙參30g,當歸10g,枸杞10g,川楝子10g,茵陳30g,麥芽30g,稻根30g,內(nèi)金30g,麥冬10g,生地20g,木香6g,郁金30g,王不留行30g,通草30g,龍葵30g,半邊勞30g,葶藶子30g。
此患者辨證屬陰虛,雖有小便不暢,但不可以利尿,腹脹胃脹是因腹水引起,腹水下去,脹滿癥狀就會減輕。故此患者用一貫煎加減治療。
跟診吳老師,讓我轉變了臨床思維,擺脫中醫(yī)內(nèi)科辨證論治束縛,學習老師應用辨病論治,隨證加減治療腫瘤的思路,看到老師很多成功控制治療腫瘤的案例,讓我不斷增加臨床治療腫瘤的信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44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可用于治療胰腺炎的中成藥匯總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