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位患者說:平時失眠,然后在用半夏煮小米水喝。我一聽到這兩味藥,不知道是哪位通道出的方子,這不就是失眠第一方:半夏秫米湯嘛!真的很少見到有人單獨使用這張方子治療失眠了,今天咱們溫習(xí)一下這第一方!
從半夏秫米湯談起
《靈樞·邪客篇》云:“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治之奈何?曰: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diào)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此所謂決瀆壅塞,經(jīng)絡(luò)大通,陰陽和得者也”。
又《素問·逆調(diào)論篇》云:“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jīng)》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本人初學(xué)《內(nèi)經(jīng)》時,不解半夏秫米湯和陰陽之意,以為只能與“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論相應(yīng)。臨癥以來,察驗于病者之證,留意于各家之說,回味經(jīng)論,甚覺二者似有關(guān)聯(lián)。
更加近年來自身?;疾幻?,兼見五心煩熱,心悸,多夢,耳鳴,脈細(xì)數(shù),舌體略胖有齒痕,質(zhì)偏淡,舌尖略紅,苔白根膩。多次就醫(yī),均以陰虛論治,以益陰潛陽之劑投之罔效,反增便溏、納減等癥。自知脾胃欠調(diào),欲以半夏秫米湯一試,醫(yī)者謂半夏溫燥傷陰,不予處方。后自擬制半夏數(shù)克,以米湯煎服,頗覺有效。
雖未宗《內(nèi)經(jīng)》法服用,但從半夏辛溫和胃降逆,想到生姜亦為辛溫和胃散寒降逆之藥,乃備生姜一塊放于床邊,每于不能入睡時,將生姜嚼吞少許,稍感胃中和暢,少頃即寐。
按:本人外現(xiàn)陰虛之象,又有中焦虛寒濕阻之征,此實為陰陽互不相交所致也,勾通其道,引陽入陰,是其治法。
脾胃為升降樞紐,胃氣以降為順,胃病則脾亦無所稟受,脾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此所謂濁陰不得降,清陽亦不能升,乃上下之陰陽不和也。姜、夏之所以能溝通陰陽之道路,乃以其能和降胃中懸塞之濁陰,而活動脾胃升降之樞紐,正應(yīng)其“決瀆壅塞,經(jīng)絡(luò)大通,陰陽得和者也”。
葉天士云:“不寐之故雖非一種,總是陽不交陰所致也”。觀后世治不寐之方各異,但其宗旨皆在于使陰陽相交。
人病陰陽不調(diào),概而言之,不外兩類:一為陰陽之一方偏勝偏衰;一為陰陽相交之道路不通。一方偏勝者,他方不能制約,如邪熱引動心火,心陽獨亢,腎水不能上承之黃連阿膠湯證,需降折心火,滋養(yǎng)陰血,水火方得以相交。一方偏衰者,則無力以潛納他方,如心肝陰血虧損,虛熱內(nèi)擾之酸棗仁湯證,需滋養(yǎng)陰血方能潛納陽氣,而得陰陽相交。
又如由于化生之源不足,或思慮耗傷,心脾兩虛,血不寧神之歸脾湯證,羅東逸在論此方時云:“故脾陽茍不運,心腎必不交,彼黃婆者,若不為之媒合,則已不能攝腎歸心,而心陰何所賴以養(yǎng),此取坎填離者,所以必歸之脾也”。
可見其法,是以健脾養(yǎng)血而得滋水濟火,亦調(diào)和陰陽之意也。此一類正應(yīng)“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diào)其虛實”之治法。
陰陽相交之道路不通者,乃因“厥氣客于五臟六腑”,以致臟腑氣機失調(diào),經(jīng)脈運行不利也,如前述脾胃升降樞紐窒塞之半夏秫米湯證;虛火上擾心神,火不歸源,心腎不交之交泰丸證,需降浮火,旺真陽,引火歸源,以復(fù)天地交泰而得陰陽和平矣。
他如痰熱阻擾清陽之溫膽湯證,熱擾胸膈之梔子豉湯證,瘀血阻滯之血府逐瘀湯證,皆由病邪阻擾,經(jīng)絡(luò)氣機不暢,陰陽之通路受阻,其氣亦亂而不調(diào)矣?!耙酝ㄆ涞溃テ湫啊?。病邪去,壅塞除,氣機得暢,經(jīng)絡(luò)得通,陰陽方有正路通行,自然達到交和。
蓋治不寐此為宗旨,治百病亦斯理也。
半夏
半夏為調(diào)和陰陽之要藥
《內(nèi)經(jīng)》十三方,所用藥物大約有三十來味,半夏是其中之一。仲景書中用半夏者共計42次,居第6位。除“出汗”外,凡《本經(jīng)》述半夏主治,仲景皆有相對應(yīng)的專方。
如治“傷寒寒熱”之大、小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治“胸脹咳逆”之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治“頭?!敝“胂募榆蜍邷?;治“咽喉腫痛”之苦酒湯、半夏散及湯;治“腸嗚”之半夏瀉心湯;“下氣”之葛根加半夏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等。
概括言之,半夏乃一調(diào)和陰陽之要藥,鄒潤安先生在《本經(jīng)疏證》中用長達4382字的文言對半夏一藥做了精辟的闡釋,用他的話說,就是其功“不容殫述”。
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
《內(nèi)經(jīng)》所謂“衛(wèi)氣行于陽,不得入于陰,為不寐,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臥立至”,是將半夏用于交通陰陽之最早記載。
清代醫(yī)學(xué)家鄒潤安進一步地闡釋說:“頭為諸陽之會,陽為陰格則眩;咽喉為群陰之交,陰為陽搏則腫痛。腸鳴者,陽已降而不得入;氣逆者,陽方升而不得降。汗出者,陽加于陰,陰不與陽和。凡此諸證,不必委瑣求治,但使陰不拒陽,陽能入陰,陰陽既通,皆可立已?!?/p>
這就是他認(rèn)為半夏能治療以上諸證的根本原理,即在于該藥能交通陰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他說:“是故半夏非能散也,陰不格陽,陽和而氣布矣;半夏非能降也,陽能入陰,陰和而飲不停矣?!?/p>
所以,那種認(rèn)為半夏能“散結(jié)消痞”、“降逆止嘔”,還僅是停留在認(rèn)識的表層,還未看到半夏有交通和調(diào)和陰陽的功效。其實,這才是它最值得看重和加以利用的。
半夏主和,可潤可燥
明確提出“半夏主和”這一論點的,是鄒潤安。他是在對以“大、小”命名的12個方劑的闡釋中提出來的。他先解釋了大、小青龍湯,大、小柴胡湯,大、小陷胸湯,大、小承氣湯,大、小建中湯和大、小半夏湯,何以分別以大、小命名的由來,即“夫青龍,興云致雨者也;陷胸,摧堅搜伏者也;承氣,以陰配陽者也;建中,砥柱流俗者也。是四方者,以功命名,則當(dāng)大任者為大,當(dāng)小任者為小。
惟柴胡與半夏則以藥命名。以藥命名,則柴胡主疏,主疏則疏之大者為大,疏之小者為??;半夏主和,主和則和之大者為大,和之小者為小?!逼渲小鞍胂闹骱汀钡囊娊舛嗝椽毜剑?/p>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鄒潤安對于大、小半夏湯的比較,從治證、病機,以及半夏所發(fā)揮的作用上,都作了深入的剖折。
他說:“小半夏湯是耕耘頑礦而疏通之,使生氣得裕;大半夏湯是沃澤不毛而肥饒之,使生氣得鐘?!币驗閮煞阶C雖然俱病在胃,“第‘谷不得下’之嘔(按:指小半夏湯證),是胃逆有火,可見胃猶有權(quán);至于‘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按:指大半夏湯證),胃幾于無權(quán)矣。
故小半夏湯劫散其火,胃中自安;大半夏湯則將轉(zhuǎn)磽瘠為膏腴,用人參不足,又益以白蜜,即水亦須使輕揚泛濫,不欲其性急下趨,化半夏之辛燥為宛轉(zhuǎn)滋浥之劑。”
可見小半夏湯之用半夏,是取其辛燥劫散,而大半夏湯之用半夏,不是取其燥而是取其潤(即滋浥),目的是要使整個方劑起到一個“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效果。如此,半夏既可燥又可潤,鄒潤安以大、小半夏湯為例作了生動的說明。
另外,鄒潤安還認(rèn)為,治療腹脹滿的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實為和中之劑,其著力處全在小半夏湯。半夏之用,神明變化極矣”。
半夏主中焦氣逆
中焦為陰陽交會之所,“中焦如漚”,司升清降濁之職,所謂脾升胃降也。雖然《本經(jīng)》云半夏主“下氣”,但下氣并不等同于治嘔,它還能治“心下堅、胸脹、咽腫、腸鳴”等。
鄒潤安認(rèn)為,半夏主中焦氣逆,不治諸氣奔迫于肺,即“半夏下氣之功,斷在中而不在上”,“僅能使氣不自中焦逆”,所以它與杏仁、五味子、射干、菖蒲等主上氣、能使逆氣自上焦而降者有別,不可混同。
氣逆也有虛、實的不同,這就是為什么同樣以姜,夏二味藥組成的方劑,即小半夏湯、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湯三者要區(qū)別運用的原因。
這三個方劑都涉及到同為上逆之病的嘔、噦、喘之癥,但小半夏湯證(中宮氣水相忤,欲逆于上)氣逆而實,故佐以走而不守之生姜,且夏倍于姜(以夏之性烈于姜之性);半夏干姜散證則氣逆而虛,故佐以守而不走之干姜,且姜、夏相等,又僅服方寸匕,還用漿水煎之以和其性。
而生姜半夏湯證,全在病人意中(即自我感覺,如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等),就不能僅用降逆一法,而須用主于橫散之性的生姜加倍以搗取其汁,并先煎半夏而后納之,如此“使姜之氣銳,夏之氣醇,(姜之)散力迅疾,(夏之)降力優(yōu)柔,其與小半夏湯用意正相胡越(既相反)”。由此可見,同屬于降逆之性的半夏,因裁成輔相之宜而使治證有別。
半夏為治陰邪竊踞陽位之要劑
仲景曰:“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编u潤安認(rèn)為,病發(fā)于陰者(非熱)始終不可下。否則,“陰邪自外入內(nèi),其溜于下部者無論己,其窈踞于陽位者,治法舍半夏其誰與歸?”
所以能降逆消痞的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旋覆代赭石湯,諸方皆有半夏,這是必不可少的,是由半夏生成時令的特殊性(生于三陽開泰之后,成于一陰才妒之時)所決定的。鄒潤安說:“稟此陰陽相間之德,滑燥悉具之能,又何得不從陽入陰,治踞于陽位之邪哉?”(按:陽位,應(yīng)指中焦以上,包括胸中。)
總之,半夏能降,能散,更能和;不僅能燥,而且能潤?!冻煞奖阕x》說它“能和胃而通陰陽”,可謂要言不繁。自《內(nèi)經(jīng)》而下,該藥己被應(yīng)用了不下兩千年,至今依然療效鑿鑿。
藿香正氣丸、保和丸、二陳湯、半硫丸、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等方劑中都少不了它。
筆者認(rèn)為,半夏雖然不屬于補藥,但如果應(yīng)用得宜,可治療許多種病癥,從而達到如鄒潤安所謂“陽和而氣布”、“陰和而飲不?!钡男Ч?,“但使陰不拒陽,陽能入陰,陰陽既通,皆可立已”之言絕非虛語。知半夏者,其潤安先生乎!
薏米
【版權(quán)聲明】本文摘自本文摘自《四川中醫(yī)》,1984年01期,作者張明月。文章內(nèi)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專業(yè)人士請勿試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44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安宮牛黃丸,不要隨便吃
下一篇: 在熱水中都難溶的“石膏”,能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