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
附子是名中藥,臨床應用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西漢時期的《淮南子》中就有“天雄,烏喙,藥之大毒也,良醫(yī)以活人”的記載。明代張介賓推譽附子為藥中之“四維”,指出附子、大黃為藥之良將,人參、熟地黃為藥之良相。更有古代醫(yī)家云: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推崇附子為續(xù)命起死之要藥。現(xiàn)扶陽派也常以大劑附子為主藥,近代名醫(yī)李可老先生創(chuàng)“破格救心湯”,重用附子對重癥患者有起死回生之效。
附子溫陽益火,除寒濕,凡內傷外感證屬虛寒者均可投之。金代醫(yī)學家張潔古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jié),烏附是也?!焙诟阶有宰叨皇?,善治腎中寒,為治寒濕之圣藥?!端幮再x》云附子作用有三,去臟腑沉寒,補陽氣不足,溫暖脾胃,非附子不能補下焦陽虛,附子通行十二經絡,無所不到,補命門真火,去沉寒痼冷,無不奏效?!侗静輦湟贩Q附子味甘氣熱,生用發(fā)散,熟用峻補元陽,陽微欲絕者,起死回生,非此不為功。
附子可通上達下,可升可降,可表可里,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養(yǎng)不足之真陰;引發(fā)散藥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熱藥達下焦,去在里之寒濕。
附子臨床應用廣泛,李時珍稱其可治小兒慢驚、風濕麻痹、暴瀉脫陽、久瀉久痢、久病嘔穢、腫滿腳氣、癰疽不斂、久漏冷瘡。歷代醫(yī)家應用附子多有經驗,如人參配附子治虛脫休克,干姜配附子回陽以治心力衰竭,黃芪配附子加強固表之功治氣虛自汗,白術配附子溫中以治脾虛泄瀉,地黃加附子加強補血之功治血虛低熱,當歸配附子加強溫經作用以調月經,桂枝加附子通陽以治風濕體痛,石膏配附子有清熱強心作用,附子加磁石重鎮(zhèn)治陽氣衰弱之失眠,附子加知母治心陽不振而有口渴等。
附子應用于臨床,辨證配伍得當方可事半功倍,古人云:附子無干姜不熱,得甘草則性緩,得肉桂則補命門,得生姜則發(fā)散。附子臨床應用常入煎劑,久煮久煎可使其成分生物堿、烏頭堿受到破壞,以去其毒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40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春季寶寶為什么易患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