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以三指搭脈,從患者的脈象中診斷病情,經(jīng)過長期的醫(yī)學實踐已證實其科學性。但隨著一些中醫(yī)師西化,及一些患者對脈診的神化,常常對脈診認識存在著誤區(qū)。
一是有些中醫(yī),自我貶低中醫(yī)脈診。他們對博大精深的中醫(yī)脈學理論學而不精,認為切脈只是象征性地進行一次“四診”的例行程序,充其量是看看脈搏跳動的強弱,數(shù)一數(shù)心率次數(shù),對診治無關緊要,更有甚者把脈時心不在焉,將思想集中在如何開方上。
二是有些中醫(yī)看病如相士。“病家不用開口”,醫(yī)生一診脈,便察言觀色地揣測敘述病人的癥狀,故弄玄虛,以藉搭脈炫耀自己的醫(yī)術。
三是有些患者有意考驗中醫(yī)。他們看病時不向醫(yī)生訴說病痛,而是三緘其口,只是將手直接放在醫(yī)生臺前,想考考醫(yī)生把脈的準確度,認為把脈不準的中醫(yī)不是好醫(yī)生。
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以搭脈感覺到脈搏的位置,以分浮脈和沉脈;脈搏的力度以分實脈或虛脈;脈搏的頻率,以分遲脈和數(shù)脈;脈搏的緊張度,以分弦脈或緩脈;脈搏的均勻度,以分促脈、結脈、代脈或微脈、散脈;脈搏的流利度來分滑脈或澀脈;脈搏的長度以分長脈和短脈及脈搏的寬度以分大脈和細脈。
脈診雖精深,但其結果還需要同其他三診合一、病證合參、整體審察才能準確地判斷病情,辨證施治。(思健)
可以百度一下,
“ 老中醫(yī)收徒弟 ”
,看下有沒有老中醫(yī)收徒弟一對一,手把手帶的那種,中醫(yī)沒有師傅帶很難出徒,尤其是中醫(yī)脈診,光看書本很難從事臨床工作。有別于一般的中醫(yī)培訓,中醫(yī)培訓很難學到真本事。不過,現(xiàn)在愿意帶徒弟的老中醫(yī)很少,有的話年紀也是比較大了。
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部分。切診是醫(yī)生以手指對一定部位的動脈和體表進行觸、摸、按、壓,以了解病情的診察方法。
脈診,是醫(yī)生用手指末節(jié)指腹觸按病人一定部位的動脈(如人迎脈、寸口脈、趺陽脈)脈情形態(tài)等的變化,從而達到了解病人內(nèi)在病變的診察方法。脈情形態(tài)等的變化,稱為脈象。脈診在中國具有悠久地發(fā)展歷史,受到歷代醫(yī)家的廣泛重視,并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經(jīng)驗,是中醫(yī)診斷學的一大特點。
血脈分布運行于人體周身,內(nèi)養(yǎng)于臟腑,外濡于筋骨、肌肉及各器官孔竅。同時,脈中之血又與五臟有直接聯(lián)系,如心主血、心生血、脾統(tǒng)血、肝藏血等。所以,血脈運行的正常與否直接反映了臟腑及周身各部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即脈象是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反映。有些疾病在臨床證狀尚未出現(xiàn)之前,脈象就已經(jīng)發(fā)生改變。臨床實踐證實,疾病的表、里、虛、實、寒、熱等不同的病理變化,都可在脈象上出現(xiàn)相應地變化。因此,脈診是一種有理論和實踐依據(jù)的可靠的診法之一。
(一)脈診的部位
脈診的部位,隨所選擇的脈診方法不同而異。脈診方法大體有三種:遍診法、三部診法、寸口診法。遍診法是同時診察頭、手、足三處一定的動脈的脈象,三部診法是同時候人迎、寸口、趺陽三部動脈;寸口診法是獨候寸口動脈。遍診法、三部診法現(xiàn)已很少采用,廣泛應用的是“寸口”診法。寸口又稱氣口、脈口,位于掌后高骨側,觸之有脈跳動處即是。才口脈之所以能反映全身病變,是因為寸口是全身血脈匯合之處,寸口屬手太陰肺經(jīng),而身之血脈又聚匯于肺(“肺朝百脈”);手太陰肺經(jīng)起始于中焦,中焦為脾胃所居之地,脾胃是全身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診寸口脈可得知五臟六腑及氣血等病變情況。寸口脈分為三部,掌后高骨處為關,關前為寸,關后為尺,左右兩手共六部。
關于寸關尺三部分候臟腑的問題,歷代醫(yī)家頗多異論,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近世通行的分配方法是:左手寸、關、尺分候心(心包)、肝(膽)、腎(膀胱、小腸);右手寸、關、尺分候肺(胸中)、脾(胃)、腎(命門、大腸)。這種分配方法體現(xiàn)了“上(寸)以候上(上焦),中(關)以候中(中焦),下(尺)以候下(下焦)”的原則。寸、關、尺分候臟腑簡表
(二)診脈的方法
診脈時,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與其心臟近于同一水平上,手掌向上,手臂自然平放。對成人患者用三指定位法,即醫(yī)生先用中指按于高骨處定關部,然后食指按于關前定寸部,無名指按于關后定尺部。三指應呈弓形自然斜按于同一水平,以三指末節(jié)指腹接觸脈體。三指疏密,應視病人高矮做適當調(diào)整,一般三指微有間隙即可。小兒寸口脈較短,不能容納三指,可用“一指定三關法”,不細分三部。三歲以下小兒,用望指紋代切脈。
診脈時的指力。診脈時根據(jù)醫(yī)生指力大小分為浮取、中取、沉取,又稱舉、尋、按。手指輕按于脈體上,稱浮取,又稱“舉”;中等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又稱“尋”;用力較重、按至筋骨,為沉取,又稱“按”。寸、關、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共九候,故也稱“三部九候”。
診脈時,醫(yī)生與病人應注意的問題。環(huán)境要安靜,患者應休息片刻方可診脈。至于診脈的時間歷代醫(yī)家提倡以清晨,未進飲食之前為好,但現(xiàn)今難以做到。什么時間均可,但仍以上午,或距離飯后較遠的時間為好。診脈時,醫(yī)生必須心神專一,認真仔細體察脈象。同時,醫(yī)生呼吸應均勻,方能定病人一息的至數(shù)。診脈的時間不應少于三分鐘,有的脈象不易辨別,時間應稍加延長。
(三)正常脈象
正常脈象,又稱平脈、常脈。平脈的至數(shù)是一息(一呼一吸)脈來四至,脈象和緩有力均勻,寸、關、尺三部和浮、中、沉九候均有脈。平脈的三個主要特點是:有胃、有神、有根,即胃、神、根。有胃(胃氣),是指脈來去從容節(jié)律均勻;有神,是指脈象和緩有力;有根,是指尺部沉取仍有從容和緩應指有力之象。在臨床上,脈象有無“胃、神、根”是判斷正氣盛衰、預后吉兇的主要依據(jù)。
脈象和人體內(nèi)外環(huán)境的關系十分密切,這不僅表現(xiàn)在疾病狀態(tài)下脈象的變化,而且在生理情況下,脈象也會因人的年齡、性別、體質(zhì)、精神狀態(tài)等不同,而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差別。年齡越小,脈律越快。青壯年體強而脈搏有力,老年人體弱而脈搏較弱;成年女性較成年男性脈搏濡弱而略快。身材高大的人,脈的顯現(xiàn)部位較長;矮小的人,脈的顯現(xiàn)部位較短。瘦人脈象多稍??;胖人脈象多偏沉。另外,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長途步行、飲酒、飽餐、情緒激動時,脈搏多快而有力;饑餓時脈搏較弱。正常人的脈象還可因季節(jié)氣候的影響發(fā)生變化。如,春季脈稍弦,夏季脈稍洪,秋季脈稍浮,冬季脈稍沉。這些脈象的變化,均屬“平脈”,應注意與病脈鑒別。
有的人脈搏不見于寸口部,而從尺部斜向手背,名為“斜飛脈”,還有人脈搏顯現(xiàn)于手背,名為“反關脈”,均是現(xiàn)代解剖學橈動脈位置生理上的異常所致,不屬病脈。
(四)病脈與主病
在病理狀態(tài)下,由于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發(fā)生改變,因而使脈象也隨之而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即稱為病脈。通過脈診,可以了解病變的部位和性質(zhì),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jù)。因此,脈診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于脈象的種類,歷來說法不盡相同,近世多分為二十八種?,F(xiàn)介紹如下。
脈象:輕取即得,重按稍弱。特點是脈搏顯現(xiàn)部位表淺。
主?。阂话阒鞅碜C。為外邪襲表,正氣趨向于表而抗邪之象。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若久病虛衰而脈浮大無力,則屬陽氣虛浮外越之危重證,而非表證。
脈象:輕取不顯,重按始得。特點是脈象顯現(xiàn)部位深。
主?。豪镒C。邪郁在里,氣血內(nèi)閉,則沉而有力,為里實證。若陽氣虛,鼓動無力,則沉而無力,為里虛證。
伏脈:比沉脈顯現(xiàn)部位更深,重按推筋著骨始得。見于實證為邪氣內(nèi)閉,見于虛證為陽氣衰微。
脈象: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鐘少于六十次)。主?。汉C。為寒凝血脈,陽氣阻遏而難以鼓動血行之象。有力為冷積實證,無力為陽虛內(nèi)寒證。緩脈:脈來雖一息四至,但來去之勢有緩慢之感。若脈來和緩從容,是為常脈,不屬病脈。若脈來緩怠無力,即屬病脈,多見于氣虛鼓動無力,或濕邪阻滯,氣血困阻之證。
脈象:脈來快速,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鐘超過九十次)。主病:熱證。為熱邪鼓動氣血,運行加速之象。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疾脈:脈來急疾,一息七至以上。見于真陰耗竭,孤陽無制之危重證。
脈象:三部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虛。為無力脈的總稱。主?。禾撟C。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氣無力推動血行,則脈來無力,血不足而脈中空,故按之空虛。
脈象:三部脈舉按皆有力。為有力脈象的總稱。主?。簩嵶C。邪實而正氣不虛,邪正相爭,故脈應指有力。
脈象:往來流利,應指圓滑。
主?。禾碉?、食積、實熱。為實邪內(nèi)壅,氣血涌越之象。婦女妊娠期氣血充盛調(diào)和,亦見滑脈。動脈:脈短如豆,厥厥動搖,滑數(shù)有力。主痛、主驚。痛則氣血不通,驚則氣血逆亂,故脈來躁動而厥厥如豆。
脈象:往來艱澀,遲滯不暢,如輕刀刮竹。
主?。簼鵁o力為精傷、血少;澀而有力為氣滯、血瘀。精虧血少,血脈難行,故脈來艱澀。氣滯血瘀,脈道不利,故亦見澀脈。
脈象:脈來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特點是脈闊大,充實有力且波動大,來勢較去勢有力。
主?。盒盁崾ⅰ槔餆岢涑?,鼓動氣血,氣血涌盛之象。若外感熱病傷陰,孤陽無制而外浮,也可見洪脈,但按之空虛無力。
洪脈以波動大,輕按即得,而與浮脈相似。但其脈闊大,重按不減,因此與浮脈有別。
大脈:脈行大于常脈,但無洶涌之勢。若大而有力,為實熱證。大而無力,為陽氣虛浮不能內(nèi)守之象。辨邪正的盛衰,區(qū)別在于大脈的有力、無力。
脈象:脈細如線,軟弱無力,但應指明顯。特點是脈形窄,且波動小。
主?。褐T虛勞損,以陰虛、血虛為主。又主濕。陰血不足,脈道不充盈,故脈細如線。濕邪阻壓,脈道變窄、故脈亦細。
脈象:脈來應指無力而沉細。特點是脈搏軟弱無力。
主病:主氣血兩虛諸證。氣虛則鼓動無力,血虛則脈道不充,故脈見沉細無力之象。
脈象:極細極弱,似有似無,按之欲絕。
主病:多為陽氣衰微之重證。用氣衰微,鼓動無力,故脈微欲絕。
脈象:浮而細軟,輕取可得,按之反不明顯。
主?。褐魈摗S种鳚?。虛證見濡脈。是因氣血不足,而致脈來浮細無力。濕邪彌漫,則脈象偏??;濕阻氣機,阻壓脈道,則脈來細軟,故濡脈又主濕。
脈象: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主?。褐鞲文懖?,諸痛,痰飲。肝膽氣滯,肝失其柔,經(jīng)脈勁急,如弦之繃直,故見弦脈。因痛而筋脈拘急,其脈亦弦。痰飲阻滯氣機,脈象多弦與滑并見。
革脈:脈來弦急中空,如按鼓皮。多見于失血、失精、半產(chǎn)、崩漏等病證。為精血內(nèi)虧,氣無所附而浮越于外之象。
牢脈:沉取始得,實大弦長,牢堅不移。多見于癥瘕、痞塊等病證。為里實積聚,氣血內(nèi)阻之象。
脈象:脈來繃急,如牽繩轉索,應指緊張有力。
主病:主寒、痛、宿食。因寒、因痛則經(jīng)脈收引拘急而繃緊,故脈見緊象。宿食阻滯氣血,經(jīng)脈緊急,亦可見緊脈。
脈象: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主?。褐魇а?、大汗陰津驟傷。為陰虧于內(nèi),陰不斂陽,陽浮于外之象。
散脈:浮散無根,飄浮不定,稍按則無。見于正氣耗散,臟腑精氣將絕之危重證候。
脈象:脈來急數(shù),時而一止,止無定數(shù)。
主?。褐麝柺釋崳?、氣滯、痰飲、宿食停滯。陽盛熱實,氣血運行加速,故脈來急數(shù),但陰不和陽,血行不續(xù),故時而一止。促而有力為實。若促而無力,多屬虛脫之象。
脈象:脈來緩慢,時有一止,止無定數(shù)。
主?。褐麝幨饨Y,寒痰,瘀血。陰盛或寒痰,瘀血內(nèi)結,氣機不暢,經(jīng)脈阻滯,故見脈來緩慢而時有一止之象。
脈象:脈來緩弱而時止,良久復動,止有定數(shù)。主?。褐髋K氣衰微,亦主風證、痛證、驚恐、跌撲損傷。臟氣衰微,氣血不續(xù),故見代脈。若見于風、痛、驚、跌撲等證,則是因氣機不暢而致氣血不續(xù)。促脈急數(shù)而止無定數(shù);結脈緩慢而止無定數(shù);代脈緩弱而止有定數(shù)。三者當詳加鑒別。
脈象:首尾端直,超過本位,如循長竿。即指下感覺脈來超過寸、關、尺三部。主病:主熱證。熱邪熾盛,鼓動氣血,陽熱有余,故脈長而超過本位。
脈象:首尾俱短,不及本位、寸部、尺部沉下,不易觸知。
主?。憾潭鵁o力主氣虛,短而有力主氣滯。氣虛則鼓動無力,故脈短而無力。氣滯則血行受阻,故脈來短而有力。上述脈象共三十種,因大脈常與洪脈并稱為“洪大”;小脈即細脈,故除此二者外,共為二十八脈。
(五)相兼
脈與主病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的表現(xiàn)和變化也是錯綜復雜的。因此,臨床常見的脈象往往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單一脈象的綜合,即由兩個以上單一脈組成的復合脈。這種脈象稱為“相兼脈”,又稱“復合脈”。如濡脈、促脈、等均屬相兼脈。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兩種或幾種單一脈(如浮脈與沉脈,遲脈與數(shù)脈等),都可能同時出現(xiàn),組成相兼脈。如浮緊、沉遲、沉細數(shù)等。相兼脈的主病,一般來說是等于組成該相兼脈各單一脈主病的總合。如沉遲脈,沉脈主里證,遲脈主寒證,沉遲脈即主里寒證。余可類推。茲將臨床常見相兼脈與主病列表舉例如下。臨床常見相秉脈象與主病簡表
(六)脈與證的順逆、從合
脈與證的關系十分密切,所謂脈與證的順逆,是指二者相應與不相應,相應者為順,不相應者為逆。依此可做為辨別疾病的順逆的參考。一般來說,病屬有余之證,脈見洪、數(shù)、實者,為脈證相應,為順證,表示邪實正盛,正氣抗邪有力;若反見沉、細、微脈,是為脈證相反,為逆證,說明邪盛正衰,易致邪氣內(nèi)陷。若久病脈來沉、微、細、弱者為順,說明正復邪去,疾病有好轉之象;若新病脈見沉、細、微、弱,說明正氣已衰;久病脈見浮、洪、數(shù)、實,則表明正衰邪進,均屬逆證。
既然脈與證有相應與不相立的情況,其中必有一真一假,故臨床中應仔細辨別其真假,以決定從舍?;蛏嶙C從脈,或舍脈從證。如:腹脹滿而脈弱,說明是脾胃氣虛而氣滯于中,脹滿是假實,而脈弱是真虛之象,應舍證從脈。再如:溫病中津氣大傷,一派虛象而脈來浮洪,說明是陽氣浮越之象,脈雖洪而按之必空軟無力,證之虛是真,脈之洪是假,應舍脈從證。
脈有從舍,說明脈象只是病變臨床表現(xiàn)的一個方面,因而不能把脈診做為唯一的診斷依據(jù),必須四診合參,才能做出正確診斷。
(一)按肌表
初按皮膚熱重,久按則熱轉輕的,是熱在表;若久按其熱更甚,熱從內(nèi)向外蒸發(fā)的,是熱在里;手心熱,或肌膚熱而無蒸騰之感的,屬虛勞發(fā)熱。按之皮膚或手足發(fā)涼,屬陽衰虛寒證。
按之皮膚潮潤的,為有汗,干燥的,為無汗。按之皮膚滑潤的,多屬津液未傷;枯燥或甲錯的,多屬津液已傷,或有瘀血。重手按之肌膚不能即起,凹陷成坑的,是水腫;按之舉手而起的,是氣腫。
在外科方面,觸按肌膚,可辨別證候的陰陽和膿成與未成。如瘡瘍按之腫硬而不熱,根盤平塌而漫腫的,多屬陰證。按之高腫烙手,根盤緊束的,多屬陽證。按之固定,堅硬而熱或熱不甚,為膿未成。按之邊硬頂軟而有波動感,熱甚的,為膿已成。
還有診“尺膚”法,對溫病診斷有一定意義。尺膚,是指從肘部內(nèi)側至掌后橫紋處的皮膚。尺膚熱甚,多見于外感溫熱邪氣的表熱證。
(二)按手足
手足俱冷的,多屬陽衰虛寒,或陽盛格陰;手足俱熱的,多屬熱邪熾盛,或陰盛格陽。手心熱甚,多為內(nèi)傷陰虛火旺;手背熱甚,多為外感病。
(三)按脘腹
1.按脘部
脘部,即胸骨以下部位,又稱“心下。心下按之硬而痛的,是結胸,屬實;心下滿,但按之濡軟而不痛的,多是痞證,屬虛。心下堅硬,大如盤,邊如旋杯,為水飲內(nèi)停。
2.按腹部
腹痛喜按屬虛;拒按屬實。
腹?jié)M,叩之如鼓,小便自利者,屬氣脹;按之如囊裹水,小便不利者,是水臌。
腹內(nèi)有腫塊,按之堅硬,推之不移且疼有定處的,為癥為積,多屬血瘀;腫塊時聚時散,或按之無形,痛無定處的,為瘕為聚,多屬氣滯。若腹痛繞臍,左下腹部按之有塊累累,當考慮燥屎。腹有結聚,按之硬,且可移動聚散的,可見于蟲積。
右側少腹部按之疼痛,尤以重按后突然放手而疼痛更為劇烈(現(xiàn)代醫(yī)學稱反跳痛),多是腸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43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辨耳識內(nèi)臟健康
下一篇: 不同體質(zhì)的飲食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