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
中醫(yī)之胃痛,病因有多種,而以肝氣犯胃而致胃痛者尤其多見。故醫(yī)家葉天士云:“肝藏厥氣,乘胃入隔?!薄柏赎庬槼岁柮?,胃土久傷,肝木愈橫?!必赎幹畾馍细桑柮髦畾馐Ы?,即指出了肝胃之氣不順、肝木犯胃的病因病機。胃脘痛不僅要辨其寒熱虛實,更應(yīng)辨其有無肝的臨床見癥,諸如脅痛、脹痛、噯氣、泛酸、嘔噦沖逆,精神抑郁等。兼具上述癥狀的胃痛均可從肝論治。
胃痛及肝的常見證型包括肝郁氣滯、肝寒犯胃、肝強脾弱、肝胃火郁、肝胃瘀血等。
肝郁氣滯:癥見胃脘脹滿,痛連胸脅,按之則舒,噯氣頻作,精神抑郁,食納減少,大便不暢,脈弦而緩,舌苔薄白或兼黃。治宜疏肝理氣,暢達氣機。胃氣得降,疼痛自止,即“治肝可以安胃”之意。采用四逆散加味,腹脹氣滯甚加佛手、木香;大便稀加神曲、茯苓;噯氣泛酸加左金丸、瓦楞子;口多涎沫加吳茱萸、草果;口苦苔黃加黃連、黃芩;痛甚加郁金、香附、元胡、乳香、沒藥;食少納差加神曲、麥芽、雞內(nèi)金。
肝寒犯胃:癥見胃脘疼痛,喜溫喜按,嘔吐清冷涎沫,遇寒痛甚,納少,食則痛減,神疲倦怠,舌淡苔白滑,脈細緩或虛弦。治宜溫肝散寒,和胃降逆,使肝寒得散,胃氣得順。采用吳茱萸湯加味,若見嘔吐涎沫甚加半夏、茯苓;口泛清水加草果、砂仁;感寒痛甚加良姜、香附;脹痛加木香、佛手;納差可合六君子湯以益胃補虛。
肝強脾弱:癥見胃脘隱痛或攣急,喜暖,得溫則減,精神疲乏,肢體乏力,四肢欠溫,食納減少,大便軟而不爽,舌淡苔白潤,脈虛細弱。治宜柔肝補脾為主,扶脾抑肝,肝胃同治。采用小建中湯加味,氣虛加黃芪、當歸;嘔噦吐酸加木香、砂仁;腹脹加佛手、厚樸;便溏加白術(shù)、茯苓。
肝胃火郁:癥見胃脘部灼熱,痛勢急迫,心中煩躁易怒,嘈雜泛酸燒心,口苦口干,大便不暢,舌苔薄黃,或舌紅少苔,脈弦數(shù)。治宜疏肝瀉熱,益胃養(yǎng)陰。采用一貫煎合龍膽瀉肝湯加減,陰虛口干加生地黃、麥冬、石斛;口苦加花粉;大便不暢加枳殼、厚樸、木香。
肝胃血瘀:癥見胃脘痛,痛有定處,按之痛劇,或痛如刀割,食后痛甚,大便色黑,常見隱血,甚則吐血,舌質(zhì)紫暗,舌邊有瘀點,脈緩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采用失笑散、丹參飲加減治療,氣虛加黃芪、黨參;營血不足加阿膠、白芍、當歸;出血不止加三七參,白及;瘀血甚加赤芍、桃仁、紅花化瘀止血。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慢性胃炎的一種,在臨床中比較多見,而且具有多發(fā)的特點,主要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飲食不節(jié)制、不衛(wèi)生、不規(guī)律,胃氣不足或饑飽失常等,同樣可以稱為該病引發(fā)的導(dǎo)火索。
在臨床中,慢性萎縮性胃炎引起的常見癥狀主要有腹瀉、便秘、飽脹感、上腹部不規(guī)律的疼痛、消瘦、納差以及噯氣等。
在中醫(yī)上,此病屬于“胃痛”以及“痞滿”等范疇,在辯證時,應(yīng)先辨別胃痛的虛實。像上腹部脹痛不適,同時還伴隨著口干口苦、胃中嘈雜?;蛘呤切臒┮着约按蟊忝亟Y(jié)等,多是濕熱郁胃證候;而胃陰不足癥候的表現(xiàn),主要有上腹部隱痛不適、口干想喝水、消瘦、納差以及舌紅少苔或者無苔等。
辨別胃痛的虛實,其次就要辨別胃痛的寒熱。一般來講,虛寒證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上腹部隱隱作痛、喜歡喝熱飲、四肢無力、納差、大便糖稀等,多是由脈虛弱引起的脾胃氣虛;而實熱證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上腹部有頂脹感或脹痛感,同時還有可能伴隨著大便熱結(jié)不爽,感到口渴想要喝水、惡心納差、舌紅苔薄而燥等。
辨別胃痛的寒熱,中醫(yī)上還需要辨別胃痛的疼痛特點以及發(fā)作時間等。就胃痛的疼痛特點來看,胃部隱隱作痛多是虛性胃痛,胃部脹痛多是氣滯作痛,胃部刺痛多是淤血停滯。就胃痛的發(fā)作時間來看,飯前出現(xiàn)胃痛、進食后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緩解得多為虛寒痛;在飯后出現(xiàn)胃痛,并表現(xiàn)為脹滿和頂脹感的疼痛,多為實痛。
中醫(yī)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時,主要遵循的是“通則不痛”的原則與宗旨,通過祛邪理氣、補虛扶正以及和胃止痛等通法進行分型辯證處理。
在分型時,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實證,一類虛證。其中, 實證胃痛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1、濕熱阻胃
此類胃痛癥狀及表現(xiàn)主要有上腹部脹痛不適,同時也有可能伴隨著惡心納差、口渴欲飲、大便秘結(jié)等。
對癥處理應(yīng)選用合適且適量的藥材清利濕熱,理氣止痛。
2、飲食停滯
此類胃痛癥狀及表現(xiàn)主要有經(jīng)常性的上腹部頂脹不適,當病情加重時就會變成脹痛、頂脹等,同時也有可能伴隨吞酸、惡心、噯氣、嘔吐、大便秘結(jié)等。
對癥處理應(yīng)選用合適且適量的藥材消導(dǎo)和胃,氣止痛。
3、肝郁氣滯
此類胃痛癥狀及表現(xiàn)主要有上腹部脹痛不適,這一癥狀的出現(xiàn)多與情志波動有關(guān),同時也有可能伴隨納差、噯氣、大便干稀不調(diào)等。
對癥處理應(yīng)選用合適且適量的藥材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4、瘀血內(nèi)停
此類胃痛癥狀及表現(xiàn)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如刺,疼痛部位往往都比較固定,納差的癥狀發(fā)作時間大多在下午或者晚上,而且容易加重,這類患者往往都不想喝水。
對癥處理應(yīng)選用合適且適量的藥材理氣活血、化瘀止痛。
5、痰飲停滯
此類胃痛癥狀及表現(xiàn)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同時也有可能伴有納差、頭暈?zāi)垦?、惡心嘔吐、口淡不想喝水等。
對癥處理應(yīng)選用合適且適量的藥材理氣化濕、和胃止痛。
虛證胃痛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1、脾胃虛寒
此類胃痛癥狀及表現(xiàn)主要有上腹部隱隱作痛,空腹的時候癥狀會更加明顯,在進食之后多多少少都能夠得到緩解,同時還有可能伴有其他癥狀,比如納差、手腳冰涼、疲憊乏力、大便溏薄等。
對癥處理應(yīng)選用合適且適量的藥材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2、胃陰不足
此類胃痛癥狀及表現(xiàn)主要有上腹部隱隱作痛,同時也有可能伴有其他癥狀,如干嘔、消瘦、口干想喝水以及納差或納呆等。
對癥處理應(yīng)選用合適且適量的藥材養(yǎng)陰益胃,通絡(luò)止痛。
總而言之,中醫(yī)辯證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首先應(yīng)分清邪正虛實,然后辨證地運用通法,方能提高療效。
胃脘痛又稱“胃痛”是指上腹部發(fā)生疼痛的病證。古代文獻中常稱“心痛”“心腹痛”“心口痛”“心下痛”等多指胃脘痛而言。正如《醫(yī)學(xué)正傳》指出“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于心”至于心臟疾患所引起的心痛,古人早已有明確認識,稱之為“真心痛”。另外對于鄰近臟腑發(fā)生病患以及某些下腹部或心肺疾患所反射引起的疼痛,經(jīng)仔細診查,均可發(fā)現(xiàn)與胃脘痛有明顯不合,臨癥時應(yīng)注意詳細鑒別。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中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經(jīng)官能癥及胃粘膜脫垂等疾患均可參照本章內(nèi)容辯證施治。
病因病機
胃脘痛發(fā)生的原因,有病邪犯胃、肝胃不和,脾胃虛寒等幾個方面。
1)病邪犯胃: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過食生冷,寒積于中,皆使胃寒而痛。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痛發(fā);又加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內(nèi)生濕熱,或食滯不化,可以發(fā)生熱痛或食痛。
2)肝胃不和:憂郁惱怒傷肝,肝氣失于疏泄,橫逆犯胃而致胃脘疼痛。肝氣郁結(jié),進而可以化火?;鹦坝挚蓚?,均可使疼痛加重,或病程纏綿。
3)脾胃虛寒:素體虛弱,勞倦過度,饑飽失常,久病不愈,均可損傷脾胃陽氣,使中氣虛寒而痛。
胃脘痛的病因,雖有上述的不同,但其發(fā)病均有一共同途徑,即所謂“不通則痛”。病邪阻滯,肝氣郁結(jié),均使氣機不利,氣滯而作痛;脾胃陽虛,脈絡(luò)失于溫養(yǎng),或胃陰不足,脈絡(luò)失于濡潤,致使脈絡(luò)拘急而作痛。氣滯日久不愈,可致血脈凝澀,瘀血內(nèi)結(jié),則疼痛更為頑固難愈。
胃脘痛的辨證論治
胃脘痛的辯證,主要辯別是病邪(寒、熱、食滯等)阻滯引起的,還是臟腑失調(diào)(肝氣郁結(jié)、脾胃虛弱)引起的;病在肝,還是病在脾胃;是實證(病邪阻滯、肝郁,肝火),還是虛證(脾胃陽虛或胃陰不足);尚屬氣滯,還是已成血瘀等幾個方面。對本病的治療,以“理氣止痛”為臨床上通用之法,但是,還需進一步審證求因,屬于病邪阻滯者,當辯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氣郁滯者,當疏泄肝氣;因于脾胃虛寒者,當溫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傷陰,血瘀所致,當分別病情采用清火,養(yǎng)陰,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滯:
主證: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曖,局部熱敷痛減,口不渴或喜熱飲,苔白,脈緊。
辯證: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積于中,陽氣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舌苔白膩,脈緊屬寒,胃痛暴作時,多見緊脈。
治法:散寒止痛
2)食滯胃脘:
主證:胃脘脹悶,甚則疼痛,噯腐吞酸,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減,或大便不爽,苔厚膩。
辯證:飲食過多,停積于中,故見脘腹脹悶而痛,噯腐吞酸;嘔吐之后,積滯得去,脘痛得減。舌苔厚膩為食積停留之征。
治法:消食導(dǎo)滯
3)肝氣犯胃:
主證:胃脘脹滿,功撐作痛,連及兩脅,噯氣,大便不暢,脈弦。
辯證: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則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作痛;脅為肝之分野,氣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撐而連及兩脅;氣機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脹滿,噯氣,大便不暢,肝氣犯胃,可見弦脈。
治法:疏肝理氣
4)脾胃虛寒:
主證: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噯喜按,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白,脈軟弱或沉細。
辯證: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水飲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脾陽虛而寒盛者,則畏寒喜曖,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白,脈軟弱或沉細,均為中虛有寒陽氣不能輸布之象。
治法:溫中散寒
5)瘀血凝滯:
主證:胃脘疼痛有定處,痛如針刺或刀割,或見吐血紫黑。便血如墨,舌質(zhì)紫暗,脈細澀。
辯證:疼痛日久難愈,因血瘀為氣滯和虛寒之進一步發(fā)展,病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處,久痛入絡(luò),脈絡(luò)損傷,所以吐血、黑便。舌色紫黑,脈細澀,為血行不暢之征。
治法:化瘀通絡(luò)
以上胃脘疼痛諸證,病邪阻滯者多為急性疼痛;肝氣郁滯、脾胃虛弱者多為慢性疼痛。病邪阻滯、氣滯火郁或脾胃虛寒,均可形成瘀血內(nèi)停。因此,上述諸證,往往不是單純不變的,牙實并見、寒熱錯雜的并不少見,臨證時必須靈活掌握。
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一些治療脾胃病的經(jīng)驗,現(xiàn)將對脾胃病的認識和治療經(jīng)驗總結(jié)于下:
一、脾胃生理特點在于升與降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點主要集中于升與降。脾主運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而主降濁。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不健運,則清氣不升;胃不和降,則濁氣不降,反升為逆。脾為陰臟,胃為陽腑,互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著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關(guān)乎整個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之升降,所以為人體升降之樞紐。脾胃之升降,又互為因果,胃失和降,則脾氣不升;脾升失常,則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說:“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清氣上升而灌輸百脈,水谷之濁氣下達于大小腸從便溺而消”。脾清陽上升,胃濁陰下降,則氣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運不升則生化無端,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成疾。
二、脾胃病證突出表現(xiàn)為濕與滯
脾胃病證雖多,然濕留氣滯是病機中共同之處。脾胃為倉廩之官,水谷之海,無物不受,邪氣易襲而盤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氣機壅塞,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阻、食積、痰結(jié)、氣滯、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雜,氣道閉塞,郁于中焦,此乃屬實滯。若脾胃虧虛,運化失司,升降失調(diào),清濁相干,濕、滯又可從中而生,所謂因虛致實,虛中挾滯。正如《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所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庇捎跐?、滯為病機之要,故在治療脾胃病時,或溫,或清,或補,或瀉,總以行其滯,利其濕,復(fù)其升降為其總旨。
三、脾胃病重在調(diào)理,兼以宣通肺氣
脾胃病變多濕多滯,其中脾病多濕,易被濕困;胃病多熱,易為熱壅,總為氣機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變不宜大補大泄,而貴在調(diào)理,探本求源,明氣機失調(diào)之因,審因論治,復(fù)脾胃升降之常,使?jié)駵?,升降和,諸癥可除。
在調(diào)理脾胃時,還應(yīng)兼以宣通肺氣。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布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xié)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問·經(jīng)脈別論》所云:“脾主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狈沃餍l(fā)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藥應(yīng)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樓、麻黃等。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jié)褡璧眠\,啟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四、治療經(jīng)驗
1.脾濕外感:風(fēng)為百病之長,常挾諸邪襲人。風(fēng)邪挾濕之外感,癥見發(fā)熱惡寒,脘腹痞滿,惡心嘔吐,頭暈頭脹,頭重如裹,項背拘急不適,可用平胃散加杏仁、葛根、藿香、桂枝、羌活、防風(fēng)等辛散祛風(fēng)和胃之品,既祛表之風(fēng)邪,又散胃中之濕濁,適用于胃腸型感冒。
2.寒濕困脾:寒濕同屬陰邪,易困脾陽,阻遏氣機,癥見背寒怕冷、脘腹?jié)M悶、納呆便溏、惡心欲吐等諸癥,可用五苓散和平胃散、杏仁、麻黃、藿香、草蔻仁、生姜,既增強除濕之力,亦能助脾之功。若寒重于濕者,草蔻仁改為砂仁,加桂枝、高良姜等溫胃散寒之品;濕重于寒者,加用蒼術(shù)。
3.脾胃濕熱:脾胃濕熱見癥多端,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干不欲飲,饑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是脾胃濕熱的辨證要點。對此癥的治療應(yīng)本著清熱不礙利濕,利濕不助熱的原則,應(yīng)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jié)耢顭崆?,脾胃安和。濕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出現(xiàn)黃疸之癥,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4.肝郁脾濕:脾胃之升降與肝氣的疏泄關(guān)系密切。若情志抑郁,肝氣郁結(jié),不得疏泄,則橫犯脾胃,使脾胃升降運化失常,濕從內(nèi)生,阻滯中焦而出現(xiàn)脘腹脹滿,兩脅脹疼,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溏泄,不思飲食,四肢困重,每遇情志不舒而加重等癥狀。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燥濕。偏于胃氣不降者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偏于脾虛者多用逍遙散與平胃散合方;對于肝脾不調(diào)之腹痛泄瀉者則以痛瀉要方為主方,可酌加茵陳、香附、青皮、藿香、草蔻仁等開郁化濕之品,使肝得疏泄,脾濕得運,升降調(diào)和,濕濁祛除。
5.脾胃虛弱:素體虛弱,加之飲食不節(jié),脾胃受損,運化無力可見氣短乏力、面色淡白、納呆便溏等氣虛之癥;若伴有陽虛者可出現(xiàn)胃脘部疼痛,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四肢困倦,神疲納呆,遇寒加重,遇熱則減,下利清谷等;脾氣虛日久不愈可出現(xiàn)中氣下陷,出院久瀉、脫肛、崩漏等。對于氣虛者可用六君子湯以健脾益氣,方中陳皮、半夏使得補而不壅;若偏于脾胃虛寒者則溫中散寒,方用良附丸、理中湯或黃芪健中湯加減;若中氣下陷則應(yīng)益氣升提,升陽舉陷,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6.脾虛挾濕:脾虛挾濕之癥,屬本虛標實,治應(yīng)扶正祛邪,標本兼顧。多用黨參、白術(shù)、茯苓、藿香、草蔻仁、厚樸、枳殼、杏仁、麻黃組成的方劑為基礎(chǔ)方藥。黨參性平、味甘,入脾、肺經(jīng),具補中益氣等功效;白術(shù)甘苦微溫,專入脾胃二經(jīng),具有健脾和胃,燥濕利水之功效,且偏于健脾益氣;茯苓健脾利濕,和胃安神,與白術(shù)相伍,可助其健脾燥濕之力,以扶正祛邪;藿香味辛微溫,具有芳香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與草蔻仁同用,祛邪扶正;杏仁、麻黃性味均苦溫,同入肺經(jīng)可開上焦肺氣,使肺氣宣通,濕阻得運;厚樸、枳殼可理氣化痰,升清降濁。以上諸藥合用,具有健脾燥濕、宣肺化痰之功效,用于各種脾濕之水腫、泄瀉、咳喘等癥。凡屬于脾虛挾濕者,無論寒熱均可加減運用。
五、病案舉例:
1.胃脘痛案:張某,男,45歲。胃脘脹痛,胸脅滿悶,善太息,呃逆頻作,不思飲食,四肢困重,嗜睡,大便通而不爽,舌質(zhì)淡、苔白厚膩,脈沉弦滑。證屬肝郁脾濕,治以疏肝和胃,健脾利濕。方用杏仁10g,栝樓皮12g,柴胡6g,香附9g,茯苓20g,藿香12g,草蔻仁9g,厚樸9g,枳殼 9g,白芍12g,甘草6g,半夏6g。服藥3劑,胃脘脹痛漸減,大便如常,食欲增加,舌苔厚膩漸退。繼服4劑而告愈。
胃脘痛常因情志不遂、勞累、饑飽、寒涼無常,導(dǎo)致脾胃氣機不暢,病因雖多,但病機則是胃氣阻滯,不通則痛。據(jù)胃脘脹痛,每遇情志不遂而發(fā)作的特點,常從肝論治。故方中用柴胡、香附疏肝理氣;藿香、草蔻仁芳香化濕,健脾和胃;茯苓淡滲利濕;杏仁、栝樓宣肺解郁,使肺氣宣通,濕阻得運;白芍、甘草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和胃,健脾燥濕之功。
2.濕熱口瘡案:李某,男,50歲??诏彿磸?fù)發(fā)作3年余,用寒涼清瀉藥則口瘡痊愈,然大便稀溏更甚。改用溫?zé)嵫a虛則大便稀溏好轉(zhuǎn),而口瘡轉(zhuǎn)劇,疼痛難忍,不能進食,發(fā)作常與疲勞有關(guān)。現(xiàn)癥伴見頭痛,口干不欲飲水,大便稀溏,四肢倦怠,舌淡苔黃厚,脈滑數(shù),口腔黏膜充血,舌邊尖有兩個潰瘍面,周圍發(fā)紅,證屬脾胃濕熱,火毒熏蒸,擬以清熱解毒之藥:杏仁10g,薏苡仁15g,草蔻仁6g,茯苓15g,蒲公英15g,防風(fēng)9g,山藥20g,藿香 10g,竹葉6g,茵陳10g,生甘草6g。服4劑后,口腔潰瘍愈合,疼痛消失,大便正常,續(xù)與原方,鞏固一周停藥告終。隨訪一年,末見復(fù)發(fā)。
口瘡多為胃熱熏灼或陰虛火旺所致。然本案反復(fù)發(fā)作,纏綿難愈,并兼有腹脹便溏,口干不欲飲水之脾虛濕盛之象,欲補不得,欲瀉不能,需全面分析,辨為脾胃濕熱、胃熱熏灼之口瘡。由于飲食勞倦,脾胃受損,運化失常,濕濁內(nèi)生,濕熱熏灼脾之苗竅,故口唇糜爛,疼痛難忍。方中用茵陳、竹葉清利濕熱;杏仁以升上焦肺氣,使?jié)褡璧眠\;茯苓、薏苡仁、山藥健脾利濕;藿香、草蔻仁芳香化濕;蒲公英、防風(fēng)、生甘草清熱解毒,又不礙利濕,使熱清濕利,諸癥自愈,收效亦速。
3.風(fēng)濕外感案:宋某,男,60歲。3日來頭昏頭悶,頭重如裹,周身乏困,四肢無力,背部惡寒,微有發(fā)熱,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咳嗽,噴嚏,舌苔白膩,脈浮緩,證屬外感風(fēng)濕之患,治以祛風(fēng)解表,芳香化濕,方用杏仁10g,麻黃6g,藿香10g,草蔻仁10g,桂枝6g,赤芍9g,茯苓10g,葛根9g,生姜3片,大棗4枚。服藥2劑,諸癥減輕,仍有四肢困重,不饑不食,以藿香正氣丸兩盒,以善其后。
外感病多因于風(fēng),有風(fēng)寒、風(fēng)熱、風(fēng)濕之分,患者素體肥胖,脾濕過盛,新感風(fēng)邪,則成風(fēng)濕合邪之外感,治當外散其風(fēng)而藥用桂枝、麻黃、葛根、藿香,內(nèi)祛其濕而配以草蔻仁、茯苓,更以杏仁宣肺解郁,共奏祛風(fēng)解表、健脾燥濕之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49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黃柏治病驗方
下一篇: 胃潰瘍應(yīng)慎用哪些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