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原是淮西一平民。他于元末大亂之際,揭竿而起。公元1359年,義軍在鄱陽湖戰(zhàn)敗,退到浙江省開化縣古田山區(qū)。時值春雨連綿,由于饑餓和寒冷,一大批士兵染上了痢疾,朱元璋自己也病得不輕,身體虛弱得連馬背都跨不上。他望著這支幾千人的病號隊伍不禁仰頭長呼:“天助我??!”
正在這危難之時,義軍遇到了一位白發(fā)銀須的采藥老漢。老漢同情起義軍的遭遇,第二天帶著兒子挑來兩只竹筐,一只放著研細的草藥粉,另一只放著一袋白米。老漢用白米熬成“米湯”,草藥粉分成小包,然后叮囑患病的士兵用米湯送服草藥粉,朱元璋也照此服下。說來也奇,服了幾次后,痢疾竟止住了。附近村民們得知消息后,又送來了一批糧食和蔬菜,大病初愈的義軍們?nèi)缁⑻硪?,很快恢?fù)了戰(zhàn)斗力。朱元璋要酬謝老漢和村民們,老漢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望坐天下后體恤黎民百姓,便是對老朽和村民們的最好報答。”公元1368年,朱元璋打敗了元軍,建立了明朝,在南京坐上了龍庭寶座,在勸農(nóng)桑、興學(xué)校、抑豪強、御邊患、崇節(jié)儉等方面做了不少有利于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好事。他派軍師劉伯溫去古田山區(qū)找到了采藥老漢,老漢不愿做官享福,只告訴劉伯溫當年為義軍治病的中草藥叫“罌粟殼”,并意味深長地告誡說:“巧用是味良藥,濫用則是毒藥”。
罌粟殼,為罌粟科植物罌粟的成熟果殼。因其果實形似罌子,種子狀如粟米,故名罌粟。其殼入藥,名罌粟殼。由于它的果實能割漿熬制鴉片,故歷代被嚴格控制栽培,不允許任何單位和個人私自種植。
罌粟殼含微量罌粟酸、嗎啡、可卡因、罌粟堿等成分。《本草綱目》記載:“罌粟殼,性微寒、味酸、澀。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痛之功。多用于久咳、久瀉、脫肛諸癥?!睋?jù)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罌粟殼含有生物堿,服用一定劑量能減少呼吸的頻率和咳嗽反射的興奮性,有鎮(zhèn)咳之效;能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疼痛的感受性;有松弛胃腸平滑肌的作用,使腸蠕動減少而止瀉;有斂肺、澀腸、止痛之效。特別要注意的是,服用罌粟殼極易成癮,切不可常服,必須遵醫(yī)囑。(歐陽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63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香附,中藥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