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力疲勞 熟地黃、制何首烏、山藥、牛骨髓、炙甘草各500克,桑椹子、茯神、枸杞子、鹿角膠、菟絲子各300克,山茱萸、炙遠志各200克,黑芝麻粉、核桃仁粉各150克,紫河車250克。
上藥除黑芝麻粉、核桃仁粉、鹿角膠、牛骨髓之外,余藥用冷水浸泡2小時,入鍋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時,榨渣取汁,合并濾汁,去沉淀物,加熱濃縮成清膏。牛骨髓洗凈后入鍋煮成稀糊狀,調(diào)入清膏中,和勻。鹿角膠研成粗末,用適量黃酒浸泡,隔水燉烊,沖入清膏中,和勻。加入炒制過的白糖300克,和勻。最后調(diào)入黑芝麻粉、核桃仁粉,攪勻,再煮片刻即成。每次20~30克(約1湯匙),每日2次。
睡眠障礙 黨參、白術、酸棗仁、炙遠志、柏子仁、紅棗、桂圓肉、百合各250克,東阿阿膠、懷小麥、茯神各300克,夜交藤、丹參各500克,合歡花、木靈芝各200克,炙甘草50克。
將阿膠敲碎,酸棗仁去小殼,研成細末,備用。余藥用冷水浸泡2小時,入鍋加水煎煮3次,每次40分鐘,榨渣取汁,合并濾液,去沉淀物,加熱濃縮成清膏。加入阿膠碎塊,烊化后,加白糖300克收膏。最后調(diào)入酸棗仁粉,不停地攪拌,加熱5~10分鐘即成。每次20~30克(約1湯匙),每日2次。(李儉)
膏方是一種劑型,一般的慢性病補益方子皆可作成膏方服用。
膏滋:膏滋又稱膏方、煎膏劑,是藥物的水或醇溶出液經(jīng)濃縮后,形成的半流體膠稠物。唐代稱其為“煎”,明清后習慣稱為“膏”或“膏滋”。
膏滋其實就是把很多付草藥進行一次性熬制,再濃縮到一定程度,添加或不加蜜糖,冷凝后分次服用。減少了天天熬藥的麻煩、節(jié)省了時間,且口感好,便于服用。它的制作方法很簡單:
首先應將藥材打碎,加水或酒浸泡半小時,然后加熱煎熬,濾出汁液,反復2~3次,至藥物中可溶物質(zhì)全部溶出為度。再將濾液合并,于小火上徐徐蒸發(fā)濃縮至流膏狀。有需要烊化的膠類或后下的貴細藥材可于此時投入,再根據(jù)個人情況,可在藥汁中加入適量冰糖、飴糖、蜂蜜,糖尿病患者可加入木糖醇。煮沸,放涼。用瓷罐、瓷缽盛放,有條件的最好于真空袋內(nèi)存放。
膏方的組方原則
? ?膏方一般由20余味的中藥組成,屬大方、復方范疇,且服用時間較長,因此,制定膏方更應注重針對性。所謂針對性,是指應該針對患者的疾病性質(zhì)和體質(zhì)類型。另外,膏方中多含補益氣血陰陽的藥物,其性黏膩難化,若不顧實際情況,一味純補峻補,每每會妨礙氣血,于健康無益,故配伍用藥,至為重要。組方時尤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脈案書寫,辨證立法
? ? ? 膏方的脈案,以往習用毛筆書寫,它既是中華文化的藝術佳品,又能體現(xiàn)中醫(yī)擅長于疾病調(diào)養(yǎng)的傳統(tǒng)特色。膏方不僅是滋補強壯的藥品,更是治療慢性疾病的最佳劑型,所以膏方的制訂,首當重視辨證論治。醫(yī)家應從病者錯綜復雜的癥狀中,分析出病因病機病位,衡量正邪之盛衰進退,探求疾病之根源,從而確定固本清源的方藥。中醫(yī)的理、法、方、藥特色,必須充分體現(xiàn)在膏方的脈案中,并且正確、科學地書寫脈案,這樣才能保證治療的有序和準確。切忌“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若用這種方法開出來的膏方,既無理、法、方、藥的內(nèi)容,又無君、臣、佐、使的規(guī)律,雜亂無章,患者服后,必定弊多利少。
二、注重體質(zhì)差異,量體用藥
? ?人體體質(zhì)的減弱,是病邪得以侵襲、疾病得以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而體質(zhì)每因年齡、性別、生活境遇、先天稟賦、后天調(diào)養(yǎng)等不同而各有差異,故選方用藥也因人而異。如老年人臟氣衰退,氣血運行遲緩,膏方中多佐行氣活血之品;婦女以肝為先天,易于肝氣郁滯,故宜輔以疏肝解郁之藥;小兒為純陽之體,不能過早服用補品,如果確實需要,多以甘淡之品調(diào)養(yǎng),如四君子、六味地黃等;中年人負擔堪重,又多七情勞逸所傷,治療時多需補瀉兼施。除此以外,又有諸多個體差異,均需詳細分析,根據(jù)具體情況,制訂不同的治療計劃。
三、調(diào)暢氣血陰陽,以平為期
? ?利用藥物的偏勝之性,來糾正人體陰陽氣血的不平衡,以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中醫(yī)養(yǎng)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訂膏方的主要原則。臨床所及,中老年人臟氣漸衰,運化不及,常常呈現(xiàn)虛實夾雜的復雜病理狀態(tài),如果對此忽略不見,一味投補,補其有余,實其所實,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藥,既要考慮“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應根據(jù)病者的癥狀,針對瘀血等病理產(chǎn)物,適當加以行氣、活血之品,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陰陽平衡。
四、斡旋脾胃升降,以喜為補
? ? 清代著名醫(yī)家葉天士曾謂“食物自適者即胃喜為補”,為臨床藥物治療及食物調(diào)養(yǎng)的重要法則,同樣適合于膏方的制訂??诜喾胶?,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達到補益的目的,故制定膏方,總宜佐以運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麥芽,以醒脾開胃;或用桔梗、枳殼,以升降相因;或配伍陳皮、楂曲以消食化積;尤其是蒼術一味,氣味辛香,為運脾要藥,加入眾多滋膩補品中,則能消除補藥黏膩之性,以資脾運之功。中醫(yī)習慣在服用膏方進補前,服一些開路藥,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滯,或運脾健胃,處處照顧脾胃的運化功能,確具至理。
五、著意通補相兼,動靜結(jié)合
? 用膏方進補期間,既不能一味呆補,又不宜孟浪攻泄,而常取通補兼施、動靜相合、并行不悖的方法。民間常以驢皮膏加南貨制膏進補,時有腹脹便溏等不良反應發(fā)生,多因其不符合“通補相兼,動靜結(jié)合”的原則。補品為“靜藥”,必須配合辛香走竄之“動藥”,動靜結(jié)合,才能補而不滯。臨床可針對中老年人常見的心腦血管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等,辨證選用“動藥”,例如取附子溫寒解凝,振奮心陽;取大黃、決明子通腑排毒,降低血脂;取葛根、丹參活血化瘀,凈化血液等,與補藥相配,相使相成,而起到固本清源之效。另外四時之氣的升降沉浮對疾病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古代醫(yī)家據(jù)此提出隨時為病,當隨病制方的治療思想。如金元醫(yī)家李杲在《脾胃論·脾胃將理法》中提出:“春時有疾,于所用藥內(nèi)加清涼風藥,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藥,秋月有疾加溫氣之藥,冬月有疾加大熱藥,是不絕生化之源也。”說明春天多風邪為患,須在方中加入祛風藥,如荊芥、薄荷、菊花、桑葉之類;夏天有病多熱疾,須加適量的寒涼藥,如黃連、黃芩、石膏、知母之類;秋天有病多燥邪,宜加入溫潤氣分藥,如杏仁、紫蘇葉、桔梗、沙參之類;冬天有病多寒邪,宜加入一些溫熱藥,如附子、干姜之屬。注意用藥與四時相應,以適應溫、熱、寒、涼、升、降、沉、浮的規(guī)律,不絕生化之源。受這種思想的影響,結(jié)合各個季節(jié)的易發(fā)病證,則可以在不同的時令,根據(jù)病情及氣候,采用相應的四時用藥法,隨證應變,亦可以用膏方的形式來治病及防病。故膏方不僅僅局限于冬令時節(jié)應用。
膏方之制定,遵循辨證論治法度,具備理、法、方、藥之程序,不僅養(yǎng)生,更能治病。因膏方服用時間長,醫(yī)者必須深思熟慮,立法力求平穩(wěn),不能小有偏差。偶有疏忽,與病情不合,不能競劑而廢,醫(yī)生與病家皆遭損失。故開一般處方易,而膏方之制訂難。膏方是一門學問,又屬中華文化之遺澤,應當傳承不息,發(fā)揚光大。(未完待續(xù))
服用方法
1、沖服
取適量膏滋,放在杯中,將白開水沖人攪勻,使之溶化,服下。如果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膩藥較多,且配藥中膠類劑量又較大,則膏藥黏稠較難烊化,應該用開水燉烊后再服。根據(jù)病情需要,也可將溫熱的黃酒沖入服用。
2、調(diào)服
將膠劑如阿膠、鹿角膠等研細末,用適當?shù)臏幓螯S酒等,隔水燉熱,調(diào)好和勻服下。
3、噙化
亦稱“含化”。將膏滋含在口中,讓藥慢慢在口中溶化,發(fā)揮藥效,如治療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
服用時間
1、空腹服
《本草經(jīng)》謂:“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逼鋬?yōu)點是可使藥物迅速入腸,并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fā)揮藥效。滋膩補益藥,宜空腹服,如空腹時服用腸胃有不適感,可以改在半饑半飽時服用。
2、飯前服
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時服藥。病在下焦,欲使藥力迅速下達者,宜飯前服。
3、飯后服
一般在飯后15~30分鐘時服藥。病在上焦,欲使藥力停留上焦較久者,宜飯后服。
4、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時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zhèn)靜安眠的藥物宜睡前服。
服用劑量
服藥劑量的多少,應根據(jù)膏方的性質(zhì)、疾病的輕重以及病人體質(zhì)強弱等情況而決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湯匙1匙為準(約合15~20毫升)。
藥物分有毒無毒、峻烈緩和的不同。一般性質(zhì)平和的膏方,用量可以稍大。凡有毒、峻烈的藥物,用量宜小,并且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以免中毒或耗傷正氣。
輕病、慢xing病,劑量不必過重;重病、急xing病,用量可適當增加。因為病輕藥重,藥力太過,反傷正氣;病重藥輕,藥力不足,往往貽誤病情。
患者體質(zhì)的強弱,性別的不同,在劑量上也應有差別。老年人的用藥量應小于壯年;體質(zhì)強的用量,可重于體質(zhì)弱的病人;婦女用藥量,一般應小于男子,而且婦女在經(jīng)期、孕期及產(chǎn)后,又應小于平時,但主要仍須從病情等各方面作全面考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68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人參與養(yǎng)生
下一篇: 月餅配茶果保健又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