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既是自然界陽氣開始生發(fā)的時令,又是養(yǎng)生的開始。這時,雞蛋花、木棉花、燈心草、西黃草等草本植物肆意生發(fā),只要你是個有心人,順手拈來,便可收到意想不到的養(yǎng)生功效。
護肝 多食纖維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三附院中醫(yī)科主任馮崇廉說,春季在陰陽五行中歸到木,木對應的五臟是肝,春天要重點呵護肝,適當?shù)厥韪卫須猓捎盟剀盎?、柴胡、生麥芽。對于小孩而言,護肝講求的是要盡量保護孩子的生氣,苦寒傷正的藥物要少用,要用些順應其生長的藥物,比如健脾、柔肝的藥物太子參、茯苓、布渣葉、生麥芽,煮粥、熬湯皆可。像太子參、淮山藥熬干瑤柱這樣不肥膩的湯、羹、粥,下少量的陳皮也能助生長。
在中醫(yī)看來,肝主疏泄,疏泄情志,應多做室外運動,注意情志的調節(jié),保持心情舒暢。
養(yǎng)脾 多用平和之物
五行里又講究相生相克,水生木,木克土。在肝旺的春天,對于脾臟的克制也是顯著的。因此在呵護肝臟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好被土所對應的脾臟。
脾胃病在春天特別容易復發(fā),要保護好脾胃,健脾是關鍵。脾主運化、水谷、水濕,脾怕濕,所以健脾就要用平和的淮山藥、扁豆、蓮子搭配有健脾作用的食物間接健脾。把濕去掉了也會起到間接健脾的作用,如茯苓、薏米、木棉花都可以利濕,直接化濕的有廣藿香、佩蘭等,都能化濕醒脾。
祛濕 芳香性草本有此效
在廣東省名老中醫(yī)、廣州市中醫(yī)院原院長吳維成看來,在疏肝理氣、護脾助長的同時,注意祛濕也是春季養(yǎng)生的一個關鍵點。
“只要是芳香性的草本物質都具有祛濕功能,春季適宜吃辛(甜)、甘(香)的食物,忌吃太酸的食物”,吳維成說。蒜蔥姜、新鮮蔬果、不酸的都能輔療,以辛(香)味食物做調料,用芥菜搭配相應的肉食,都能起到溫陽通脈的功效。(王道斌 葛峰)
《本草綱目》:食本草,藥食同源,七分養(yǎng),祛病健體,調機理,固基防病,補元神,益壽延年。本草綱目怎么養(yǎng)生呢?下面跟著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本草綱目養(yǎng)生的方法
食粥養(yǎng)生
食粥在我國有很悠久的傳統(tǒng),粥在古代稱 “糜”。宋代詩人陸游曾著《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崩顣r珍對于粥療法也相當推崇,認為粥得谷物之精華,能暢胃氣,生津液,而且容易消化,特別適合于老年人和脾胃虛弱之人。 《本草綱目》盛贊粥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并告誡世人:“大致養(yǎng)生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不過寢食之間爾。故作此勸人,每日食粥,勿大笑也。 ”春季養(yǎng)肝護脾也最宜喝粥。如薺菜粥具有清肝明目涼血通淋作用,適于高血壓、目赤尿濁者食用;豬肝綠豆粥,將綠豆和米熬至八分熟時,將切成片的豬肝放入同煮,熟后加適量鹽即成,可補肝養(yǎng)血,清熱明目。
豆類養(yǎng)生
豆類食品是中醫(yī) “藥食同源”的一個典型代表?!侗静菥V目》記載: “大豆,味甘,性平,無毒”。大豆是現(xiàn)有農作物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作物,還具有益氣健脾、養(yǎng)血健腦、美白皮膚、預防骨質疏松的作用。紅豆則不僅可以寄托相思,也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記載紅豆能避瘟疫、治難產、下胞衣、通乳汁,和鯽魚同煮食可利水消腫。白扁豆具有健脾和胃之功,《本草綱目》云:白扁豆能“止瀉痢,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故消化不良、嘔吐、慢性泄瀉等病人可以常服。綠豆,味甘,性寒,無毒,不僅是炎炎夏日中清暑益氣之佳品,還能清熱解毒,止渴除煩,利尿解酒,治瘡腫,療燙傷。在民間驗方中,將綠豆粉炒成焦黃,用醋調敷,可以治療腫毒初發(fā)。
李時珍在 《本草綱目》中還提到豆腐具有 “寬中益氣,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清熱散血”之效。因此,豆腐既是美味佳肴,又是可口良藥。經(jīng)科學驗證,豆腐含有的植物脂肪能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本草綱目》中體現(xiàn) “藥食同源”的例子還有很多。如 《本草綱目》記載:“枸杞,補腎生精,養(yǎng)肝明目,堅精骨,去疲勞,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治肝腎陰虧,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目昏多淚,虛勞咳嗽,消渴,遺精。 ”現(xiàn)代醫(yī)藥學研究發(fā)現(xiàn),枸杞子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抗動脈粥樣硬化和抗衰老等作用。 《本草綱目》稱苦瓜可以“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苦瓜清炒或與瘦肉或蚌肉煮湯喝,可以清熱明目,可作為于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病人的日常食療品 種,等等。
上班族養(yǎng)身的方法介紹
一、小口喝水
喝水時最好小口小口地喝、少量多次,不要一次灌太大口,否則身體無法有效吸收。喝太大口的水,就像忽然間下起大雨一樣,尤其是循環(huán)差、經(jīng)絡容易阻滯的人,反而會引起身體局部"鬧水災",也就是水腫。
二、多攝取具抗氧化功效食物
如維他命C、E,綠茶多酚、葡萄多酚等,都是具有抗氧化功效的成分,可以多攝取水果;由于葡萄多酚存在于葡萄籽內,建議吃葡萄時,可以改成喝葡萄汁,連葡萄籽一起打汁,才能有效攝取葡萄多酚。
三、吃含水量超過70%的水果蔬菜
每天補充適當?shù)谋窆?,由內而外抗干燥。蔬菜、水果的含水量一般超過70%,即便一天只吃500克果蔬,也能獲得300多毫升水分。養(yǎng)生專家發(fā)現(xiàn),蘆薈、萵苣、黃瓜、葡萄、白蘿卜、芹菜、葡萄、梨、蘋果、柑桔等都有助于滋陰潤燥。
本草綱目的養(yǎng)生方法相關文章:
1. 本草綱目養(yǎng)生篇
2. 本草綱目中的養(yǎng)生
3. 本草綱目的養(yǎng)生知識
4. 本草綱目的養(yǎng)生精華
5. 本草綱目養(yǎng)生經(jīng)
6. 本草綱目食物養(yǎng)生
7. 本草綱目女人養(yǎng)生
8. 本草綱目中的養(yǎng)生智慧
草本文化風靡全球,但有關草本食療的一些基本問題卻并非人人都清楚。比如,究竟什么樣的人適宜使用何種草本?運用草本食療法改進 健康 ,該注意一些什么?如何區(qū)分不同的草本對于人體的不同功效?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回到草本食療的源頭,也就是中醫(yī)草本 養(yǎng)生 文化。
草本食療起源于《黃帝內經(jīng)》
中醫(yī)草本 養(yǎng)生 源遠流長。比如,遠古神話中“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反映了中華民族在 探索 食物和藥物功用方面的努力,《黃帝內經(jīng)》中也有“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記載。兩者相合,才有了中華食療草本 養(yǎng)生 文化的萌芽;到了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認為“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為醫(yī)者,必先洞曉其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治,然后命藥…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敝嗅t(yī)“藥食同源”之說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草本食療是利用食療的草本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 健康 或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它不僅在防治疾病和病后康復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對兒童的生長發(fā)育、婦女的美容養(yǎng)顏、老人的抗衰延年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整體調理,辯證施食
自古以來,中醫(yī)草本 養(yǎng)生 就遵循以下幾大原則:
整體觀念:人與自然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應用食療就應該隨著不同的氣候、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慣等而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如春天陽氣升發(fā),高血壓患者容易發(fā)病,此時不宜過食辛熱動火的食物,以防止血壓升高、大便燥結,可以擇用綠色清淡的蔬菜以及荸薺、鴨梨之類的水果。再如,陽虛體質的人,宜食用荔枝等溫熱助陽的食物;陰虛體質的人,宜食用枸杞、銀耳等滋陰潤燥的食物。
辨證施食:在中醫(yī)學辨證論治思想的指導下,食療 養(yǎng)生 強調了辨證施食。所謂辨證施食,是指根據(jù)不同的病證來選用食物,從而調節(jié)機體的臟腑功能,促使氣血陰陽趨向平衡、穩(wěn)定。如陽虛畏寒者,宜食荔枝,桂圓等補陽溫補的食物;陰虛火旺者,宜食銀耳、黑木耳等滋陰的食物。
調運脾胃:脾胃功能正常對人體有著重要的作用。脾胃的功能正常,則消化正常、氣血調暢、五臟安和,人體就能 健康 長壽。因此,健全脾胃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在食療草本中用于調補健運脾胃的食物或藥膳也很多,如糯米、粟米、谷芽、大棗,以及茯苓粥、山藥粥等。
食藥結合:食療 養(yǎng)生 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運用食物和藥物相結合,經(jīng)過烹調制作成美味可口的膳食,寓藥于食,寓性于味。這種色、香、味、形皆美的食品,供人們享用,以達到治病、保健和強身的目的。
草本食療需要持之以恒
草本食療具有豐富飲食、保健 養(yǎng)生 、防病治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應用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因人而異,辨證施膳:草本食療要有針對性,在運用時,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體質、 健康 狀況、疾病性質、年齡、季節(jié)等因素,對癥使用。
適量服用,持之以恒:“飲食有節(jié)”是中醫(yī)重要的 養(yǎng)生 保健原則,草本食療法同樣要適量而有節(jié)制,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短期內進食過多。要根據(jù)食用者自身的狀況,經(jīng)常適量服食,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收到成效。
處理好藥物療法與草本食療的關系:藥物療法見效快,重在治病;藥膳則多用來養(yǎng)身防病,重在養(yǎng)與防,見效慢。草本食療法不能代替藥物療法,但在 養(yǎng)生 、康復中卻有著重要的地位,可使慢性病、體弱多病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得到保養(yǎng)調理與治療。
食用草本,應首先了解其性味
研究食物的性味,包括四氣、五味等,是中醫(yī)食療 養(yǎng)生 的基礎。按照中醫(yī)藥理論,應根據(jù)不同的病、證對食物進行選擇。
四氣:中醫(yī)藥理論認為,食物有“四氣”,即寒、熱、溫、涼?!八臍狻庇址Q“四性”,是依據(jù)食物被人食用后引起的反應而定。通常將食物的四氣分為寒涼和溫熱兩大類,以及介于四氣之間而無明顯偏頗的平性。
寒涼食物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滋陰、生津之功,可以減輕或消除熱性病證,養(yǎng)護人體的陰液,適于體質偏熱者或暑天食用。如甘蔗、荸薺、梨、西瓜、苦瓜、黃瓜、絲瓜、蘿卜、綠豆、銀耳、番茄等。
溫熱食物大多具有溫中、散寒、助陽、活血、通絡之功,可以減輕或消除寒性病證或瘀血,扶助人體陽氣,適于體質虛寒者或冬令季節(jié)食用。如荔枝、龍眼、紅糖、酒、蔥、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
平性食物的作用緩和,無明顯副作用,應用范圍較廣。如黃豆、土豆、南瓜、蓮子、芡實、薏苡仁、白扁豆、山藥、豇豆、黑豆、木耳、胡蘿卜、香菇、白糖等。
五味:中醫(yī)藥理論認為食物有“五味”:酸、苦、甘、辛、咸?!拔逦丁敝饕歉鶕?jù)食物本來的滋味而劃分的。不同味的食物具有不同的作用。
酸味食物如烏梅、檸檬、蘋果、葡萄等,具有收斂固澀、生津止渴、澀精止遺之功,多用于肝氣升發(fā)太過、虛汗、久瀉久痢、遺精遺尿等病證。
甘味食物如白糖、大棗、甘蔗等,具有補虛和中、健脾養(yǎng)胃、滋陰潤燥、緩急止痛之效,多用于防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陰液虧耗等病證,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蓮子心等,具有清熱燥濕、瀉下降逆之力,多用于熱性體質或熱性病證、腫瘤、便秘等。
辛味食物如生姜、辣椒、花椒、桂皮、大蒜、洋蔥、韭菜、芫荽等,具有散寒、行氣、活血之功,多用于感冒、氣滯、血瘀、濕滯、痰阻等病證。
咸味食物如食鹽、紫菜、海帶等,具有軟堅、散結、潤下之效,多用于治療腫瘤、便秘等。
在現(xiàn)代 社會 ,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醫(yī)學的進步使得人們對于疾病防治和身體保養(yǎng)工作的重心,由過去的以預防疾病為中心轉向以更加積極的增進人體 健康 為中心,。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草本食療 養(yǎng)生 的方法將會為促進人們的身體 健康 做出更大的貢獻,給人們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
1,大豆及豆制品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鐵、磷、維生素B、中等量脂肪及少量碳水化合物對肝臟修復非常有益。
2,海鮮類 例如白帶魚、黃魚、銀魚、及甲殼類如牡蠣、蟹等,能增強免疫功能,修復破壞的組織細胞、不受病毒侵犯。但選擇、烹調要得當否則會食物中毒,蒸煮應在100度加熱半小時以上。若對海鮮過敏則忌食,可多食香菇、銀耳、海帶、紫菜等
3,西瓜 有清熱解毒、除煩止渴、利尿降壓之用,富含大量糖、維生素及蛋白酶等。蛋白酶可把不溶性蛋白質轉化為可溶性蛋白質。
4,含鉀豐富的食物 海帶、米糠及麥麩、杏仁果、澄、葡萄干、、香蕉、李子、瓜子
5,可食動物的肝、瘦肉、魚蝦、雞鴨、蛋類等高蛋白、適量脂肪的飲食
6,新鮮的蔬菜、水果及金針菜、大棗、芝麻、山楂等
7,綠茶 對肝臟有好處,有抗凝、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減輕白細胞下降和活血化瘀作用。但飲茶應適時適量,清晨可泡一杯不宜太濃,每天茶水總量不超過1000~1500毫升。在飯前一小時暫停以免茶水沖淡胃酸,防礙食物吸收。
話說這個我也想知道來著,茶葉能排毒,但保護肝腎沒聽說過。問過諸多醫(yī)生答案不一,總體來說就是飲食清淡,多吃蔬菜瓜果之類的,然后就是多運動 多喝水。定期檢查等等。希望能幫到你吧。也等待專業(yè)人士的解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208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談論疼痛會加劇身體疼痛感
下一篇: 保健酒并非人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