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華 山東萊陽中心醫(yī)院
藥膳在我國源遠流長,食療食補已成為現(xiàn)代人的時尚,秋冬季節(jié)用藥膳進補的人不在少數(shù),藥膳將中藥與食物相配,使藥借食味,食助藥性,變“良藥苦口”為“良藥可口”??梢哉f藥膳是充分發(fā)揮中藥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別能滿足人們“厭于藥,喜于食”的天性。中醫(yī)學專家指出,藥膳不同于補藥,更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飲食,運用藥膳進補必須以中醫(yī)理論為根據(jù),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因人而異
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中藥入菜肴應因人而異,切不可認為只要是藥膳,任何人吃了都能達到滋補的效果。如黃芪老雞湯,因黃芪性溫補氣,老母雞也是溫補之品,對氣虛體弱者有補益作用,如果風熱感冒者食之,則會“火上澆油”,加重感冒,甚至流鼻血;胖人多陰盛陽衰,不可進補銀耳、燕窩、玉竹、蟲草、龜板等滋陰之品;瘦人多陰虛陽亢,不可多食杜仲、蛤蚧、羊肉、狗肉等溫熱壯陽之物,否則反而會有損健康。一般而言,溫補藥膳適合于陽虛體質;清補藥膳適用于體型較胖、陰虛陽亢、肝氣旺盛者,或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者;平補藥膳一般人都可食用,對體質較差、陰陽兩虛、氣血兩虧者也較適用。
2.因時而宜
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天主造物,四季不同,中藥入菜肴,也應四季有別。用中藥做膳如若不分季節(jié),就會進之不當,食之無益,反而有害。如當歸羊肉湯,當歸性溫補血,羊肉甘溫益氣,二者均屬溫熱之物,適宜于冬天進補,夏天天氣炎熱,進食就不太適宜,如若食之,就會熱上加熱,可使人患上熱病,嚴重者可導致“熱中風”的發(fā)生。
3.掌握劑量
人們都知道西藥有嚴格的用藥劑量,有人認為中藥毒性小或無毒,就不重視服用量了,這樣做是不正確的,也是很危險的。中藥是很講究用量的,量大量小直接關系著藥效,不分劑量,盲目使用,會引起嚴重后果。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參煨湯,服用后導致腦出血,這樣的教訓屢見不鮮。
4.合理配伍
藥膳如果不分藥性,不僅不能治療疾病,反而使病情加重。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的藥性,配制藥膳必須根據(jù)藥物的屬性來定,不可隨意“拉郎配”,否則會降低藥效或適得其反。
5.科學烹制
中藥的煎法很講究,哪種先煎,哪種后煎都有嚴格規(guī)定。做藥膳也是這樣,如用薄荷燉肉時,應先將肉燉熟后,再加入薄荷燉5分鐘即可。因為薄荷辛溫芳香,燉煮時間一長芳香氣易發(fā)散,就會降低藥效。
藥膳烹調工具的選擇
藥膳烹調工具的選擇歷有講究,根據(jù)古人的經驗,認為烹調工具以“銀鍋為上品,瓷者次之”,禁用錫鍋、鐵鍋。因有些中草藥用后會發(fā)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會引起化學變化,產生副作用。目前則通用搪瓷鍋。砂鍋、不銹鋼鍋為上品,鋁鍋次之,禁用錫鍋、銅鍋、鐵鍋。因砂鍋、不銹鋼鍋與中草藥所含的各種成分不易發(fā)生化學變化,傳熱均勻、緩和,制作的藥膳質量佳。
藥膳制作處理原則
藥膳配制,旨在取中草藥之性、食物之味,使中草藥與食物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更好地發(fā)揮其滋補營養(yǎng)及防病治病的作用。藥膳的配制都應針對機體的需要和中草藥食物的性能功效而定。
(1)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同時符合營養(yǎng)學的觀點,力求色、香、味俱全。
(2)中草藥與食物的選用一般不宜太多、太雜,以使功效力專,也不致味雜影響胃口。
(3)注意食物之間、中草藥之間、食物與中草藥之間的相反、相畏、相忌問題。
(4)選料時要認真細致檢查,凡變質、長毛、發(fā)霉、蟲蛀者一律不能用。
(5)對一些貴重滋補中草藥需要注意煎服方法,如阿膠、龜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西洋參、人參、鹿茸等,為避免浪費,可先采用烊化或另煎的方法,然后再與配制好的藥膳混合后服用。
(6)服用藥膳的時間,一般多宜在飯前服用以便使機體能夠充分吸收。
(7)做好有關工具和容器的清潔衛(wèi)生工作,避免遭受致病微生物的污染。
服用藥膳應注意的問題
在應用藥膳時可根據(jù)自己體質的寒、熱、虛、實,辯證選擇,更重要的是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以便較好的發(fā)揮藥膳的作用。
【體質】陰寒偏盛的體質,宜用溫補的藥膳,陽熱偏盛的體質宜用清涼的藥膳。
【年齡】少年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宜采用促進生長發(fā)育、益智增力的藥膳,老年人則宜采用抗衰老的藥膳,婦女則應根據(jù)其經帶胎產的情況選擇相應的藥膳。
【季節(jié)】舂季主溫暖升發(fā),宜予升補;夏季主炎熱,宜予清補;秋季主涼爽,宜予平補;冬季主寒冷收藏,宜予溫補。
【地域】高寒地區(qū)宜溫補,卑濕地區(qū)宜清涼,北方多寒宜溫補,南方多熱宜清涼。如同是陰寒之體,在北方則溫補藥物的重量應重于南方。
天氣轉冷,您進補開吃了嗎?每到冬天,許多小伙伴就開始吃吃吃的節(jié)奏,涮羊肉、燜鵝肉、炒鴨肉……過足口癮之余又可幫助保暖儲能,真是一級棒。不過在冬天這樣的進補大好時機,要想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可不能亂吃,要懂得辨證施膳。
藥膳有益于防病治病
藥膳是以中醫(yī)學、烹飪學和營養(yǎng)學理論為指導,將中藥與食物相互配伍制作而成,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食品,營養(yǎng)價值高,且可防病治病、延年益壽。
按性狀分類,藥膳可分為米面食類:面條、湯圓;菜肴類:蒸菜、炒菜;粥食類:白果粥、山藥粥;糕點類:茯苓餅、核桃酥;湯羹類:煮羹、燉湯;飲料類:山楂汁、蘿卜汁;茶類:菊花茶、人參茶……
按功用分類,分為養(yǎng)生保健類:茯苓餅、十全大補湯;美容美發(fā)類:荷葉減肥茶、黑芝麻山藥米糕;治療疾病類:銀花露、當歸羊肉湯……
藥膳重在保健,不能替代藥物
藥膳具有保健養(yǎng)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應用時應遵循一定的原則。藥物是祛病救疾的,見效快,重在治病;藥膳則多用以養(yǎng)身防病,見效慢,重在保健;藥膳在保健、養(yǎng)生、康復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藥膳不能代替藥物療法。藥膳與藥物各有所長,各有不足,應視具體人與病情而定,不可濫用。
1
因證施膳
中醫(yī)講求辨證施治,藥膳的應用也應在辨證的基礎上選料配伍,才能發(fā)揮藥膳的保健作用。常見需加強調理的體質有如下這幾類:
氣虛者:多表現(xiàn)為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少氣懶言、四肢乏力、語聲低微等,宜食用補氣藥,如人參、黃芪、粳米等;不宜食用寒涼的食品,如白蘿卜。
血虛者:多表現(xiàn)為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發(fā)麻、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等,宜食用補血藥,如阿膠、當歸、龍眼肉等;不宜食用荸薺、大蒜。
陽虛者:多表現(xiàn)為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精神不振等,宜食用補陽藥,如鹿茸、杜仲、巴戟天等;不宜食用綠豆、西瓜等寒涼之物。
陰虛者:多表現(xiàn)為午后潮熱、盜汗、口燥咽干、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頭暈眼花、腰膝酸軟、舌紅苔少等,宜食用補陰藥,如百合、麥冬、石斛等;不宜食用紅參、羊肉等溫燥之物。
2
因人施膳
人的年齡不同,用藥膳時也應有所差異。
小兒體質嬌嫩,選擇原料不宜大寒大熱,如不宜食用綠豆、紅參等。
老年人多肝腎不足,用藥不宜過于溫燥,如不宜多食用辣椒、紅參等。
孕婦恐動胎氣,不宜用活血化瘀、瀉下藥等,如禁用麝香、巴豆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273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藥茶調治嬰幼兒秋季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