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胎位中,絕大多數為枕前位。如果妊娠30周后,經產前檢查發(fā)現(xiàn)胎位呈枕后位、臀位、橫位等,稱胎位不正。胎位不正是造成難產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定期產前檢查,可以及早發(fā)現(xiàn)和糾正胎位異常。中醫(yī)認為,胎兒賴腎氣所養(yǎng),灸至陰可調足少陰之氣,是矯正胎位的經驗穴。
此法有較高的胎位轉正成功率,通常用艾灸至陰穴(足小趾外側,距趾甲角1分)的方法。施術時間最好選在下午15:00~17:00時。孕婦排空小便后取仰臥位,寬衣解帶,脫去一側襪子,放松全身肌肉,保持平穩(wěn)均勻呼吸,雙眼自然閉合意想腹內胎兒轉動。施治者如持筆寫字狀將灸用艾條點燃端對準孕婦足小趾外側至陰穴處施溫和灸(灸用艾條點燃端與孕婦足小趾外側的距離約1寸,以孕婦覺足小趾外側溫熱但不灼痛為度)。孕婦覺有溫熱感從足小趾延腳外側面向外踝方向傳導,胎兒在腹內頻繁活動并有轉動時計時艾灸20分鐘。術畢孕婦保持原位仰臥60分鐘。每天施灸一次,婦檢一次,胎位轉正即停施術。
按: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不正的方法,源于公元7世紀的唐代醫(yī)家張文仲的《隨身備急方》。該法具有效果好,痛苦小,經濟安全等優(yōu)點。只要正確掌握施治要點,一般孕婦3~5次即可使胎位轉正。從西醫(yī)神經反射角度看,至陰穴下分布有來自腰4至骶5神經根的腓淺神經分支,通過艾灸刺激可使其治療信息達相應的腰4至骶5脊髓神經階段,調節(jié)內臟的植物神經功能,改善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引起宮縮矯正胎位不正。據統(tǒng)計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不正對腹壁緊張度一般,妊娠7~8個月的孕婦矯正成功率最高,可達95.98%,其中1~4月即可矯正者達86%。
妊娠8個月后,兒頭固定,胎兒部分入盆,則會影響療效。若灸數次無效當查明原因,轉科處理,導致胎位不正原因甚多,如盆腔狹窄,子宮畸形等不屬針灸治療范圍,應由產科處理。(王維恒)
兩邊,30分鐘,這個方法也不錯!有效實際大概50左右,理論85,因為一般由于操作或者方法失當或艾條質量不行,其實如果用直接灸效果最好! 我有一方法要優(yōu)于這個,相對其他方法以,要大大減輕孕婦的負擔,及增加舒適度,效果達到直接灸的效果水平。但我如何才能服務于需要的人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275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抗癌基因有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