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小驗方
山西省永和縣中醫(yī)院 王學詩
1.鮮品搗爛外敷,治療熱毒腫痛。
2.大黃研細末,用白酒調成糊狀,外敷,治療碰傷腫痛。
3.大黃配五倍子、鹿角霜,研面,豬油調敷,治療臁瘡(小腿潰瘍)。
4.制大黃(熟軍)研面沖服,每次3~5克,每日2次,治療大便燥結。
5.生大黃配蒲公英,治療急性闌尾炎。
6.生大黃配茵陳,治療各種肝炎。
7.酒大黃配當歸、川芎等,治婦女病經閉、癥瘕。
中藥大黃,又名將軍、川軍、生軍、錦紋。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牌、胃、大腸、肝、心包經。
作用功效: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祛瘀
1、抗菌及抗病毒實驗證明,大黃煎劑對金葡菌、溶血性鏈球菌、痢疾桿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鼠疫桿菌、白喉桿菌、人結核桿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別是對金葡菌的作用較強。大黃煎劑及水、醇、醚的浸出液在試管內對一些常見的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大黃煎劑對流感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2、雌激素樣作用所含食用大黃素具有雄激素樣作用,臨床試用也有卵泡激樣的功效。
3、利膽
①膽囊炎和膽道感染。②膽道蛔蟲
4、急性胰腺炎。大黃,水煎,1~2小時口服1次,直到腹痛減輕,尿淀粉酶、白細胞總數(shù)恢復正常后減量。嘔吐或腹痛嚴重者用大黃水煎劑灌腸。
5、急、慢性腎功能囊竭及尿毒癥大黃有明顯的降低血中尿素氮的作用.用大黃或以大黃為主的復方,對多種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均有良好效果。如不能口服,則可灌腸。
6、感染性疾病。大黃,芒硝,玄參,甘草,水煎服.每次100毫升,4小時后體溫不降者,再服1劑,最初24小時內可服3劑.
7、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大黃或以大黃為主組成的復方,可用于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潰瘍病、胃炎、腸梗阻、消化不良、潰瘍性結腸炎等。
8、婦科疾病。大黃及其制劑或與他藥配伍,可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卵巢功能失調、淤阻型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等疾病。
9、導瀉及止瀉
①導瀉:口服大黃后,6~8小時后發(fā)生瀉下作用,
②止瀉:當服用小劑量時,常出現(xiàn)便秘,這是由于收斂成分的作用掩蓋了導瀉成分的作用所致,
10、解痙
11、降血壓及降血脂
12、皮膚疾病對于燒傷、帶狀皰疹、濕疹、皮炎、創(chuàng)傷性感染、化膿性感染、銀屑病、暑癤、酒渣鼻、痱瘡等均可用大黃,黃連,冰片,五倍子,芒硝,共研細末,加凡士林調勻涂敷患處。亦可視病情加減藥味,但大黃是必用之品。
13、精神分裂癥。生大黃,生石膏,生鐵落,青礞石,芒硝,夜交藤,黃芩,黃柏。每劑煎3次,取汁,每2小時服藥1次,分6次溫服。先服2周,見瀉不可加止瀉藥,可多飲水,4周為1個療程,
14、急重癥肝炎。生川軍(后下),丹參,玄明粉(沖),枳實、川厚樸,茵陳、金錢草,水煎服,每周服1~2劑。
肝炎:大黃(酒浸幾小時),青皮,二藥烘干共磨粉,每日3次,每次3克,開水送服,10天為1個療程,
15、止血可用于治療膽道出血、肺病咯血、外傷出血、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16、尚有抗腫瘤、調節(jié)免疫功能等作用。
使用注意
1.婦女孕期、月經期、哺乳期應慎用或忌用。
2.生大黃瀉下作用強,欲攻下宜生用,人湯劑應后下、或開水泡服,煮沸時間以不超過10分鐘為宜。
3.大劑量時,可引起大腸痙攣性收縮、腸絞痛,加服巔茄可減輕腸絞痛,而不影響瀉下。
溫馨提示:本人發(fā)表的文章中所涉及到各類中藥方、驗方、診療方法等僅供專業(yè)中醫(y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治療處方,請一般讀者勿盲目試藥,本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胃疼是一種非特異性癥狀,常出現(xiàn)在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還有上腹疼不一定是胃,也有可能是肝,膈等。 要作出診斷,還需要你其他的病情。 胃痛是胃部疾病最常見的癥狀,疼痛的程度、性質、發(fā)作時間都可以因為病情的不同而有區(qū)別。當胃收縮過于亢進或進食過多時,可在上腹部(心窩部)出現(xiàn)緊張性或壓迫性疼痛的感覺;胃下垂或胃擴張時,由于收縮減弱或者消失,可出現(xiàn)沉重或膨脹的感覺;慢性胃炎常常表現(xiàn)為進食后上腹部不適、脹悶或者疼痛;潰瘍病時胃痛則表現(xiàn)為周期性的饑餓痛或夜間痛;潰瘍穿孔的疼痛表現(xiàn)為突然發(fā)生的刀割樣劇痛。 .治療胃痛三法 2.受寒胃痛,可將粗食鹽1公斤炒熟,用布包成2包,反復輪換熱敷寒處,有較好的止痛效果。糧食酒500克,小黃連子(又名土五味子)100克,工糖適量,泡成藥酒,每日飲服,治療胃病有效。 3.急性胃腸炎發(fā)作嘔吐、腹瀉時,廳飲食中適量增加一些鹽分,有利于調節(jié)休液,保護腸胃器官。 胃 痛痛不痛由你 胃痛是中醫(yī)脾胃系統(tǒng)疾病當中的常見病。它的病因病機非常簡單明了。沒什么特殊和神秘的。常見的胃痛原因有: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炎、胃粘膜脫垂、胃癌、胃良性腫瘤等等。只要明確疼痛的原因,大部分胃痛用西藥可以緩解癥狀,少數(shù)頑固的可以用中藥來治療。要注意的是及時正確的診斷,排除惡性病變診斷治療的延誤。 單驗方 1,烏賊骨,貝母等份研細末,每次服3克,適用于胃痛泛酸明顯者。 2,香附6克,高良姜3克,水煎服,適用于胃痛寒凝證和氣滯證。 3,青木香研細末,每服3克,適用于胃痛氣滯證。 4,三七粉3克,白芨粉4.5克,大黃粉1.5克,混合每服3克,適用于胃痛淤血證,嘔血黑便者。 胃痛應該注意什么 胃痛雖可由多種疾病引起,但最為常見的疾病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由于這兩種疾病是一個慢性發(fā)展的反復波動、遷延難愈或易復發(fā)性疾病,因此對胃痛者的飲食調理尤為重要,胃痛病人的飲食要求如下: 1、首先要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及各種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物。謹防食物中的過酸、過甜、過咸、過苦、過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有吸煙嗜好的病人,應戒煙。 2、飲食定時定量。長期胃痛的病人每日三餐或加餐均應定時,間隔時間要合理。 急性胃痛的病人應盡量少食多餐,平時應少食或不食零食,以減輕胃的負擔。 3、注意營養(yǎng)平衡,平素的飲食應供給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以利于保護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并促進局部病變的修復。 4、飲食宜軟、溫、暖。烹調宜用蒸、煮、熬、燴,少吃堅硬、粗糙的食物。進食時不急不躁,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與唾液充分混合后慢慢咽下,這樣有利于消化和病后的修復。要注意四季飲食溫度的調節(jié),脾胃虛寒者尤應禁食生冷食物。肝郁氣滯者忌在生氣后立即進食。治療:1:飲食療法;如能長期注意,可使胃炎超于痊愈,飲食有規(guī)律,要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食物宜軟,易消化。避免過硬、過酸,過于辛辣、和過熱飲食。 2:抗酸劑:甲氰咪胍0.2g,每日三次。或雷尼替丁150g,每日兩次?;蚍娑?0mg,每日兩次,口服。 3:胃動力藥:馬叮啉片每次10mg,每日三次,飯前半小時服用。 4:抗幽門螺旋菌藥物:得樂膠囊,或得樂顆粒。 5:保護胃粘膜藥:麥滋林-S 0.67g,每日三次?;驑返梦?、胃速樂每次2片,每天三次。 連服一個月。 胃疼的食療方常用的有: 老姜250克、紅糖250克,將生姜搗汁去渣,隔湯蒸10沸,將紅糖溶入收膏,以4日服完,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溫中散寒。 蜂蜜、紅糖適量、紅花5克。將紅花放在保溫杯中,沸水沖泡,蓋上蓋,經泡10分鐘后,隨即調入蜂蜜、紅糖,趁熱飲服。 功效:和胃利腸、止痛祛瘍。 干姜60克、炙附子40克。將干姜、炙附子共搗碎細,置凈器中,然后放入黃酒500毫升,密封,經7日后開取,去渣備用。每日飯前溫服1~2杯,日服3次。 功效:溫中散寒。 干姜5克、高良姜4克、花椒3克、粳米100克、紅糖15克。將干姜切成片,與高良姜、花椒洗凈,共放入紗布代內盛裝,扎口 。把淘洗凈的粳米和布代加清水同煮,30分鐘后取出姜袋,共煮成粥服食。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溫中止痛。 佛手柑15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許。將佛手柑洗凈,煎煮,去渣留汁,再與淘洗凈的粳米,冰糖同煮成粥。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功效:理氣止疼。 鯽魚1條(約250克),去鱗、鰓及內臟,洗凈,生姜30克洗凈,切片,桔皮10克、胡椒3克,共包扎在紗布內填入鯽魚肚中,加水適量,文火煨熟,加食鹽少許,空腹吃魚喝湯,幾次即愈。 功效:治胃寒痛
二黃散--《外科大成》卷四
【處方】牛黃2.1克
胡黃連
山茨菇各6克
甘草4.5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治小兒遺毒,初生如點,次成爛斑。甚則口耳角、眼眶、面、鼻及谷道等處均可出現(xiàn)。
【用法用量】每服0.6~0.9克,蜜湯調服。
【摘錄】《外科大成》卷四
二黃散--《絳囊撮要》
【處方】大黃
黃柏。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主治坐板瘡。
【用法用量】入豬油共鎢勻,搽患處。
【摘錄】《絳囊撮要》
二黃散--《普濟方》卷三一一
【處方】大黃1兩(熬),生地黃3兩(熬)。
【功能主治】打損及傷墮,腹內有瘀血,久不消。
【用法用量】上以水、酒2升,煮汁服之。
【摘錄】《普濟方》卷三一一
二黃散--《內外驗方秘傳》
【處方】黃柏1斤,生軍8兩,玄明粉6兩,生石青4兩。
【制法】曬乾為末。
【功能主治】紅腫外癥。
【用法用量】白蜜、清水和敷。
【摘錄】《內外驗方秘傳》
二黃散--《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五
【處方】川黃連3兩,黃柏3兩,赤小豆1兩,綠豆粉1兩,寒水石7錢,紫蘇7錢,漏蘆7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熱瘡。
【用法用量】麻油調搽,每日3次。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五
二黃散--《洞天奧旨》卷十二
【處方】大黃(炒)、黃柏(火鍛)。
【制法】上藥各為細末。
【功能主治】湯燙瘡。
【用法用量】以雞子清調之,搽上最妙。
【摘錄】《洞天奧旨》卷十二
二黃散--《外科啟玄》卷十二
【處方】大黃、樸消、硫黃、輕粉、烏頭尖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酒渣鼻。
【用法用量】用蘿卜汁調搽上,3次即愈。內服雄豬膽汁1個,每日早以好酒調汁,熱服之,不過半月痊愈。
【摘錄】《外科啟玄》卷十二
二黃散--《魯府禁方》卷二
【處方】黃丹3錢,雄黃3錢,乳香2錢,沒藥2錢,焰消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偏正頭疼,頸風眼痛,破傷風。
【用法用量】令患人噙溫水,吹藥于鼻內。
【摘錄】《魯府禁方》卷二
二黃散--《古今醫(yī)鑒》卷十一
【處方】大黃(燒存性)3錢,生地黃3錢。
【制法】上為末,作1服。
【功能主治】婦人室女經脈不通。
【用法用量】空心好酒調下。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十一
二黃散--《圣濟總錄》卷一三二
【處方】大黃(銼)1兩,黃連(去須)1兩,山梔子仁1兩,連翹1兩,白及1兩,青黛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一切惡瘡。
【用法用量】有膿干貼,無膿水調敷。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二
二黃散--《醫(yī)便》卷三
【別名】陰陽黃
【處方】錦紋川大黃2兩(一半炭火煨,不可過性了,一半生),大甘草節(jié)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發(fā)背,癰疽,疔瘡,惡癤,一切無名腫毒,惡瘡異癥,焮熱疼痛,初起赤潰者。
【用法用量】每服1匙,空心溫酒調下,1-2服,以利為度,如無甘草節(jié)終效不速。
【各家論述】《串雅內編選注》:用大黃治療癰疽歷代相習沿用,如晉·葛洪《肘后方》用大黃面和苦酒貼腫處,治療癰腫焮熱;《婦人經驗方》用大黃、粉草(即甘草佳品)為面,好酒熬成膏,用絹攤貼瘡上,治療乳癰腫毒;《外科精要》方用大黃、粉草熬成膏,內服治療一切癰疽,能消腫逐毒,使毒不內攻。大黃苦寒,以活血祛瘀解毒見長,再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但能緩和大黃苦寒傷胃之弊,且可補脾益氣,從而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藥只2味,配伍得當,故可用于癰疽、發(fā)背等癥。
【摘錄】《醫(yī)便》卷三
二黃散--《普濟方》卷五十七
【處方】硫黃、黃丹(炒)、白芷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鼻病,流臭水氣,腦冷漏下。
【用法用量】以少許吹鼻中,3-5次即愈。
【摘錄】《普濟方》卷五十七
二黃散--《得效》卷十六
【處方】黃芩半兩,大黃半兩,防風半兩,薄荷半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胬肉攀睛。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半,蜜少許煎,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得效》卷十六
二黃散--《走馬疳急方》
【處方】硫黃1兩,雄黃3錢。
【制法】上為細末,加入10仙丹內。
【功能主治】止癢,殺蟲,去毒。主治疳瘡搔癢。
【用法用量】每貼1匕。
【注意】小兒藥中勿用。
【摘錄】《走馬疳急方》
二黃散--《濟生》卷六
【處方】雄黃、雌黃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疔腫。
【用法用量】先用針刺四圍及中心,醋和涂之,一方加麝香少許,用羊骨針針破及刺四圍并涂之。
【摘錄】《濟生》卷六
二黃散--《普濟方》卷三○○引《家藏經驗方》
【處方】黃柏皮、黃連各等分。
【功能主治】毒瘡,凍瘡。
【用法用量】上為細末,并不見火。先以甘草湯洗了瘡,用藥末3錢,輕粉少許,生麻油調敷之,稀稠得所。如瘡濕,不用麻油,只干摻之。
【臨床應用】凍瘡:余盛年冬月時,耳珠凍瘡,去靨則流血,偶吳道人過門,扣之,用此藥2日而愈。
【摘錄】《普濟方》卷三○○引《家藏經驗方》
二黃散--《保命集》卷下
【別名】二黃湯
【處方】生地黃、熟地黃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懷孕胎漏下血,或內熱哺熱,或頭痛頭暈,或煩躁作渴,或脅肋脹痛。
【用法用量】二黃湯(《醫(yī)方類聚》卷二二七引《醫(yī)林方》)。
【摘錄】《保命集》卷下
二黃散--《圣濟總錄》卷一四一
【處方】黃柏1兩,黃蜀葵花1分,白及2錢,生干地黃半兩,青黛2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痔。
【用法用量】先渫了,用樸消水調涂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一
二黃散--《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處方】牛黃1錢(真者),雄黃2錢(透明),冰片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癰瘍。
【用法用量】干摻。
【注意】戒房勞;忌湯火風氣之類。
【摘錄】《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二黃散--《濟陰綱目》卷九
【處方】雞子1枚(烏雞者佳,傾出清,留黃用),黃丹1錢(入雞子殼內,同黃攪勻,以厚紙糊牢,鹽泥固濟,火上煨干)。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赤白,絞刺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米飲調下。
【摘錄】《濟陰綱目》卷九
二黃散--《圣濟總錄》卷一三三
【處方】雌黃(研)1分,雄黃(研)1分,密陀僧(鍛、研)1分,定粉1分,膩粉1分。
【制法】上為細末,入乳香少許。
【功能主治】冷瘡不愈。
【用法用量】蜜調貼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三
二黃散--《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五靈脂、大黃、雄黃各等分(研,水飛)。
【功能主治】小兒傷熱吐逆。小兒未周歲,因乳母氣血勞動,或熱乳傷胃,以致吐瀉下血。
【用法用量】本方原名三黃散,與方中所用二黃不符,據《醫(yī)方類聚》引《吳氏集驗方》改。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277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目赤腫痛瀉太陽
下一篇: 五朵金花治細菌性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