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軍
臨床統(tǒng)計資料顯示,一年四季中,有兩個中風高峰期:即氣溫在0℃以下的嚴冬和氣溫在32℃以上的盛夏,而且氣溫越高,患中風的危險就越大。當氣溫升至32℃以上時,特別是相對濕度達到70%~90%時,人體主要靠汗液的蒸發(fā)來散熱,每天大約要排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水,這雖然對人防暑有益,但其代價是需要通過血液循環(huán)比平時高4~5倍的血流量才能實現(xiàn),而循環(huán)這樣大量的血液,對老年人或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者則實在勉為其難。
“額外”的血液循環(huán)負擔,不僅會使血壓進一步升高,帶來誘發(fā)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而且當水分補充不足時,還會因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導致缺血性中風。與此同時,由于高溫散熱的需要,人體的血液大量流向皮膚,這樣勢必更造成大腦血流量驟減,這對心血管調節(jié)功能不良及腦動脈硬化等原本就腦供血不足的病人,會進一步加劇大腦缺血,從而誘發(fā)腦梗死。高溫酷暑易使人心情煩躁、動怒上火,這也容易引起血壓波動而誘發(fā)中風。此外,老年人由于大腦功能遲鈍,體溫調節(jié)中樞欠靈敏,氣溫相當高時才會感到心里熱,故不少人在發(fā)病前往往疏于防范,這是十分危險的。中風錯當中暑、經(jīng)常吹空調、飲水少是夏季中風的三條“高壓線”,人們應特別留神,以防被高壓線“擊倒”。
第一條高壓線 誤把中風當中暑
張老師曾經(jīng)兩次中風,都是在冬天突然發(fā)病。因而一到夏季老張都很開心,因為不用擔心突發(fā)中風。上周,張老師和老伴一起坐公交車去聽講座。早上8時30分,公交車已經(jīng)被烈日“曬透了”,老伴攙著大汗淋漓的張老師下車時,看出老張臉色不對,果然張老師在走了不到100米時突然暈倒在地。老伴認為張老師是中暑,直至急診科將張老師轉至神經(jīng)內科,老伴才知道張老師是中風急性發(fā)作,并不是中暑。
夏天中風容易與中暑相混淆,其實二者是有區(qū)別的。一般說來,中暑的前提需要有濕熱環(huán)境,患者首先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是面紅耳赤,這種癥狀會持續(xù)一段時間,并且伴有頭暈。而中風除了頭暈外,還伴有神經(jīng)功能損害,表現(xiàn)為左半身無力,也沒有中暑面紅耳赤的癥狀,往往是突發(fā)不適。
第二條高壓線 空調溫度比較低
上周,56歲的李女士,在家開冰箱門時突然暈倒,送到醫(yī)院后,被診斷為腦中風。接診大夫分析有可能是患者開冰箱時接觸冷空氣時間過長,導致血壓突然反射性增高引起中風發(fā)作。這提示,曾患過中風的人開冰箱時要站在冰箱門一側,不要正對著冰箱。
另外,夏天人們?yōu)榱俗非鬀鏊Ч?,常把空調調至很低的溫度,致使室內外溫差過大,房間內氧氣含量不足,這樣非常容易導致大腦缺氧。當人從炎熱的室外走到溫度較低的室內后,血管遇冷收縮導致血壓上升,此時容易引起中風。夏天時,中風患者最好不要使用空調,即使使用,溫度也應該在28℃以上。
第三條高壓線 喝水少了血黏稠
夏天溫度高,人體為了散熱會出汗,喪失大量水分,血液變得黏稠不暢,容易導致血壓升高。此時血管就像江河水流緩慢,泥沙容易沉淀的道理一樣,血流緩慢容易形成微小血栓。微小血栓堵塞腦血管,就會引起缺血性中風。
夏季,中風患者除了按醫(yī)囑使用降壓、抗凝藥物外,還要適當飲水以稀釋血液,具體是早、中、晚各飲一杯涼開水,即使不渴,也要強迫喝水。老年人一旦感覺悶熱難受,??赡苁侵酗L的信號,如果忽然出現(xiàn)癥狀輕微或一閃而過的頭痛、頭暈和眼花及半身麻木、肢體感覺異常,不要以為是天熱吃不好、睡不好的原因,應該及時去醫(yī)院診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285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腦癱患兒治療越早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