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藥》2003年7月號
白細胞減少癥方③(原名敷貼升白方)
方藥:人參(紅參為佳)15克,附子、干姜、血竭各6克,補骨脂、當歸、紅花各10克。
用法:上藥共為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將藥末調(diào)入生理鹽水,攪伴成泥膏狀,取適量作穴位敷貼(選脾俞、胃俞、腎俞、肝俞、足三里,中脘、血海等穴),用膠布固定。每3天換1次,連續(xù)5~10次。在觀察期間除白細胞
功效主治:健脾疏肝,益腎填精。主治白細胞減少癥。
療效:郭文燦等報告40例(均為癌癥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其中白細胞總數(shù)2×109/升(2000/立方毫米)以下者6例,(2~3)×109/升(2000~3000/立方毫米)者19例,(3~4)×109/升(3000~4000/立方毫米)者15例;伴血紅蛋白1OO克/升以下者17例,血小板100×109/升(10萬/立方毫米)以下者12例。結(jié)果:顯效27例,有效11例,無效2例??傆行?5%。其中17例血紅蛋白低下者,有16例升至110克/升以上;12例血小板低下者,均升至100×109/升以上。(詳見《浙江中醫(yī)雜志》1991年第4期)
凡外周血液中自細胞數(shù)持續(xù)低于4×109/L時,統(tǒng)稱白細胞減少癥,若白細胞總數(shù)明顯減少,低于2x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稱為粒細胞缺乏癥。本病可發(fā)于任何年齡。粒細胞缺乏癥為白細胞減少癥發(fā)展至嚴重階段的表現(xiàn),兩者病因和發(fā)病機理基本相同,故一并論述。
白細胞減少臨床縮減分為原因不明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前者多見,后者多為化學因素、物理因素、藥物及某些疾病導致,或可見于各種實體腫瘤化療后、多種血液病、嚴重感染誘發(fā),亦有原因不明者。粒細胞缺乏癥患者如果治療不及時,年齡較大或有其他臟器疾患,病死率仍然較高。
白細胞減少癥在中醫(yī)學無此病名,其主癥主要有乏力、頭暈、心悸、易外感發(fā)熱等。
本病歸屬于中醫(yī)學“氣血虛”、“虛勞”、“溫病”、“諸虛不足”等范疇。
一、病因病機本病致病因素中醫(yī)學認為諸如稟賦不足,后天失于調(diào)養(yǎng),勞傷過度,飲食不節(jié),失治誤治,病后失于調(diào)理或某些化學藥物中毒,導致脾腎虧損而氣血不足,正虛于內(nèi),衛(wèi)外不顧而受邪,久不復則為虛勞。本病雖病機變化多端,但不外氣血虧損、陰陽失調(diào),心、肝、腎、脾機能受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腎精虧損和氣血不足。
(1)感染性粒細胞減少癥:常見于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麻疹、流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細菌感染性疾病,如傷寒、副傷寒、布氏桿菌、粟粒型肺結(jié)核、重癥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原蟲以瘧疾合并脾大者為多見。
(2)藥物性粒細胞減少癥:氯霉素、合霉素、磺胺、復方阿司匹林引起粒細胞減少的報道時常見到。
(3)放射線性粒細胞減少癥:從事放射線工作或接觸放射物質(zhì),可導致白細胞減少。
(4)獲得性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癥:結(jié)締組織病及慢性活動性肝炎等可于血清中查到抗白細胞抗體。
(5)骨髓病性粒細胞減少癥:淋巴瘤、多發(fā)性骨髓瘤、骨髓轉(zhuǎn)移癌等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粒細胞減少。
(6)嬰幼兒可見遺傳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新生兒同種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癥,周期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
二、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
1.臨床表現(xiàn)白細胞減少癥病因雖不同,但其臨床癥狀相似。單純粒細胞減少者,起病多緩慢,癥狀較輕,常見乏力、心悸、頭暈、低熱、咽炎或黏膜潰瘍等;若白細胞減少癥由感染所致者,則見高熱,惡寒,周身酸痛;若為粒細胞缺乏癥,則起病急,可突然畏寒或寒戰(zhàn),高熱,頭痛,關(guān)節(jié)痛,極度乏力,嚴重者有吞咽困難,譫語或昏迷,可在數(shù)日內(nèi)死亡。體檢早期示扁桃體紅腫,咽部黏膜潰瘍,稍后可見壞死、水腫,黏膜潮紅充血以及頸部淋巴結(jié)腫大等體征。因其病因不同,臨床表現(xiàn)亦不同。
2.診斷
(1)白細胞減少癥:由各種原因?qū)е峦庵苎准毎麛?shù)(成人)低于4.0×109/L時,稱白細胞減少癥。兒童則參考不同年齡正常值定為:>10歲低于4.5×109/L;<10歲低于5.0×109/L。且無出血時,稱白細胞減少癥。
(2)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當外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在成人低于2.0×109/L時,稱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在兒童≥10歲低于1.5×109/L,
(3)粒細胞缺乏癥:當粒細胞嚴重減少,低于0.5×109/L時,稱粒細胞缺乏癥。
(4)鑒別診斷:應與低增生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相鑒別。
三、辨證施治
1.氣虛型
【辨證】血液中白細胞下降,伴面色蒼白,胸悶氣促,心慌肢軟,納呆泛惡,口渴不欲飲,便溏,時有面浮肢腫,自汗。脈細小,舌胖或有齒印,苔薄白或白膩。
【施治】益氣和胃,溫補脾腎。
【方藥】益氣煎:黨參、白術(shù)、白芍、茯苓、當歸、生地、熟地、補骨脂、木香、鹿角膠、龍眼肉、枸杞子、陳皮各9g,黃芪12g。
2.氣虛血弱型
【辨證】血液中白細胞下降,伴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灰滯,納谷不香,小便頻長,大便不實。舌淡不華,苔薄,脈細軟。
【施治】益氣養(yǎng)血。
【方藥】當歸補血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當歸、人參、白術(shù)各10g,甘草、陳皮、升麻、柴胡各6g,黃芪15g。
3.陰虛內(nèi)熱型
【辨證】血液中自細胞下降,伴頭暈失眠,心煩口渴喜冷飲,時有牙齦出血,鼻衄,尿赤,便結(jié),燥熱盜汗,納少。脈細小,舌紅絳,苔薄或光剝。
【施治】養(yǎng)陰生津,清熱安神。
【方藥】育陰煎:生地、白芍、天冬、麥冬、玄參、當歸、丹皮、枸杞子、沙參、地骨皮、黨參各9g,天花粉、旱蓮草各15g,五味子5g。
4.肝腎虧損型
【辨證】血液中白細胞下降,伴頭暈耳鳴,腰脊酸楚,心煩易怒,夜寐不安,口干欲飲。舌紅少津,脈細澀。
【施治】滋補肝腎,益氣養(yǎng)血。
【方藥】當歸補血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當歸各10g,黃芪15g,甘草6g。
5.脾腎陽虛型
【辨證】血液中自細胞下降,伴腰膝痛軟,形寒肢冷,面白神疲,便溏納少。舌淡胖或有齒印,脈沉弱。
【施治】補腎健脾,益精養(yǎng)血。
【方藥】附子5g,鹿角膠、巴戟天、仙靈脾、茜草各9g,補骨脂12g,肉桂3g,黃芪15g,當歸、雞血藤、桑椹子各12g,甘草6g。
四、輔助治療
1.成藥方康血寧、自立升、黃芪注射液、血美安膠囊、升白寶。
2.驗方
(1)雞血藤、炙黃芪各30g,大熟地、枸杞子、山萸肉各24g,杭芍18g,當歸、巴戟天、補骨脂各12g,鎖陽9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2)生黃芪、黨參、柏子仁、狗脊、當歸、白術(shù)各15g,山藥30g,茯苓、砂仁、遠志、枸杞子各12g,炒酸棗仁、菟絲子各25g,丹參18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3)大黃(先下)6g,地鱉蟲4.5~6g,黃芪、白術(shù)、甘草、茯苓各15g,香附10g,生地30g,紅參(嚼碎吞服)3g,水煎服。
(4)淫羊藿、補骨脂、淮山藥、雞血藤、黃芪各30g,茯苓18g,菟絲子、枸杞各12g,當歸9g,官桂6g,炙甘草12g,水煎服。
(5)女貞子、旱蓮草、制首烏、雞血藤、淮山藥各30g,當歸9g,生地、丹參各15g,陳皮、炙甘草各12g,水煎服。
五、調(diào)護
(1)注意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減衣被,防止感受外邪而發(fā)病。
(2)慎重接觸可能引起骨髓抑制的各種理化因素(放射線、烷化劑等)。
(3)避免過度勞累。
(4)飲食宜清淡而富于營養(yǎng),忌肥甘厚膩,以防濕生困脾。急性粒細胞缺乏的感染期,要慎食溫補的食物,如辛辣、羊肉、蝦、蟹等發(fā)物。
(5)臨床上處在慢性白細胞減少期應進食補益脾、腎、血、氣、陰之品,不宜進食生冷。
病情分析:你好!白細胞減少癥是由于原因不明和繼發(fā)于其他疾病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原發(fā)性者原因不明;繼發(fā)性者認為其病因可由急性感染,物理、化學因素,血液系統(tǒng)疾病,伴脾腫大的疾病,結(jié)締組織疾病,過敏性疾病,遺傳性疾病等,獲得性或原因不明性粒細胞減少等。
指導意見:首先分析病因,根據(jù)不同患者及發(fā)病機理采用的治療方案。西醫(yī)治療多予防治感染,激素,維生素B4,鯊肝醇,利血生,氨肽素等。中醫(yī)以補脾益腎,益氣補腎活血等方法治療白細胞減少,見效相對快,而且有藥效持久,這些中藥具有明顯的升提白細胞的作用。
我們身體內(nèi)部的白細胞數(shù)量是穩(wěn)定的,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一旦出現(xiàn)白細胞減少的情況,就會造成我們的血液異常,從而造成各種嚴重的血液病癥,對于白細胞減少的原因,一定要進行了解,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白細胞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1、自身的白細胞異常
這種患者其實在臨床上,還是不常見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細胞系統(tǒng),身體能夠根據(jù)自身的需要分解成不同的細胞。對于白細胞少的患者,就是自身的白細胞生成障礙造成的,包括患者的干細胞增殖性能的減低情況,也會造成患者的白細胞出現(xiàn)減少的情況。
還有自身遺傳的,或是天生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病癥,也會造成患者的白細胞數(shù)量,出現(xiàn)減少的情況,患者只要找到這種病因,一定要及時的進行相應治療。
2、系統(tǒng)破壞造成的
系統(tǒng)受到破壞之后,導致白細胞的數(shù)量出現(xiàn)減少的情況,也是非常常見的。這種患者一定是受到了某些外界的異常情況,造成自身有嚴重的破皮現(xiàn)象,比如說患者因為意外事故,造成自己的身上,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破損流血,患者的白細胞被破壞的過多。
也有的是由于感染的情況、免疫學因素的情況,導致患者的白細胞破壞過多,從而使患者的外周血中的白細胞減少。這種原因也是不可忽略的,但是治療一般比較穩(wěn)定。
3、粒細胞造成的減少
很多人都會忽略粒細胞,對我們身體的影響,我們?nèi)梭w中的粒細胞,如果出現(xiàn)分布異常的話,就會由于各種原因的發(fā)生,使患者細胞里面邊緣池中的白細胞數(shù)量出現(xiàn)增多的現(xiàn)象。
但是人體的循環(huán)池中的白細胞,就會出現(xiàn)相對減少的情況,從而形成了患者的白細胞的減少病癥,總之患者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白細胞減少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對癥治療,否則盲目去治療,不僅得到應有的效果,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白細胞減少癥的藥膳
白細胞減少癥,是指周圍白細胞計數(shù)持續(xù)下降所引起的一組癥狀。典型表現(xiàn)為頭暈、乏力,肢體酸軟,食欲減退,精神萎靡、低熱,屬祖國醫(yī)學“虛勞”范疇。中醫(yī)治療白細胞減少癥采用益氣養(yǎng)血,補腎益精,健脾養(yǎng)胃諸法。民間流傳的藥膳療法,基本符合上述治療原則,現(xiàn)推薦幾種,供患者選用。
四味膏 生地黃250克,天門冬150克,黃精150克,蜂蜜500克。將天門冬、黃精熬成汁液,生地黃切片,用紗布擠汁液,將天門冬、黃精、生地黃汁液混合,拌勻,放入沙鍋內(nèi),加入蜂蜜。將沙鍋置武火上煎熬至沸,改用文火繼續(xù)煎熬至稠,成膏狀停火即成。每日早、晚空腹食用,每次5~6克,黃酒調(diào)勻,溫熱食之。該藥膳有補氣補血、填精補髓的功效,適用于白細胞減少頭暈、乏力、失眠等。
龍眼蓮子粥 龍眼肉5克,蓮子肉10克,大米100克。將龍眼、蓮子、大米同煮粥服食。以上為1日量,分早、晚兩次食用。該藥膳有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的功效,適用于治療貧血及白細胞減少癥。
芝麻粥 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先將黑芝麻淘洗干凈,曬干后炒熟研碎,同粳米煮粥。此為1日量,分早、晚兩次食用。該藥膳有補肝腎、潤五臟的功效。適用于白細胞減少、頭暈目眩、貧血、大便干燥等。
糯米阿膠粥 阿膠15克,糯米50克,紅糖少許。先用糯米煮粥,待粥將熟時,放入搗碎的阿膠,邊煮邊攪勻,稍煮二三沸即可。此為1日量,分早、晚兩次服食。該藥膳有養(yǎng)血補虛、止血的功效。適用于氣血虛虧、頭暈、乏力,白細胞減少、貧血諸癥。
當歸羊肉羹 當歸10克,黃芪15克,黨參10克,羊肉250克,蔥、生姜、料酒、味精適量。羊肉洗凈,當歸、黃芪、黨參裝入紗布袋內(nèi),扎好口,與蔥、姜、鹽、料酒一起放入鋁鍋,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煨燉,直至羊肉熟爛即成。食用時加味精。吃肉、喝湯。此為1日量,分早、晚兩次服食。該藥膳有養(yǎng)血補虛的功效。適用于白細胞減少及各種貧血癥。
靈芝甜酒 靈芝50克,糧食酒1000克,蜂蜜20克。靈芝切條,浸入酒中,兌入蜂蜜,密封,浸泡15~30天。每日1次,每次10ml。該藥膳有補肝腎、益精氣、健脾胃的功效。適用于因化療、放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
黃芪粥 黃芪20克,大米50克。將黃芪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熬煮,取汁去渣。大米淘洗,放入鍋內(nèi),加黃芪汁熬成粥即成。此為1日量,分兩次服食。該藥膳有健脾益氣、攝血的功效,適用氣虛血虧型白細胞減少和貧血癥。
香菇粥 香菇30克,牛肉30克,大米50克。香菇切絲、牛肉切丁,大米洗凈,煮至米開湯稠粥熟。此為1日量,分兩次食用。該藥膳有益氣解毒的功效,適用于白細胞減少癥。
參考資料:中國中醫(yī)藥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03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細胞減少癥方②
下一篇: 白細胞減少癥方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