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別名】大楓子。
【功效】祛風除濕,攻毒殺蟲。
【不良反應機制】本品有毒,含有少量的氫氰酸,內(nèi)服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
【不良反應】惡心、嘔吐、腰背疼痛、頭痛、頭昏、胸痛、周身不適、發(fā)熱、軟弱無力、失眠、食欲不振、腹痛,嚴重時發(fā)生少尿、蛋白尿及尿中有紅細胞、管型等癥狀,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
【治療與解救】
(1)中毒后立即催吐、洗胃、導瀉,并內(nèi)服通用解毒劑,靜脈輸液。
(2)對癥治療,著重防治急性腎衰竭。
(3)中藥治療:
1)甘草60g,紅糖15g,加水2碗,煎至多半碗,去渣,一次服完。
2)綠豆60g,黑豆30g,赤小豆30g,白茅根30g,車前子30g(包煎),甘草9g,水煎服。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Da Fēnɡ Zǐ You
【英文名】Chaulmoogra seed oil
【別名】 大楓油、大楓油。
【來源】
藥材基源: 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或海南大風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種仁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2.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 [Taraktogenos hainanensis Merr.]
采收和儲藏:將種子洗凈,干燥后,打碎,取出種仁,用冷壓法壓油。
【原形態(tài)】
1.大風子 常綠喬木。樹干直立,枝伸長。葉革質(zhì)互生;葉柄長0.6-3cm;葉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0-30cm,寬3-7cm,先端鈍尖,基部鈍圓,全緣,兩面無毛;側脈8-10對,網(wǎng)脈明顯?;s性或單性,1-數(shù)朵簇生,花徑約2cm,花梗長1-4cm;雄花萼片5,卵形;花瓣5,卵形,黃綠色,能育雄蕊5個,花絲短而肥厚,外輪雄蕊通常退化成鱗片狀,著生瓣基,中央有退化子房;雌花的退化雄蕊合生成紡錘狀體,子房卵形,被長硬毛,花柱粗短,被柔毛,柱頭5裂,常成冠狀反卷。漿果球形,直徑6-12cm,果皮堅硬。種子30-50顆,卵形,略呈多角體狀,外種皮角質(zhì),胚乳豐富?;ㄆ?-3月。
2.海南大風子 喬木,高6-9m。葉互生;葉柄長約1.5cm;葉紙質(zhì)或薄革質(zhì),長橢圓形,長8-14cm,寬3-6cm,先端急短尖而鈍頭,基部楔形,全緣或具不規(guī)則的淺波狀鋸齒;側脈纖細,每邊7-8條??偁罨ㄐ蛞干?,長1-1.5cm,無毛;雄花:密集,萼片4,橢圓形,花瓣4,腎狀卵形,邊緣有緣毛,雄蕊12,花絲疏被短柔毛,花藥呈圓形,雌花:花被與雄花的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約15,子房卵狀橢圓形,密被黃色絨毛,1室,側膜胎座5個,胚珠多數(shù),花柱缺,柱頭3裂。漿果球形,直徑4-7cm,密被褐色柔毛,果皮革質(zhì)。內(nèi)含種子約20顆,略呈三角狀卵形,長約1.5cm?;ㄆ?-9月,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疏林的半陰處及石灰?guī)r山地林中。
資源分布:1.分我國臺灣、海南及云南等地有栽培。原產(chǎn)東南亞地區(qū)印度等國。
2.分布于海南、廣西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為黃色或黃棕色脂肪油,在20℃以下即凝結成類白色的軟塊,相對密度為0.940-0.960(25℃),氣微,味微辛烈。
【化學成份】大風子油所含脂肪酸有大風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次大風子酸(hydnocarpic acid),油酸(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icd),15-(2-環(huán)戊烯基)-十五碳酸[15-(2-cyclpenten-1-yl)pentadecanoic aicd],15-(2-環(huán)戊烯基)-8-十五碳烯酸[15-(2-cyclopenten-1-yl)-8-pentadecenoic acid],13-(2-環(huán)戊烯基)-9-十三碳烯酸[13-(2-cyclopenten-1-yl)-9-tridecenoic acid],13-(2-環(huán)戊烯基)-4-十二碳烯酸[13-cylopent-(2-enyltride)-4-enoic acid],環(huán)戊基-順式-4-十六碳烯酸(cyclopentyl-cis-4-hexadecenoic acid),環(huán)戊基十六碳酸(cyclopentylhexadecanoic acid),環(huán)戊基十八碳酸(cyclopentyloctadecanoic acid),大風子烯酸(gorlic acid),阿立普里斯酸(aleprestic acid),阿立普酸(alepric acid),阿立普諾酸(aleprolic acid),阿立普里酸(aleprylic acid)等。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大風子油數(shù)滴,加三氯乙酸1g,鹽酸4滴的混合液5滴,微熱,顯藍色。
(2)取大風子油數(shù)滴,加醋酸鹽酸(9:1)混合液5滴,微熱,顯深藍色。
(3)取大風子油1ml,加濃硫酸,先顯紅棕色,后呈橄欖綠色。
【炮制】《綱目》:凡取大風子油法,用子三斤,去殼及黃油者,研極爛,瓷器盛之,封口,入滾湯中,蓋鍋密封,勿令透氣,文武火煎至黑色如膏,名大風油,可以和藥。
【性味】辛;熱;有毒
【歸經(jīng)】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燥濕;玫毒;殺蟲。主治麻風;疥癬。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涂擦。內(nèi)服:入丸劑。
【注意】本品有毒,內(nèi)服傷血損目,且易引起嘔吐,不可輕用。
【各家論述】1.朱震亨:粗工治大風病,佐以大風油,殊不知此物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致有病將愈而先失明者。2.《綱目》:大風油治瘡,有殺蟲劫毒之功,蓋不可多服,用之外涂,其功不可沒也。3.《本草備要》:治瘡癬疥癩,殺蟲劫毒。4.《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梅毒。5.《藥材學》:可治風濕痛,牛皮癬及其他皮膚炎癥。
【摘錄】《中華本草》
【性味歸經(jīng)】辛,熱;有毒。入肝、脾經(jīng)。
【功效主治】
祛風燥濕,解毒殺蟲用于麻風病,可配伍苦參、白蒺藜、防風、蒼耳子等;用于疥瘡,皮膚瘙癢,抓破流黃水,常與硫黃、輕粉、樟腦制成軟膏,局部涂搽;用于癬瘡,常與地膚子、土槿皮、硫黃等配伍。
【用量用法】外用適量,搗敷或煅炭存性研末調(diào)敷。內(nèi)服0.3~1克。
【禁忌】內(nèi)服宜慎。陰虛血熱忌服。勿過量或持續(xù)服用。
【按語】大風子辛能散風,苦熱能燥濕,能以毒攻毒殺蟲,故有祛風燥濕,解毒殺蟲的作用,自古作為治療麻風的專用藥物,也可用于疥癬、梅毒等病。
大風子別名:麻風子。
性味歸經(jīng):性熱,味辛,有毒,歸肝、脾、腎經(jīng)。
用法用量:入丸、入散,1.5 3克;外用適量。
功效主治大風子具有祛風燥濕、攻毒殺蟲的功效??梢杂糜谥委熉轱L、疥癬、楊梅瘡等。
治病配方
1、治麻風:大風子60克,防風、川芎各10克,蟬蛻、羌活、細辛、何首烏、獨活、苦參、當歸、牛膝、全蝎、黃芪、薄荷各30克,白芷、狗脊、牛黃、血竭各15克。將以上18味中藥研成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茶湯送服。每日3次。(出自《解圍元藪》大風丸)
2、治疥癬:大風子、白礬各60克,輕粉30克。將以上3味中藥研成細末,加柏油攪拌均勻,涂抹于患處。(出自《癘瘍機要》大楓子膏)
以上內(nèi)容僅供參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13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蒜的副作用-大蒜中毒解救
下一篇: 垂盆草的副作用-垂盆草中毒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