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丹(Baihuadan)
HERBA PLUMBAGINIS ZEYLANICAE
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的全草及根。辛、苦、澀,溫;有毒。散瘀消腫,祛風止痛,解毒殺蟲。用于風濕痹痛,血瘀經(jīng)閉,跌打損傷,腫毒惡瘡,疥癬等。
[主要成份]含磯松素(Plumbagin,白花丹精),3.31-雙磯松素(3.31Bi
Plumbagin),β-谷甾醇,白花丹酸(Plumbagic acid)等,尚含蛋白酶、蔗糖酶、葡萄糖、果糖、氨基酸、有機酸等。
[不良反應]
毒性反應:
(1)與其藥液接觸,可引起皮膚紅腫、脫皮甚至糜爛。
(2)內(nèi)服中毒時,可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抑制,血壓下降,心跳停止。孕婦內(nèi)服或置入陰道內(nèi)可引起流產(chǎn),出血不止,有報道因此繼發(fā)感染、敗血癥,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而死亡。
[備考]
本品所含的磯松素有很強毒性,大劑量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均有麻痹作用,導致呼吸抑制,血壓下降,心跳停止。對妊娠子宮亦有強烈毒性,可致胎兒死亡,流產(chǎn)及繼發(fā)性卵巢功能紊亂。
主要參考文獻:
1.孫佛全,張樹一.白花丹引產(chǎn)導致嚴重反應報道,中醫(yī)雜志1981;22(6):66.
2.張存.白花丹墮胎致敗血癥急性腎功能衰竭死亡一例報告.廣西中醫(yī)藥1986;9(1):30.
3.楊全良.毒藥本草.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856.
4.朱亞峰.中藥中成藥解毒手冊(第二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393.
白花丹
【拼 音】BAIHUADAN
【英文名】Whiteflower Leadword Root
【拉丁名】藥材Radix Plumbaginis Zeylanicae原植物Plumbagozeylanica L.
【別 名】山坡苓、假茉莉、總管(《生草藥性備要》)、千里及、鳥面馬(《植物名匯》)、白雪花(《廣州植物志》)、野苜莉、隔布草(《福建民間草藥》)、千檳榔、照藥(《廣西藥植圖志》)、天檳榔(《南寧市藥物志》)、白皂藥、白花皂藥(《四川中藥志》)、一見消(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白花巖陀(《云南中草藥》)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及根。
【功 效】祛風,散瘀,解毒,殺蟲。
【主 治】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血瘀經(jīng)閉,跌打損傷,腫毒惡瘡,疥癬。
【性味歸經(jīng)】辛苦澀,溫,有毒。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寒,無毒。”②《廣西藥植圖志》: “味辛,氣烈,性熱,有大毒?!雹邸端拇ㄖ兴幹尽罚骸靶詼兀兜?,無毒?!雹堋稁X南草藥志》: “性微溫;根莖:味微澀微苦;葉:辣,有毒?!比敕?、脾、肝三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搗敷或涂擦。
【用藥忌宜】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孕婦禁服?!?br>【藥物配伍】配桂枝,溫通經(jīng)絡(luò),活血行血;配海風藤,祛風濕通絡(luò)止痛;配牛膝,活血破瘀通絡(luò)止痛;配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瘀;配玄參,滋陰瀉火,軟堅散結(jié);配金銀花,清熱解毒。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臺灣、福建、四川、云南等地。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生于氣候炎熱的地區(qū),常見于陰濕的溝邊或村邊路旁的曠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全年可采。
【中藥化學成分】根的氯仿抽提物中可得磯松素(Plumbagin)、3一氯磯松素和3,3’一雙磯松素(3, 3’一Biplumbagin)。根中又含蛋白酶、蔗糖酶、葡萄糖、果糖。不含糖甙、生物堿和皂甙。 根含黃酮類的醌類化合物等。黃酮類化合物有白翠雀花素(leucodelphinid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杜鵑花甙 (azeleatin-3-rhamno-side)。醌類化合物有白花丹素(plumbagin)、3-氯白花丹素(3-chloro-plumbagin)及雙白花丹素(3,3 ′-biplumbagin)。另外尚含有白花丹酸(plumbagic acid, β-2,3-二羥基苯甲酰丁酸)、β-谷甾醇、香蘭酸 (vanillic acid)及揮發(fā)油。
【植物形態(tài)】白花丹
多年生蔓生亞灌木狀草本,高2-3m。莖細弱,基部木質(zhì),多分枝,有細棱,節(jié)上帶紅色,除具腺外,光滑無毛。單葉互生;葉柄基部擴大而抱莖;葉片紙質(zhì),卵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4-10cm,寬1.5-5cm,先端尖,基部闊楔形,無毛,全緣。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25cm;苞片短于萼,邊緣為干膜質(zhì);花萼管狀,綠色,長約1cm,上部5裂,具5棱,棱間干膜質(zhì),外被腺毛,有粘性;花冠白色或白而略帶藍色,高腳碟狀,管狹而長,長約2cm,先端5裂,擴展;雄蕊5,生于喉處;子房上位,1室,柱頭5裂。蒴果膜質(zhì)。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2月至翌年4月。
【性狀】
性狀鑒別 主根呈細長圓柱形,多分枝,長可達30cm,直徑約5mm,略彎曲,上端著生多數(shù)細根,表面灰褐色或棕黃色。莖圓柱形,直徑4-6mm,有分枝,表面黃綠色至淡褐色,節(jié)明顯,具細縱棱;質(zhì)硬,易折斷,斷面皮部呈纖維狀,淡棕黃色.中間呈顆粒狀.淡黃白色.髓部白色。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9cm,寬3-6cm;上面淡綠色至黃綠色,下面淡灰綠色至淡黃綠色。穗狀花序頂生,萼管狀,被有柄腺體,花白色至淡黃色。氣微,味辛辣。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細胞數(shù)列,含有棕黃色物質(zhì)。皮層薄壁細胞10余列,含有淀粉粒及棕黃色塊狀物;皮層纖維單個散在或成束。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有纖維束。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管多單個徑向排列;木射線寬1-2列細胞,木纖維壁厚,木化。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zhì)層。表皮內(nèi)側(cè)具厚角組織,皮層散有分泌細胞,內(nèi)含棕色物質(zhì);內(nèi)側(cè)有纖維,2-5列,波狀排列成環(huán),壁增厚。維管束外韌型。髓部由薄壁細胞組成。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細胞扁圓形或類方形,下表皮細胞較小。外被角質(zhì)層,柵欄細胞1-2列,海綿組織薄壁細胞含棕色物質(zhì)。主脈上面突起,下面明顯突起,表皮內(nèi)側(cè)均具厚角組織。主脈維管束外韌型,4-7個,與葉片垂直,排列成一縱行。
粉末特征:黃綠色。①淀粉粒較多,單粒呆類圓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3-11-14-20pμm,層紋及臍點不明顯,復粒少數(shù)。②氣孔環(huán)式,副衛(wèi)細胞3個,大小近相等。③葉表面觀堊腺呈類方圓形,直徑30-50μm。④萼管腺毛具長柄,較大,腺頭多細胞,膨大呈球形或橢圓形;腺柄多細胞,長方形,排成10余列。⑤花粉粒圓球形或橢圓形,有3條明顯的溝,外壁雕紋網(wǎng)狀,網(wǎng)眼圓形,直徑60-90pm。⑥網(wǎng)紋、具緣紋及螺紋導管直徑10-30μm。⑦纖維細長,先端鈍或呈梭狀,直徑10-30μm,壁厚3-5μm,胞腔及孔溝明顯。
【性味】辛苦澀,溫,有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寒,無毒。"
②《廣西藥植圖志》:"味辛,氣烈,性熱,有大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無毒。"
④《嶺南草藥志》:"性微溫;根莖:味微澀微苦;葉:辣,有毒。"
【藥理作用】磯松素小量對蛙、小鼠、兔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興奮作用,大量則由興奮轉(zhuǎn)入麻痹;其最小致死量,蛙為0.5mg/g,小鼠為0.1mg/g,兔為10mg/kg。對家兔的呼吸、血壓有輕度抑制。降壓乃由于末梢血管擴張及直接抑制心臟所致,與迷走神經(jīng)無關(guān)。對離體蛙心有直接麻痹作用,心跳停于擴張期。對離體小腸及子宮,小量興奮,中量先興奮后麻痹,大量則一開始即呈麻痹作用;妊娠子宮特別敏感,對離體兔子宮0.000001%的濃度為興奮作用,而0.00001%的濃度則呈抑制;對妊娠大鼠腹腔注射適當劑量可致胎仔死亡及續(xù)發(fā)性卵巢功能紊亂。磯松素有難聞的、腐蝕性的辛苦味,可用于發(fā)泡或治某些皮膚寄生蟲病。此外,尚有某些抗菌作用。根的氯仿抽提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抗菌作用(牛津小杯法),對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石油醚抽提物次之,乙醇提出物更次之,水抽提液則無抗茵作用。根所含白花丹素1:100000對一些致病霉菌均有抑制作用。
【毒性】中毒劑量時可致呼吸抑制、血壓下降及心搏停止。
【功用主治】祛風,散瘀,解毒,殺蟲。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血瘀經(jīng)閉,跌打損傷,腫毒惡瘡,疥癬。
①《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消腫,祛風。治蛇咬,痢癥,去眼膜,迎風下淚;擦癬疥癩,去毒俱妙。"
②《嶺南采藥錄》:"其葉搗爛敷跌打傷,能去瘀。"
③《四川中藥志》:"治癆傷吐血,虛弱帶下及咳嗽心累。"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除濕,散瘀消腫。根:治風濕骨痛,陳舊性關(guān)節(jié)扭傷,心胃氣痛。"
【選方】①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腰腿扭傷:白花丹根五分至一錢。水煎服或泡酒,每次五毫升,日服二次。(《云南中草藥》)
②治血瘀經(jīng)閉:白花丹干根一兩;或加瘦豬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跌打損傷:白花丹鮮葉一握搗爛,酌加熱紅酒,摩擦傷口周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跌打扭傷,蛇咬傷,惡瘡:白花丹鮮葉三至四片,與它藥配合搗爛外敷.一般敷十五至三十分鐘除去,以免局部起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肛周膿腫,急性淋巴腺炎,乳腺炎,蜂窩織炎,癤腫:鮮白花丹適量搗爛,用雙層紗布包好,敷于患處至痊愈。(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⑥治脾臟腫大:白花丹根浸酒服。重癥并取葉和糯米搗爛,制成湯丸大,蒸熟,晚間睡醒服一丸。(《嶺南草藥志》)
⑦治瘧疾:白花丹鮮葉七至八片,揉爛,于瘧疾未發(fā)前兩小時縛在手脈上(待有燒灼感時取去)。(《福建民間草藥》)
⑧治腳底硬結(jié)疼痛(胼胝):白花丹鮮葉一握,稀飯一撮,食鹽少許,搗爛涂貼,日換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厚皮癬:白花丹莖葉搗爛擦。(《廣西藥植圖志》)
⑩治瘰疬未潰:白花丹鮮根五錢至一兩,酌加豬瘦肉,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消腫,祛風。治蛇咬,痢癥,去眼膜,迎風下淚;擦癬疥癩,去毒俱妙。
2.《嶺南采藥錄》:其葉搗爛敷跌打傷,能去瘀。
3.《四川中藥志》:治癆傷吐血,虛弱帶下及咳嗽心累。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除濕,散瘀消腫。根:治風濕骨痛,陳舊性關(guān)節(jié)扭傷,心胃氣痛。
白花丹
【拼 音】BAIHUADAN
【英文名】Whiteflower Leadword Root
【拉丁名】藥材Radix Plumbaginis Zeylanicae原植物Plumbagozeylanica L.
【別 名】山坡苓、假茉莉、總管(《生草藥性備要》)、千里及、鳥面馬(《植物名匯》)、白雪花(《廣州植物志》)、野苜莉、隔布草(《福建民間草藥》)、千檳榔、照藥(《廣西藥植圖志》)、天檳榔(《南寧市藥物志》)、白皂藥、白花皂藥(《四川中藥志》)、一見消(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白花巖陀(《云南中草藥》)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及根。
【功 效】祛風,散瘀,解毒,殺蟲。
【主 治】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血瘀經(jīng)閉,跌打損傷,腫毒惡瘡,疥癬。
【性味歸經(jīng)】辛苦澀,溫,有毒。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寒,無毒?!雹凇稄V西藥植圖志》: “味辛,氣烈,性熱,有大毒?!雹邸端拇ㄖ兴幹尽罚骸靶詼兀兜?,無毒?!雹堋稁X南草藥志》: “性微溫;根莖:味微澀微苦;葉:辣,有毒?!比敕巍⑵?、肝三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搗敷或涂擦。
【用藥忌宜】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孕婦禁服?!?br>【藥物配伍】配桂枝,溫通經(jīng)絡(luò),活血行血;配海風藤,祛風濕通絡(luò)止痛;配牛膝,活血破瘀通絡(luò)止痛;配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瘀;配玄參,滋陰瀉火,軟堅散結(jié);配金銀花,清熱解毒。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臺灣、福建、四川、云南等地。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生于氣候炎熱的地區(qū),常見于陰濕的溝邊或村邊路旁的曠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全年可采。
【中藥化學成分】根的氯仿抽提物中可得磯松素(Plumbagin)、3一氯磯松素和3,3’一雙磯松素(3, 3’一Biplumbagin)。根中又含蛋白酶、蔗糖酶、葡萄糖、果糖。不含糖甙、生物堿和皂甙。 根含黃酮類的醌類化合物等。黃酮類化合物有白翠雀花素(leucodelphinid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杜鵑花甙 (azeleatin-3-rhamno-side)。醌類化合物有白花丹素(plumbagin)、3-氯白花丹素(3-chloro-plumbagin)及雙白花丹素(3,3 ′-biplumbagin)。另外尚含有白花丹酸(plumbagic acid, β-2,3-二羥基苯甲酰丁酸)、β-谷甾醇、香蘭酸 (vanillic acid)及揮發(fā)油。
【植物形態(tài)】白花丹
多年生蔓生亞灌木狀草本,高2-3m。莖細弱,基部木質(zhì),多分枝,有細棱,節(jié)上帶紅色,除具腺外,光滑無毛。單葉互生;葉柄基部擴大而抱莖;葉片紙質(zhì),卵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4-10cm,寬1.5-5cm,先端尖,基部闊楔形,無毛,全緣。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25cm;苞片短于萼,邊緣為干膜質(zhì);花萼管狀,綠色,長約1cm,上部5裂,具5棱,棱間干膜質(zhì),外被腺毛,有粘性;花冠白色或白而略帶藍色,高腳碟狀,管狹而長,長約2cm,先端5裂,擴展;雄蕊5,生于喉處;子房上位,1室,柱頭5裂。蒴果膜質(zhì)?;ㄆ?0月至翌年3月,果期2月至翌年4月。
【性狀】
性狀鑒別 主根呈細長圓柱形,多分枝,長可達30cm,直徑約5mm,略彎曲,上端著生多數(shù)細根,表面灰褐色或棕黃色。莖圓柱形,直徑4-6mm,有分枝,表面黃綠色至淡褐色,節(jié)明顯,具細縱棱;質(zhì)硬,易折斷,斷面皮部呈纖維狀,淡棕黃色.中間呈顆粒狀.淡黃白色.髓部白色。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9cm,寬3-6cm;上面淡綠色至黃綠色,下面淡灰綠色至淡黃綠色。穗狀花序頂生,萼管狀,被有柄腺體,花白色至淡黃色。氣微,味辛辣。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細胞數(shù)列,含有棕黃色物質(zhì)。皮層薄壁細胞10余列,含有淀粉粒及棕黃色塊狀物;皮層纖維單個散在或成束。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有纖維束。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管多單個徑向排列;木射線寬1-2列細胞,木纖維壁厚,木化。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zhì)層。表皮內(nèi)側(cè)具厚角組織,皮層散有分泌細胞,內(nèi)含棕色物質(zhì);內(nèi)側(cè)有纖維,2-5列,波狀排列成環(huán),壁增厚。維管束外韌型。髓部由薄壁細胞組成。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細胞扁圓形或類方形,下表皮細胞較小。外被角質(zhì)層,柵欄細胞1-2列,海綿組織薄壁細胞含棕色物質(zhì)。主脈上面突起,下面明顯突起,表皮內(nèi)側(cè)均具厚角組織。主脈維管束外韌型,4-7個,與葉片垂直,排列成一縱行。
粉末特征:黃綠色。①淀粉粒較多,單粒呆類圓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3-11-14-20pμm,層紋及臍點不明顯,復粒少數(shù)。②氣孔環(huán)式,副衛(wèi)細胞3個,大小近相等。③葉表面觀堊腺呈類方圓形,直徑30-50μm。④萼管腺毛具長柄,較大,腺頭多細胞,膨大呈球形或橢圓形;腺柄多細胞,長方形,排成10余列。⑤花粉粒圓球形或橢圓形,有3條明顯的溝,外壁雕紋網(wǎng)狀,網(wǎng)眼圓形,直徑60-90pm。⑥網(wǎng)紋、具緣紋及螺紋導管直徑10-30μm。⑦纖維細長,先端鈍或呈梭狀,直徑10-30μm,壁厚3-5μm,胞腔及孔溝明顯。
【性味】辛苦澀,溫,有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寒,無毒。"
②《廣西藥植圖志》:"味辛,氣烈,性熱,有大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無毒。"
④《嶺南草藥志》:"性微溫;根莖:味微澀微苦;葉:辣,有毒。"
【藥理作用】磯松素小量對蛙、小鼠、兔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興奮作用,大量則由興奮轉(zhuǎn)入麻痹;其最小致死量,蛙為0.5mg/g,小鼠為0.1mg/g,兔為10mg/kg。對家兔的呼吸、血壓有輕度抑制。降壓乃由于末梢血管擴張及直接抑制心臟所致,與迷走神經(jīng)無關(guān)。對離體蛙心有直接麻痹作用,心跳停于擴張期。對離體小腸及子宮,小量興奮,中量先興奮后麻痹,大量則一開始即呈麻痹作用;妊娠子宮特別敏感,對離體兔子宮0.000001%的濃度為興奮作用,而0.00001%的濃度則呈抑制;對妊娠大鼠腹腔注射適當劑量可致胎仔死亡及續(xù)發(fā)性卵巢功能紊亂。磯松素有難聞的、腐蝕性的辛苦味,可用于發(fā)泡或治某些皮膚寄生蟲病。此外,尚有某些抗菌作用。根的氯仿抽提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抗菌作用(牛津小杯法),對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石油醚抽提物次之,乙醇提出物更次之,水抽提液則無抗茵作用。根所含白花丹素1:100000對一些致病霉菌均有抑制作用。
【毒性】中毒劑量時可致呼吸抑制、血壓下降及心搏停止。
【功用主治】祛風,散瘀,解毒,殺蟲。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血瘀經(jīng)閉,跌打損傷,腫毒惡瘡,疥癬。
①《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消腫,祛風。治蛇咬,痢癥,去眼膜,迎風下淚;擦癬疥癩,去毒俱妙。"
②《嶺南采藥錄》:"其葉搗爛敷跌打傷,能去瘀。"
③《四川中藥志》:"治癆傷吐血,虛弱帶下及咳嗽心累。"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除濕,散瘀消腫。根:治風濕骨痛,陳舊性關(guān)節(jié)扭傷,心胃氣痛。"
【選方】①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腰腿扭傷:白花丹根五分至一錢。水煎服或泡酒,每次五毫升,日服二次。(《云南中草藥》)
②治血瘀經(jīng)閉:白花丹干根一兩;或加瘦豬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跌打損傷:白花丹鮮葉一握搗爛,酌加熱紅酒,摩擦傷口周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跌打扭傷,蛇咬傷,惡瘡:白花丹鮮葉三至四片,與它藥配合搗爛外敷.一般敷十五至三十分鐘除去,以免局部起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肛周膿腫,急性淋巴腺炎,乳腺炎,蜂窩織炎,癤腫:鮮白花丹適量搗爛,用雙層紗布包好,敷于患處至痊愈。(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⑥治脾臟腫大:白花丹根浸酒服。重癥并取葉和糯米搗爛,制成湯丸大,蒸熟,晚間睡醒服一丸。(《嶺南草藥志》)
⑦治瘧疾:白花丹鮮葉七至八片,揉爛,于瘧疾未發(fā)前兩小時縛在手脈上(待有燒灼感時取去)。(《福建民間草藥》)
⑧治腳底硬結(jié)疼痛(胼胝):白花丹鮮葉一握,稀飯一撮,食鹽少許,搗爛涂貼,日換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厚皮癬:白花丹莖葉搗爛擦。(《廣西藥植圖志》)
⑩治瘰疬未潰:白花丹鮮根五錢至一兩,酌加豬瘦肉,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消腫,祛風。治蛇咬,痢癥,去眼膜,迎風下淚;擦癬疥癩,去毒俱妙。
2.《嶺南采藥錄》:其葉搗爛敷跌打傷,能去瘀。
3.《四川中藥志》:治癆傷吐血,虛弱帶下及咳嗽心累。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除濕,散瘀消腫。根:治風濕骨痛,陳舊性關(guān)節(jié)扭傷,心胃氣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13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黑升麻的肝毒性
下一篇: 丹參致過敏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