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病的“陷阱”也不少,在媒體上大作廣告的某些門診部里,會開出一些除了藥名沒有別的標識的藥品,你可能想知道藥是否經過有關部門批準上市,那么——— 查詢藥品真假該找誰?
日前,編輯部接到一位讀者的來電,反映某肝病研究所在賣三種號稱能治肝硬化等病的藥物,這三種藥物根本沒有得到過藥品批準文號,只是在幾年前得到過制劑批號。
記者按照舉報者留下的所謂“咨詢電話”號碼,撥通了電話。電話那一頭的人“熱情地”告訴記者,這里是有那三種藥物賣,只要來人就可以買到。報出的價格可也真不低,20天的藥要花上千元。當問到藥品有沒有批準文號時,那人很肯定地說:有!這三種藥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是不是真正得到了藥品批準文號?記者決定打電話到藥品生產地的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查詢一下。本以為這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碰了壁,體會了一次被當成“皮球”踢來踢去的滋味。
記者把電話打到這三種藥出產地的藥品監(jiān)管部門,說明情況后,工作人員禮貌地回答:“我們不清楚,你應該問一下注冊處?!庇浾甙央娫挻虻阶蕴?,注冊處接電話的人說:“你是記者?要查詢?那你得先找辦公室,辦公室同意后,我才能為你查詢?!庇浾咧缓糜执螂娫捊o辦公室,答曰:“不行!你說你是記者,我們怎么就能相信你呢?”“那么,我算是一普通的消費者,要想知道那三種藥是不是有批號,總可以吧?”磨了半天嘴皮子,還是無功而返。
媒體上總是說,消費者應該有點兒自我保護意識。記者扮演的這個消費者不但有自我保護意識,而且連求助的門也沒有敲錯,結果卻是大失所望。“如果我也是個有點兒自我保護意識的消費者,我能通過什么渠道查詢我買的藥是不是假藥?”相信這也是廣大消費者共同關心的一個問題。
想做藥品鑒別,難!
藥品檢驗部門可以提供藥品、保健食品等的檢驗服務,從提交樣品到出結果要等1~3個月,檢驗費用一般在1000~8000元不等。但是普通老百姓怎么可能為了價值幾十、幾百元的藥而去等幾十天、再花幾千元呢?因此自然會想到去找政府有關部門。然而得到的回答卻可能是:我們是政府部門,不接受咨詢。
那么,政府部門不是都上網了嗎?網上是否能提供查詢服務?記者費了半天的勁兒,在互聯網上翻了個底朝天,只看到衛(wèi)生部在自己的網站上對其所管轄的保健食品、化妝品等建立了數據庫,供網民查詢。其他的包括主管部門網站在內的諸多藥品網站,要么就根本沒有這服務,要么就是掛了個牌,然后告訴你“此網頁正在建設中”。
抱著渺茫的希望,記者以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身分打電話到北京市藥監(jiān)局,查詢北京某藥廠生產的某種抗生素是否得到了正式批號。注冊處的工作人員與記者約定半小時以后再打電話來。半小時后,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查了,那種藥確實是該廠生產的,有批號。
提供咨詢服務尚不可能
北京市藥監(jiān)局的回答,讓記者產生了希望。北京市藥監(jiān)局是否開展了這項業(yè)務?藥監(jiān)局稽查處有關負責人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這位負責人開門見山地說:要正式地為消費者提供幾種咨詢方式還真不容易。
記者:老百姓如何能掌握初步鑒別藥物真?zhèn)蝺?yōu)劣的方法?
負責人:藥品是特殊的商品,如果不做專業(yè)的化驗,而僅從藥品的外觀、質地、包裝、批號等來判斷真?zhèn)蝺?yōu)劣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些是經驗性的東西,連我們專業(yè)人員都在不斷摸索“藥品勘驗方法”,要讓一般百姓掌握是不可能的。
記者:百姓期待專業(yè)機構能夠提供一些便捷可靠的咨詢渠道,比如說,電話咨詢、網上查詢等。
負責人:據我所知,目前還沒有專門開展這項工作的機構。先說電話查詢,接聽者要能夠解答消費者關于藥品的種種問題,必須具備藥學、市場、法規(guī)等多方面知識,這樣的人很難找。由于各級藥監(jiān)部門的網站都剛剛開通或正在建設中,幾萬種藥的資料要整理,建立網上的數據庫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目前還沒有來得及做。所以,網上的查詢目前還不可能。不過,那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記者:讀者希望了解一些鑒別藥物的常識,比如如何解讀批號。但現在的解釋十分混亂,有的資料說,批號的第一二位是表示年份,三四位是表示月份,第五六位是表示有效期;而有的材料卻說五六位是流水線號……各種說法都有。消費者應該怎樣去解讀?
負責人:坦白地說,現行的藥品批號是比較混亂,每個批號表示的意義都有多種可能性,藥品的生產批號不一定都反映藥品的生產年份、月份及生產流水號,我們專業(yè)工作者也難以拿捏,還不能給出系統的識別信息。按照藥品法規(guī)規(guī)定,藥品批號應由一組字母、或字母加數字組成,而且不同的藥品劑型其批號均需體現同一批藥品的均一性和可追溯性,藥品生產廠在確定其藥品的生產批號時,必須符合藥品法規(guī)的規(guī)定。隨著中國加入wto步伐的加快,統一規(guī)范批號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記者:現在有許多商品都推出了防偽措施,像藥品這樣的特殊商品有沒有為消費者考慮到這一點呢?
負責人:確實已有許多制藥企業(yè)為自己的產品采取了防偽措施,但是要在藥品生產中普遍推出這樣的服務,還需要工商、藥品生產企業(yè)等多方面的合作。
看來,消費者要得到便捷可靠的藥品咨詢服務是不現實的了,但是藥品畢竟不同于其他商品,作為政府有關部門或一些專業(yè)機構,是否應該多為群眾著想,對百姓的問題盡量予以解答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15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鑒別假劣藥品的三板斧
下一篇: 警惕:萬艾可有假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