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喝湯藥時為了降低苦味而加一些糖,殊不知這樣會影響藥效。中醫(yī)認為不同性味的中藥具有不同的作用,如苦味藥具有燥濕、瀉火的作用,而甘味藥具有補益、止痛的作用。如果服藥時加糖,就改變了藥液原來的藥性。因此,如果覺得湯藥太苦,不妨試試以下辦法:
控制溫度。藥液溫度冷卻至20—36攝氏度之間,易快速服下,且感覺不太苦。因為正常人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攝氏度,當湯藥溫度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的感覺最靈敏,此時喝湯藥感覺味道最苦。當湯藥的溫度高于38攝氏度、或低于36攝氏度時,味覺神經不太靈敏,苦味就會減弱。不過,湯藥高于38攝氏度有可能會燙傷口腔黏膜,因此20—36攝氏度之間是最好的選擇。
掌握位置。舌頭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藥時應盡量避免舌根過多地接觸藥液;服用較苦的藥丸時,也應將藥放在舌尖,然后用溫開水迅速送服。
喝藥速度。喝藥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響越小。喝湯藥時最好使用吞飲法,飲滿一口后快速吞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而順勢咽下。
涼水漱口。喝藥后立刻用涼水漱口,然后喝適量溫開水,這樣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必要時可嚼一塊口香糖,及時去除口腔中的異味。
適當添加調味品。在一些補益類湯藥中加入大棗或甘草可減輕湯液苦味,還可以增強補益作用。但是在有海藻、大戟、芫花的方子中不宜加甘草。在晾涼的藥湯中加一勺蜂蜜也可以減輕苦味,但是腹瀉和糖尿病(如何治療糖尿?。┗颊卟贿m合。如果服湯藥時出現(xiàn)了惡心、嘔吐現(xiàn)象,可在喝湯藥前喝少量生姜汁或嚼服2—3片生姜片。此外,在服藥前不吃糖和其他甜味食品也很重要。
一般來講,湯藥都很苦,而加糖又會影響藥效,以下方法可以減輕湯藥的苦味。
1.控制溫度:藥液溫度冷卻至20℃~36℃之間,易快速服下,且感覺不太苦。因為正常人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當湯藥溫度與口腔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的感覺最靈敏,此時喝湯藥感覺味道最苦;當湯藥的溫度高于38℃、或低于36℃時,味覺神經不太靈敏,苦味就會減弱。不過,湯藥高于38℃有可能會燙傷口腔黏膜,因此20℃~36℃之間是最好的選擇。
2.掌握位置:舌頭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藥時應盡量避免舌根過多地接觸藥液;服用較苦的藥丸時,也應將藥放在舌尖,然后用溫開水迅速送服。
3.喝藥速度:喝藥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響越小。喝湯藥時最好使用吞飲法,飲滿一口后快速吞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而順勢咽下。
4.涼水漱口:喝藥后立刻用涼水漱口,然后喝適量溫開水。這樣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必要時可嚼一塊口香糖。
5.適當添加調味品:在一些補益類湯藥中加入大棗或甘草可減輕湯液苦味,還可以增強補益作用,但是在有海藻、大戟、芫花的方子中不宜加甘草。在晾涼的藥湯中加一勺蜂蜜也可以減輕苦味,但是腹瀉和糖尿病患者不適宜。如果服湯藥時出現(xiàn)了惡心、嘔吐現(xiàn)象,可在喝湯藥前喝少量生姜汁或嚼服2~3片生姜片。
“良藥苦口利于病”說出了大部分中藥湯劑都存在的特點—— 苦 。這也成為好多人不愛吃中藥的原因之一。
于是,很多患者會問,喝中藥時可以 加點糖 嗎?
在中藥每個方劑中,組成的藥物藥味皆有“酸、苦、甘、辛、咸”的不同,藥性也有“寒、熱、溫、涼”的差異,而糖類本身具有一定功效,能潤肺和中、補脾緩肝、可用來治療肺燥咳嗽、口干舌燥、中焦虛、胃痛等病證,不宜隨便使用,在臨床中應用也有禁忌。
一中醫(yī)認為多食糖會助熱,如果病人有 腹脹中滿 、 舌苔厚膩 等 濕熱內停 的證候時,一般嚴禁加糖,以避免患者病情加重,有 痰者 也不宜服用。
二 白糖性涼,紅糖性溫 ,如果將白糖加入溫熱藥劑中,或者將紅糖加入寒涼藥劑中,都會減弱藥性,影響藥效發(fā)揮。
三中藥的 化學成分 比較復雜,糖類特別是紅糖,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中藥中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可與之結合,發(fā)生化學反應,使藥液中一些有效成分發(fā)生變化產生沉淀,不僅影響藥效,甚至危害 健康 。
忘“苦”小妙招
一 留心服藥溫度
正常人口腔中溫度在36.2℃至37.2℃,當藥液溫度與舌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敏感,此時易感覺苦,當高于或低于舌溫度時,味覺神經較不靈敏,不易感覺苦,但溫度過高易損傷口腔黏膜,建議將藥液涼至 20-36℃ 較好。
二 留心含、咽藥部位
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分,尤其是舌尖。因此,藥液進口后,最好將藥物馬上含在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以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三 留心服藥速度
藥汁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到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服用時 宜快不宜慢 。
四 服藥后可立即用涼水漱口,然后喝適量溫開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27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安嗽糖漿
下一篇: 冠心病中醫(yī)研究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