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加工炮制是在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指導下按臨床辨證施治的要求,對中藥材進行凈選、切制、炮炙以制成符合規(guī)格和質(zhì)量要求的飲片的專門技術(shù)。在炮制過程中,常需使用一些輔料,它們可以影響制成的飲片的療效。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指出:“制藥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酒制升提,美制發(fā)散,入鹽走腎仍仗軟堅……,蜜制甘緩難化增益元陽,陳壁土制竊真氣驟補中焦,麥麩皮制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笨梢娭兴幖庸づ谥扑幂o料,實際上是一種藥物,在適宜的溫度和水的作用下,增強或減弱另一種藥物的療效或副作用,達到臨床治療的目的?,F(xiàn)將幾種常用輔料與藥物炮制對臨床療效的影響簡介如下:
一、酒制:將藥物與黃酒共同拌炒。酒味辛性溫,通血脈,御寒氣,行藥勢,有活血通絡的功效,能興奮神經(jīng),擴張血管,增加胃液的分泌,提高胃的吸收機能。藥物經(jīng)酒制后能使所制出的飲片具有升提的藥性,即所謂“酒制升提”。例如當歸辛溫,功能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燥通腸。其所含揮發(fā)油為抑制子宮的主要成分,而其興奮子宮的有效成分則為水和醇溶性的非揮發(fā)物質(zhì)。酒制后揮發(fā)油減少,溶解度增大,可提高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促使血液循環(huán)加速,而增強活血通絡作用。從而起到“酒制升提”的作用。
二、姜制:以鮮姜汁與藥物拌炒。美味辛性溫,有發(fā)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生姜含揮發(fā)油、姜辣素等,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刺激汗腺分泌,促進發(fā)汗,達到散寒解表的功效。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促進消化機能。姜制的目的在于增強藥物化痰止嘔,抑制其苦寒之性,減小其毒性。如竹茹性味甘寒,有清熱化痰、涼血作用,經(jīng)姜制后可以生姜之辛熱,緩和竹茹的寒性,并能增強其止咳化痰、溫胃止嘔的作用。生半夏含有刺激性有毒物質(zhì),姜炙后能降低藥物毒性,提高其降逆止嘔的療效。
三、鹽炙:是將藥物與鹽水用文火拌炒。鹽性味咸寒,具有涌吐、清火、涼血、解毒、入腎主骨、軟堅散結(jié)、定痛的作用,能促進胃液的分泌和蛋白質(zhì)的吸收,并通過血液循環(huán)到達腎臟,使泌尿機能旺盛,增加利尿作用。如鹽制黃柏因其沉降能達下焦,增強入腎的力量,充分發(fā)揮其清虛熱、瀉腎火之功效,同時緩和苦寒之性免傷脾胃。
四、蜜制:將藥物與煉蜜文火共炒。蜂蜜性味甘溫,有滋養(yǎng)、潤燥、解毒的功效,含有糖、有機酸、煙酸、維生素等,具有營養(yǎng)和清潤性的祛痰作用。如麻黃中所含揮發(fā)油有發(fā)汗及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麻黃堿能松弛和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而止咳平喘。麻黃生用時發(fā)汗力強,蜜制后由于加熱,其中揮發(fā)油散失,減緩了其辛散發(fā)汗的作用,保持了止咳平喘功效,加上具有潤肺止咳作用的蜂蜜,可以提高其止咳平喘的作用。
五、醋制:將藥物與定量的醋拌炒或蒸煮。醋性味苦酸溫,有散瘀止痛、解毒殺蟲之功。中醫(yī)認為“酸入肝”,凡諸藥直入肝者,須以醋拌炒制,“應病如神”。醋含有乙酸、還原糖等,是一種很好的溶劑,藥物經(jīng)醋制后,可增強其療效,改變藥性,降低毒性。如元胡有止痛作用,所含生物堿為止痛有效成分,經(jīng)醋制后,生物堿生成鹽類,易溶于水,增加了藥物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從而增加了止痛作用。柴胡性味苦寒,具解表退熱、疏肝解郁之功。主含三萜皂甙、揮發(fā)油、柴胡醇等。生用時解表退熱、升散作用強。炮制后因醋有收斂作用,炒制時又使較多的揮發(fā)油揮發(fā)掉,這樣既緩和了柴胡的升散之性,又增加了其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性,從而更好的發(fā)揮舒肝解郁、活血止痛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藥加工炮制所用輔料在增強藥物療效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在加工炮制中藥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操作規(guī)程,按要求使用輔料,以確保中醫(yī)臨床用藥安全有效。
1、甘草瀉心湯和半夏瀉心湯中,甘草的炮制具有代表意義。前者治療濕熱病,瀉痢,狐惑病,瘡毒腫,君藥甘草才用生用見長,保留了清熱解毒功效,對濕熱化毒具有明顯效果。后者半夏瀉心湯是治療心下痞滿,濕熱中阻,寒熱錯雜,嘔吐泄瀉等,甘草炙用,專里胃事,調(diào)和諸藥,治療寒熱虛實相雜痞滿證見長。
2、增效,黃芪生用多玩托毒生肌,炙用多為益氣升陽等。減毒緩性,三菱、莪術(shù)通常醋制以緩破血行瘀;芫花,甘遂,京大戟醋制緩行水等。變性,半夏,生半夏長于消痞散結(jié),法半夏燥濕化痰;姜半夏,降逆止嘔等。
中藥炮制是改變中藥性能提高藥效的有效措施,有些中藥材因其特殊性,在炮制時需用到不同的液體輔料炮制,液體輔料炮制對于改變藥物性能和降低毒副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不同的液體輔料,也有著不同的功效。中藥炮制時常用到的液體輔料有:酒、醋、食鹽、姜汁、蜜。那么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5種常用的液體輔料及其作用。
1.酒(黃酒)
酒制的中藥材:黃芩、黃連、大黃、白芍、續(xù)斷、當歸。
炮制作用:活血通絡、祛風散寒、行藥勢、矯臭矯味。
2.醋
醋制的中藥材:延胡索、甘遂、商陸、大戟、芫花、三棱、莪術(shù)、香附、 柴胡、郁金。
炮制作用:引藥入肝、理氣、止血、行水、消腫、解毒、散瘀止痛、矯味矯臭。
3.食鹽
鹽水炮制的中藥材:有知母、黃柏、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車前子、砂仁、菟絲子、補骨脂、益智仁、澤瀉、沙苑子等。
炮制作用:強筋骨,軟堅散結(jié),清熱,涼血,解毒,防腐,并能矯味;能引藥下行,緩和藥性。
4.姜汁
姜汁炮制的中藥材:有厚樸、竹茹、草果、半夏、黃連、天麻、梔子等。
炮制作用:發(fā)表,散寒,溫中,止嘔,開痰,解毒。
5.蜜
蜂蜜炮制的中藥材:有甘草、麻黃、紫菀、百部、馬兜鈴、白前、枇杷葉、款冬花、百合、桂枝等。
炮制作用:生能清熱;熟則補中; 甘能解毒;柔而潤燥;緩可去急止痛;氣味香甜,矯味矯臭;且有調(diào)和藥性的作用。
1.中藥炮制與臨床療效
中藥炮制是中醫(yī)長期臨床用藥經(jīng)驗的總結(jié)。炮制工藝的確定應以臨床需求為依據(jù)。炮制工藝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中藥的凈制、切制、加熱炮制與加輔料制均可影響臨床療效。
加熱是中藥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應用廣泛。許多中藥經(jīng)炒制后,可殺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處理礦物藥,動物甲殼及化石類藥物,能使質(zhì)脆易碎,而且作用也會發(fā)生變化。如白礬煅后燥濕、收斂作用增強。血余煅炭后能止血。川烏、草烏加熱煮制后,其毒性顯著降低,保證了臨床用藥安全有效。
中藥經(jīng)輔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趨向歸經(jīng)和毒副作用方面都會發(fā)生某些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療效。
2.炮制對藥性的影響
炮制對藥性的影響包括對性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毒性的影響等。
(1)炮制對四氣五味的影響①通過“反制”糾正藥物過偏之性,以緩和藥性。如梔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傷中;②通過“從制”,使藥物的性味增強,增強療效。如膽汁制黃連,增強黃連苦寒之性,所謂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強仙茅溫腎壯陽作用,所謂熱者益熱;③通過炮制,改變藥性,擴大藥物的用途。如天南星辛溫,善于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加膽汁制成膽南星,則性味轉(zhuǎn)為苦涼,具有清熱化痰,熄風定驚的功效。
(2)炮制對升降浮沉的影響藥物經(jīng)炮制后,可改變其作用趨向,如酒制引藥上行,鹽炙引藥下行入腎經(jīng)。
(3)炮制對歸經(jīng)的影響中藥炮制很多都是以歸經(jīng)理論作指導的,特別是用某些輔料炮制藥物,如醋制入肝經(jīng),蜜制入脾經(jīng),鹽制入腎經(jīng)等。
(4)炮制對毒性的影響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凈制、水漂、水飛、加熱、加輔料處理、去油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藥經(jīng)炮制均可降低毒性。
3.炮制對藥物成分的影響
藥物的炮制方法是根據(jù)藥物的性質(zhì)和治療的需要而定的。藥物的性質(zhì)決定了藥物的理化作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加入不同的輔料,對藥物的理化性質(zhì)和治療作用有著不同的影響。中藥經(jīng)過炮制以后,由于溫度、時間、溶劑以及不同輔料的處理,使其所含的成分產(chǎn)生不同的變化。
中藥材的化學成分是很復雜的,就某種具體的中藥材來說,其中所含的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的化學成分,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可能是起治療作用的有效成分,也可能是無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盡管目前對于大多數(shù)中藥材的有效成分還不十分清楚,然而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在中藥材中可能起生理作用的化學成分,主要在生物堿類、甙類、揮發(fā)油、樹脂、有機酸、油脂、無機鹽等幾類成分中。炮制就是要保留有治療作用的成分,去除無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32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王不留行炮制方法的探討
下一篇: 炮制經(jīng)驗五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