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制的理論,歷代本草都有一定的解說,如酒制提升,姜制溫散,入鹽走腎,用醋止痛,乳制潤枯生血,蜜制潤燥益元。麩炒資其谷氣,蒸熟取其味厚,炒黑人血,煅淬使其脹脆、純凈,黑豆湯、甘草水浸解毒,去瓤者免脹,抽心者除煩……等等。
些理論多是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些是有科學根據(jù)的,如姜制溫散(姜中的揮發(fā)油有發(fā)汗解熱作用),蜜制潤燥益元,(蜂蜜有滑腸及增強營養(yǎng)的作用),煅淬使其脹脆、純凈(藥材經高溫處理,有機成分破壞并逸去,故藥材松脆,且保留了較純凈的無機成分),甘草水浸解毒(因甘草酸水解后生成之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如何用中醫(yī)臨床用藥理論和現(xiàn)代科學方法,闡明各種炮制原理,是工藝革新和制定炮制規(guī)范的依據(jù)。因此探討中藥炮制理論,具有重要意義。這方面的工作正在開展,現(xiàn)就有關資料,闡述如下:
-改變藥物的性能,緩和或提高防物的療效
-降低或消除藥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
-便于制劑、煎服和貯藏
-清除雜質和非藥用部分
(一)改變藥物的性能,緩和或提高防物的療效:
如大黃為習用的重要瀉下藥之一,文獻記載:大黃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氣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驅熱而下。大黃經過酒炒或酒蒸后,均能緩和其瀉下作用,炒炭后則能起到止瀉止血的功能。據(jù)近代研究證明,大黃瀉下的主要成結合性蒽醌,其游離蒽醌瀉下作用較弱,但具有抗茵消炎作用,而大黃鞣質則為收斂止瀉成分。據(jù)實驗大黃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變化如下:
1.生大黃經過水浸切片,所損失的主要成分是結合蒽醌,酒大黃中結合蒽醌損失1/4,熟大黃中結合惠醒減少1/2,鞣質減少1/3,大黃炭結合性蒽醌減少4/5,鞣質減少1/3。
2.炮制品的瀉下作用都比原大黃為弱,尤其是大黃炭瀉下作用極為微弱。何首烏是中醫(yī)常用中藥。生用潤腸通便,能解瘡毒,制后可補肝腎、益精血,用于貧血、神經衰弱。
據(jù)報導,何首烏含卵磷脂和羥甲基蒽醌衍生物。前者是構成細胞膜和神經組織,尤其是腦脊髓的主要成分,故可用于神經衰弱,促進血液新生及發(fā)育,并有強心作用。但卵磷脂不溶于水,而溶于醇,蒸后可使卵磷脂易溶出,同時酒蒸后可使結合性蒽醌被破壞,而消除瀉下作用。
槐花米是常用的涼血、止血中藥。據(jù)報導,主含蕓香甙(Rutin)或類似蕓香甙的黃酮類、鞣質等。槐花米炒黃后,僅部分糖類與氨基酸類有所破壞,而由于加熱使鼠李糖轉化酶被破壞,因而有利于蕓香甙的保存,同時由于加熱使藥材組織疏松,有利于蕓香甙及鞣質的煎出。
槐花米炒炭后蕓香甙含量相應減少,而鞣質含量相應增加(炒炭后槐花中鞣質為生槐花的四倍)。據(jù)實驗證明,此增加之鞣質系由蘆丁轉變而來。因而增強了炒槐花的收斂上血作用。
杜仲炒炭后的降壓作用比生杜仲大一倍,各種杜仲的降壓作用,以炒杜仲為最強。歷代本草對杜仲的炮制多載有“炒斷絲”。實驗證明,杜仲的降壓成分是水溶性的,絲被炒斷后可使溶解度增加,從而提高療效。
同理,有效成分為酶類的藥材,則不宜加熱而應生用。如雷丸的有效成分為蛋白質分解酶,故雷丸均生用。但麥芽的有效成分為淀粉分解酶,習慣炮制方法卻為微炒,這是由于在干燥狀態(tài)下有利于保存和發(fā)揮酶的活性。
微炒并未降低酶的活力,但水煎后大大降低了酶的活力。中藥在炮制過程中,往往加入一定的輔料,如酒、醋、鹽等。這些輔料除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外,并可緩和或提高藥物的療效。醋制柴胡、青皮、香附等都能增強疏肝理氣作用。醋也可增強三棱、莪術、延胡索等行血作用。醋是良好的有機溶媒,能與生物堿形成鹽,大大增加生物堿在水中的溶解度。據(jù)實驗證明延胡索醋制后比生延胡索有效成分多煎出一倍。
(二)降低或消除藥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
川烏、草烏、白附子、半夏、天南星、大戟、芫花、甘遂、商陸、馬錢子、巴豆等劇毒藥,具有強烈的毒性,經過炮制后,則可消除或降低,保證用藥安全有效。近代科研證明:烏頭類藥材含有多種烏頭堿。已經了解到炮制前后毒性的變化與雙酯型烏頭堿的含量有密切關系。烏頭類藥材生品含烏頭堿一般在0.1%以上,人服用雙酯型烏頭堿0.2~1mg,即出現(xiàn)中毒癥狀,人的致死量為3~4mg。烏頭堿水解成烏頭次堿并進一步水解成烏頭原堿,其水解產物同樣有效,但毒性可降低。炮制品的劑量也相應地增加數(shù)倍至數(shù)十倍,從而表現(xiàn)出其他方面的藥理作用,如強心作用。實驗證明,尚有其他非生物堿成分,亦具有藥理作用。因為生品毒性大,如不炮制而減少劑量,必會影響其他成分發(fā)揮作用。這就充分說明烏頭的炮制是必要的,合理的。
關于半夏的炮制原理,據(jù)藥理實驗證明育以下幾點:
1.生半夏毒性最大,蒸、漂、姜浸半夏仍有毒,而白礬制半夏則無毒。
2.生半夏口服對咽喉有刺激作用,而灌胃則無刺激作用,說明造成失音的原因是直接作用于咽喉的結果。各種不同半夏均有不同程度的失音現(xiàn)象,只有白礬制半夏無失音現(xiàn)象。
3.嘔吐實驗證明,各種半夏對鴿子均能引起嘔吐,而白礬制半夏水煎液沒有嘔吐作用。
4.各種半夏煎劑均有鎮(zhèn)吐、鎮(zhèn)咳作用。根據(jù)上述實驗與臨床的密切配合,認為對半夏的炮制方法可除去其它輔料,只加白礬煮即可,經臨床觀察保證了療效。
甘遂醋制后毒性降低,也得到藥理實驗的證明:小白鼠口服生甘遂和制甘遂的酒精浸膏,生者瀉下作用較強,毒性較大,而制者瀉下作用較弱,毒往較小。說明用醋炮制某些藥材而能起到解毒作用。
肉豆蔻含大量脂肪油,刺激性強,有滑腸副作用,揮發(fā)油中含有肉豆蔻醚(Myristicin),能使人驚厥,但經煨制后,上述成分均有一定減少,增強了澀腸止瀉作用。
其它如巴豆的毒性成分與有效成分是一致的,可改變其炮制方法縮小其劑量,達到安全有效的目的。舊法是將巴豆去油作成巴豆霜,以保安全?,F(xiàn)已將巴豆與面粉混合后,壓榨使油為面粉所吸收,然后測定其含油量,按劑量折算投藥,這樣可節(jié)約巴豆35%左右,又安全可靠。
(三)便于制劑、煎服和貯藏:
有些藥材質堅難碎,不便調制和制劑,有效成分也難以煎出,必須經過煅、淬、炒、搗等,使其粉碎,以便使有效成分易于煎煮出來,達到提高療效。如爐甘石煅后氧化鋅含量增高,增加外用消炎,收斂作用。磁石煅后醋淬,易于粉碎,并生成可溶性鹽類,便于吸收而發(fā)揮藥效。
有些甙類藥材,如杏仁、黃芩、槐花等經炮制可破壞所含的酶,而使有效成分不被破壞。生杏仁容易發(fā)霉變質、走油和蟲蛀,炒后失去水分不易發(fā)霉變質。將杏仁炒黃的另外一目的是加熱破壞苦杏仁酶,從而保留了81.8~93.1%的苦杏仁甙,使藥物充分發(fā)揮療效。
近來對苦杏仁的炮制又進行了改革,將苦杏仁冷壓后榨出其中約50%的脂肪油(供工業(yè)使用)所得之杏仁餅(油粕)中保存了有效成分苦杏仁甙,經過氫氰酸含量測定后,按劑量折算給藥,即縮小了劑量,又回收了大量的杏仁油。
黃芩的炮制方法是燙、蒸、或短時間水煮,以便破壞酶而保留其有效成分。但加熱時間從10分鐘到48小時不等,有些地區(qū)認為黃芩有小毒,須用冷水浸泡至色變綠去毒后再切制,名“淡黃芩”,但也有認為黃芩遇水變綠影響質量,必須用熱水煮后切成飲片,以色黃為佳。按黃芩中有效成分為黃芩甙。試驗證明,黃芩遇冷水變綠色的原因是黃芩中的黃芩甙(Baicalin)被酶(Baicalinase)在一定溫度和濕度下酶解成黃芩素(Baicalein)(5,6,7一三羥基黃酮),由于鄰三羥基不穩(wěn)定,容易被氧化變綠。
藥理試驗證明:生黃芩、冷浸黃芩的抑菌能力較燙、煮、蒸的黃芩低。所以黃芩炮制的目的是破壞酶并使藥材軟化易切片,故以蒸(1小時)或煮(不超過10分鐘)為宜。北方以蒸或沸水略煮,“應以色黃為佳”,是符合科學道理的。
(四)清除雜質和非藥用部分:
一般植物的根、根莖、種子、果實、果穗、花葉等藥材,往往含有泥沙或枝梗等雜質,有的皮類藥材往往含有木質心等非藥用部分。須經過炮制后除去。
關于遠志去心的炮制,最近證明,遠志皮部皂甙含量相當于木部的25倍,說明中國自古重用遠志皮部的實踐經驗可貴。
但有些中藥炮制時去心,尚需進一步研究。麥冬、連翹等中藥,古來炮制均需去心,有人曾對麥冬作如下試驗,取麥冬肉、心各以甲醇、乙醇、水提取其化學成分,薄層層析結果完全相同,又將肉、心水浸出物進行比較,肉多于心,但肉、心重量比較,心只占為1/3,故帶心使用,差別不大。又對連翹進行試驗,帶心青翹,揮發(fā)油含量為1.5%,藥材氣味芳香,青翹心含油2%,芳香氣濃,而青翹殼含油量僅有0.5%,芳香氣較心差,似可考慮以整個青翹入藥,不必去心。
有的藥材來源于同一植物,但藥用部分不同,作用不同,必須分開應用。如麻黃莖和根部入藥,但根能止汗,莖能發(fā)汗,又如蓮子心清心熱,而蓮子肉健脾止瀉。川椒的果實和種子作用也不同。果實能溫脾胃、散寒氣,而種子(椒目)能行水平喘,必須分開??傊谥频哪康氖菫榱擞盟幇踩秃玫匕l(fā)揮藥效。搞不搞炮制或是否認真炮制,是密切關素系到藥品的質量問題。實踐證明中藥炮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保證藥品質量,提高療效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中藥炮制的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臨床效果。關系到的生命安全,所以我們必須以極端負責的精神,認真地搞好中藥的炮制工作,以便更好地為廣大人民健康服務。
中藥炮制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漂、洗、漬、泡、水飛、煅、煨、炒、炮。中藥泡制的方法是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炮制的效果直接影響到藥物的療效,所以要認真的去對待。在這里就不一一的闡述,可以查閱一些資料。
之,中藥就是指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疾病并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中藥主要來源于天然藥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由于中藥以植物藥居多,故有“諸藥以草為本”的說法。
內容來自網友貢獻并經過權威書籍校驗,百度提供平臺技術服務。
相關例句
1.
性格決定命運,如果你說命運是苦不堪言的中藥,你一定懂得良藥苦口的道理。
2.
你好,孩子的情況可能是夢遺,建議去醫(yī)院看中醫(yī),吃中藥進行治療。
3.
爺爺幾十年如一日,苦心鉆研中醫(yī)中藥
漢代,據(jù)有關資料記載,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煉、煮沸、火熬、燒、斬斷、研、銼、搗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湯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時,炮制理論開始創(chuàng)立。我國第一部藥書《神農本草經》序例寫道:“藥……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zhèn)侮愋?,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不爾勿合用也”?br>在南北朝劉宋時代,我國第一部炮制專著《雷公炮炙論》問世,記載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飛等。該書對后世中藥炮制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某些炮制方法,現(xiàn)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明代時期,中藥炮制發(fā)展得較為全面,在理論方面,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統(tǒng)地論述了若干炮制輔料的作用原理,記載為:“酒制升提;姜制發(fā)散;入鹽走腎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制甘難化增益元陰;陳璧土制竊真氣驟補中焦;麥麩皮制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漬曝并解毒至令平和……”。他還強調:“凡藥制造,責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著名的醫(yī)藥學者李時珍集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專列了“修治”一項,收載了各家之法。
對有些炮制方法還運用中醫(yī)理論加以討論。繼之,繆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增加了當時常用的炮制方法,在他的著作《炮制大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由于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和重視中藥炮制事業(yè),使中藥炮制事業(yè)發(fā)展很快。各地有關部門都對散在本地區(qū)的具有悠久歷史的炮制經驗進行了文字整理。并在此基礎上,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制訂、出版了炮制規(guī)范。同時,國家在藥典中也收載了中藥炮制內容,并相繼出版了一批炮制專著。如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藥炮制經驗集成》,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藥炮制學》等。
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國有許多中醫(yī)藥研究機構都開展了對中藥炮制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隊伍。在生產方面,中藥炮制的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藥物飲片質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隨著我國技術的革新,炮制生產設備已逐步機械化,如滾動式洗藥機,去皮機、鎊片機、切片機,各種類型的電動炒藥鍋等。這些將朝著自動化、聯(lián)動化的方向發(fā)展。
藥材炮制系指將藥材通過凈制、切制、炮炙處理,制成一定規(guī)格的飲片,以適應醫(yī)療要求及調配、制劑的需要,保證用藥安全和有效。
炮制藥材的用水,應為飲用水。炮制藥材除另有規(guī)定外,應符合下列有關要求。
一、凈制即凈選加工。經凈制后的藥材稱為“凈藥材”。凡供切制、炮炙或調配制劑的,均應使用凈藥材。
凈制藥材可根據(jù)其具體情況,分別選用挑選、風選、水選、篩選、剪、切、刮削、剔除、刷、擦、碾串火燎及泡洗等方法達到質量標準。
二、切制藥材切制時,除鮮切、干切外,須經浸潤使其柔軟者,應少泡多潤,防止有效成分流失。軟化處理方法有:噴淋、搶水洗、浸泡、潤、漂、蒸。并應按藥材的大小、粗細、質地等分別處理。注意掌握氣溫、水量、時間等條件。切后應及時干燥,保證質量。
切制品有片、段、塊、絲等。其厚薄、長短、大小、寬窄通常為:
片極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
段短段5~10mm,長段10~15mm ;
塊8~12mm的方塊;
絲細絲2~3mm,粗絲5~10mm。
其他不宜切制的藥材,一般應搗碎用。
三、炮炙 除另有規(guī)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和要求如下。
1.炒炒制分清炒和加輔料炒。炒時應火力均勻,不斷翻動。掌握加熱溫度、炒制時間及程度要求。
清炒取凈藥材置熱鍋中,用文火炒至規(guī)定程度時,取出,放涼。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黃色,斷面色加深為度,取出,放晾。炒焦后易燃藥材,可噴淋清水少許,再炒干或曬干。
麩炒取麩皮,撒在熱鍋中,加熱至冒煙時,加入凈藥材,迅速翻動,炒至藥材表面呈黃色或色變深時,取出,篩去麩皮,放涼。
除另有規(guī)定外,每100kg凈藥材,用麩皮10kg。
2.燙燙法常用的輔料為潔凈河沙、蛤粉或滑石粉。取河沙(蛤粉、滑石粉)置鍋內,一般用武火炒熱后,加入凈藥材,不斷翻動,燙至表面鼓起、酥脆或規(guī)定的程度時,取出,篩去輔料,放涼。
如需醋淬時,篩去輔料后,趁熱投入醋中淬酥。
3.煅煅制時應注意煅透,使酥脆易碎。
明煅取凈藥材,砸成小塊,置無煙的爐火上或置適宜的容器內,煅至酥脆或紅透時,取出,放涼,碾碎。
含有結晶水的鹽類藥物,不要求煅紅,但需使結晶水蒸發(fā)盡,或全部形成蜂窩狀的塊狀固體。
煅淬將凈藥材煅至紅透時,立即投入規(guī)定的液體輔料中,淬酥(如不酥,可反復煅淬至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研粉。
4.制炭制炭時應“存性”,并防止灰化。
炒炭取凈藥材,置熱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或至規(guī)定程度時,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晾干。
煅炭 取凈藥材,置煅鍋內,密封,燜煅至透,放涼,取出。
5.蒸取凈藥材,照各品種炮制項下的規(guī)定,加入液體輔料拌勻(清蒸除外),置適宜的容器內,加熱蒸透或至規(guī)定的程度時,取出,干燥。
6.煮取凈藥材加水或液體輔料共煮,輔料用量照各品炮制項下的規(guī)定,煮至液體完全被吸盡,或切開內無白心時,取出,干燥。
有毒藥材煮制后剩余汁液,除另有規(guī)定外,一般應棄去。
7.燉取凈藥材照各品種炮制項下的規(guī)定,加入液體輔料,置適宜的容器內,密閉,隔水加熱,或用蒸汽加熱燉透,或燉至輔料完全被吸盡時,放涼,取出,干燥。
8.燀 取凈藥材投入沸水中,翻動片刻,撈出。有的種子類藥材,燀至種皮由皺縮至舒展、能搓去時,撈出,放冷水中,除去種皮,曬干。
9.酒制包括酒炙、酒燉、酒蒸等。酒制時,除另有規(guī)定外,一般用黃酒。
酒炙取凈藥材,加酒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規(guī)定的程度時,取出,放涼。
除另有規(guī)定外,每100Kg凈藥材,用黃酒10kg。
酒燉取凈藥材,加酒拌勻,照上述燉法制備。
酒蒸取凈藥材,加酒拌勻,照上述蒸法制備。
酒燉或酒蒸,除另有規(guī)定外,每100kg凈藥材,種子類用黃酒20kg,根及根莖類用黃酒30kg。
10.醋制包括醋炙 、醋煮 、醋蒸等。醋制時,應用米醋或其他發(fā)酵醋。
醋炙取凈藥材,加醋拌勻,悶透,置鍋內,炒至規(guī)定的程度時,取出,放涼。
醋煮取凈藥材,加醋,照上述煮法制備。
醋蒸 取凈藥材,加醋拌勻,照上述蒸法制備。
醋炙、醋煮或醋蒸,除另有規(guī)定外,每100kg凈藥材,用醋20kg, 必要時可加適量水稀釋。
11.鹽制包括鹽炙、鹽蒸等。鹽制時,應先將食鹽加適量水溶解后,濾過,備用。
鹽炙取凈藥材,加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個別藥物則先將凈藥材放鍋內,邊炒邊加鹽水),以文火加熱,炒至規(guī)定的程度時,取出,放涼。
鹽蒸取凈藥材,加鹽水拌勻,照上述蒸法制備。
鹽炙或鹽蒸,除另有規(guī)定外,每100kg凈藥材,用食鹽2kg。
12.姜汁炙姜汁炙時,應先將生姜洗凈,搗爛,加水適量,壓榨取汁,姜渣再加
水適量重復壓榨一次,合并汁液,即為“姜汁”。如用干姜,搗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濾過,取濾液。
取凈藥材,加姜汁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盡,或至規(guī)定的程度時,取出,晾干。
除另有規(guī)定外,每100kg凈藥材,用生姜10kg或干姜3kg。
13.蜜炙蜜炙時,應先將煉蜜加適量沸水稀釋后,加入凈藥材中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規(guī)定程度時,取出,放涼。
除另有規(guī)定外,每100kg凈藥材,用煉蜜25kg。
14.油炙羊脂油炙時,先將羊脂油置鍋內加熱溶化后去渣,加入凈藥材拌勻,用文火炒至油被吸盡,藥材表面呈油亮時,攤開,放涼。
15.制霜(去油成霜)除另有規(guī)定外,取凈藥材碾碎如泥狀,經微熱后,壓榨除去大部分油脂后,取殘渣研制成符合規(guī)定要求的松散粉末。
16.水飛取凈藥材,置容器內,加適量水共研細,再加多量的水,攪拌,傾出混懸液,殘渣再按上法反復操作數(shù)次,合并混懸液,靜置,分取沉淀,干燥,研散。
17.煨取凈藥材用濕面或濕紙包裹,或用吸油紙均勻地隔層分放,進行加熱處理,或將藥材埋入麩皮中,用文火炒至規(guī)定程度時取出,放涼。
除另有規(guī)定外,每100kg凈藥材,用麩皮50kg。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51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藥的炮制-中藥制藥工藝
下一篇: 中藥的炮制-炮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