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藥報訊 針對由于白術農家品種混雜而導致白術商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浙江省磐安縣中藥材研究所近年來聯合農業(yè)技術部門運用“航天育種、輻射育種、化學誘變育種”技術,開展了白術良種選育繁育和應用研究。
白術是浙江省磐安縣中藥材種植的當家藥材,也是“浙八味”之一。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收集全國各地種植白術種質資源30份,并進行種質材料遺傳測定、優(yōu)良產地中試、藥效成分含量測定;展開白術組培苗大田移植,進行航天育種、輻射育種、化學誘變育種試驗以及一系列配套栽培技術試驗。
目前,磐安縣根據白術良種研究成果,共建立良種繁育基地近300畝,近兩年內在全縣示范推廣3000畝良種。
(倪正慶)
白術,又名山芥
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肥大成塊狀,莖下部葉有長柄,深三裂。頭狀花序頂生,全部為管狀花,秋季開花,花為紫色。白術多為栽培品,以其塊根入藥。舊時候藥材市場中,在浙江著產的名中藥材,有“浙八味”之說,其中貝母、麥冬、白術三味,則是在寧波所產。
寧波地區(qū)栽培白術,已有悠久歷史。據宋寶慶《四明志·奉化縣志》載:“杖錫山芥”為著名特產。以后杖錫附近的直岙、蘭田、蛤蟒坑等地也紛紛栽培,由此可見,白術作為特產已有千年歷史。五十年代以后,奉化東岙、西岙、東姜、東山、里村、外村、晦溪、棲霞坑等村也相繼栽培白術,正如《奉化市志》所載,1967年所產白術干達四十噸之多。
白術,舊時候作為商品規(guī)格,有峰面、太峰王、峰王、峰貢、頂貢、凈貢、凈京等七個等級,都屬于燒術。此外還有日光曬干的,稱為生曬或冬術,其規(guī)格也按大小而定,有的還切成片子出售,稱冬術片。規(guī)格則有頭片、二片、三片之分。
白術的栽培有三個過程,一是留養(yǎng)術籽,二是播種育栽,三是種栽至成為商品白術。白術一般是在每年谷雨下種,一般到立冬前后選擇天氣晴朗土壤干燥時起土,過早起土養(yǎng)分不足,過遲起土術身又生新芽,都將影響質量。
白術的加工相當煩瑣。僅就燒術而言,起土后的鮮術須立即進行加工,否則會變成遲燒術,不易將白術燒干。鮮術上籠以后,開始時用猛火燒,待蒸氣上升,外皮發(fā)熱后將火力降低,緩燒5-6個小時,待細須去落后再燒6小時。此時白術已成半干。將半干的白術剪去殘存術桿,按大小分開,再燒8-12個小時,至七成干時,取出堆放十天,讓其自然回性,再按大小進行第三次復燒。這次復燒大約須連續(xù)燒40個小時左右,直至燒干為止。
白術,作為一味重要中藥材,產地除寧波外,還產于天臺和會稽山脈。但舊時候都在寧波集散,當時寧波藥行街就有個稱為白術公所的。全年白術上市量在500萬斤以上,除銷往全國各地,還供出口。此外,產于於潛的(今臨安)稱“於術”,福建、江蘇、安徽、湖南、四川、貴州等地亦有栽培。
白術,以根狀莖入藥,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氣,利水化濕功效。主治脾虛泄瀉、水腫、痰飲等癥。
【英文名】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別名】于術、冬術、浙術、種術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莖。冬季下部葉枯黃、上部葉變脆時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曬干,再除去須根。
【制法】
土白術:取白術片,用伏龍肝細粉炒至表面掛有土色,篩去多余的土。每100kg白術片 ,用伏龍肝細粉20kg。
炒白術:將蜜炙麩皮撒入熱鍋內,待冒煙時加入白術片,炒至焦黃色、逸出焦香氣,取出,篩去蜜炙麩皮。每 100kg白術片,用蜜炙麩皮10kg。
【性狀】本品為不規(guī)則的肥厚團塊,長3 ~13cm,直徑 1.5~7cm 。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有瘤狀突起及斷續(xù)的縱皺和溝紋,并有須根痕,頂端有殘留莖基和芽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黃色的點狀油室散在;烘干者斷面角質樣,色較深或有裂隙。氣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帶黏性。
【鑒別】
(1) 本品粉末淡黃棕色。草酸鈣針晶細小,長10~32μm,不規(guī)則地聚集于薄壁細胞中,少數針晶直徑至 4μm。纖維黃色,大多成束,長梭形,直徑約至40μm,壁甚厚,木化,孔溝明顯。石細胞淡黃色,類圓形、多角形、長方形或少數紡錘形,直徑37~64μm。薄壁細胞含菊糖,表面顯放射狀紋理。導管分子短小,為網紋及具緣紋孔,直徑至48μm。
(2) 取本品粉末2g,置具塞錐形瓶中,加乙醚20ml,振搖10分鐘,濾過。取濾液10ml揮干,加10%香草醛硫酸溶液,顯紫色;另取濾液 1滴,點于濾紙上,揮干,噴灑1%香草醛硫酸溶液,顯桃紅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正已烷 2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術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新制備的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 60~90℃) -醋酸乙酯(5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并應顯有一桃紅色主斑點(蒼術酮)。
【性味歸經】苦、甘,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土白術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
【應用】1、用于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所致的飲食減少,脘腹虛脹,倦怠乏力等。常與黨參、茯苓等同用。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腹瀉,則與黨參、干姜配伍,如理中湯。
2、用于痰飲和水腫。痰飲停滯,常與桂枝、茯苓配伍;水濕腫滿,常與茯苓、澤瀉配伍。
3、用于表虛自汗。可與黃芪、浮小麥同用。
此外,還可用于胎熱而胎動不安者,常與黃芩同用。
[用量、使用注意、禁忌]
3—12克。
經研究:
有促進腸胃分泌的作用。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且能促進電解質特別是納的排出。有降低血糖、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元減少的作用。能促進體重增加及肌力增強。
【用法用量】 6 ~12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白術
(一)概述
別名于術、冬術、浙術。
為菊科植物白術(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以根莖入藥。燥濕健脾,脾虛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瀉、水腫、自汗,安胎。主產于浙江新昌、天臺、東陽、于潛,湖南平江、寧呈,江西修水,湖北通城、利川,河北、山東等省也可以引種栽培。陜西普遍有栽種,連黃土高原都引種成功。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狀莖肥厚,略呈拳狀。莖直立,上部分枝。葉互生,葉片3,深裂或上部莖的葉片不分裂,裂片橢圓形。邊緣有刺。頭狀花序頂牛,總苞鐘狀,花冠紫紅色,瘦果橢圓形,稍扁?;ㄆ?~9月,果期8~10。
(三)生長特性
喜涼爽氣候,怕高溫高濕。據杭州藥材試驗場觀察白術在氣溫30℃以下時,植株生點速度隨氣溫升高而加快,如氣溫升至30℃以上時生長受到抑制,而地下部的生長以26-28℃為最適宜。白術較能耐寒,在北京能安全越冬。白術對土壤水分要求不嚴格,但在苗期適當澆水。如此時干旱,幼苗生長遲緩,但高溫高溫季節(jié),應注意排水,否則容易發(fā)生病害。生長后期,根狀莖迅速膨大,這時需保持土壤濕潤,如土壤干燥對根狀莖膨大有影響。白術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酸性的黏壤土、微堿性的沙質壤土都能生長,以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好,而不宜在低洼地、鹽堿地種植。育苗地最好選用坡度小于15~20度的陰坡生荒地或撂荒地,以較瘠薄的地為好,過肥的地白術苗枝葉過于柔嫩,抗病力減弱。
白術不能連作,種過之地須隔5~10年才能再種,其前作以禾本科為佳,因禾本科作物無白絹病感染(小麥、玉米、谷子)。不能與花生、元參、白菜、煙草、油菜、附子、地黃、番茄、蘿卜、白芍、地黃等作物輪作。
(四)栽培技術
1.育苗
(1)整理苗床
白術在播種前一個月翻土,覆蓋30厘米厚的雜草,燒土消毒,防止病蟲害發(fā)生,燒完立后將草灰翻入土內。如不經燒土,可在頭年冬天進行翻上,使土壤經過冰凍充分風化。土地經過處理后,做成100-130厘米寬,高約對厘米的畦,畦面呈弧形,中間高,四周低,每公頃施用人糞尿150~225擔作為基肥。
(2)播種
播種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干旱地區(qū)宜先在溫水中浸泡種子24小時,撈起與沙土混合播入田間,如果有灌水條件的地方,可不浸種。播法分撒播和條播兩種。撒播每公頃150~112.5千克種子,每公頃種子可栽術300~450千克,一般術栽每0.5千克約有140-150個。條播每公頃60~75千克,行距16厘米,播幅6~10厘米開淺溝。深約3~5厘米,溝底要平,使出苗一致。覆土可熏上覆蓋3厘米,1公頃育苗田可供150公頃地,在出苗前土壤應保持足夠溫度,或上面蓋蒿草或廄肥,避免土壤板結(北京一般澆2~3次水出苗)。后一種方法常用,容易管理。
(3)苗期管理
幼苗出土后,間去密生苗和病弱苗,及時鋤草,苗高3~6厘米時淺鋤,鋤草的目的在于可使在天氣干旱時澆水或在行間插枝條或覆蓋草以達到遮蔭的目的。苗高5~6厘米時,可按株距6~10厘米定苗,看苗的情況,苗期追肥1~2次,每公頃施人糞尿2250千克加水3倍,以稀糞或尿素為好。
用量不宜過多,7月下旬至9月下旬此時是根形成期,所以多追肥。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霜降后立冬前)術苗葉色變黃時,開始挖取種栽,選擇晴天去除莖葉和須根,在離頂端1厘米處剪去枝葉,切勿傷主芽和根狀莖表皮,陰干2-3天待表皮發(fā)白水分子后進行貯存。
(4)種栽貯存方法
選擇干燥蔭涼地方,避免日光直曬,用磚砌成方框,先鋪3~5厘米厚的沙,再鋪一層9~12厘米厚的種栽,再放一層沙,堆至30厘米高,堆放的中央插幾束稻草以利通風。上面蓋層沙或土,開始不宜太厚,防止發(fā)熱燒爛。冬子嚴寒時,再蓋層稻草,沙土要干濕適中,沙太干會吸收術栽水分,沙太濕會使術栽早期發(fā)芽。術栽貯存期間,每隔15~30天檢查一次,發(fā)現病栽應及時排出,以免引起腐爛。如果術栽萌動,要進行翻動,以防芽的增長。小量貯藏裝入缸罐,缸口覆沙或用青松葉遮蓋,青松葉干燥后宜隨時更換,并應經常檢查,發(fā)現腐爛立即剝除。挖坑貯藏:選背陰處挖100厘米深的坑,長度視種栽多少而定,把栽放坑內15厘米厚,覆土5厘米,氣溫下降加厚,最冷蓋30~50厘米,10-20天檢查一次。另一種是露天貯存,即術裁不刨出來,留在地里越冬。
(5)選擇術栽
收獲后與下種前均可進行,但以收獲后一面整理術栽,一面按品質好壞分大中小,有病都除掉。選擇標準:形狀整齊、無病蟲害、芽飽滿、根莖上部細長、下部圓形,而且大如青蛙形,且密生柔軟細根,主根細短或沒有主根,以在高山生地種的品質為優(yōu)良。凡術栽畸形,頂部為木質化的莖稈,細根粗硬稀少,主根粗長和在低山熟地種的,則品質低劣,種植后生長不良,容易感染病害,不宜選擇。
2.整地下種
12月下旬至第二年3月下旬(冬至至次年春分)均可下種。一般可根據土壤、氣候條件而提早或推遲。早下種的多先長根,后發(fā)芽,根系長得深,發(fā)育健壯,抗旱及吸肥力均強。土層淺薄的地區(qū)保溫差,可推遲在2、3月間下種。下種約以5~6厘米深度,淺播易滋生側芽,術形不美,寒冷地方易受凍害,深植過度,則抽芽困難,術形細長,降低品質。
栽種方法可分為條栽、穴栽兩種。前者畦寬200厘米,后者畦寬130厘米,行株距26厘米*13厘米,20厘米*13厘米等,下種密度每公頃15000~180000株,種栽量每公頃750千克左右。
3.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淺松土,原則上做到田間無雜草,苗未出士前淺松土,苗高3~6厘米時除草,土不板結,雨后露水未干時不能除草,否則容易感染鐵葉病。7月下旬至9月下旬正是長根的時候,拔草一月1~2次。
(2)追肥
施足基肥以腐熟廄肥或堆肥等為主?;拭抗曈萌思S尿11250千克,過磷酸鈣375~525千克。5月上旬,苗基本出齊,施稀薄人糞尿一次,每公頃7500千克。結果期前后是白術整個生育期吸肥力最強,生長發(fā)育最快,地下根狀莖膨大最迅速的時候,一般在盛花期每公頃施人糞尿15000千克,過磷酸鈣450千克。
方法:在株距間開小穴施后覆土,在早晨露水于后進行。
(3)灌溉排水
白術忌高溫多濕,須注意做好排水工作。如排水不暢,將有礙術株生長,易得病害。田間積水易死苗,要注意挖溝、理溝、雨后及時排水。8月下旬根狀莖膨大明顯,需要一定水分,如久旱需適當澆水,保持田間濕潤,否則影響產量。
(4)特殊管理
①摘除花蕾
為了促使養(yǎng)分集中供應根狀莖促其增長,除留種株每株5~6個花蕾外,其余都要適時搞蕾,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即在20~25天內分2~3次摘完。摘花在小花散開、花苞外面包著鱗片略呈黃色時進行,不宜過早或過遲,摘蕾過早,術株幼嫩,會生長不良,過遲則消耗養(yǎng)分過多。以花蕾莖稈較脆,容易摘落為標準。一手捏住莖稈,一手摘花,須盡量保留小葉,防止搖動植株根部,亦可用剪刀剪除。搞蕾在晴天,早晨露水平后進行,免去雨水浸入傷口,引起病害或腐爛。
②蓋草防旱
白術種植于山地,因山地土壤結構較差,保水力弱,灌溉不便,在谷雨后和大暑前,術地可蓋鮮草一層,防止土壤水分過分蒸發(fā),在平原地區(qū),辦進行蓋草工作,另外,可用地膜法,即防旱又防雜草生長和病害發(fā)生。
(5)選留良種
在白術摘除花蕾前,選擇術株高大,上部分枝較多,健壯整齊,無病蟲害的術株為留種用,每株花蕾早而大的花蕾作種,剪去結蕾遲而小的花蕾,促使種產飽滿。立冬后,待術株下部葉枯老時,連莖割回,掛于陽光充足的地方,10-15天后脫粒,去掉有病蟲害瘦弱的種子,裝在布袋或紙袋內貯存于陰涼通風處。如果留種數較多,不便將莖稈割回,可只將果實搞回放于通風陰涼處,干后將種子打出貯存,備播種用。
4.病蟲害及其防治
(1)白絹病
又稱“白糖爛”。在4~6月或8-9月日高溫多雨季節(jié),尤以土質黏重,排水不良的術地多見,初期在術周圍的表土上,發(fā)現白色絹絲狀的白毛(半知菌的菌絲)由術株周圍附近逐漸擴大,布滿土面與土隙間;并在術株離土面0.6~1厘米處,在株稈的周圍及土層下16~20厘米深處,沿著主根或細報附著小米、大米顆粒(菌核)由小變大,呈乳白色,后逐漸變?yōu)榈S最后呈褐色,發(fā)病嚴重時,白術根腐爛,術株周圍泥土變成黑色,氣味腐臭,蔓延很快。
防治方法:①和禾本科作物輪作。②選無病害種栽,并用50%退菌特1000倍溶液浸種后下種。③栽種前每公頃用15千克五氯硝基苯處理土壤。④及時挖出病株,并用石灰消毒病穴。③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澆灌病區(qū)。
(2)立枯病
又叫爛莖瘟。苗期病害,早春因陰雨或土壤板結,發(fā)病重,受害苗基部呈褐色干縮凹陷,使幼苗折倒死亡。
防治方法:①土壤消毒,種植前每公頃用五氯硝基苯處理土壤。②發(fā)病期用五氯硝基苯200倍液澆灌病區(qū)。
(3)鐵葉病
發(fā)生在葉上,葉呈鐵黑色,后期病班中央呈灰白色,上生小黑點。
防治方法:①清理田間衛(wèi)生,燒毀殘株病葉。②發(fā)病初期噴1:1:10O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7~10天1次,連續(xù)3~4次。
(4)銹病
又叫黃斑病,葉上長病斑,梭形或近圓形,褐色,有黃綠色暈圈。葉背病斑處生黃色顆粒狀物,破裂后期出黃色粉末。
防治方法:①打掃田間衛(wèi)生,燒毀殘株病葉。②發(fā)病初期噴97%敵銹鋼300倍液,或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7~10天1次,連續(xù)2~3次。
(5)根腐病
又叫干腐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種半知菌,傷害根壯莖,使根壯莖干腐,維管束系統(tǒng)呈褐病變。
防治方法:①和禾本科輪作。②選用無病健壯的栽于作種,并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3~5分鐘,晾干后下種。③發(fā)病期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澆灌病區(qū)。
(6)菟絲子
又叫金絲藤,是一種寄生性種子植物,發(fā)生的原因是白術種子里面混來的。7~8月份發(fā)病嚴重。
防治方法:①水旱輪作。②選掉混進術種子里邊的菟絲種籽。③發(fā)現后早期除掉。④施用魯保一號防治,土制粉劑每公頃22.5~37.5千克噴粉,或噴灑菌液,土制品每公頃11.25~15千克或工業(yè)品每公頃3.75~6千克加水1500千克噴霧。
蟲害方面主要有地老虎、蠐螬、術蚜,其中以地老虎、蠐螬危害最嚴重。
(1)地老虎
白術苗出土后至5月,地老虎危害最強烈,一般人工捕殺為主。術苗期,每日或隔日巡視術地,如發(fā)現新鮮苗子和術葉被咬斷過,在受害術株上面上有小孔,可挖開小孔,依隧道尋覓地老虎的躲藏處,進行捕殺。至6月后術株稍老,地老虎危害逐漸減輕。
(2)術蚜
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春分至芒種)危害最嚴重。
防治方法:用魚藤精1份加水400份,于充分攪均后,在清晨露水平后噴射,效果良好。
(3)蠐螬
從立夏至霜降期間,白術收獲前,均有危害,在小暑至霜降前危害最強烈。
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殺。在9~10月間早翻土,此時,蠐螬還未入土深處越冬,在翻上時應進行深翻細捉。②用桐油、硫酸銅(俗稱膽礬)防治。在摘除花蕾后,結合第三次施肥時,每擔糞水加桐油200~300克施下防治。
(4)白蟻
自大暑后,術株主稈較老,白蟻食白術塊根上部接近表土中的莖稈,受害白術株枯黃,以致枯死。
防治方法:在大暑后將嫩松枝截成33厘米左右的松枝段,埋于術地的行間,誘集白蟻蛀食。每隔10余日捕殺一次,可以避免受害。
(5)術籽蟲
屬鱗翅目螟蛾科,危害白術種籽。
防治方法:①冬季深翻地,消滅越冬蟲源。②水旱輪作。③白術初花期,成蟲產卵前噴50%敵敵畏800倍液,7~10天1次,連續(xù)3~4次。④選育抗蟲品種,選闊葉矮稈型白術,能抗此蟲。
(五)采收加工
采收期在定植當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霜降至冬至),莖稈由綠色轉枯黃,上部葉已硬化,葉片容易折斷時采收。過早采收術株還未成熟,塊根鮮嫩,拆下率不高,過遲新芽萌發(fā),塊根養(yǎng)分被消耗。要防止凍傷,選擇晴天,土質干燥時挖出。曬干或烘干,曬干15~20天。日曬過程中經常翻動的白術稱為生曬術,烘干的白術稱為烘術。烘干時,烘烤火力不宜過強,溫度以不燙手為宜,經過火烘4~6小時,上下翻轉一遍,細根脫落,再烘至8成干時,取出堆積5~6天,使內部水分外滲,表皮轉軟,再行烘干即可。以個大、體重、無空心、斷面白色的白術為質量好,一般每公頃可收2250~3000千克。
炮制:炒白術,將白術片微炒至淺黃色,取出晾涼。
焦白術,將白術放鍋內炒至焦黃色,取出晾涼。
藥用植物良種繁育的主要任務是:一方面加速繁殖新的優(yōu)良品種,以便更換原來在生產上應用的老品種;另一方面保持新品種的優(yōu)良性狀,防止混雜和退化。
一、品種混雜退化的表現
品種混雜退化是影響生產的嚴重問題,不可忽視。根據在地黃上的觀察,一株地黃劣種,一年能繁殖出十幾株甚至幾十株,第二年可發(fā)展到幾百株,到第三年就可發(fā)展到數千株。在同一塊地里,良種單株產量200—250g,而劣種僅36—56g,品種混雜退化后良種比例下降,劣種比例上升。例如河南地黃引種北京,初期良種占89%,劣種僅占11%,不進行去雜去劣,經過3年以后,良種僅占5.76%,劣種卻上升到94.24%,畝產由1972kg下降到461.4kg。采取去雜去劣措施的比不采取該措施的增產3倍以上(表8—4)。又如我國廣西特產羅漢果的混雜退化嚴重,傳統(tǒng)的優(yōu)良品種長灘果和拉江果在生產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據調查,優(yōu)良品種的產量僅占總產量的25%,而長灘果還不到5%,特別是純正的長灘果的雄株和冬瓜果品種已經很難找到,這些瀕危品種如果不注意保存、提純復壯、繁育發(fā)展,將有絕種的危險。
表8—4 去雜去劣對地黃產量的影響
此外,如玄參、白術等重要藥用植物也有類似的退化現象。
二、良種混雜退化的原因
(一)機械混雜
良種中混進了異品種或異種植物的種子或栽子叫機械混雜。機械混雜是在播種、收獲、曬干、貯藏過程中操作不嚴造成的,是目前種子混雜的主要原因,應高度重視。
(二)生物學混雜
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和其它品種及類型發(fā)生天然雜交而引起的混雜叫生物學混雜。優(yōu)良品種中有個別植株和其它品種雜交后,后代必然發(fā)生分離,使本來整齊一致的優(yōu)良品種中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個體,破壞了優(yōu)良品種的整齊性和豐產性。此外,有些需要進行人工授粉的藥用植物,如果對所授花粉選擇不當也會引起混雜退化。例如在給羅漢果進行人工授粉時,如果不注意選擇優(yōu)株花粉就會使所結果實的形態(tài)和品質變劣。
(三)品種本身的性狀分離
品種的“純”只是相對的,任何一個新品種不可能做到所有性狀都絕對穩(wěn)定,而是或多或少都帶有一定的雜合性,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產生性狀分離,從而造成品種的混雜退化。
(四)良種本身的自然突變
按照遺傳學的觀點,性狀是由遺傳物質即基因控制的,在自然界,基因突變是經常發(fā)生的,基因改變必然引起相應的性狀的改變,而且這種改變了的性狀是會遺傳給后代的。改變了的性狀與原來不同,也就是混雜了。
(五)不科學的無性繁殖
例如羅漢果傳統(tǒng)的繁殖方法是利用垂于棚下的徒長性匍匐莖(群眾稱為“懶藤”)壓蔓繁殖。但是,一般情況是生長發(fā)育良好、開花結果多的母株“懶藤”較少,還未開花結果的幼苗和徒長不結果的母株才生長較多“懶藤”。因此,這種繁殖方法不是繁殖良種,相反是廣泛繁殖了劣種。又如地黃用塊莖繁殖,有人為了節(jié)約用種量,往往將膨大好的塊莖作商品,而將膨大不好的細長地下莖留種,這種不科學的留種方法也會導致種性退化。
三、防止品種退化的方法
一個優(yōu)良品種應經常去雜保純,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等混雜退化嚴重后再來提純復壯就事倍功半了。在防雜保純的技術上主要抓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去雜去劣
在收獲和貯藏過程中除了避免上述原因的機械混雜外,在藥苗生長季節(jié),首先應根據品種的特征特性,把與良種不同的雜株拔除,保留純的植株。其次,如果種過一個品種的地塊,第二年再種另一品種,頭一年收挖不盡的品種有可能混雜,因此要注意輪作。
(二)隔離繁殖
自花授粉的藥用植物異交率不高,一般不用隔離,異花授粉和常異花授粉的藥用植物,為防止異交,要采取措施隔離繁殖。隔離的方法有空間隔離(品種或類型相隔一定距離種植);時間隔離(使不同品種或類型花期不遇);天然屏障(房屋、樹木、高稈作物等)或人工屏障(用塑料薄膜、網罩等)隔離。少數珍貴藥用植物也可用人工套袋方法隔離。但是簡便而經濟的方法還是空間隔離,因為藥用植物采種面積一般都不很大,種類也不會太多,有條件將其分開種植。根據作者對延胡索授粉習性的觀察,延胡索為異花授粉植物,品種內自交基本不結實,但與它種元胡相鄰種植時,結實率可達61.3%,相距50m左右時,結實率降為21.5%,相距500m,結實率僅1.4%,在溫室內由于沒有昆蟲授粉,完全不結實。以上說明空間隔離是防止混雜退化的重要手段。
(三)加強選擇
人工選擇不僅可以除去雜株,保證品種純度,并且有鞏固和提高優(yōu)良性狀的作用。選擇的方法和標準要根據不同的藥用植物而定。例如浙江貝母,由于繁殖系數低,為保證種子質量,生產上將商品地和種子地分開。對種子地的栽子有較高的要求,一般是選鱗莖 中等大小、無病蟲害、鱗片抱合較緊的二號貝作種栽。因為種子地的種栽過大,不但成本高,而且由于增加了種子地用種量而相應地減少了商品地用種量,從而影響了當年商品產量。種栽過小則不能保證種子地貝母的質量,會嚴重影響以后貝母種子和商品的產量和品質。又如元胡的塊莖分“母元胡”和“子元胡”兩種,“母元胡”是由栽子塊莖內部形成,由于組織相應較老化,生活力較“子元胡”低。用其作種栽,地下莖纖細,所結塊莖小,產量低。“子元胡”則由地下莖節(jié)膨大而來,塊莖扁圓光滑,生活力強。因此宜選擇“子元胡”作種。羅漢果優(yōu)株與劣株的單株結果數可相差十多倍,應選優(yōu)良母株而不用劣株來進行繁殖。
選擇的方法歸納起來有三大類:(1)單株選擇;(2)混合選擇;(3)改良混合選擇。由此看出培育新品種和良種繁育都用選擇法,那末兩者之間有何區(qū)別呢?區(qū)別主要在于選擇的目標不同,因此,所得結果也就不同。培育新品種是在原品種或人工誘變的材料中選擇優(yōu)良的變異單株,培育出來的新品種與原品種是不相同的,是優(yōu)于原品種的,只有超過原有品種,才達到了培育新品種的目的。而提純復壯(良種繁育)是選擇具有原品種典型性狀的單株,提純復壯以后的品種,只要保留了原品種的優(yōu)良性,就達到了目的。例如地黃新品種A和6272,其畝產量曾分別達到1916和2388kg,由于這兩個新培育出來的品種都存在優(yōu)劣兩種類型的個體,因此退化很快。后來把6272品種中的優(yōu)良類型選出來單獨繁殖,恢復了6272品種原來的種性,使畝產達到1950kg,而沒有進行選擇復壯的A品種畝產僅413kg,完全退化而被淘汰。
(四)改變繁殖方法
有的藥用植物長期無性繁殖容易引起生活力衰退,采用有性繁殖則可使生活力得到提高。天麻就是一個實例。天麻的人工栽培,開始是用無性繁殖的,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fā)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生產中發(fā)現,長期無性繁殖的種栽有退化現象,經過努力,終于發(fā)明了天麻的有性繁殖方法——樹葉菌床法,既解決了天麻無性繁殖種栽的退化問題,又解決了天麻種源缺乏的問題。
(五)其它方法
1.異地換種
本地品種退化嚴重,可從外地調進種子以提高生活力和適應性。如美國栽培西洋參,為了提高產量和質量,常常從加拿大購進種子以替換自產種子。我國平原栽培川芎常常在山區(qū)培育“芎苓子”,實際上也是異地換種的一種方式。
2.采用倒栽方法生產繁殖材料
如地黃用塊莖繁殖,如果用春栽地黃秋天收獲的塊莖作栽子,由于塊莖大,不但用種量大、成本高,而且生長不好,產量不高。若在7月份將未長大的地黃塊莖刨出栽植(俗稱倒栽)到回苗時,其塊莖不但數量多,而且大小勻稱,相對處于年幼和生活力較強的階段,用這種塊莖作種栽,不但成本低,而且生長好產量高,可防止退化。
3.利用莖尖培養(yǎng)方法獲得無病毒植株
例如地黃農家品種金狀元,經過莖尖培養(yǎng)所得無病毒苗與原品種相比,病害輕,產量高,可使因感染病毒而退化的品種復壯。
此外,根據每種藥用植物所要求的環(huán)境條件,選擇適宜地區(qū)種植,注意栽培技術,加強肥水管理,防治病蟲害等都是防止品種退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54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藥效不佳的十個原因
下一篇: 桔梗根結線蟲病的發(fā)生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