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為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以根莖人藥。有瀉實熱、下積滯、化瘀、解毒功效。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疽、急性闌尾炎、不完全性腸梗阻等癥。性味苦、寒。1
形態(tài)與習性
掌葉大黃根粗壯,肉質肥厚,木質化。莖直立,高2m。圓錐花序,花期6-7月,果期7—8個月。種子容易萌發(fā),在5—15℃時發(fā)芽率85%以上。種子壽命1-2年。喜冷涼氣候,忌高溫,忌連作,須隔4—5年再種。宜與豆科、禾本科作物輪作。在土層深厚、富含腐植質的砂壤里生長良好,黑泥土次之。2整地與施肥
選好地塊,667m2撒施腐熟的雞羊糞l000kg,樓勻,深翻30
cm。隨深翻撤施磷酸二銨30Kg,硫酸鉀復合肥60kg,整平、耙
細、備用。
3
繁殖
3.1
種子繁殖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
3.1.1
直接:南方宜在8月中下旬,用當年收的新種子;北方宜
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在墑情適宜時,按行株距50cm x
25cm開穴點播,穴深3-4cm,每穴放3—5粒種子。覆細土3
cm厚,稍鎮(zhèn)壓,保持土表濕潤,約10-15d出全苗。苗高5—6
cln時定苗、每穴留壯苗l株。
3.1.2
育苗移栽在4月上中旬,做1.2m寬平哇。橫向在哇內
按行距12cm開溝溝深3-4cm。以每隔1—2cm有]粒種子的距離,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細砂土2cm厚,上蓋草苫或農膜,出苗后揭掉覆蓋物。加強苗期管理,到翌春4月下旬按50x25cm的行株距移栽大田。栽時把側根剪去,每穴栽l株。
3.2
子芽繁殖收獲時,將母株根莖上萌生健壯較大的子芽摘下栽種。過小的子芽栽于苗床里,生長1年后移栽大田。栽時稍晾,或在傷口處涂上草木灰。
4
田間管理
4.1
中耕除草當年小苗要勤松土除草,松土宜淺,把草除下即可。連鋤2遍,以后有了草就除。第2、第3年在5月上旬、7月中旬各松土除草1次,保持土表疏松、無雜草。4.2
追肥與澆水大黃耐肥力強,除施足底肥外,還應多追肥。苗期,667m2用0.5%尿素液120kg噴灑小苗,隔10-15d1次,連噴3次。第2年、第3年的4月、6月,分別埋施磷酸二銨25kg硫酸鉀復合肥50kg施肥后連續(xù)澆兩遍水,有旱情時適時澆水。4.3
打苔大黃生長3年開始抽苔開花,除留種子田外,在晴天把花苔全部割掉,使營養(yǎng)集中于根部生長膨大。4.4
培土防凍大黃根部在生長的同時也在逐漸膨大,以至根莖裸露土面。故在每次中耕除草時均應培土于根部,逐漸形成小土堆狀,厚約5—10cm,用以防凍。5
防治病蟲害5.1
大黃銹病危害幼苗及成株葉片,葉片出現鮮黃色斑點,使葉片枯萎。防治方法:發(fā)病初期噴15%粉銹寧600倍液。5.2
根腐病危害幼苗及根莖,呈濕潤狀大小不等的病斑,局部病斑變黑腐爛,直至死亡。防治方法:選無病株小苗移栽;移栽時用種衣劑浸小苗根莖lmin后再移栽。實行3年以上輪作。5.3
輪紋病葉部病斑周圍紫紅色,中間黃白色,具有同心輪紋狀。嚴重時病斑連成片,葉片枯萎凋落。防治方法:發(fā)病初期噴5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增施磷鉀肥,增強抗病力。5.4
黑粉病危害葉片,出現紅色隆起狀斑,有的呈鮮紅色濃泡狀,俗稱紅皰,最后葉片穿孔、枯萎。防治方法:在生地栽培;增施磷鉀肥;發(fā)病期噴40%百菌清600倍液。5.5
菜蚜吸食葉部的汁液,葉片變淡黃色,生長受阻。防治方法:噴40%樂果或抗蚜威l000倍液。5.6
金龜子夏季危害葉片,嚴重時只留葉脈。防治方法:燈火誘殺成蟲;人工捕殺;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6
采收與加工
大黃在開花結果后收獲,時含的有效成分蒽醌衍生物及大黃酸最高,質量好。也可在9-10月地上莖枯萎時收獲。過晚根莖易腐爛,長出側芽,簇生于根莖周圍,影響產量和質量。收獲時,將生長3—4年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與支根,刮去粗皮,去掉頂芽,趁鮮切成1cm厚的薄片,曬干或烘干供藥用。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者。
【應用】
1. 用于大便燥結,積滯瀉痢,以及熱結便秘、壯熱苔黃等。與芒硝、厚樸、枳實等配伍。
2. 用于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配黃連、黃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 用于產后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行瘀的藥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同用。此外,大黃又可清化濕熱而用于黃疸,臨床多與茵陳、梔子等藥配伍應用;如將本品研末,還可作為燙傷及熱毒瘡瘍的外敷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30g,用于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
【注意事項】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婦女懷孕、月經期、哺乳期應忌用。
品種考證
大黃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秴瞧毡静荨吩疲骸吧窨け辈炕螂]西(今四川北部、甘肅西部?!薄睹t(yī)別錄》亦謂:“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甘肅)。”可見自古大黃就以甘肅、四川北部為主要產地?!侗静輬D經》曰:“大黃,正月內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傍生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彼銮嗳~似蓖麻、根如芋、開黃花的特征,與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1.相符,而開青紅似蕎麥花的特點與掌葉大黃R. 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黃R.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一致。《本草圖經》所附大黃附圖,基生葉具長柄,葉寬卵圓形,具淺或深裂,根莖粗大,具殘存托葉鞘,與大黃屬掌葉組植物特征吻合。綜合上述大黃的產地、形態(tài)、附圖,可以認為古今所用大黃是一致的。
化學研究
大黃含有蒽類衍生物、苷類化合物、鞣質類、有機酸類、揮發(fā)油類等。
1. 蒽類衍生物分為:⑴ 游離蒽醌衍生物,如蘆薈大黃素(aloe emodin)、土大黃素(chrysaron)、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素(emodin)、異大黃素(isoernodin)、蟲漆酸D(laccaic acid D)、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酸(rhein);⑵ 結合蒽醌化合物,有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大黃酚的單和雙葡萄糖甙;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的單糖甙;蒽酚和蒽酮化合物:大黃二蒽酮(rheidin)、掌葉二蒽酮(palmidin)以及與糖結合的甙如番瀉甙(sennoside)A、B、C、D、E、F等。
2. 苷類化合物:土大黃甙(rhaponticin)、3,5,4’-三羥基芪烯一4’-O-β-D-(6’-O-沒食子酰)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stilbene-4’-O-β-D-(6’-O-gallayl)-glucoside)、3,5,4’-三羥基茋烯-4’-O-β-D-吡喃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 stilbene-4’-O-β-D-glucopyranoside)。
3. 萘衍生物:torachrysone-8-O-β-D-glucopy ranoside,torachrysone-8-(6′-oxaly)-glucoside及決明松(torachryson)。
4. 鞣質類:沒食子酰葡萄糖、d-兒茶素、沒食子酸、大黃四聚素(tetrann)等。大黃四聚苯經水解,得沒食子酸、肉桂酸及大黃明(rheosmin)。此外合有樹脂。
尚含有有機酸:蘋果酸、琥珀酸、草酸、乳酸、桂皮酸、異丁烯二酸、檸檬酸、延胡紊酸等。
大黃中還含有揮發(fā)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
藥理研究
對消化系統(tǒng)的影響
(1)瀉下作用:
作用表現:一般在服藥后6~10小時排出稀便。
瀉下有效成分:認為主要是番瀉甙類。
瀉下作用機理:番瀉甙在腸道細菌酶的作用下分解產生大黃酸蒽酮,大黃酸蒽酮可刺激大腸粘膜,使腸蠕動增加而瀉下。另外還可抑制腸細胞膜上Na+、K+—ATP酶,阻礙Na+轉運,使腸內滲透壓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進腸蠕動而瀉下。
(2)利膽、保肝
(3)促進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4)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對血液系統(tǒng)的影響
(1)止血作用:
特點:作用確切、見效快。
止血有效成分:α-兒茶素、沒食子酸。
止血作用機理:促進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數和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使受傷局部的血管收縮
(2)降血脂:
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及過氧化脂質。
抗感染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抗菌譜:
敏感的細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淋病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
敏感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孤兒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
其他敏感微生物有阿米巴原蟲、陰道滴蟲、血吸蟲及鉤端螺旋體等。
抗菌有效成分: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
抗菌作用機理:影響葉酸的酶系統(tǒng);抑制細菌核酸和蛋白質合成;抑制細菌生物氧化酶系統(tǒng);誘生干擾素。
(2)抗炎、解熱作用
(3)免疫調節(jié):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藥典標準
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fā)芽前采挖,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根木部發(fā)達,具放射狀紋理,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鑒別】
本品橫切面:根木栓層及皮層大多已除去。韌皮部明顯;薄壁組織發(fā)達。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胞,內含棕色物;導管非木化,常1至數個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并含多數淀粉粒。根莖髓部寬廣,其中常見黏液腔,內有紅棕色物;異型維管束散在,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部位于形成層外方,韌皮部位于形成層內方,射線呈星狀射出。粉末黃棕色。草酸鈣簇晶直徑20~160μm,有的至190μm。具緣紋孔、網紋、螺紋及環(huán)紋導管非木化。淀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或多角形,直徑3~45μm,臍點星狀;復粒由2~8分粒組成。
取本品粉末少量,進行微量升華,可見菱狀針晶或羽狀結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漬1小時,濾過,取濾液5ml,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置水浴上加熱30分鐘,立即冷卻,用乙醚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黃對照藥材0.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大黃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五個橙黃色熒光主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置氨蒸氣中熏后,日光下檢視,斑點變?yōu)榧t色。
【檢查】
土大黃苷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溫浸10分鐘,放冷,取上清液10μl,點于濾紙上,以45%乙醇展開,取出,晾干,放置10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不得顯持久的亮紫色熒光。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 105℃干燥6小時,減失重量不得過15.0%(附錄Ⅸ G)。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0.8%(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0.1%磷酸溶液(85:1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4nm。理論板數按大黃素峰計算應不低于15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大黃素、大黃酚對照品各5mg,分別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分別精密量取大黃素溶液1ml、大黃酚溶液2ml,分別置25m 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大黃素每1ml中含4μg、大黃酚每1ml中含8μg)。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 第二法)],精密稱定,置50ml錐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5ml,置50ml圓底燒瓶中,揮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聲處理5分鐘,再加氯仿10ml,加熱回流1小時,冷卻,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滌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層,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約8ml,合并氯仿液,以無水硫酸鈉脫水,氯仿液移至100ml錐形瓶中,揮去氯仿,殘渣精密加甲醇10ml,稱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熱溶解殘渣,放冷后,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大黃素(C15H10O5)和大黃酚(C15H10O4)的總量不得少于0.05%。
【炮制】
大黃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晾干。
酒大黃 取凈大黃片,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干。
熟大黃 取凈大黃塊,照酒燉或酒蒸法(附錄Ⅱ D)燉或蒸至內外均呈黑色。
大黃炭 取凈大黃片,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色。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與主治】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癥。
【用法與用量】
3~30g,用于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
孕婦慎用。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制劑】
大黃流浸膏
~~~~~~~~~~~~~~~~~~~~~~~~~~~
--2.植物
蓼科(Polygonaceae) 大黃屬(Rheum)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及根供藥用(見彩圖大黃)。栽培種主要為掌葉大黃(R.palmatum),次為唐古特大黃(R.palmatum var.tanguticum) 和藥用大黃(R.officinale)。中國用大黃于醫(yī)藥有悠久歷史,西漢初已成批運銷歐洲。為中國主要出口藥材之一。
掌葉大黃莖中空,高2米左右。 根狀莖及根部肥厚,黃褐色?;~有長柄,葉片廣卵形,掌狀半裂;莖生葉互生,具膜質鞘狀托葉。圓錐花序,頂生,夏季開淡黃色花。瘦果有 3翅。唐古特大黃葉片深裂,裂片窄長。藥用大黃的葉片則為淺裂,裂片呈寬三角形。喜涼爽干燥氣候,耐寒。適宜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和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砂質壤土。忌連作。用種子繁殖時,育苗移栽或直播均可。春季或秋季播種,而以秋播為好。如用子芽繁殖,可于收獲根莖時切取子芽種植。用種子或子芽育成的幼苗均在次年秋季定植。栽后3~4年,在莖葉枯萎時采挖根狀莖及根,陰干或烘干即成商品。主要病蟲害有大黃輪紋病、大黃炭疽病及金花蟲等。青海、甘肅等地主產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商品稱“北大黃”。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主產藥用大黃,商品稱“南大黃”。
大黃根狀莖含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等游離蒽醌衍生物,均無致瀉作用。另含以上物質的葡萄糖苷及番瀉葉苷 A、B、C等結合狀蒽醌衍生物,均有致瀉作用。此外尚含鞣質等。大黃根狀莖及根有清熱瀉下、破積去瘀、抗菌消炎等作用。生用為峻下藥,炮制后使用為緩下藥。炒炭后又可用于止血。小劑量服用時有健胃、收斂作用。
~~~~~~~~~~~~~~~~~~~~~~~~~~~~~~~~~~~~~~~~~~~~~~~~~~~~~~~~~~~~~~~~~~~~~~~~~~~~~~~~~~~~~~~~~~~~~~~~~~~~~~~~~~
3.大黃
【內容介紹】:
大黃 (《本經》)
【異名】黃良、火參、膚如(《吳普本草》),將軍(李當之《藥錄》),錦紋大黃(《千金方》),川軍(《中藥材手冊》),峻(藏名)。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
【植物形態(tài)】①掌葉大黃,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
根粗壯。
莖直立,高2米左右,光滑無毛,中空。
根生葉大,有肉質粗壯的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厘米以上,3~7掌狀深裂,裂片全緣或有齒,或淺裂,基部略呈心形,有3~7條主脈,上面無毛或稀具小乳突,下面被白毛,多分布于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互生;葉鞘大,淡褐色,膜質。
圓錐花序大形,分枝彎曲,開展,被短毛;花小,數朵成簇,互生于枝上,幼時呈紫紅色;花梗細,長3~4毫米,中部以下具1關節(jié);花被6,2輪,內輪稍大,橢圓形,長約1.6毫米;雄蕊9,花藥稍外露;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向下彎曲,柱頭頭狀,稍凹,呈V字形。
瘦果三角形,有翅,長9~10毫米,寬7~8毫米,頂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生于山地林緣半陰濕的地方。
分布四川、甘肅、青海、西藏等地。
②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與上種相似。
莖無毛或有毛。
根生葉略呈圓形或寬心形,直徑4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
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
分布青海、甘肅、四川。
西藏等地。
③藥用大黃,又名:南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
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jié)處較密。
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先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面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
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徑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
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紅色。
花果期6~7月。
多生長于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莖或嫩苗統(tǒng)稱為大黃莖,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刮去粗皮及頂芽,風干、烘干或切片曬干。
【藥材】①北大黃為掌葉大黃及唐古特大黃的干燥根莖。
商品有兩類:一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長約6~17厘米,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狀紋理,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一端常有繩孔。
質地堅硬,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習稱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huán)狀,并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
氣特殊,味苦而微澀。
主產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
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因其整個的形有如狗頭,頂端平圓;下部漸細而鈍圓,品質亦佳,產于甘肅武威、永登等地。
二銓水大黃 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v剖成片,質地較松,內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huán)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
主產于甘肅銓水、西禮等地。
屬于銓水大黃型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清水大黃、莊浪大黃等數種,產于甘肅文縣,成縣、清水等地。
②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
為藥用大黃的干燥根莖。
多橫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馬蹄,少數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長約6~12厘米,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黃棕色或黃色,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
橫斷面黃褐色,多空隙,星點較大,排列不規(guī)則,質較疏松,富纖維性。
氣味較弱。
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于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陜西、湖北、貴州、云南、西藏等地亦產。
以上各種大黃,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fā)粘者為佳。
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又稱苦大黃。
常呈不規(guī)則圓柱形,外表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堅而輕,斷面無星點,無錦紋,有細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
氣不香,味苦而澀。
質次。
服后有腹痛感。
【炮制】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藥揀凈雜質,大小分檔,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干。
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
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放蒸籠內蒸制,或置罐內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曬干(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
亦有按上法反復蒸制2~3次者。
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噴清水,取山曬干。
《雷公炮炙論》:凡使大黃,銼蒸,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曬干。
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劈如烏膏樣,于日中曬干用之。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吳普本草》:神農、雷公:苦,有毒。
扁鵲:苦,無毒。
李氏:小寒。
③《別錄》:大寒,無毒。
④《藥性論》:味苦甘。
【歸經】入胃、大腸、肝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陽明經。
②《綱目》: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藥。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
手少陽三焦經,兼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功用主治】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
治實熱便秘,譫語發(fā)托,食積痞滿,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經閉,癥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濁,溲亦,癰瘍腫毒,疔瘡,湯火傷。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①《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②《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③《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④《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jié),泄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瘡癤癰毒。
⑤《綱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用于瀉下,不宜久煎),1~4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或醋調敷。
【宜忌】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后,均應慎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54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運用電磁場栽培天麻新技術
下一篇: 瀕危野生藥材巖黃連人工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