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麗參是日本人應用基因加強技術育出的抗癌高產(chǎn)胡蘿卜新品種,畝產(chǎn)1萬千克左右,四季皆可種,以夏種者最優(yōu),效益每季4000元左右,加工果脯或速凍保鮮,效益成倍增加。生育期90-100天,各產(chǎn)區(qū)可種。
⑴適種地塊:沙土或雙合土地塊。⑵合理施肥:多施農(nóng)家肥,每畝0.6萬千克以上,硫酸鉀15千克,鉬、硒等微肥酌情適量施加。
⑶精心整地:耕深20厘米以上,耙碎,耥平、耖細,以利播種。
⑷細心播種:以行距20厘米,耠溝深2厘米播種,覆土1厘米,遇旱要淋水,不宜漫灌,以利出苗。注意播種不要過密,以省工。
⑸防治雜草:大田種植,提倡用胡蘿卜專用除草劑如雙甲胺草磷等,省工高效,比人工拔薅省事得多,不可用常規(guī)除草劑。
⑹及時定苗:待苗高3-5厘米時,按株距5-10厘米及時定苗,以免爭光耗養(yǎng),殃及產(chǎn)量,影響效益。
⑺小心澇害:田間水多,造成分杈,影響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不好銷售,所以,大雨后應及時挑水、松土,確保豐產(chǎn)高效。
整地與施肥
選地勢高,排水好的田塊,深耕細作。結(jié)合整地,施足基肥:每畝施土雜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鉀肥50公斤,然后作畦,等待播種。
播種
茜草用種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封凍之前。
種子繁殖:播前先在整好的畦面上開成淺溝,再將種子均勻地撒入溝內(nèi),覆土,澆水,保墑,以利出苗。行距為30厘米。每畝播種量3公斤。茜草出苗后,應加強田間管理,生長一年后即可移栽。移栽時,將茜草苗按行株距50×3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澆水保墑,以利成活。
扦插繁殖:選生長健壯,發(fā)育充實,無病蟲害的莖蔓,每2—3節(jié)剪成插條。按行株距10×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上露1節(jié)。澆水、保墑、遮蔭,以利成活。培育1年即可移栽。
田間管理
茜草齊苗后,注意中耕除草。干旱天氣及時澆水,陰雨天氣注意排水。苗高30厘米時,于株旁插立支柱,供其攀援?;ɡ佻F(xiàn)后,除留種株植外應摘除花蕾,以減少養(yǎng)分消耗。
收獲與加工
茜草一般于移栽后2—3年的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后采挖。先將地上莖藤割去,再刨出地下根,去凈泥土,曬干即可入要出售。畝產(chǎn)量150公斤。
【丹參高產(chǎn)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根據(jù)丹參的生活習性,應選擇光照充足、排水良好、澆水方便、地下水位不高的地塊,土壤要求土層深厚,質(zhì)地疏松,pH值6~8的沙質(zhì)壤土。土質(zhì)粘重、低洼積水、有物遮光的地塊不宜種植。丹參為深根多年生植物,種前需施足以磷肥為主的遲效長效廄肥、餅肥或化肥作基肥。一般畝施腐熟的農(nóng)家肥5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或磷酸二銨20公斤,深翻30~40厘米,一定要打破犁底層,以利根系生長發(fā)育。耙細整平,北方作寬1.5~2米的平畦,南方作高15~20厘米的高畦。地塊周圍挖排水溝,使其旱能澆、澇能排。
二、選用優(yōu)種
同等栽培條件下,不同品種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差異很大。選用良種是效益高、見效快農(nóng)業(yè)措施。丹參61-2-22四倍體新品系不僅田間農(nóng)藝性好,生長勢旺,而且根部藥材的丹參酮含量也大大高于原植物和其他的四倍體株系,產(chǎn)量高的同時,化學成分含量也高,達到了理想的要求,應在生產(chǎn)上大力推廣。
三、移栽
春播后,幼苗培育75天左右即可移栽??纱涸砸嗫汕镌?。春栽于5月中旬,秋栽于10月下旬進行。宜早不宜遲,早移栽,早生根,翌年早返青。栽種時,在畦面上按行距33×23厘米挖穴,穴深視根長而定,穴底施入適量糞肥作基肥,與穴土拌均勻后,每穴栽入種子繁殖的幼苗1~2株,栽植深度以種苗原自然生長深度為準,微露心芽即可。栽后澆透定根水。扦插苗每穴栽1株,按同樣方法和栽植密度栽入穴內(nèi)。
四、繁殖方式
以分根、蘆頭繁殖為主,亦可種子播種和扦插繁殖。
(一)分根繁殖秋季收獲時,選擇直徑0.7~1厘米粗、顏色紫紅、無病蟲害、發(fā)育充實的當年生丹參根作種根,濕沙藏至翌春。早春3~4月,將種根切成4~6厘米小段,按行距株距深度35厘米×25厘米×6厘米的規(guī)格,將切好的種根豎著放入穴中,一穴一段,大頭朝上,切勿顛倒,覆土2厘米左右,不宜過厚,否則影響出苗。每畝用種根50公斤左右。用根段種植,開花晚,當年難收到種子,但根部生長較快,藥材產(chǎn)量高。
(二)蘆頭繁殖在丹參收獲時,選取健壯、無病害的植株剪下粗根藥用,而將細根連蘆頭帶心葉用作種苗進行種植。大棵的苗,可按芽與根的自然生長狀況分割成2~4株,然后再種植。還可以挖取野生丹參,粗根剪下入藥,細根連同蘆頭一起栽種,株、行距與分根繁殖方法相同,時間應在晚秋或早春。用蘆頭繁殖,栽種后次年即可收獲,生產(chǎn)周期短,經(jīng)濟效益好。(三)扦插繁殖北方6~7月,南方4~5月,選取生長健壯、無病的丹參枝條齊地剪下,切成13~16厘米長的小段,下部切口要靠近莖節(jié)部位,呈馬蹄形。剪除下部葉片,按行株距20×10厘米,將插條斜插于苗床,深為插條的1/2~2/3,覆土壓緊,地上留1~2個葉片。家種丹參邊剪邊插,不能久放,否則影響插條成活率。插后保護土壤濕潤,適當遮蔭,15~20天即可從最下部的莖節(jié)處長出新根。待根長3厘米時,定置于大田。
(四)種子繁殖丹參種子細小,發(fā)芽率70%左右,直播法往往出苗不齊,故多選用育苗移栽法。種子宜選用6月份以后成熟的種子,隨采隨播或9月份播種。北京地區(qū)一般于3月在苗床播種,條播和撒播均可。條播行株距30×20厘米,溝深1~1.3厘米,種子與河沙混合,均勻撒于溝內(nèi),覆土0.5~0.7厘米。撒播可將種子均勻地撒于地面,用腳踩一遍,使種子與土貼緊,不必覆土。畝播種量0.5公斤左右。播后蓋地膜,保溫保濕。當?shù)販剡_到20℃左右時,15~20天出苗。幼苗3~5片真葉時,如發(fā)現(xiàn)過密應進行間苗,間出的苗可外行栽植、培育。播種后經(jīng)2個月生長,即可移栽。
以上4種繁殖方法,以采用蘆頭作繁殖材料,產(chǎn)量最高。其次是分根繁殖。
五、田間管理
(一)中耕、除草、追肥
4月上句齊苗后,進行1次中耕除草,宜淺松土,隨即迫施1次稀薄人畜糞水,每畝1500kg;第2次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中除后追施1次腐熟人糞尿,每畝2000kg,加餅肥50kg;第3次于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結(jié)合中耕除草,重施1次腐熟、稍濃的糞肥,每畝3000kg,加過磷酸鈣25kg、餅肥50kg,以促參根生長發(fā)育。施肥方法可采用溝施或開穴施入,施后覆土蓋肥。
1、丹參根的生長習性
丹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發(fā)達,深度可達60~80厘米,所以在土層深厚、質(zhì)地疏松的砂質(zhì)壤土上,最有利于根系生長。土壤過粘,通氣和徘水不良時,常引起爛根,以致全株枯萎,根的萌芽力較強,可采用分根法繁殖。根條上、中段要比下段發(fā)芽生根快。研究表明;丹參根是隨著地上部的生長而生長的,后期隨著氣溫逐漸下降,地上部生長逐漸緩慢,養(yǎng)分向下部轉(zhuǎn)移,根部的生長更加迅速。
2、丹參的需肥特性
丹參植株的吸肥力很強,依靠其強大的根系,可從土壤的表層與深層吸收養(yǎng)料。在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中,它就可以生長發(fā)育良好,在多施基肥、配合追施氮肥的情況下效果更佳。在氮、磷、鉀嚴重虧缺時,丹參植株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生理病態(tài)。在嚴重缺氮的情況下,初期植株葉片顏色逐漸由深綠變?yōu)闇\綠,植株生長緩慢;嚴重時生長點不發(fā)育甚至壞死,不再生長新葉,老葉逐漸枯黃,根細小,藥材產(chǎn)量很低。在缺磷時,葉為綠色,有時為紅褐色,初期葉上有明顯褐色斑點,后期斑點擴大并干焦,葉有時扭卷,心葉生長緩慢。缺鉀時,植株葉綠色至深綠色,葉片寬大,葉柄細長嫩弱,表現(xiàn)徒長,有時老葉邊緣有較大褐斑,葉脈深綠色,其他部分淡綠色,出現(xiàn)明顯花斑。
3、丹參的施肥技術
因丹參屬于喜肥藥用植物,在播種時首先必須要施足基肥;基肥以農(nóng)家土雜肥料為主,如腐熟的豬、羊欄肥或焦泥灰等,施用量為每667平方米(1畝)1000~1200kg,與土壤混勻后,將土地整細摟平。除施用基肥外,在植株生長過程中,還應追肥至少2~3次。在生長初期追肥,以施用氮肥或人畜糞尿為主;生長中期要看苗施肥;秋后要重施長根肥,以過磷酸鈣等磷鉀混合肥為好。
(二)除花薹
丹參自4月下旬至5月將陸續(xù)抽薹開花,為使養(yǎng)分集中于根部生長,除留種地外,一律剪除花薹,時間宜早不宜遲。
(三)排灌水
丹參最忌積水,在雨季要及時清溝排水;遇干旱天氣,要及時進行溝灌或澆水,多余的積水應及時排除,避免受澇。
第四節(jié)丹參的病蟲害防治
一、病害
(一)葉枯病
葉枯病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fā)病,逐漸向上蔓延。發(fā)病初期葉面產(chǎn)生褐色、圓形小斑,病斑不斷擴大,中心部呈灰褐色,最后葉片焦枯,植株死亡。5月初發(fā)生,一直延續(xù)到秋末,6~7月份最嚴重。
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健壯的種栽,下種前用波爾多液(1∶1∶100)浸種10分鐘消毒處理。
2、加強管理,增施磷、鉀肥,及時開溝排水,降低濕度,增強抗病力。
3、發(fā)病初期,噴灑60%代森鋅6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倍液。
(二)菌核病
菌核病病原菌先侵害植株莖基部、芽頭及根莖部,浸染部位變成褐色并逐漸腐爛,在病部表面、附近土面及莖桿基部內(nèi)生有灰黑色的鼠類狀菌核和白色的菌絲體。病莖上部及葉片漸趨發(fā)黃,最后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
1、保持土壤干燥,及時排除積水。
2、發(fā)病地可進行水田栽種,淹死種核,再作為丹參栽培田。
3、發(fā)病期用50%氯硝銨0.5kg加石灰10kg拌成滅菌藥,撒在病株莖的基部及附近土壤,以防止病害蔓延。
4、用50%速克靈1000倍液澆灌。
(三)根腐病
根腐病受害植株,細根首先發(fā)生褐色干腐,并逐漸蔓延至粗根。根部橫切,可見橫斷面有明顯褐色,即維管束病變。后期根部腐爛,植株地上部萎蔫枯死,最后整個植株死亡。多在5~11月份發(fā)生。
防治方法:
1、實行輪作,選擇地勢高燥的山坡地種植。
2、加強管理,增施磷、鉀肥,疏松土壤,促進植株生長,提高抗病力。
3、發(fā)病初期,噴50%托布津800~1000倍液。
(四)根結(jié)線蟲病
是一種寄生蟲病。根結(jié)線蟲侵入根部后,刺激寄主細胞加快分裂,使根系受害部形成瘤狀腫塊。細根和粗根各個部位的腫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這是線蟲病的顯著特征。瘤狀體初為黃白色,外表光滑,以后變成褐色,最后破碎腐爛。剖開蟲癭,呈透明狀,內(nèi)含無色透明小粒。線蟲寄生后,植株根系功能受到破壞,影響?zhàn)B分吸收,致使植株地上部枯死。
防治方法:
1、水旱輪作,有利淹死線蟲,減輕危害。,
2、選擇肥沃的土壤,避免沙性過重的地塊種植,減輕線蟲病發(fā)生。
3、用80%二溴氯苯烷2~3kg加水100kg,栽種前15天開溝施入土壤中,并覆上土,防止藥液揮發(fā),提高防治效果
二、蟲害
粉紋夜蛾
粉紋夜蛾一般在夏、秋季發(fā)生,幼蟲咬食葉片,嚴重時將葉片全部吃光。粉紋夜蛾每年發(fā)生5代,以第二代幼蟲于6~7月份開始危害丹參葉片,7月下旬至8月中旬危害最為嚴重。
防治方法:
1、收獲后將病株集中燒毀,以殺滅越冬蟲卵。
2、可于地中懸掛黑光燈,誘殺成蛾。
3、幼蟲出現(xiàn)時,用10%殺滅菊酯2000~3000倍液或90%敵百蟲800倍液噴殺。每周1次,連續(xù)噴2~3次。
第五節(jié) 丹參的采收、加工與貯藏(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57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雞骨草種子繁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