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足三里
操作步驟:
1.病人仰臥位
(1)補脾土。醫(yī)者一手握住病兒拇指;另一手置于拇指羅紋面,從指尖向指根旋推1分鐘。
(2)補腎水。醫(yī)者一手固定病兒小指,另一手拇指橈側用推法于小指羅紋面,從指尖稍偏尺側至指根,旋推1分鐘。圖76。
(3)推板門。醫(yī)者一手固定病兒腕部,另一手在手掌大魚際部的赤白肉際相接處,揉運1分鐘。
(4)摩腹法。醫(yī)者兩手交替著力,一手四指羅紋面或掌心置于腹部,沿劍突下至恥骨上緣,作有節(jié)律、輕揉順時針方向環(huán)旋撫摩2分鐘。
(5)按揉足三里。醫(yī)者一手固定病兒小腿部,另一手拇指羅紋面置于足三里穴,作旋轉按揉1分鐘。
2.病兒俯臥位
捏脊法:同嬰幼兒地瀉捏脊法。
3.根據肢軟行立不便和骨骼畸形等癥,應酌加局部和關節(jié)的按揉等手法,以矯正局部畸形。
注意事項:
(l)增加戶外活動,多曬太陽。
(2)嬰兒應盡量吃母乳,及時增加輔食,注意鈣質補充。
你好:佝僂病是小兒多見的慢性營養(yǎng)缺乏癥,俗稱軟骨病,多發(fā)生在2歲以下的嬰幼兒。該病雖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能使孩子體質虛弱,抵抗力降低,容易感冒、腹瀉和食欲減弱。
佝僂病患兒的表現:早期有煩躁愛哭、睡眠不安,在哺乳和睡覺時愛出汗,汗有酸味,并刺激頭皮發(fā)癢,于是在枕頭上摩擦而出現后頭部環(huán)狀脫發(fā),稱為“枕禿”。
這些癥狀出現在2-3個月的嬰兒,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逐漸出現骨骼癥狀。4-6個月的小兒,顱骨生長快,會因鈣質沉著少而出現顱骨軟化,用手按壓時猶如像壓在乒乓球上的感覺。8-9個月以后,頭可呈方形或馬鞍狀畸形,骨縫加寬,骨邊緣發(fā)軟,囟門較大,至18個月時仍未閉合。出牙晚且順序不規(guī)律。相繼出現“串珠肋”(即在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膨大如珠)和“雞鐲”,也可伴有肋骨下緣外翻,腕部及踝部骨骼膨大,形如手、腳鐲。會走后可出現“X”和“O”形腿。此外,患兒腹部膨大,頭發(fā)稀疏干枯,動作和智力發(fā)育均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63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
下一篇: 髕骨軟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