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杰出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湖北蘄春人,經(jīng)歷27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收錄原有諸家《本草》所載藥物l892種,附藥圖 l OOO余幅。他的不朽著作,至今仍為世界珍寶。
蛇,誰都懼怕三分,但卻是名貴中藥材,歷代有識之士,將其作為醫(yī)藥的象征。李時珍對蛇的研究頗有獨鐘。
自古以來,蘄州就是白花蛇集聚之地。由于白花蛇是名貴中藥材,所以歷代宮吏都以向皇宮進貢為借口,挨戶攤派,逼著群眾上山捉白花蛇。凡不按期如數(shù)上繳蛇者,輕則鞭笞,重則殺頭。當?shù)亓鱾髦皇酌裰{:“白花蛇,誰叫你能避風邪!州中索爾急如火,縣官派人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暗?,白花蛇“其走如飛,牙利而毒”,一旦傷人,極易送命。故很多人便從蛇販子那里買來交差。
李時珍考察藥物來到蘄州,發(fā)現(xiàn)蛇販子的白花蛇與蘄州當?shù)厮降陌谆ㄉ哂行┎町?,便留心觀察辨認。他和蘄州捕蛇者一起,去盛產(chǎn)白花蛇的龍峰山仔細觀察數(shù)日,結果終于發(fā)現(xiàn)蘄州白花蛇最喜歡吃的是又臭又辣的石楠藤。爾后,他下山調(diào)查蛇販子,方知販子們的白花蛇是從江西興國縣山區(qū)逮的,那地方的蛇以食小蟲和鼠類為主,且沒有毒。李時珍向蛇販子和捕蛇者各買了一條蛇,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兩蛇雖然都是“黑質(zhì)而白章”,但蘄州蛇肋下有24個斜方格,且比興國蛇稍短??;蘄州蛇死不閉眼,興國蛇死即瞑目;興國蛇雖有除風濕和除筋骨痛的效果,但遠不及蘄州蛇的效果好。興國蛇遍布全國,產(chǎn)量較大,而蘄州蛇僅產(chǎn)蘄州,外地很少見到。
于是,李時珍便把這些鑒別要點寫成了《蘄蛇傳》。至此,中藥材中便有了“白花蛇”、“蘄蛇”兩種藥名,既方便了后世醫(yī)生的臨床應用,又避免了大量誤用蘄州“白花蛇”而發(fā)生中毒現(xiàn)象。
人物生平
隨父學醫(yī)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nóng)歷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東長街之瓦屑壩。
其祖父是草藥醫(y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yī),曾任太醫(yī)院例目。當時民間醫(yī)生地位低下,生活艱苦,其父不愿李時珍再學醫(yī)藥。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于醫(y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yī)學,并不熱衷于科舉,其后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yī),鉆研醫(yī)學。23歲隨其父學醫(yī),醫(yī)名日盛。
太醫(yī)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時珍38歲時,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y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yī)所事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yī)院工作。授“太醫(yī)院判”職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yī)院判。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xiāng)。
關于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yī)院工作的經(jīng)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y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y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于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太醫(yī)院的工作經(jīng)歷,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編寫《本草綱目》打下基礎。這期間,李時珍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jīng)常出入于太醫(yī)院的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各地的藥材,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包括《本草品匯精要》。與此同時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并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開闊了眼界,豐富知識。
東璧堂行醫(yī)
東璧堂是李時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從太醫(yī)院還鄉(xiāng)后創(chuàng)立的堂號,辭官返鄉(xiāng)后坐堂行醫(yī),致力于對藥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間,以自己的字——東璧為堂號,創(chuàng)立了東璧堂。
潛心著述
李時珍在數(shù)十年行醫(yī)以及閱讀古典醫(yī)籍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35歲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diào)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y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象大青,并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diào)查。
蘄蛇,即蘄州產(chǎn)的白花蛇,這種藥有醫(y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有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里觀察。內(nèi)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今陽新縣)山里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為了找到真正的蘄蛇,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對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么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于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
龍峰山有個狻猊(Suānní)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于親眼看見了蘄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侗静菥V目》寫到白花蛇時,說得簡明準確。李時珍了解藥物,并不滿足于走馬看花式的調(diào)查,而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
鯪鯉,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巖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nèi),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后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并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從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fā)現(xiàn)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也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經(jīng)過27年的長期努力,于明神宗萬歷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以后又經(jīng)過10年做了三次修改,前后共計40年。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去世。萬歷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主要成就編輯
個人著述
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jīng)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y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3]
《本草綱目》
李時珍借用朱熹的《通鑒綱目》之名,定書名為《本草綱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著手編寫,至明萬歷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后歷時27年。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tài)圖1100余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發(fā)現(xiàn)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tǒng)、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yī)藥學著作。
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tǒng)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fā)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歷史、形態(tài)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根據(jù)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時珍在植物學方面所創(chuàng)造的人為分類方法,是一種按照實用與形態(tài)等相似的植物,將其歸之于各類,并按層次逐級分類的科方法。李時珍將一千多種植物,據(jù)其經(jīng)濟用途與體態(tài)、習性和內(nèi)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類物質(zhì)向上歸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為綱),部下又分成30類(如草部9類、木部6類、菜、果部各7類、谷5類是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種。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而且還統(tǒng)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y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先后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余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書中首創(chuàng)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這種分類方法是現(xiàn)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現(xiàn)代植物分類學創(chuàng)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tǒng)》早了一個半世紀,被譽為“東方醫(yī)藥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瀕湖脈學》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y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fā)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于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稙l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復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nèi)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yī)家推崇?!稙l湖脈學》對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中醫(yī)典范之作。
1、鼓子花藥性
李時珍利用太醫(yī)院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yī)書,而且對經(jīng)史百家、方志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nèi)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態(tài)、特性、產(chǎn)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借故辭職。
在回家的路上,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李時珍,他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藥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jīng)驗記錄了下來:旋花有“益氣續(xù)筋”之用。
2、巧辨藥性真?zhèn)?/p>
李時珍20歲那年,蘄州發(fā)生了一場嚴重的水災。洪水剛過,瘟疫開始蔓延。
這天,李時珍正在診病,突然一幫人鬧鬧嚷嚷地拉著一個江湖郎中涌進診所。為首的年輕人憤憤地告訴李時珍,他爹吃了這江湖郎中開的藥,病沒見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賬,郎中硬說藥方?jīng)]錯。讓李時珍給看看。
說完把煎藥的藥罐遞了過來,李時珍抓起藥渣,仔細聞過,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訴他這是古醫(yī)書上的錯誤,《日華本草》的記載把漏藍子和虎掌混為一談。眾人慨嘆了一陣,只得把江湖郎中給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醫(yī)生為一名精神病人開藥,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藥,病人服藥后很快就死了。還有一個身體虛弱的人,吃了醫(yī)生開的一味叫黃精的補藥,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來,幾種古藥書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鉤吻說成是同一藥物,而狼毒、鉤吻毒性都很大。
毫無疑問,古醫(yī)藥書籍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jīng)驗,但也確實存在著一些漏誤。若不及早訂正,醫(yī)藥界以它們?yōu)閼{,以訛傳訛,輕者耽誤治病,重者害人性命。
3、與婆婆治病
李時珍一路考察,一路為父老鄉(xiāng)親們治病,深受人們尊敬與依賴。有位老婆婆,患習慣性便秘達30年之久,雖多方治療,終不見效。李時珍運用從民間學來的偏方,以適量的牽牛子配成藥,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還有個婦女鼻腔出血,一晝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見效。李時珍用大蒜切片敷貼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這個方子,也是他從民間采得的。
4、善對
李時珍自幼聰穎善對,還沒上學就跟著父親認熟了好多字。剛入學時,私塾先生望著被樹木環(huán)抱的遠山,出了上聯(lián):“遠聲隔林靜?!崩顣r珍當時雖然只有八歲,但見朝霞分外明媚,過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脫口對道:“明霞對客飛?!庇形凰庝佒魅?,膝下有一個女兒,聰慧而美貌,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才華出眾的男子結為伴侶,決定用藥名作上聯(lián)征婚:“玉葉金花一條根?!痹S多求婚者望聯(lián)興嘆。
其中有一位姓馬的青年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時珍幫忙。李時珍少年助人為樂,脫口對道:“冬蟲夏草九重皮?!变佒饕婑R公子比較英俊,又交給他一副上聯(lián),限一天對上。這上聯(lián)是:“水蓮花半枝蓮見花照水蓮?!瘪R公子只得二請李時珍對出下聯(lián):“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变佒骺春蠓浅8吲d,隨即再出上聯(lián)“白頭翁牽牛耕熟地”,限半天對出。
馬公子無奈三求李時珍。李時珍為了成全這樁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紅娘”作下聯(lián)。鋪主十分滿意,當即答應訂婚。
擴展資料:
1556年,在明朝楚王的封地湖北,楚王的一個兒子突然得了一種病,說白了就是抽風,找了好多醫(yī)生都治不好。楚王很著急,慕名請來了當時很有名氣的李時珍。李時珍給楚王世子開了一帖藥。服完了李時珍開的藥,世子不抽風了。為了報答李時珍,楚王就任命李時珍一個七品官,主管王府里面的祭祀。
1559年,皇帝突然要招攬?zhí)煜旅t(yī)。楚王就將李時珍推薦入太醫(yī)院。于是,李時珍也像他的父親一樣進入了太醫(yī)院。
李時珍不僅醫(yī)術高超,而且不畏權貴,所以在民間有很好的口碑;但真正使他名垂青史的,還是他所修訂的《本草綱目》。
李時珍發(fā)現(xiàn),古代的“本草”著作里邊有大量的錯誤,有的是將幾種藥物混為一種,不予區(qū)分,比如人參、黨參;有的是將一種誤分為幾種,比如不同產(chǎn)地的枸杞子外觀可能相差比較大,被誤為幾種不同的藥;有的是對藥物的療效描述不準確;有的是圖文背離,圖上畫的是這個藥,寫的內(nèi)容卻對不上。
于是,李時珍在35歲那一年斷然決定,不再以開業(yè)行醫(yī)為主,而是集中精力實現(xiàn)重修“本草”這個偉大的理想。為此,李時珍到各地進行考察,進深山入老林,請教游醫(yī)和農(nóng)民,不僅對每一種草藥進行了認真的核實,而且還收集了許多珍貴的民間偏方。他用了18年的時間進行野外考察,又用了10年的時間三易其稿,終于完成了自己重修本草的心愿。
—李時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68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自修『人參果』疾病不上門
下一篇: 馬克·波羅的中醫(yī)藥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