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中國特產,看似土生土長,其實,它也不斷吸收外來“營養(yǎng)”。漢魏時期,曾從西域引進不少藥物,在中藥家族中,特意為這些新成員加上“胡”字作為標識,如胡桃、湖蘆巴、胡蘿卜、等。南北朝以后,東南海路開通,又從海上傳入許多藥物,這些新品種都是“海”字輩兄弟,如海零、海棠、海桐皮等。宋、元、明、清各個歷史時期,從域外吸收而進入中藥大家庭的就更多了。按時間先后而言,先引進的稱“番”或“舶”,后引進的稱“洋”,如番瀉葉、舶乳香、洋姜、洋參等。
中藥經過加工制作,一般有丸、湯、散、膏、丹等不同劑型。若欲考究丸之為丸、散之為散的奧義,其中還真有些趣聞。原來“丸”的讀音,在方言中與“緩慢”的“緩”十分相近,在吳方言中幾乎相同,所以,大凡丸藥,藥效來得遲緩,卻能久存體內,慢慢作用;相反,“湯”的讀音與“滌蕩”的“蕩”頗為近似,所以,與丸藥相比,藥效來得迅猛。至于“散”在中藥劑型中,皆示散化之意,常用來治療痼疾;而“膏”這類中藥劑型,則獨含膏滋之意,用于內服,每有養(yǎng)身、強體的功能。何以為“丹”?朱丹原是一種礦物,而用礦物煉制的中藥,也就常被稱為丹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69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眼科病歷]由詩出
下一篇: 蒲松齡詠嘆冬蟲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