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妙用萊菔子
潘東曙
清朝年間,蘇州府有位姓楊的富家公子,年已三十多歲,仍然沉溺于聲色犬馬,不務(wù)正業(yè)。
有一次,這個楊公子為了狎妓,偷著花了家里一千兩銀子,被父親發(fā)覺后挨了一頓責罵。他本來就身體虛弱,精神受了刺激后竟病倒了。一開始像是傷寒,后來漸漸地神志昏迷,臥床不起。其父請來一位醫(yī)生,診視之后,認為是純虛之證,只有大補一法,每日用人參三錢。
誰知愈補痰火愈結(jié),最后竟身強如尸,皮下還大大小小地生了上千個痰核。家里人都以為他不行了,已開始哭哭啼啼地準備后事。
這時,有一位鄰居對其父說:“葉天士是當今名醫(yī),住處離這兒也不算遠,何不請他來看看,或許還有一線希望”。其父一聽,心想也對,反正死馬當著活馬治,于是立即派人去請。
葉天士診視之后,忍不住放聲大笑起來。那些圍在四周的親屬都吃了一驚,頓時止住哭聲,朝他觀望。
葉天士說道:“你們哭哭啼啼地準備后事,都以為病人無救了是不是?你們拿來大板,重打他幾十下,他都死不了”。
其父一聽葉天士出言不遜,大不以為然,當即對他說:“我這個兒子自得病后,光吃人參就花了一千兩銀子。你要是能治好他的病,我就再拿出一千兩銀子作謝酬”。
葉天士搖搖頭,說道:“這樣一大筆銀子,能讓別人動心,對我卻動不了心。再說,我自從行醫(yī)以來,還沒有收受過這么豐厚的診金,咱們還是先治病人要緊”。說罷,便開了一張方子,上面都是些清火安神之類的普通藥。然后,又留下些自帶的藥末,叫病人一起服用。
病人服藥之后,三天就能講話了,五天便坐了起來,一個月便行動自如了。
其時,正值楊家花園里的牡丹花盛開,全家人會同親友飲酒賞花,以慶賀公子病體的康復。葉天士此時剛好出診路過此處,順便來看看楊公子病本恢復得如何,大家便邀其入席,少不了一番感謝之辭。
葉天士杯酒下肚后,對其父說道:“令郎服了一千兩銀子的人參差點兒送了命,吃了我?guī)У哪欠N藥末轉(zhuǎn)危為安,少說也得把藥的本錢還給我吧!”
其父連忙點頭稱是,說道:“那天一時疏忽,未能付給藥金,這當然是少不了的,還請先生說個數(shù)目”。
葉天士回答道:“增病人參,價值千兩,去病藥末,自當倍之——不多不少,二千兩銀子!”
其父一聽,頓時面露難色。在座的其他人也都面面相覷,一言不發(fā)。
葉天士突然又放聲大笑起來,說道:“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我就以實相告吧——那藥末是我花八文錢買來的蘿卜籽(中藥名萊菔子)研成的”。大家這才知道葉先生方才是故意開的玩笑,便也一齊大笑起來。B05.2
人參是進補的常用之品,老百姓甚至相當部分中醫(yī)生都認變吃人參不能吃蘿卜(又名萊菔)。其實,這是中醫(yī)中的一個以訛傳訛現(xiàn)象。 理由有三:一是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如《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都只記載有人參反“藜蘆”,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沒有忌白蘿卜的內(nèi)容。二是近、現(xiàn)代的一些醫(yī)學名家的臨床實踐也證明,吃人參不必忌白蘿卜。如近代名醫(yī)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中說:萊菔乃化氣之品,非破氣之品;又說:若服參芪等補氣之藥,佐以萊菔,補氣而不郁?,F(xiàn)代著名中醫(yī)藥家朱良春教授認為:有人謂人參補氣,萊菔(子)破氣,故服人參不宜同服萊菔。朱氏批評曰,此乃庸淺之見,不可從。除此之外,尚有當代江蘇的張澤生、上海的錢伯文、顧丕榮等中醫(yī)名家都有以黨參、人參與蘿卜同服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記載。三是現(xiàn)代藥理實驗并沒發(fā)現(xiàn)人參與蘿卜不能同用。 全國著名中醫(yī)專家、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孟景春教授指出:人參與白蘿卜并不相沖,吃人參要忌白蘿卜完全是一個誤傳。孟教授說,吃人參要忌白蘿卜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卻是一誤傳。而這一誤傳可能是源于清代的一則醫(yī)案。清代名醫(yī)徐靈胎曾以蘿卜籽治好了一名垂危的患者,該患者是蘇州一姓楊的首富,年三十余,以狎妓私用其父千金,被責怪之后,體虛而兼郁怒,先似傷寒,后漸神昏身重,醫(yī)生都以為是體虛,給予大補,每日用人參三錢(今約10克),結(jié)果造成痰火郁結(jié),遍身皆生痰核,身強如尸,家人以為醫(yī)治無望,最后被徐靈胎以極平淡之方,佐以末藥一包,治好了。徐靈胎用的末藥其實就是單用一味蘿卜籽碾壓而成的。正是因為病患者是蘇州的首富,又因徐靈胎當時曾兩次被乾隆皇帝宣召進京為其診治恙疾而名聞朝野,與葉天士、薛生白兩大名醫(yī)被中醫(yī)界并稱為“雍乾三大家”,所以可能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口口相傳,誤傳為吃人參要忌白蘿卜。 因此,吃人參不僅不要忌白蘿卜,而且兩者同服還有好處。(包祖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73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杜仲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