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民間流傳著有關(guān)柴胡的發(fā)現(xiàn)以及治療寒熱病的故事,原來是如此動人!
據(jù)傳,在古代有一個胡進士,家里雇傭了一個叫鄭阿三的長工,一天,鄭阿三病了。只見他時而高熱不退,時而寒冷顫抖不已。胡進士怕阿三的病傳染給家人,叫他帶上工錢火速遠離這個村寨。鄭阿三離開胡家,一路向東邊走去。走到一片茫茫水湖邊,只覺得天旋地轉(zhuǎn),倒在草叢中動彈不得了。鄭阿三醒后感到口渴就喝湖水,饑餓無法忍受就口嚼草葉、草根充饑,說也奇怪,十天半月過去了,鄭阿三的寒熱病竟神奇的不藥而愈。
康復(fù)了的阿三,又回到胡家。此時,胡家少爺正患著與阿三同樣的病,眾醫(yī)診治,仍無良策,寒熱交加難以控制。胡進士見到阿三,十分驚奇地詢問,是何方神醫(yī)神藥把你的病治好的?阿三慢慢把經(jīng)過敘述了一遍,胡進士就命阿三去湖邊采回救命的“神草”來給少爺治病。
推薦閱讀:看看大長今 聊聊中醫(yī)藥
牡丹四大傳說比拼
阿三再次來到逃命的湖邊,見到長勢茂盛似如細竹葉的草就掄了一大包帶回去。不幾日,胡少爺吃過草藥寒熱病也同樣痊愈了。這時鄭阿三名聲大起,人們叫他“鄭草藥”求他草藥的也不少。原來湖邊的這種草附近村民用來當柴燒,人們?yōu)榱思o念此草治療胡少爺有功,干脆取名為“柴胡”。
柴胡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根或全草。主產(chǎn)于湖北、江蘇、四川等地。性味甘、辛。功能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漢張仲
景的《傷寒論》中就有重點介紹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寒熱往來之少陽癥。柴胡同時又是治療瘧疾之要藥,有清熱、和解、截瘧的功能。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藥理研究認為:柴胡主含皂甙、揮發(fā)油、脂肪油、柴胡醇、側(cè)金盞花醇、β—谷甾醇、蕓香甙等物質(zhì)。有利膽、抗脂肪肝和抗損傷作用;皂甙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鎮(zhèn)咳、降壓作用;柴胡煎劑有解熱、抑郁瘧原蟲生長發(fā)育,進而消滅的作用。
鄭阿三用野草充饑發(fā)現(xiàn)了可以治療寒熱病的柴胡,可見人類是在勞動生產(chǎn)、生活中逐漸認識和發(fā)現(xiàn)了藥物。葉乃衛(wèi)
1、主要產(chǎn)地不同
南柴胡:江蘇、安徽、東北、西北各地。
北柴胡:河北、河南、東北和西北各地。
2、形態(tài)特征不同
南柴胡:形狀較細,多不分枝。根頭部多具明顯的橫向疣狀突起,頂端密被纖維狀葉基。高30-60厘米。主根發(fā)達,圓錐形,深紅棕色;莖單一或2-3枝叢生;葉細線形,散形花序,花瓣黃色;果廣橢圓形。
北柴胡:圓錐形,常分枝。根頭部有殘存莖基,纖維狀葉基少或無。高可達85厘米。主根堅硬較粗大,棕褐色,莖表面有細縱槽紋,實心。葉表面鮮綠色,背面淡綠色,常有白霜;花瓣鮮黃色,上部向內(nèi)折,花柱基深黃色。
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
擴展資料
柴胡名稱的由來
關(guān)于柴胡名稱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唐代有個進士,家境殷實,富甲一方,請了許多長工。家中有個長工叫二慢的,這年秋天得了瘟病,胡進士怕傳染家人,就讓他離開。
二慢來到水塘邊,在雜草從里躺著,由于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覺得又渴又餓,渾身無力,但挖了些草根吃。一連吃了7天,周圍的草根吃完了,二慢試著站起來,覺得身上有勁了,便又回到胡進士家打工。
從此,二慢的病再也沒有犯過。過了些日子,胡進士的兒子也得了這種病,請了許多醫(yī)生,吃了許多藥也不見好轉(zhuǎn)。胡進士忽然想起了二慢,把他找來詢問后急忙命人挖這種草根洗凈煎湯,給兒子一連喝了幾天后,果然兒子的病也好了。胡進士非常高興,想要給草藥起人名字:那東西原來當柴燒的,自己又姓胡,就叫它“柴胡”吧。從此,柴胡退熱治瘟病便逐漸流傳開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74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杜仲救人留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