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不同研究發(fā)現(xiàn),中風患者6個月隨訪時的尿失禁比例可達11%~19%。尿路感染是神經(jīng)源性膀胱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幾乎每例神經(jīng)源性膀胱患者都曾有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統(tǒng)感染史。由于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殘余尿,降低了尿路對細菌的抵抗力,感染往往反復發(fā)作,不易完全控制。感染又可加重了膀胱功能的異常。
導尿是最基本、最簡單的治法之一,適用于尿潴留以及頻繁發(fā)生尿失禁的患者。國內大多采取留置導尿法,長時間留置導尿,尿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幾乎為100%。根據(jù)藥理學和膀胱尿道生理學特點,藥物治療大致分為四類:增強逼尿肌收縮的藥物,例如乙酰膽堿;抑制逼尿肌收縮的藥物,例如阿托品、654-2等;增強膀胱頸及尿道收縮力的藥物如麻黃素、新福林、心得安等;抑制膀胱頸及尿道收縮力的藥物,如酚芐明、高特靈等。在不同原因引起的排尿障礙時,上述藥物可以針對性選擇使用,但許多情況下效果欠理想,長期使用多有較明顯副作用。
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中醫(yī)卒中單元病房于2004年下半年至今,對腦卒中(包括腦梗死、腦出血)恢復期患者神經(jīng)原性膀胱導致的排尿功能障礙,使用隔姜隔鹽灸法進行治療。筆者通過不斷地實踐,結合針灸大師賀普仁“賀氏三通法”之溫通法與已故名醫(yī)金針王樂亭的經(jīng)驗,總結出隔姜隔鹽灸神闕的方法,用于中風后排尿障礙的治療并進行前瞻性研究。
具體方法是取神闕穴,用食鹽填滿肚臍(神闕穴),把生姜切成厚度約0.7~0.8cm,形狀近圓形的姜片,其最小直徑不小于4cm。將艾絨捏成底面直徑約3cm,高約3cm的圓錐體,置于姜片之上。再將姜片和艾絨置于填滿食鹽的神闕穴上。點燃艾絨,待其全部燒盡,連續(xù)灸2壯,每日1次?;颊咄瑫r接受針對卒中的常規(guī)針灸治療,以手足十二針,即雙側曲池、合谷、內關、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為主穴加減,平補平瀉手法。均每周治療5次,連續(xù)治療3周。
通過評價治療前、后72小時排尿日記及尿失禁分級狀況,筆者發(fā)現(xiàn):①與治療前比較,該療法可以很好地改善尿頻癥狀,有效地減少日均排尿次數(shù),有效地減少夜間護理人員被叫平均次數(shù)。②該療法可有效減少白天急迫性尿失禁和夜間睡眠尿失禁的發(fā)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尿失禁分級狀況。③通過觀察治療前、后泌尿系統(tǒng)感染發(fā)生情況,發(fā)現(xiàn)該灸法可能有助于減少泌尿系感染發(fā)生。如果能夠進一步證實該療法對于神經(jīng)原性膀胱合并的泌尿系感染具有輔助預防作用,抗感染時配合使用該療法,將可以減輕因為使用抗生素帶來的醫(yī)療負擔和藥物副作用。④安全性方面,該療法安全性高,依從性強??醋o不利引起的燙傷問題,認真操作可完全避免。為解決艾灸煙霧可能產(chǎn)生的過敏等問題,可安排患者在治療室中進行灸法治療,避免影響他人。另外,該療法操作簡單,家屬易于掌握,出院后可以繼續(xù)進行家庭治療。艾條價格便宜,易于購買;生姜、食鹽為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經(jīng)濟。
從病因學而言,尿流動力學檢查對于明確排尿障礙原因非常重要,是對下尿路排尿功能進行分級的惟一客觀指標,可以比較精確客觀地揭示下尿路的功能狀態(tài),同時將患者主觀感覺與膀胱儲存和排放能力具體聯(lián)系起來,為臨床提供一系列實用參數(shù)。目前一般認為,控制排尿的大腦皮層病灶以及神經(jīng)傳導通路的永久性受損,會影響主觀抑制逼尿肌反射性收縮的能力,導致膀胱反射亢進,逼尿肌對壓力、疼痛和膨脹的刺激反應呈反射亢進狀態(tài),呈不穩(wěn)定性膀胱,膀胱內壓增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擴約肌松弛,導致尿頻、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常伴有泌尿系統(tǒng)感染。因此,在治療前、后進行包括膀胱充盈期的膀胱順應性、膀胱測壓容積、膀胱穩(wěn)定性、膀胱感覺以及排尿期最大尿流率的逼尿肌收縮壓等內容的尿流動力學檢查,將有助于探究隔姜隔鹽灸的作用機理。另外,隔姜隔鹽灸法改善尿頻、尿失禁的機制是否與治療后膀胱殘余尿量減少,間接加強了膀胱的穩(wěn)定性有關?該灸法有利于泌尿系感染的預防是否與治療后膀胱殘余尿量的減少,從而提高了尿路對細菌的抵抗力有關?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測定治療前、后膀胱殘余尿量,進一步研究來回答。因此,在目前基礎上,繼續(xù)擴大樣本量深入研究的同時,通過尿流動力學檢查和膀胱殘余尿測定,對隔姜隔鹽灸法治療中風后排尿障礙作用機理的研究亦亟需進行。
問題分析:
中風又稱腦血管意外,是腦部或支配腦的頸部動脈病變引起的大腦局灶性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偏癱、意識障礙、失語等癥狀的急性或亞急性腦血管疾病。中風多見于老年人,且起病急驟、病情兇險,其常見病因為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炎、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等,情緒緊張、激動、過度勞累、暴飲暴食、便秘時用力排便、嚴重失眠或嗜睡狀態(tài)等,往往是中風的誘發(fā)因素。中風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包括短暫腦缺血發(fā)作、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出血性中風包括高血壓性腦出血和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首先要保證呼吸道通暢,最有效的是取側臥位或側俯臥位,下巴略向前突,這樣即可防止舌根后墜阻塞呼吸道,又能防止嘔吐物引起窒息。若患者呼吸困難時,應立即改取仰臥位,頭后仰或轉向一側,便于進行人工呼吸。值得注意的是:
意見建議:
患者家屬不要搖晃患者,運送去醫(yī)院時也要盡量做到平穩(wěn),頭位稍高,這樣可以減輕病情的發(fā)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78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
下一篇: 針灸治療軟組織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