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為形之基,是人體生命的物質(zhì)基礎(chǔ),察受于先人而充喬十后天,故就其來源可分為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霸?,即揩先天之精而言。元者,始也,元精是生命的捏源物質(zhì),并具有調(diào)節(jié)與主宰生殖、生民發(fā)育的作用?!秲?nèi)經(jīng)》中雖無“元精”一詞,但《靈樞·本神》“生之米,謂之精”、《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以及《靈樞·經(jīng)脈》“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
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在早期的有關(guān)“精氣神”論述中,并沒有嚴格區(qū)分開來,全內(nèi)丹學興起,才有明顯的分別,“元精”一名始見干丹書?!豆盼膮⑼酢氛f:“元氣之積厚而精英者,稱為元精”。此謂元精乃元氣之精華,實指先天無形之精氣,是產(chǎn)生后天形質(zhì)之精的母氣。因此,元精雖是生命的起源物質(zhì),但又不等同于男女交媾的生殖之精。故《壽世傳真》說:“元精乃先天之精,非交媾之精”,《紫清指玄集》中也說:“其精不是交感精”,而是“根于父母未生前”?!?a href="/ddjy_100/44.html">老子》所說“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指元精而言,因此元精又名“太極之精”、“天真”等。楊繼州指出:“人稟天地之氣以有生,而太極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有,而充塞于西間者也”(《針灸大成·腎臟圖》)?!吨芤讌⑼酢氛f:“元精眇難睹。”此精為先天無形之精氣,“摶之不得,視之不見,而能潛隨化機,生成萬物”(《周易參同契》彭曉注),但必須含于形質(zhì)之精中乃能存。正如《玉清金笥寶錄》所說:“精雖元精,然無日用之精則元精不見。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則潮生白氣,未聞白氣生于地也。水乃精也,白氣乃華也,“元精稟于先天,受之于父母而與生俱來。當父母陰陽之精結(jié)合,在母體內(nèi)形成胚胎、構(gòu)成身形后,元精亦已藏之于腎,成為維持生命活動的生要物質(zhì)。生命誕生以后,此精又必須依賴后天水谷之精的充養(yǎng),才能發(fā)揮生長、發(fā)育的作用。元精只有不斷得到后人之精的供養(yǎng),才能逐漸充盈,當充盈至一定程度,才能具有繁衍后代、保持種族和個體恃持的能力。先天元精與后天水谷之精相互資生,密切相關(guān)。人在出生前,先天元精已為后天之精的加工、吸收、利用等準備了機能的物質(zhì)基礎(chǔ);出生之后,脾胃所化生的后天水谷之精,不斷輸送至五臟六腑,轉(zhuǎn)化為臟腑之精,臟腑之精充盛時,又輸歸于腎,以充養(yǎng)先天之精。此即《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睙o先天之元精則尤以生身;無后天水谷之精則無以養(yǎng)身。有精才有生命,無精則無生命;精足則生命力強,精虧則生命力弱。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p>
元精與元氣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元氣為萬物之本原,元精乃元氣之“精英”,由“元氣之積厚”而生,此即謂“氣歸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有“元氣生則元精產(chǎn)”(《青華秘文》)、“先天之氣,氣化為精”(《類經(jīng)·攝生類》)之說。人出生后,元精藏之于腎,賴后天之養(yǎng)逐漸充盈而為元氣之根,此即謂“精化為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張介賓說:“人身之精,真陰也,為元氣之本?!?/p>
“元精”之名始于丹經(jīng),元精之論也詳于丹經(jīng),元精是內(nèi)丹家修煉的上藥三品之一,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說,“夫金液還丹之精……此乃先天地之精,卻為人之至寶……修仙之士,先明此精,既若明了,即可仙矣?!薄缎悦缰既珪芬嗾f:“煉精者,煉元精,抽坎中之元陽也。元精固則交感之精自不泄漏?!边@不僅明確指出內(nèi)丹上藥三品“精氣神”之“精”乃指元精而言,還論述了修煉之術(shù)及效應?!额愋抟E》亦有“元精足,不思欲”之論?!次湫g(shù)匯宗》進一步闡發(fā)說:“元精發(fā)于腎之元氣,從虛極靜篤生來,則精乃清;從妄念淫事中生來,則精乃濁。清濁之辨,不辨之于其精,而辨之于其神也?!闭J為神定志閑,所生為先天之精;稍動淫念,則所生為交感之精。故逆修之,后天可以返為先天;順引之,先天亦可洛入后天,故葆精者,貴在清心寡欲。宋·張伯端《青華秘文·神水華池說》稱元精穴為“華池”,“華池者,臍中氣穴之下,兩腎中間一竅?!蹦嫔?,則元精化為元氣而為內(nèi)丹之母;順流而下,則元精化為形質(zhì)之精而生男育女。并認為元精亦有賴于飲食之充養(yǎng),故又說:“谷氣就此而生精”、“華池之竅,乃生精而降于腎者也。”
總之,“元精論”為道家內(nèi)丹術(shù)的重要理論基礎(chǔ)之一,對內(nèi)丹理論的形成及內(nèi)丹本的修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讀文獻
林雅谷主編:《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氣功學》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8年
王松齡:《中國氣功的史·理·法》,華夏出版社,1989年
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nèi)煉丹訣》,《中國氣功大成》本,吉林科技出版社,1989年
道家元氣論
“元氣”,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指產(chǎn)生和構(gòu)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zhì)。元,通“原”,“始也”(《說文》),指天地萬物之本原。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元氣學說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世界觀,其產(chǎn)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戰(zhàn)因時期宋钅開尹文的“精氣說”(即“氣一元論”),發(fā)展干東漢末年王充的“元氣自然論”及北宋張載所倡之“元氣本體論”。元氣學說以元氣作為構(gòu)成世界的基本物質(zhì),以元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發(fā)展、變化、消亡等現(xiàn)象。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并對門然科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元氣學說作為一種自然觀,是對整個物質(zhì)世界的總體認識。因為人的生命活動是物質(zhì)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故元氣學說在對人地萬物的生成和各種自然現(xiàn)象作唯物主義解釋的同時,還對人類生命的起源以及有關(guān)生理現(xiàn)象提出了樸素的見解?;谠獨鈱W說的對人類生命的認識,即是“元氣論”。元氣論對中醫(yī)學、氣功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神本原于先天父母之精?!鹅`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薄鹅`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榮衛(wèi)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币饧锤改告啪Y(jié)胎成形之后,神氣舍心才產(chǎn)生生命。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故當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后,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書中論述較詳,乃因古代內(nèi)丹家在煉養(yǎng)實踐中體驗總結(jié)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稱“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xiàn)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tài)。氣功態(tài)下,人處于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呼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一狀態(tài)即乃元神所現(xiàn)。正如《黃庭外景經(jīng)》石和陽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薄睹}望》說:“內(nèi)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薄次湫g(shù)匯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念慮,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于內(nèi),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逼鋵?,〈老子》所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動狀態(tài)。
先天元神與后天識神、欲神的關(guān)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欲神者,氣質(zhì)之性也;無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質(zhì)性彰”(〈青華秘文〉)。人在少、長、壯、老的過程中,質(zhì)性日彰,元性日微,結(jié)果欲神將掩蓋元神,此乃“氣質(zhì)之性勝本元之性”;若雜念紛壇則元神即退,摒除雜念則元神即現(xiàn),此乃“念止神即來,念動神即去”(〈養(yǎng)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為后天識神所蔽,晝思夜夢如云遮月,因而元神隱退,識神常日主事。若能靜定歸一、無思無念,識神自然隱退,元神真性顯現(xiàn),此即佛、道兩家之所謂見性。神本由心,心無為則元神之性現(xiàn),心有為則欲神之性現(xiàn),故張伯端說:“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欲念之性耳。行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華秘文〉)。
元神與元氣、元精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chǎn)矣”(《青華秘文〉)。內(nèi)丹修煉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說:“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思慮之神?!眱?nèi)丹本的主導思想既為“返本還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后天,從有為返無為,逐步消除氣質(zhì)之性。只要“氣質(zhì)盡而本無始見,本無見而后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則氣力先天之氣也”;“先天之氣純熟,日用常行,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制后天無為之用也”(《青華秘文》)。從這一意義上講,氣功人靜的鍛煉過程,即為除欲神、煉元神的過程,這也是氣功效應的關(guān)鍵所在。
有人從現(xiàn)代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元神,認為元神是人的一種無意識(潛意識)活動,但其并非是“未被意識到的意識”,而是與生俱來的帶有明顯自然屬性的“原生無意識”,與出于后天生活經(jīng)驗的潛移默化逐步積累而成的無意識(如心理定勢之類)不同,是個體的一種強大而原始的內(nèi)驅(qū)力源,每個人的生命活動都在不知不覺中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礎(chǔ)是皮層下中樞,與真正的意識(識神)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當練動者進入氣功態(tài)后,意識活動暫停,于是所有監(jiān)視、壓抑原生無意識,使之不能活動的因素不再起作用,這種無意識就得以充分活動起來,它不僅能迅速激發(fā)體內(nèi)之生理潛能,而且對人體的臟腑經(jīng)絡、氣血陰陽等直接進行調(diào)節(jié),使之“陰平陽秘”,從而使機體處于最佳功能態(tài)中,達到最佳練功效果。這便是元神論在氣功學中的重要價值所在。
參讀文獻
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nèi)煉丹訣》,《中國氣功大成》本,吉林科技出版社,1989年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馬踏清秋.
李賀
姓名
姓名: 李賀
又名: 字長吉
性別: 男
生卒年: 公元前790—公元前816
所屬朝代: 唐代
所屬文學時期: 隋唐五代文學
代表作品: 將進酒
同時期作家: 劉長卿
作家生平
文件引入
文件引入
李賀
李賀(790~816)
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稱他為李昌谷。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沒落。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元和三、四年間(808~809),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jù)說,韓愈與皇甫□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但賀終不得登第。后來做了三年奉禮郎,郁郁不平。在京時,居崇義里,與王參元、楊敬之、權(quán)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李賀得有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后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后辭官歸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依張徹一個時期。一生體弱多病,27歲逝世。死前曾以詩分為四編,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囑杜牧寫了序。人們出于對李賀的懷念,傳說李賀臨死時,見天帝派緋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樓作記文;又傳其母一夕夢見李賀,說他正為天帝作白瑤宮記文(李商隱《李賀小傳》及張讀《宣室志》)。昭宗時,韋莊上奏請追賜李賀進士及第,贈補闕、拾遺官職。但因?qū)m廷發(fā)生事變,所奏被擱置。
李賀一生,以詩為業(yè)?!陡哕庍^》贊韓愈作賦“筆補造化天無功”,也可以作為他的自我評贊。他的詩,包括四方面內(nèi)容:
①諷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會現(xiàn)象。他寫這類作品,有一定的現(xiàn)實基礎(chǔ)。早年家居昌谷,其地鄰近洛陽到長安的大道,征調(diào)運輸所必經(jīng),達官貴人所往來,使他對人民所受重賦剝削,統(tǒng)治階級所為淫奢惡行,有所見聞了解,給早熟的詩人提供了創(chuàng)作素材。后來旅游南北,出仕王朝,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無能,藩鎮(zhèn)割據(jù)的禍國殃民,貪官污吏的橫行不法,下層人民的受苦受難,進一步激發(fā)詩人的憤慨。李賀所寫這一類詩篇,有的是直陳時事,有的是借古刺今。其中諷刺唐朝宮廷酣歌宴舞,夜以繼日的佚樂生活的,如《秦王飲酒》;隱約反映宮廷事變的,如《漢唐姬飲酒歌》;批判憲宗求仙的,如《仙人》、《昆侖使者》;反對藩鎮(zhèn)分裂所造成的災禍和歌頌削平藩鎮(zhèn)叛亂的,如《猛虎行》、《雁門太守行》、《古鄴城童子謠效王粲刺曹操》、《上之回》;反映權(quán)門貴族飛揚跋扈、驕奢淫佚、好景不常的,如《榮華樂》、《秦宮詩》、《牡丹神曲》、《夜飲朝眠曲》、《貴公子夜闌曲》、《嘲少年》、《梁臺古意》;諷刺宦官當權(quán)、賢才失志的,如《呂將軍歌》、《感諷六首》其三、其四、《綠章封事》;反映邊塞敵人侵擾、抗敵士兵的艱苦生活的,如《摩多樓子》;揭露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迫害的,如《老夫采玉歌》、《感諷五首》其一;同情宮廷失寵妃嬪的悲苦生活的,如《宮娃歌》、《堂堂》;反映少數(shù)民族軍事反抗活動的,如《黃家洞》;反映險惡的吃人社會、正直之士遭殃的,如《公無出門》、《艾如張》;抨擊科舉制度不能選拔真才的,如《送沈亞之歌》、《仁和里雜敘皇甫□》等等。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相當廣闊。這些詩篇少數(shù)用五、七言古詩,而大量運用樂府形式,或借用舊題,或自創(chuàng)新題,大都凝煉而絢麗。有的含義隱晦,如《金銅仙人辭漢歌》、《還自會稽歌》,杜牧以為“求取情狀,離絕遠去,筆墨畦徑間,亦殊不能知之”(《李長吉歌詩序》)。在同時代的“元、白”、“張、王”兩派樂府外,李賀詩別開境界,獨樹一幟。王夫之《唐詩評選》說:“長吉于諷刺,直以聲情動今古。”毛先舒《詩辨坻》說:“大歷以后,解樂府遺法者,惟李賀一人。設色□妙,而詞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語,渾于用意?!边@是李賀詩最重要的部分。
②個人發(fā)憤抒情。李賀有積極用世的政治懷抱,雖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纏身,存在“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開愁歌》)的消沉情緒,但如《崇義里滯雨》、《贈陳商》、《浩歌》、《致酒行》、《春歸昌谷》、《南園》其五等篇中,反映了在官時的生活感受,對“臣妾氣態(tài)間,唯欲承箕帚”的不滿,表現(xiàn)了“天荒地老無人識”的不平;但又不甘沉淪,發(fā)出“世上英雄本無主”,“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云”的豪言壯語,滿懷著“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的雄心。這又是李賀詩思想感情基本的一面。而在《日出行》、《苦晝短》、《天上謠》、《夢天》、《相勸酒》、《官街鼓》等篇中,則表現(xiàn)了悲慨時光迅速、人生短促的消極一面。
③寫神仙鬼魅的題材。李賀是一個青年詩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現(xiàn)的“死”字卻達20多個,“老”字達50多個,反映了他對好景不常、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將進酒》),表達了他對現(xiàn)實人生無可奈何的心情;“依稀和氣排冬嚴,已就長日辭長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十二月》),則透露了他對未來光明的憧憬。他在兩者的矛盾中,探索擺脫死亡的途徑,于是產(chǎn)生了對神仙境界的奇妙幻想。王母、嫦娥等神話人物,銀浦、月宮等天國風光,出現(xiàn)在《天上謠》、《夢天》等名作中,極奇麗譎幻之觀。而在《古悠悠行》、《拂舞歌辭》、《官街鼓》、《神□》等作品中,則寫到神仙的虛誕和滄桑的變化。既然死亡無法逃避,于是又出現(xiàn)了對另一種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鬼燈如漆點松花”(《南山田中行》)、“鬼雨灑空草”(《感諷五首》其三)、“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秋來》)、“百年老□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神□曲》)。幽靈出沒,陰森可怖。宋人錢易、宋祁等因此稱李賀為鬼才。杜牧說:“梗莽邱隴,不足為其怨恨悲愁也”,“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李長吉歌詩序》),是對這類詩篇的總評。
④詠物等其他題材。其中如《李憑箜篌引》、《申胡子□篥歌》、《聽穎師彈琴歌》等,通過“石破天驚”的奇特想象和比喻等手法,描繪音樂家的高超技藝和動人的音樂美,并抒發(fā)了作者的懷抱,給人以很深的感受?!稐钌嗷ㄗ鲜幐琛?,贊頌了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手工藝。《羅浮山人與葛篇》,描寫織布老人織雨剪湘的絕技。還有《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借詠筍以贊美青春的活力;《馬詩二十三首》,借詠馬以反映現(xiàn)實政治,抒發(fā)作者的憤激心情。后兩組詩并且運用了李賀不常用的絕句形式。這類詩總的表現(xiàn)了李賀詩題材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而象《美人梳頭歌》一類作品,則暴露了作者對貴族婦女生活的欣賞態(tài)度。
李賀詩的藝術(shù)特色,是想象力非常豐富奇特,慘淡經(jīng)營,句鍛字煉,色彩瑰麗。如“羲和敲日玻璃聲”、“酒酣喝月使倒行”(《秦王飲酒》)、“銀浦流云學水聲”(《天上謠》)等匪夷所思的奇語,比比皆是。他特別擅長短篇,如《天上謠》、《夢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后人稱為“長吉體”的代表作。他也有少數(shù)明白易懂的作品,如《勉愛行》、《感諷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他較多地寫古詩與樂府,很少寫當時流行的近體詩,七律詩一首也不寫,表現(xiàn)了他不滿于當時詩風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他又受齊梁宮體詩的影響,借鑒了它們的詞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因為過于注意雕琢,有的作品也有詞意晦澀和堆砌詞藻的毛病。但從基本成就方面看,則正如他所贊賞韓愈的作品那樣,是“二十八宿羅心胸,元精耿耿貫當中”(《高軒過》)的。在唐代,李商隱、溫庭筠的古詩,就是走李賀所開辟的道路。宋人劉克莊、謝翱,元人薩都□、楊維楨,清人黎簡、姚燮,都受到李賀詩的影響。宋代刻本《李長吉文集》
詩論家對李賀詩的評價,有褒有貶。杜牧贊之為“騷之苗裔”(《李長吉歌詩序》),高□稱他為“天縱奇才”(《唐詩品匯》),王夫之說他“真與供奉(李白)為敵”(《唐詩評選》),姚文燮以為他“力挽頹風”(《昌谷集注凡例》)。貶李者則說是“牛鬼蛇神太甚”(張表臣《珊瑚鉤詩話》),甚至認為是“詩之妖”(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
李賀詩集,自編為四編本授予沈子明,收詩223首。北宋以來流傳的《李賀集》4卷本,都是219首,卷數(shù)與自編的相同,而篇數(shù)不同,編次也很零亂,并非準確編年。又有5卷本的集子,是4卷外加上《外集》1卷,詩23首,與4卷合計,共242首,篇數(shù)也和李賀自編的不同。5卷本今有汲古閣??痰谋彼熙U欽止本、董氏誦芬室及蔣氏密韻樓兩家影刻的北宋宣城本流傳,集名為《李賀歌詩編》。又有《續(xù)古逸叢書》影印的南宋本,集名為《李長吉文集》,無外集。又有鐵琴銅劍樓、《四部叢刊》影印的蒙古刊本,集名《李賀歌詩編》。后兩種原書今藏北京圖書館。
注本最早的是南宋吳正子注,有日本印本和通行本流傳。后有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選錄了吳正子、劉辰翁、徐渭、董懋策、曾益、余光、姚□、姚文燮各家的評或注。還有陳本禮《協(xié)律鉤玄》、黎簡評本和吳汝綸評注本。1977年出版的《李賀詩歌集注》,是將王琦《匯解》、姚文燮注及方世舉批注三種評注本匯編、加以校點而成。另外,錢仲聯(lián)有《讀昌谷詩札記》和《李長吉詩永貞詩史發(fā)微》,考訂詩的本事有新見。1984年出版的錢仲聯(lián)《李賀年譜會箋》,是兼年譜與詩注性質(zhì)的新著,解詩與舊注多有不同。
李賀生平,有李商隱《李賀小傳》、新、舊《唐書》本傳、《宣室志》、《幽閑鼓吹》、《摭言》,還有朱自清的《李賀年譜》和錢仲聯(lián)的《李長吉年譜會箋》、《李賀年譜會箋》可資參考。
泰山碧霞元君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尤其是明清以來,她在民間的影響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泰山主神東岳大帝,以至于當時的文人士子對碧霞元君勢力的發(fā)展頗有微詞,明人謝肇淛曾說:“岱為東方,主發(fā)生之地,故祈嗣者必禱于是,而其后乃傅會為碧霞元君之神,以誑愚俗。故古之祠泰山者為岳也,而今之祠泰山者為元君也。岳不能自有其尊,而令它姓女主,偃然據(jù)其上,而奔走四方之人,其倒置亦甚矣?!?br>一、碧霞元君信仰緣起
碧霞元君信仰肇始于宋真宗封禪泰山時發(fā)現(xiàn)的玉女石像,不過,《宋史》不見載此事,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則保存了一條資料。《文獻通考》卷九十“郊社考”云:
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頂,池側(cè)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濁,東封先營頓置,泉忽湍涌;上徙升山,其流自廣,清泠可鑒,味甚甘美。經(jīng)度制置使王欽若請浚治之,像頗摧折,詔皇城使劉承珪易以玉石。既成,上與近臣臨觀,遣使礱石為龕,奉置舊所,令欽若致祭,上為作記。
這條資料稱將石像“奉置舊所”,這說明在真宗東封發(fā)現(xiàn)玉女石像之前,玉女曾經(jīng)受到過尊崇,所以才會有石像和舊所等遺跡。
馬端臨是宋末元初人,稍早于馬端臨的王應麟在其所撰《玉?!分?,也保存了數(shù)條有關(guān)真宗東封的資料?!队窈!肪矶恕跋榉麞|封圣制”條引晏殊《東封圣制頌序》:“皇帝御極之十二載,受靈貺,對休命。……于是有登泰山謝天書述二圣功德之銘。……于是有九天司命、青帝廣生之贊。……于是有天齊王靈源之贊?!谑怯姓蚜?、武成、文憲王之贊。懷柔百神,登秩群望,于是有玉女石像之記?!?同書卷三十一“祥符泰山銘贊”諸條云:“祥符二年五月戊午,對輔臣于后苑,出御制御書登泰山謝天書述二圣功德銘,司命天尊、仁圣天齊王、周文憲王、玄圣文宣王贊、玉女像記示之?!?結(jié)合上述馬端臨的記載,玉女的信仰在真宗之前曾經(jīng)出現(xiàn),到真宗時不過是恢復其信仰而已。遺憾的是宋真宗為玉女所做的記文今已不傳,使我們失去了知其詳情的線索。
宋真宗對于玉女石像不僅是“奉置舊所”,令人致祭,而且還在岱頂修建了奉祀玉女的廟宇——玉女祠(即現(xiàn)存的碧霞祠)。對于玉女祠,《泰山道里記》引《岱史》云:“宋建昭真祠,金建昭真觀,明洪武中重修,號碧霞元君。成、弘、嘉靖間拓建,額曰‘碧霞靈佑宮’?!?廟宇雖建,但在宋元時期,泰山玉女的信仰還是附著在東岳大帝之下,并沒有成為獨步民間的神靈。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宋代關(guān)于泰山玉女的史料非常有限,直接稱為碧霞元君的則一條都沒有。專門研究碧霞元君信仰的吳龍安,在其論文中談到碧霞元君信仰在北宋時期的發(fā)展時,引證了宋人錢世昭著作《錢氏私志》中提到的“玉仙圣母”能授人子嗣一事:“賢穆乳母永嘉董夫人一日入禁中,慈圣(仁宗后)問云:主主以未得子為念,為甚不去玉仙圣母處求嗣?董奏曰:都尉不信,事須是官家娘娘處分。后數(shù)日,……光玉奏云:既得圣旨,安敢不信!遂擇日與賢穆同詣玉仙,止留知觀老道士一名祝香祈禱,道士見貴主車服之盛,歆艷富貴,云:愿得貧道與大主做兒子。歸而有娠?!钡渲械摹坝裣墒ツ浮笔欠窬褪呛髞淼谋滔荚?,證據(jù)尚不充足。吳氏還發(fā)現(xiàn)了萬歷《盱眙縣志》中關(guān)于碧霞元君的一條資料,該縣志卷八古跡志“瑞巖觀”記載:“縣西玻璃泉南石巖上,宋時女冠朱妙真建,殿三重,所專奉者曰碧霞元君。始名瑞巖庵,元末廢于兵,洪武永樂間重建三清、三官、玄帝三殿。近于天順七年,改名曰觀。今道會司所駐,邑人名曰上觀。其香火自春入夏,士女絡繹,晝夜不絕,蓋盱眙之勝,此山獨擅。自宋元石刻盈山,至今為游觀佳境?!蓖瑫r還引了《都梁記》的記載:“盱眙縣碧霞元君瑞巖庵,宋宗室女尼開林,賜賚甚盛。后以南渡割據(jù),事金于泗,每歲南使駐節(jié)盱眙來庵,遂為游觀之所。舊跡碣文滿山,至今道場仍舊。”盱眙縣曾經(jīng)屬安徽鳳陽府,今屬江蘇,地近山東。萬歷《盱眙縣志》中雖然說瑞巖觀“專奉者碧霞元君”,但是,以明代志書的記述來推證宋代建廟時奉祀神靈的情況,則難以令人信服。
吳氏在論文提到的兩條北宋末至金明昌年間,有兩處奉命禮岱岳、次謁玉女祠的刻石資料,卻是值得特別注意。這兩條刻石題記收錄在清人阮元的《山左金石志》中,其一為宋人劉袞的題名:“兗海守劉袞奉詔祈雪,次謁玉女祠,率巡山劉孟、邑令林會登二絕頂,臨四觀,遍覽勝概。元佑丁卯孟春三日?!逼涠墙饡r題名:“皇姑濮國大長公主奉命同駙馬浚州防御蒲察敬詣岱岳,焚香禮畢。明日,遂登絕頂,拜于玉仙祠下。時明昌元年三月十二日?!?元佑為北宋哲宗年號,丁卯年為公元1087年。明昌是金章宗年號,明昌元年為公元1190年。劉袞奉詔祈雪,然后拜謁玉女祠;金濮國公主與駙馬“敬詣岱岳”,然后也登頂“拜于玉仙祠下”。“玉女祠”和“玉仙祠”是不同時代對岱頂泰山女神廟宇的不同稱呼。宋真宗在岱頂置玉女祠,等于官方對泰山玉女的信仰給予了肯定,這種對于泰山玉女的推崇行為自然會在民間信仰中產(chǎn)生影響。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上述兩條資料,雖然都是官方所留下來的,但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見,在當時民眾對泰山神靈的崇祀已經(jīng)十分普遍、泰山的香社活動已經(jīng)成熟的時代,普通民眾也一定會從信仰行為上對泰山玉女有所表示,只是沒有留下歷史記載而已,泰山玉女在信仰方面的吸引力還是不容忽視的。
二、碧霞元君信仰與道教、民間宗教
泰山玉女發(fā)展為后來的碧霞元君,一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是她與泰山神東岳大帝之間的關(guān)系。作為一座神仙名山,歷來是一名神靈主司一座名山,東岳大帝自然是泰山的主神,但是在五岳之首的泰山,宋代之后卻出現(xiàn)了女神碧霞元君與東岳大帝共主一山的現(xiàn)象,甚至碧霞元君的影響在民間大有凌駕于東岳大帝之上的勢頭。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有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泰山的神靈在宋真宗之前沒有顯赫的女神,宋真宗修建玉女祠奉祀玉女后,泰山玉女在一個時期內(nèi)只是附祀于東岳大帝之下,這從上引的兩條北宋和金代的刻石題記中也有所反映,他們是在泰山上完成“祈雪”和“敬詣岱岳”后,再去拜謁玉女祠(玉仙祠),泰山玉女的附祀地位十分明顯。岱頂玉女和東岳大帝的關(guān)系最遲在元末被確立為父女關(guān)系。生活在宋末元初的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根本沒有提玉女和東岳大帝的關(guān)系,最早明確提到泰山玉女和東岳大帝父女關(guān)系的,是元人秦子晉所撰《新編連相搜神廣記》的“東岳”條:“帝一女:玉女大仙,即岱岳太平頂玉仙娘娘也?!?把泰山玉女與東岳大帝的父女關(guān)系確立下來,使她在泰山上的地位合法化,從而可以名正言順地與東岳大帝的兒子(東岳有五子)一起承受香火。
泰山玉女被“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稱呼所取代大概是在明朝初期,而且是與宋元道教以及明代民間宗教對泰山神靈系統(tǒng)的吸納有關(guān)。
宋代諸帝對道教的提倡,以宋真宗和宋徽宗為最。宋代時,泰山神已被納入道教體系之中,宋真宗東封泰山,雖為夸示四方,著重在政治上的宣傳,但多少也有神道設教的意味。因此,對泰山玉女的推崇,自然容易被納入到道教體系之中。但在泰山玉女信仰的發(fā)展中,有宋一代,在道教譜系里還沒有泰山玉女或碧霞元君的地位。碧霞元君的稱呼具有濃重的道教色彩?!霸敝Q,明代人認為是道教對女仙的稱呼:“男高仙曰真人,女曰元君?!辈贿^,說元君之稱只用于女仙,并不盡然。晉人葛洪在道書《抱樸子·金丹》中說:“元君者,老子之師也”、“元君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調(diào)和陰陽,役使鬼神風雨,驂駕九龍十二白虎,天下眾仙皆隸焉?!边@里所說的元君,不是碧霞元君,而是太乙元君,是元始天尊的雛形。有人依據(jù)唐代劉禹錫的詩句“堪為列女書青簡,久事元君住翠微”(《送東岳張煉師》),認為詩中所說的元君就是碧霞元君。劉禹錫提到的元君雖然與泰山有關(guān),張煉師也應該是道教中人,但詩中提到的元君到底是男、是女尚不確定,與后來形成的碧霞元君的關(guān)系就更不好說了。 發(fā)展到元代,道徒們才開始把泰山玉女拉來作了東岳大帝的女兒。在明代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刊印的的《萬歷續(xù)道藏》中更有了冠以“碧霞元君”之稱的道經(jīng)——《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妙經(jīng)》,這說明碧霞元君之稱此時已經(jīng)普及。稱呼泰山女神為碧霞元君,《岱史》中還記有弘治十六年(1503年)、嘉靖十一年(1532年)皇帝派太監(jiān)致祭碧霞元君的“御祝文”; 近年,泰安市的文物工作者在修復泰安城內(nèi)原碧霞元君的下廟靈應宮時,出土了一塊正德二年(1507年)皇帝派遣太監(jiān)致祭碧霞元君的明碑(該碑今存靈應宮內(nèi))?;实垡呀?jīng)派員致祭,說明“碧霞元君”的稱呼及其信仰已經(jīng)在宮廷中有了牢固的根基,作為民間信仰,碧霞元君在宮廷中的地位也反映出民間碧霞元君信仰的發(fā)展。
明代北方的民間信仰和民間宗教迅猛發(fā)展,明代中期以后各種新興的民間宗教多崇奉無生老母,并把其信仰概括為“無生老母,真空家鄉(xiāng)”八字真言。在傳世的各種民間宗教的寶卷中,無生老母是創(chuàng)世女神,她生下九十六億“皇胎兒女”,把他們遣往東土;在社會現(xiàn)實中,無生老母又是一位救世主,對受苦受難的世間男男女女來說,她是一位慈祥的老母。不僅如此,此前佛、道及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大都成為這位女神的部下或化身。泰山女神很自然地也受到民間宗教家們的重視。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談到寶卷時,提到他“在北平得到了不少的明代(萬歷左右)的及清初的梵篋本寶卷”,在他認為的比較重要的二十一種寶卷中,有兩種寶卷和泰山女神有關(guān):《天仙圣母泰山源留寶卷》(五卷)、《靈應泰山娘娘寶卷》(二卷)。 車錫倫的《中國寶卷總目》是目前收錄寶卷書目最全的著作,其中關(guān)于泰山女神的寶卷有以下幾種:《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寶卷》(五卷),明普光撰,簡名《圣母寶卷》、《天仙圣母源流寶卷》,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靈應泰山娘娘寶卷》(二卷二十四品),明悟空編,西大乘教寶卷,又名《娘娘經(jīng)》、《泰山真經(jīng)》,最早的刊本是明萬歷本;《泰山天仙圣母靈應寶卷》(二卷),清刊本;《泰山圣母苦海寶卷》(九卷),清抄本。 《靈應泰山娘娘寶卷》,卷中的泰山女神被稱作“圣母娘娘”或“泰山娘娘”,她是西牛賀洲升仙莊金員外妻黃氏所生,三歲吃齋,七歲悟道?;噬险偎秊殄樱痪?,而到泰山修行;父母追她到泰山,不歸。在泰山修行三十二年得道成仙,“天佛牒文、玉帝敕令”封她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永鎮(zhèn)泰山。她為民眾送子送藥,勸人行善,并具有護國佑民的神格。卷中還講述了北京董氏夫婦在家供養(yǎng)泰山娘娘和眼光娘娘、送子娘娘,刊印施放《十王卷》(即《泰山東岳十王寶卷》)和《伏魔卷》(即《護國佑民伏魔寶卷》),又發(fā)愿作此寶卷,舍財刊板施放,祈子求福。卷中說他們“夫婦共一心,施財留經(jīng)文。娘娘來加護,準定得子孫”。在《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寶卷》中,天仙圣母的出身卻不是平常人家的兒女,而是皇帝的女兒千花公主。另外,車錫倫還指出:“明隆慶末王之綱《玉女傳》引《玉女卷》實際上也是一部寶卷。該卷今不傳,全稱不詳。王文中引用的一段話是寶卷開頭,介紹主人公出身的話,似非原文。這段話又經(jīng)常被研究者引用?!?王之綱《玉女傳》所引《玉女卷》的文字為:“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四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性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三年丹就,元精發(fā)而光顯,遂依于泰山焉。泰山以此有玉女神?!?寶卷是一種十分古老而又同宗教或民間信仰活動相結(jié)合的講唱文學形式,由于它采用了民眾所喜聞樂見的“宣卷”(或稱“念卷”)的儀式,借助了民眾熟悉的民間曲藝說唱表演藝術(shù),兼具有教化和娛樂的雙重功能,所以極容易在民眾中傳播開來。碧霞元君信仰在明代中期以后,一方面被道教吸納進神靈系統(tǒng),并得到官方的認可;另一方面又被民間宗教所吸收,使她在民間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在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靈應泰山娘娘寶卷》,即為明萬歷年間西大乘教的教徒編印。
隨著碧霞元君影響的擴大,以及在民間的普及,有關(guān)碧霞元君身世的各種說法就應運而生。1929年羅香林曾在國立中山大學的《民俗》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長文《碧霞元君》 ,其中對碧霞元君身世有詳細的考證。文中對碧霞元君的來歷共歸納出四種說法:一為東岳大帝的女兒說,二為黃帝遣七女迓西昆真人說,三是華山玉女說,四是民間凡女得仙說。羅香林的資料引證極為豐富,后來學者對這個問題的論述均無出其右。在文章中,羅香林自己是將碧霞元君歸為民間的“三姑六婆”,實際上也就是他所歸納的“民間凡女得道說”。
三、碧霞元君信仰興起于元明之際
泰山女神被封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傳統(tǒng)的說法是宋真宗的加封,但在《宋史》和《文獻通考》以及宋代公私著作中,均是對宋真宗的封禪記述甚詳,而沒有提及他給泰山女神加封之事。到了明代,弘治十六年、正德二年、嘉靖十一年的祭告文,《岱史》中所載劉定之、尹龍、徐溥等人的《紀略》,王之綱的《玉女傳》等,都已經(jīng)提到“碧霞元君”或“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但都沒有說明何時加的封號,從中可見這個封號也不是明代皇帝加封的。如果是明代帝王加封,那一定會在當時文人們的著作中大書一番。將加封之事歸功于宋真宗,最初見于明末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該書卷之三引“稗史”:
元君者,漢時仁圣帝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圮,石像仆。至唐,童泐盡,女淪于池。至宋真宗封泰山還,次御帳,滌手池中,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滌之,玉女也。命有司建小祠安奉,號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后祠日加廣,香火自鄒、魯、齊秦,以至晉、冀。
這段記述中關(guān)于玉女封號來自宋真宗的說法,只能是一種順勢推測而已。根據(jù)上面我們對泰山玉女和碧霞元君稱號的歷史考察,我們可以比較肯定的說,元代末期,道教信徒開始把泰山玉女納入道教神靈體系;到明代,皇帝和后妃們崇奉泰山女神,道教信徒趨炎附勢而給泰山女神加上了封號,泰山女神有“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封號,時間應該在明代前期。到明中期的弘治、正德年間,碧霞元君的封號已經(jīng)非常普及,并通過民間宗教利用寶卷的形式廣為傳播,而為廣大民眾所熟知。
考察碧霞元君封號的歷史,實際上也就是對碧霞元君信仰在明代發(fā)展情況的考察。明代初期,朱元璋整頓祀典,登基的第三年(洪武三年,1370年)就下詔書罷去泰山“東岳天齊仁圣帝”的封號,單稱“東岳泰山之神”。 削去泰山神的帝王封號,無形中把東岳大帝和碧霞元君原來的差別縮小了(一主一從),他們同為泰山神靈,一男一女,平起平坐,這就為民間崇奉碧霞元君提供了機緣。從洪武三年罷去泰山神的封號,到弘治十六年皇帝派員致祭碧霞元君,在這一百三十多年的時間里,碧霞元君已經(jīng)從默默無聞而發(fā)展為聲名顯赫,她的職司也從最初的生育神發(fā)展為功能涵蓋面十分廣闊的神靈,尤其到了嘉靖、萬歷年間,碧霞元君信仰深入民間,在民眾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基,以碧霞元君為奉祀主神的泰山香社也空前活躍,民眾在泰山的進香活動進入歷史上最繁盛的時期,這種繁盛景象一直持續(xù)到清代的康熙、乾隆時代,余波至于光緒年間,時間長達400余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82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何祚庥拿中醫(yī)鑒別胎兒性別可以休矣
下一篇: 中醫(yī)幫你擦亮心靈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