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神農本草經》中藥 文獻研究
摘要:本文對《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輯本《神農本草經》的積極意義和《神農本草經》的不足之處等作了探討。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一般認為由于所載內容與《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三書均為總結秦漢時期醫(yī)家臨床經驗而成的著作,對后世中醫(yī)藥的指導與發(fā)展具有巨大影響,從而被尊為“四大經典著作”。對此四書后人均有考證與注釋,如《內經》在輯復時摻入了后人補撰內容;《傷寒》、《金匱》原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流失后重輯而分為兩書;《本經》雖亦有諸多學者曾予研析,然尚存有若干內容有待進一步討論,如成書年代、積極意義以及存有不足等,為此,本文就上述幾個方面進行初步探討,以供更為深入的研究參考。
《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
關于《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通常都說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籍,有的學者甚至認為:“主體在西漢已經撰成,……經東漢醫(yī)家增訂修補,最后由陶弘景厘正,應該算是西漢時期的本草專著?!保?]根據《漢書·樓護傳》:“護誦醫(y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長者咸重之”,《史記》有公乘陽慶撰《藥論》之說,可見西漢確已出現本草專籍;又因書中載有東漢時地名及由外域傳入的藥物,自是東漢醫(yī)家續(xù)有補述;及至陶弘景將漢魏多種本草文獻綜合厘為365種藥物、合以當時醫(yī)家常用藥物365種,撰成《本草經集注》,此書厘正的漢魏本草內容被后人視為即是《神農本草經》。如尚志鈞說:《本草經集注》“是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增加《名醫(yī)別錄》的藥注釋而成的。[2]足以說明后人認為《神農本草經》的形成有上述三個過程,符合歷史事實,但稱其“主體在西漢已經撰成”、陶撰《集注》前已有《神農本草經》流傳、是現存最早的本草專籍,似均缺乏依據,難以令人信服,試述理由如下。
1漢魏迄宋并無《神農本草經》書名?!氨静荨敝m在西漢已經出現,但成書者為數寥寥,其中樓護所誦者未提書名、難以確定究為何書,有書名者,僅《藥論》一種而已;東漢魏晉本草文獻日見增多,除《傷寒論》提及《胎臚藥錄》外,其余各書或名《本草》(見《淮南子》)、或名《神農》(嵇康述及)、或名《本草經》(如《子儀本草經》)、或名《神農本草》(見《甲乙經》),即使陶氏《集注》也僅序中提及“舊說皆稱《神農本經》”,并未見有以《神農本草經》5字相聯為書名者。有人稱:《神農本草經》著錄于《隋書·經籍志》,經查校該書,雖“《神農本經》八卷”條下,贅有本草專籍10余種,但唯獨《神農本草經》付諸闕如;[3]嗣后,《舊唐書》僅著錄《神農本草》[4]一種,“其余各種《神農本草經》都被淘汰”[5],《新唐書》甚至連《經籍志》都沒有見到,“宋以后史志再無該書原帙的記載了”[1],可見自西漢迄宋(公元前206年~公元1279年)長達1500年之久無一有以《神農本草經》書名流傳于世者。
或云:漢魏各種本草,若《本草》、《神農》、《本草經》等咸即《神農本草經》之簡稱有何不妥?然則書名各異,內容不同,如《本草經》:“桑根……出土上者,名伏蛇,治心痛?!薄渡褶r本草》:“桑根白皮……出見地上者,勿取,毒殺人?!保?]明系出于不同作者之手,何可視為一書?只緣堅信漢魏本草無論何名都是《神農本草經》的緣故,難免產生“是《神農本草經》一書的不同傳本,還是《神農本草經》的同名異書”[1]的疑問。反之,如能正視史實,放棄成見,自能撥開迷霧,重見晴日。現查正式以《神農本草經》5字為書名者,最早見之于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該書卷一序例“歷代諸家本草”首列《神農本草經》,卷二序例又專載《神農本草經》目錄,列出上、中、下三品藥物365種具體藥名,惟未稔其命名由來,抑或為李氏在《綱目》收載時自行擬定。
2《本草經集注》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文獻。陶氏撰著《本草經集注》在序中自稱:漢魏本草諸書“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三十一、或三百一十九,……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y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并此序錄,合為三卷?!保?]明確指出此書是由古本草內容與名醫(yī)副品兩個部分合編而成的。在編寫方面,除序錄外,將所有藥物分為7類,各類藥物又分上、中、下品,并采用朱墨分書,予以區(qū)別,朱書者為古本草內容,墨書則為名醫(yī)副品及注釋部分,三品則據《神農本經》為主而分(此書名此前未見著錄)。其中朱書部分,陶氏明確指出是將古本草“苞綜諸經、研括煩省”而來,并非摘自某一專籍,而是將所見多種本草綜合整理選擇所定,雖然保存了古代醫(yī)家的用藥經驗,但已投以己見,擯去重復及已非常用藥,進行了重新組合,既改變了參(考)選(擇)各書的本來面貌,又非僅是一家之言,實際是將漢魏醫(yī)家用藥經驗作了又一次歸納總結,在學術價值上有所提高,在內容上擇精去蕪,有所創(chuàng)新,是化費相當精力而編成的?!俺蓵甏碑斒亲髡邔⑷珪呀涀刹⒏吨T刊行或傳抄問世之日,而兩漢魏晉各種本草類專籍現均已佚亡、無復留存,各書內容雖由陶氏引錄,然經過整理、歸納,原貌全失,而成為《本草經集注》組成部分,仍認定為“現存”最早專籍已屬非是,況當時并無《神農本草經》為名者。按《本草經集注》成書于公元500年(南齊永泰二年),現存本草專籍全集無有比此書更早者,因此若論現存最早本草文獻自當推許《本草經集注》而可當之無愧。
若說《吳普本草》現已有輯本,豈非早于《集注》成書?答曰:《吳普本草》早于《集注》確實不錯,然需知《吳普》原載藥物441種;[1]而清代焦循輯復僅168藥,近人尚志鈞輯本亦不過200種,均不及原書之半,只能稱為現存最早的半部本草文獻而已。
3《神農本草經》各種輯本主要源于《集注》朱書部分。陶氏《集注》問世160年后即被唐顯慶四年(659年)修訂的《新修本草》吸納,由于兩書先后佚失,后人為能窺及《神農本草經》全貌遂有輯復之舉(按:“輯復”一詞有欠妥善,蓋原有該書因于佚失,通過輯錄,復其原貌,是為輯復;本無《神農本草經》,謂之輯復從何談起,若必稱輯復,只能是輯復《集注》朱文內容而己),據有關文獻載稱此舉始于南宋[1],明清及近代尤為盛行,現據不完全統(tǒng)計約有20種左右,各種輯本之命名可分為兩類:一是未用《神農本草經》之名,如王炎的《本草正經》,盧復、王運的《神農本草》,過孟起、曹元宇的《本草經》,姜國伊的《神農本經》,吳保神的《本經集義》等;另一類則逕以《神農本草經》為名,如二孫(孫星衍、孫馮翼)、顧觀光、黃爽、汪宏、田伯良、蔡陸仙、劉復、尚志鈞、王筠默以及日人森立等。各種輯本除王炎《本草正經》已佚外,其余各書由于參考文獻不同(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證類本草》等)錄載藥物每有不同(如二孫本將六芝以及鐵精、鐵落、鐵三藥并為一條,另增升麻、粟米、黍米等),主治功效有異(如敗醬,顧本“主……疽、痔”;而孫本作“疸、痔”)等,但其共同點則無不主要以《集注》朱書作為藍本,如大黃整條原文,顧觀光、王筠默二氏輯本全同《新修》、《綱目》,無一字差異,是知現今所見《神農本草經》確為主要依據陶氏整理選輯之朱書內容無疑。
據上所述,可見漢魏以前并無以《神農本草經》5字相聯為本草專書名者,早期本草各書或已佚失未見存留,或僅存其半,未可謂之全書,陶氏據以整理選輯各書已非原貌,合以名醫(yī)副品定名《本草經集注》成書,于公元500年問世,應視之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專籍;至于現今所見之《神農本草經》輯本,主要是錄用《集注》朱書內容(或再加引其他文獻)而成,只能依其輯復成書時間定其前后,不能稱為現存最早之中藥文獻。以上結論,打破常說,深知有違有關學者論述,但其中實亦包括本文作者,蓋此前撰述講義、論文,乃至課堂教學亦宗前說,如主編《中藥學》、所撰論文“歷代中藥學的發(fā)展與成就”,即稱《神農本草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11],為“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12]等,皆未經考證、人云亦云而已,現既洞悉昔日之非,誤人之說從今自當改正。(未完待續(xù))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201203)葉顯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91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俞樾廢醫(yī)存藥論及其歷史影響
下一篇: 新癀片為主治療肛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