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字密齋,明兒科醫(yī)學家。祖籍豫章(今江西南昌),寄寓湖北羅田。世業(yè)醫(yī),祖杏坡,父筐,皆以醫(yī)名。萬氏遵其父訓,學醫(yī)本于《素問》、《難經(jīng)》,深研《脈經(jīng)》,攻讀本草,參以張仲景、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諸家之書,探玄勾隱,頗得其趣,醫(yī)術益精,尤長于兒科證治。著有《幼科發(fā)揮》等醫(yī)學著作十余種,為配合研究萬全的學術思想,筆者對其生卒年代、醫(yī)事活動和醫(yī)學論著略作考證,供同道參考。
一、生卒年代:
迄今為止,關于萬全的生卒年代,尚無一致的看法。據(jù)萬全自述:“先考菊軒翁,成化庚子客于羅,娶先妣陳氏,生不肖?!?《敘萬氏幼科源流》),筆者推算,萬全出生距成化庚子(1480年)尚有很長一段時間?!稄V嗣紀要》卷十六的數(shù)十則幼科醫(yī)案,乃萬全74歲時自敘而成。內(nèi)中所選最晚的一則案例,記作“隆慶壬申”(1572年),據(jù)此,萬全生年當為1499~1501年。萬全第二次敘刊《痘疹世醫(yī)心法》的時間為“己卯”(1579年),故萬全卒年當在1579年后,享年80歲以上。
二、醫(yī)學著作:
萬全一生著述甚豐,除祖?zhèn)鞯膬嚎?、痘疹等方面的專著外,于?nèi)、外、婦科等均有著作存世。清·康熙癸卯(1663年)刊行的《萬密齋醫(yī)學全書》,內(nèi)容包括:《保命歌括》、《傷寒摘錦》、《養(yǎng)生四要》、《萬氏女科》、《幼科發(fā)揮》、《片玉新書》、《育嬰秘訣》、《痘疹心法》、《片玉痘疹》、《廣嗣紀要》凡10種,103卷。這10種于清·乾隆年間均被收入《四庫全書》。近年來,羅田縣萬密齋醫(yī)院在整理萬密齋醫(yī)書時,又搜集到了《痘疹歌括》、《幼科指南》、《外科心法》、《點點經(jīng)》,合前10種并由湖北科技出版社陸續(xù)出版。但現(xiàn)存的這些著作大都是晚年所著,而早期的著作多已佚失。如萬密齋于1549年《痘疹世醫(yī)心法·自序》中所提到的《素問淺解》、《本草拾珠》、《脈訣約旨》、《傷寒蠡測》、《醫(yī)門摘錦》等。而現(xiàn)存的萬氏著述,又有部分名同實異,或交錯疊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主要由于輾轉(zhuǎn)傳抄所致。如《痘疹心法》自1549年刊行后,“辭里有好事者,剽竊以為己述,刻之南贛,次乃改作。撫治鄖陽孫公淮海,以改本刊行都司,黃州守孫公懷堂,又刊鄖本載歸四明?!?本書己卯自序)觀現(xiàn)存本《片玉痘疹》與《痘疹心法》的卷一、卷十二至二十三,內(nèi)容大致相同,可能即系《痘疹心法》的初刊本,經(jīng)傳抄更改書名者。又如《幼科指南》與《片玉新書》,文字內(nèi)容也基本相同,僅行文的秩序有些差異而已。
三、生平年表:
弘治十二~十四年,公元1499~1501年,萬全生于湖北省羅田縣大河舉,其父時年已52~54歲。
嘉靖三年甲申,公元1524年,萬賓蘭時年六個月病瀉,初與全父菊軒翁求藥治之,隨止隨發(fā),菊軒翁時年己77歲,命全往治之,以陳氏肉豆蔻丸合胃苓丸,車前草煎湯下,一服即瀉止。(《廣嗣紀要》卷十六)
嘉靖六年丁亥,公元1527年,全妻錢氏生長子邦忠,菊軒翁年逾80始得一孫。(同上)
嘉靖七年戊子,公元1528年,生次子邦孝。(《廣嗣紀要》卷十三)
嘉靖十年辛卯,公元1529年,長子邦忠三歲出痘,菊軒翁診為虛寒證,命全作木香散服之,未盡其劑,泄止,瘡復紅活。(《痘疹心法》卷十六)
嘉靖十年辛卯,公元1531年,次子邦孝方四歲,患痘癥,發(fā)熱卒驚而絕,全乃掐合谷得蘇,與導赤散、瀉青丸,一服而搐止,十三日痘靨。(《痘疹心法》卷十二)
嘉靖十一年壬辰,公元1532年,其子邦正一歲病瀉,甘大用以理中丸治之不效,反見大渴,全制玉露散,澄水調(diào)服而安。(《廣嗣紀要》卷十六)
嘉靖十二年癸巳,公元1533年,屠父徐姓之子一歲半病瀉,前醫(yī)用玉露散不效,全予理中丸加熟附子治之而安。(同上)
嘉靖十六年丁酉,公元1537年,英山縣鄭斗門初生一男,生五日不乳,噴嚏昏睡,為之診病。(同上)
嘉靖十七年戊戍,公元1538年,某女七歲,外感后先痢后瘧,痢止而瘧益甚,前醫(yī)束手,全曰:“無慮,吾能治之,至春必愈?!庇眉ネ枰涣?,服至次年二月,果安。(《幼科發(fā)揮》卷三)
胡三溪二子俱出痘,長子經(jīng)全調(diào)治十一日而安,全斷次子為逆痘,后果死。(《痘疹心法》卷十四)
嘉靖二十年辛丑,公元1541年,監(jiān)生胡篤罨時方4歲,二月間患咳嗽,全以潤肺降火茅根湯,凡十七日而安如舊。(《幼科發(fā)揮》卷三)
三月,英山鄭孔韶一女患嘔吐,全視其證為傷食吐乳,遂取脾積丸授之,取下惡糞如靛。(同上)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公元1542年,縣學生員胡晏患傷寒,乍寒乍熱,諸醫(yī)不識何證,全對之以半表半里,陰陽混亂,以小柴胡湯合梔子豉湯服之,當日寒熱不再復作。(《痘疹心法》卷三十五)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公元1543年,英山縣沈天祿病傷寒錯語,全以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加麥冬、生地、熟附子,一服而愈。(《保命歌括》卷三十五)
嘉靖二十二年甲辰,公元1544年,平縣平湖鄉(xiāng)耆老酒后傷寒,全調(diào)治而愈。(《保命歌括》卷三十五)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公元1546年,治羅田致仕縣黃風山傷寒病,獲愈。(《保命歌括》卷三十五)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公元1547年,胡龍患熱病,身壯熱,自汗出,大渴,喜裸體,脈弦大而虛。全制一方,用柴胡、人參、知母、甘草、淡竹葉、淡豆豉,一劑而愈。(《保命歌括》卷三十五)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公元1548年,全之母舅病傷寒,胸中痞脹,二便俱閉,前醫(yī)以大柴胡湯下之未愈。全詳察脈證,從內(nèi)傷病中氣不運論治,用二陳湯加蒼白術、升麻、柴胡,一服而安。(同上)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公元1549年,初刊《痘疹世醫(yī)心法》。(該書自序)
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年,用補脾法治療舉人省敬吾之風疾,調(diào)理至夏而愈。(《保命歌括》卷三十五)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公元1552年,羅田縣縣丞患中暑,腹痛,心悸脈促,全以小建中湯一服而痛定,再以人參、麥冬、甘草、白芍、生地、五味,以犭賁豬心煮湯煎,只一服而促脈止。
同年十一月望日,黃州府管糧通判胡暴得風疾,全診為脾虛有痰,按法調(diào)治一月而愈。(《保命歌括》卷五)
嘉靖三十五癸丑,公元1553年,蘄水縣李養(yǎng)晦傷寒脅痛,前醫(yī)以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服之無效,全于前方再加牡蠣以泄其蓄水,只一服而痛止。(《保命歌括》卷三十五)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公元1556年,羅田縣學生員胡應龍患熱病鼻衄,脅痛,全治之而愈。(同上)
嘉靖三十八年戊午,公元1558年,庠生王民肅之子病吐,全囑取理中末三分,煎后入豬膽汁、童便各一匙,服后即止吐。(《廣嗣紀要》卷十六)
嘉靖三十九年己未,公元1559年,張公子病發(fā)熱,目上直視,口多妄言,眾醫(yī)作風治無效。全診為肺虛熱,用小阿膠散而愈。(《幼科發(fā)揮》卷二)
嘉靖四十年庚申,公元1560年,一婦人患破傷風,全又桂枝湯加熟附子、黃芪、防風,一劑而病減,再予十全大補湯三劑而安。(《保命歌括》卷三十五)
嘉靖四十一年辛酉,公元1561年,一婦人遠行而昏厥,全又十全大補湯去地黃、芍藥,加細辛、半夏、干姜,三劑而安。(同上)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公元1563年,羅田縣致仕州判汪城南內(nèi)子病傷寒,十余日不大便,全以小承氣湯去大黃加梔子,作大劑一服。微溏而安。(同上)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公元1565年,董西麓之子17歲病傷寒,似白虎證而脈虛,予黃芪(炙)、當歸(酒洗)各一兩,作湯服之而愈。(同上)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公元1566年,羅田縣知縣肖峰患傷寒,前醫(yī)疊進湯藥不效。全從陽明、少陽并病論治。處方:小柴胡合葛根蔥白湯,一劑而愈。(同上)
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湖廣右布政使孫,因閱卷得目疾,眼珠脹痛,全以八珍湯加減治之,遂愈。(《保命歌括》卷三十五)其女誤食菱角傷脾,面腫而喘,夫人憂之,命全進藥。全立一方,錢氏異功散加藿香葉、蘇葉,一劑而安。(《幼科發(fā)揮》卷三)
隆慶二年戊辰,公元1568年,全之親家李雙溪,病發(fā)熱,神昏,便秘。全診為內(nèi)傷似外感證,乃用補中益氣湯加豬膽汁,取下結(jié)糞如羊矢者二、三十枚,服20貼而安。(《保命歌括》卷三十五)
孫淮海之女病痢,召全治之,予河間黃芩芍藥湯加人參服之,五日病安。(《廣嗣紀要》卷十六)
隆慶三年己巳,公元1569年,孫淮海之女7歲出痘,伴見發(fā)熱,面赤腮腫,痘疹見逆狀,舉家皆驚,全以色脈無恙,認為病在經(jīng)絡,以保元湯加味,漸次調(diào)理而愈。(《痘疹心法》卷十二)
隆慶五年辛未,公元1571年,程旋溪之子出痘而多笑,全知其為心火有余,乃令用黃連一錢,山梔仁七分,辰砂五分,水為丸服之,三日后笑漸少,不數(shù)日又作喘,喉中汩汩有聲,全診為肺熱癥,乃制清金散火湯,一劑而減半,再劑而喘定。(《痘疹心法》卷十二)
萬歷元年癸酉,公元1573年五月,湖廣右布政使孫小姐病瀉,7月猶未止,并渴甚,諸醫(yī)治之不效,全以白術散加天花粉,五日渴、瀉俱止,熱亦漸退。(《幼科發(fā)揮》卷三)
萬歷七年己卯,公元1579年,全已逾80歲,乃在1549年所刊《痘疹心法》基礎上,“補其缺略,附以醫(yī)案”,重新付梓。(《痘疹心法·自序》)
萬歷七年己卯后,萬全卒。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文獻所(江蘇,210029)趙國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91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傷寒雜病論》古今談
下一篇: 從馬王堆的《導引圖》談古代的體育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