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臟腑
人體的結構及其功能方面的知識,是認識疾病的基礎。因為只有了解了正常人體構造和功能作用,才能探明疾病情況下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找到正確的防治方法。這方面中醫(yī)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
首先通過解剖途徑獲取了第一手資料。兩千多年前,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書《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史尸體解剖的記載。當時,不僅對于人體外部作了細密的觀察,而且通過解剖技術對人體內部器官也有了很多研究;甚而對某些器官的形狀、大小、容量、構造等都有較為精確的描述,特別是對于人體消化道的觀察很是詳盡;發(fā)現(xiàn)了心、肺、脾、肝、腎、膀胱、膽、腦、骨髓和女子胞(子宮)等器官和組織,并了解到它們的某些生理功能及其與外部器官的關聯(lián)。后來在實踐過程中又不斷補充,得以逐步完善。由于長期的封建思想的束縛,盡管我國解剖學的知識淵很早,但解剖學卻始終沒有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中醫(yī)學認識人體的另一途徑,即在肉眼直觀的解剖知識基礎上,長期以來在廣泛的臨床實踐中,觀察人體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反應,芬析比較人體正常生理國功能和反常的病理變化,逐步掌握了人體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從而建立起中醫(yī)獨特的生理病理理論__臟腑經絡學說。因此,在論述人體各器官組織結構和功能時,往往包含有解剖、生理、病理三方面的內容,作為相互補充、相互印證不可分割的部分。
人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由各個局部所組成。中醫(yī)學把人體的結構分為臟腑、經絡、闃血津液等三大部分。它們在人體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間又是密切聯(lián)系的。其中,臟腑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而氣血液則是由臟腑功能活動所生成,也是人體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通過經絡輸布到全身,供給機體維持生命的需要,從而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
第一節(jié)臟腑
中醫(yī)學把人體內在的重要臟器分為臟和腑兩類,有關臟腑的理論稱為“藏象”學說。藏,通“臟”,指藏于內的內臟;象,是征象或形象。這是說,內臟雖存在于體內,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變化,都有征象表現(xiàn)于外。所以中醫(yī)學的臟腑學說,是通過觀察人體外部征象來研究內臟活動規(guī)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它包含有人體內臟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內容,在臨床辨證與治療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臟和腑是根據內臟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儀區(qū)分的。臟,包括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主要指胸腹腔中內部組織充實的一些器官,它們的共同功能是貯藏精器(指能充養(yǎng)臟腑,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物質)。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個器官,大多指胸腹腔內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們具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yǎng),排泄糟粕的共同功能。除此之外,還有“奇恒之臟”,指的是在五臟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臟的一類器官,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應當指出的是,中醫(yī)學里的臟腑,除了指解剖的實質臟器外,更重要的是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因此,它們雖與現(xiàn)代醫(yī)學里的臟器名稱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卻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
中醫(y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復雜的統(tǒng)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 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lián)系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tǒng)。這是中醫(yī)學系統(tǒng)論的一部分。
一、五臟
(一)心(附心包)
1、主血脈
主,有主宰、主管的意思。血有濡養(yǎng)周身的作用,脈為血液運行的通路。心主血脈,是指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以營養(yǎng)全身的功能。正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所說:“諸血者,皆屬于心。”所以血液循環(huán)的原動力在心臟,這是心氣作用的體現(xiàn)。而心行使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養(yǎng),兩者密切相關,互相依存。如果心血衰少,血脈空虛,就會影響到心主血脈的功能。因此,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血運正常,則脈搏勻稱,和緩有力,面色紅潤光澤。
由于面部的血脈較為豐富,所以面部色澤變化可以部分地反映心臟機能正常與否;同時,心功能強弱直接影響到血液的運行,因而可在脈搏上表現(xiàn)出來。如心氣不足,心血虧虛,則面色蒼白無華,脈搏細弱無力,心氣虛衰,血行不暢,導致心血痹阻,可見面色暗灰或青紫,脈搏節(jié)律不整等。
2、主神明
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中醫(yī)學將其歸屬于五臟,但主要歸屬于心,認為心對神明起主宰作用,心的這一功能正常,就表現(xiàn)為神識清晰,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靈敏。如果心有病變,就可出現(xiàn)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等,“心神不寧”的癥狀;嚴重時可有癡呆、譫妄、神志不清、昏迷等“心神失?!钡陌Y狀。
血液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精神活動能調節(jié)和影響血液循環(huán),因此心主血脈與心主神明的功能是密切相關的。如《靈樞.本神》說:“心藏脈,脈舍神。”《靈樞.營衛(wèi)生會》說:“血者,神氣也。”當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時,常可導致心神的病變;心主神明的功能異常時,亦可導致血脈的病變。
正因為心主血脈,向全身供給所需之血液,以維持正常機能,同時又主神明,為精神思維活動之中樞,所以心在內臟中居于主導和支配的地位,能協(xié)調整個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故而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之稱(《靈樞.邪客》)。若心的功能失常,其他臟腑機能活動也會發(fā)生紊亂,甚至危及生命。
3、開竅于舌
開竅,是指內臟與體表五官九竅的特定聯(lián)系。心與舌在經絡上有脈絡相通,心的氣血上榮于舌,以維持主司味覺和表達語言等生理功能。所以心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可從舌上反映出來。正常人的舌質淡紅潤澤,舌體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如果心血不足,則舌質淡白;心火上炎,舌尖紅或舌體糜爛;心血痹阻,舌質紫暗。心的嚴重病變,如熱邪擾心或痰迷心竅,影響心神,可出現(xiàn)舌強、語謇等。
附心包
心包又稱心包絡,在解剖方面是指包裹在心臟外面的一層包膜,屬心的外圍組織,有保護心臟的作用。所以,外來病邪侵襲于心,心包首當其沖,以防止直接侵犯到心臟,發(fā)生生命危險。因此,臨床上把高熱引起的神昏、譫語等癥狀,稱為“邪入心包”實際上這是屬于心的病變,兩者的辨證基本是一致的。
肺主呼吸之氣,是說肺行使呼吸功能,在肺內進行氣體交換,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吐故納新,調節(jié)氣的升降出入,以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肺的這一功能,是肺氣的宣發(fā)和肅降作用的體現(xiàn)。
肺的宣發(fā)與肅降,是肺的氣機升降運動的兩個方面,也即肺主氣的生理活動形式。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肺的宣發(fā)功能正常,肺氣有宣有肅,宣降結合,使氣體正常出入,氣道通暢,呼吸調勻。如果肺功能障礙,宣降失常,就會引起“肺氣不宣”、“肺失肅降”的病理變化,出現(xiàn)咳嗽、胸悶、氣喘等癥狀。若肺氣不足,則可出現(xiàn)呼吸無力、氣短、語聲低怯、體倦乏力等氣虛不足的癥狀。
2、通調水道
通,即疏通;乃調節(jié)之意。肺在水液代謝過程中亦起一定調節(jié)作用,稱之為“通調水道”。此與肺氣的宣肅作用聯(lián)結在一起的。由于肺氣的宣散,使水液敷布到全身,特別是到皮膚,從汗孔排泄;通過肺氣的肅降,使水液下輸?shù)侥I轉化為尿經膀胱而排出。如果肺失通調,就可導致水液潴瘤體內,發(fā)生水腫、尿少等證候。
3、主皮毛
皮膚(包括汗腺、毫毛等附屬器)統(tǒng)稱皮毛,為一身之表,具有防卸保護和調節(jié)體溫暖肌膚,潤澤皮毛,調節(jié)汗孔開合。如果肺氣虛弱,不能很好地宣散來衛(wèi)氣,輸津于皮毛,可出現(xiàn)皮毛憔悴、多汗、易于感冒等病證。
4、開竅于鼻
鼻是肺臟呼吸氣出入的通道,故稱鼻為肺之竅。鼻的嗅覺和通氣功能主要依靠肺氣的作用。正常情況下,肺氣通利,則鼻道通暢,嗅覺正常。正由于鼻內聯(lián)于肺,所以鼻成為邪氣侵犯肺臟的道路,因而外邪襲肺,多自口鼻而入。肺的病變,也多見鼻的證候,如鼻塞、流涕、嗅覺減退;肺熱壅盛時還可見鼻翼煽動等癥。
(五)腎(附命門)
1、藏精
精是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藏之于腎。其來源有二:一是與生俱來,稟受于父母的,為“先天之精”;一是飲食營養(yǎng)物質所化生,為“后天之精”,具滋養(yǎng)全身器官組織的作用。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出生之前,先天之精為后天之精準備了物質基礎;即生之后,先天之精賴后天之精的充養(yǎng)和培育,才能不斷發(fā)揮其作用。二者結合,貯藏于腎,供給人體生長、發(fā)育和生殖的需要。精能化氣,氣能生精,充滿生機活力。人從幼年開始,腎中精氣逐漸成長,有齒更、發(fā)長等生理變化;發(fā)育到青春期,腎的精氣開始旺盛,因而女子有月經來潮,男子有精液排泄,性機能趨向成熟;以后隨著腎中精氣充盛,身體發(fā)育健全,生殖能力加強。但在進入老年以后,腎的精氣逐漸衰少,性機能就隨之減退,以至消失,形體也漸衰老。所以,腎有推動人體生長、發(fā)育、促進性機能成熟的作用。如果腎的精氣不足,就會影響到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在小兒表現(xiàn)為生長遲緩、智力不全,成人則為早衰和生殖功能的障礙等。
腎的精氣,是產生腎陰、腎陽的物質基礎。腎陰是人體液的根本,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因此腎陰又叫“元陰”、“真陰”;腎陽又叫“元陽”、“真陽”。腎陰和腎陽對全身組織器官起到滋潤、溫養(yǎng)的作用。腎陰與腎陽之間被此制約,互為依存,維持陰陽的相對平衡,對于全身陰陽的平衡協(xié)調重要作用。所以中醫(yī)很重視腎的生理作用,稱之為“先天之本”。腎陰與腎陽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即可引起腎陰或腎陽虛衰的病理變化,前者是以陰虛而生熱象,后者是以陽虛而生寒象為其特點。腎陰與腎陽在病變過程中也?;ハ嘤绊?,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從而形成腎之陰陽兩虛的證候。
2、主水
腎是管理水液代謝的主要器官,對于調節(jié)和控制體內水液的輸布以及廢液的排泄起重要作用,故稱腎為水臟。正常情況下,水液經過腎臟,其中清者存留于體內,濁者成為尿液,向下輸入膀胱排出體外。其整個過程,叫做“氣化”(指一系列的生化代謝過程)。上述作用是腎陽、腎氣蒸騰氣化的結果,對于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腎陽不足,氣化失常,就會引起水液代謝失卻平衡協(xié)調,可發(fā)生水腫、小便不利等癥;若腎氣虛弱,氣不化水,可發(fā)生小便清長、尿量增多的病證。
3、主骨、生髓、通腦
腎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脊髓上通于腦,以充腦髓; 所以有“腎生骨髓”、“腎主骨”之說。因而腎精不足,則骨髓腦髓充滿,人就精力充沛,耳聰目明,骨骼堅實,動作靈巧。如果腎精不足,則腦髓不充,骨髓空虛,可出現(xiàn)腦轉耳鳴、健忘失聰、骨弱無力,小兒囟門遲閉、智力發(fā)育不全等癥。另外,還有“齒為骨之余”的說法,意即牙齒松動、早期脫落,主要是腎中精氣不足之故。頭發(fā)的榮枯,也與腎臟的精氣盛衰有關。
4、主納氣
腎主納氣,是指腎臟具有固攝肺所吸入之氣的功能。呼吸雖為肺所主,但肺吸入之氣,須下納于腎,而為一身之用。所以,正常的呼吸是由肺腎之間配合協(xié)調的結果。腎氣充足,攝納正常,則呼吸深長、調勻;腎氣不足,攝納無權,就會出現(xiàn)呼吸表淺,動輒氣喘等癥,這叫做“腎不納氣”。
5、開竅于耳
腎的精氣上通耳竅,耳的聽覺與腎臟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腎精氣充沛,則聽覺靈敏;如果腎的精氣不足,常引起耳鳴、聽力減退等。故臨床上一般屬于虛證的耳鳴、耳聾常責之于腎。
6、司二便
尿液的形成是腎臟氣化作用的結果,其貯藏和排泄雖與膀胱有關,但依靠腎來控制。此外,大便的調控也與腎的氣化功能有關。因此,腎臟虛弱,氣化失常時可出現(xiàn)尿頻、遺尿、尿失禁或尿少、尿閉,以及大便虛閉或滑脫不禁等癥。
附:命門
關于命門的部位和功能,歷來頗多爭論。一般認為命門之中有火,即命門之火,簡稱命火,實即腎陽。臨床命門火衰與腎陽虛弱很難截然分開,而補命火藥物就是補腎陽藥物。因此,可以認為命門與腎陽基本相同而之所以稱“命門”,無非是強調腎中陽氣的重要性而已。
二、六腑(附奇恒之腑)
(一)膽
膽的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以幫助飲食的消化。膽汁來源于肝臟,它的分泌和排泄是與肝的疏泄功能分不開的,所以說肝膽同主疏泄。如果肝膽失于疏泄,可引起膽汁分泌與排泄失常,影響脾胃的消化,出現(xiàn)脅下脹滿疼痛、口苦、嘔吐苦水、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甚至膽汁外溢肌膚引起黃疸等癥 狀。
(二)胃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飲食物,進行初步的消化。這種功能可歸結為“受納”和“腐熟”水谷兩方面,也即胃接受、容納通過口腔食管進入的飲食物,在胃內初步消化后,向下轉送到小腸,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未氣下降為順,這是胃的功能特性。如果胃病失于通降,飲食物及殘渣不能下行,就會出現(xiàn)胃脘脹痛、大便秘結等癥;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可引起惡心、嘔吐、呃逆、噯氣等癥。
(三)小腸
小腸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體現(xiàn)為“受盛化物”、“泌別清濁”,也即小腸接受在胃中初步消化的飲食物,進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營養(yǎng)物質和水液,殘渣送入大腸。小腸的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消化功能方面的“清濁不分”,而見大小便的異常,如腸鳴、腹痛、腹瀉、尿少、小便不利等。不過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一般把它概括在脾主運化功能之中,因此,上述部分證候常為脾病表現(xiàn)。
(四)大腸
大腸的生理功能是轉導糟粕,排泄糞便。由小腸消化吸收后的飲食殘渣下移到大腸后,被進一步吸收其中剩余的水份,并形成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所以大腸的病變主要是轉導失司,多為腹瀉或便秘等大便異常的表現(xiàn)。
(五)膀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貯藏和排泄尿液。在腎的作用下,體內多余的水分和廢料下注入膀胱,貯存到一定數(shù)量時排出體外。膀胱的這一生理過程也稱之為“氣化”。因此,如果膀胱氣化不利,就會發(fā)生小便不利,甚至尿閉等;膀胱不能約束、控制小便時,又可出現(xiàn)尿頻、尿多、甚至尿失禁等癥。
(六)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總稱。對于三焦的認識,歷來有許多不同看法。一般認為三焦不是一個獨立的內臟器官,而是概括了主要臟腑的部分功能。
從三焦的部位和有關臟腑及其功能來說,上焦指橫膈以上胸腔部位,包括心、肺兩個臟器,概括了呼吸和輸布養(yǎng)料的功能,中焦指橫膈以下至臍的上腹部位,包括脾、胃等臟器,概括了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是指臍以下的下腹部位,包括腎、膀胱等臟器,概括了分清泌濁、排泄小便的功能。
總的來說,上、中、下三焦的這些生理功能,關系著人體的氣化,并為水液的代謝,這些作用都是通過氣化來完成的。因此三焦的生理功能為總司人體的氣化,并為水液運行的道路。在病理方面也都表現(xiàn)三焦所在有關臟腑的氣化功能異常。
附:奇恒之腑
在五臟六腑之外有一類器官,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被稱為“奇恒之腑”。所謂“奇恒”,是說不同于一般,異于尋常之意。這些器官即不同于臟,亦不同于一般的腑。就形態(tài)結構言,多為中空,而與腑相似;就功能言,主藏精氣,又與臟相類。如膽,雖為六腑之一,但它貯藏膽汁,不直接參與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一般的臟腑不同,故又把它歸屬于“奇恒之腑”。膽、隨、骨、脈等的生理功能面已有闡述,這里專門介紹腦、女子胞。
1、腦
中醫(yī)學中腦處于從屬地位。一般認為腦與脊髓相通,腦為精隨匯聚之處,此稱作“腦為隨之?!保ā鹅`樞.海論》)。由于腎主藏精,精能生隨,隨又充養(yǎng)于腦,所以腦的功能與腎有密切關系。如腎精不足,隨??仗?,就會發(fā)生頭暈、目眩、耳鳴、健忘等癥。
2、女子胞
女子胞又名“胞宮”,即子宮,主要功能是月經和孕育胎兒。這些作用又與腎臟及沖脈、任脈密切相關。這是因為腎藏精,主生殖,而沖、任二脈內系胞中,沖為血海,任主胞胎。當腎的精氣旺盛,女子發(fā)育成熟后,沖、任二脈氣血充盈,則月經正常來潮,具備生殖和養(yǎng)育胞胎的作用。如果腎的精氣虛弱,沖任虧損,就會出現(xiàn)月經不調、閉經或不孕,或孕而胎漏、滑胎、小產等病證。由于月經的來潮、胎兒的孕育均與血液有關,故胞宮與心、肝、脾的關系也較密切。
三、臟腑之間的關系
人體內臟器官之間,不但有結構上的某種聯(lián)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聯(lián)系、相互協(xié)調的。某一生理活動的完成,往往有多臟器的參與,而一個臟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內臟之間的這種相互聯(lián)系是人體內臟生理活動的整體性的體現(xiàn)。因此,內臟發(fā)生病變以后也可以相互影響。掌握這些內容,對于分析病理、確定診斷和治療都是有指導意義的。
(一)臟與臟
1、心與肺
心與肺之間,主要是氣和血的關系。血的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而氣的輸布也需要血來運載。心主血,肺主氣,肺氣旺盛,使心氣作用得到很好發(fā)揮,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另外,肺氣的輸布也需要血作為載體,貫注于心脈之中而運行全身,故有“肺朝百脈”(《素問.經脈別論》)之說。心肺之間的密切配合,保證了氣血的正常運行。反映在病理方面,肺氣不足或肺失宣肅,均可影響心之行血,以致血運失常;心氣不足、瘀阻心脈等引起的血行異常,也會影響肺氣的宣肅,出現(xiàn)咳嗽、胸悶、氣急等癥。
2、心與脾
心與脾的關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兩個方面。心血的來源要靠脾的化生,血的正常運行須賴脾氣的統(tǒng)攝協(xié)助。因此,脾氣旺盛,則使心血充盈,心有所主,血在脈中正常循環(huán)。若脾氣虛弱,血源不充,或脾不統(tǒng)血,失血過多,均可導致心血不足,而形成心脾兩虛,出現(xiàn)心悸、眩暈、失眠、食少、便溏等癥;反之,心血衰少,亦可影響脾的運化。
3、心與肝
心與肝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血液的運行和血量的調節(jié)方面。心血充足,則肝也有所藏;而肝的正常疏泄,可使血氣和順,血行暢通,有助于心之行血。病理上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虛;肝血衰少,心血也可因之而不足所以臨床上“心肝血虛”常同時出現(xiàn)。此外,在精神情志活動方面,心與肝之間也有一定聯(lián)系,例如:熱盛動風而出現(xiàn)的神昏、抽搐,亦為肝病影響及心的例證。
4、心與腎
心與腎之間的關系常體現(xiàn)為“心腎相交”。心屬陽,位居于上,其性屬火; 腎屬陰,位居于下,其性屬水。生理情況下,心的陽氣下降于腎,資助腎陽,使腎水不寒;而腎的陰液上濟于心,滋養(yǎng)心陰,使心火不致過亢。這樣的陰陽相交、水火相濟的關系,叫“水火即濟”、“心腎相交”。若這種平衡協(xié)調關系遭到破壞,就會出現(xiàn)心悸、心煩、失眠等“心腎不交”的證候。
5、脾與肺
脾與肺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方面。肺所吸入的清氣和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氣是組成氣的物質基礎,因此氣的生成與脾肺的功能相關。脾氣散津,充盈于肺,使肺氣得以旺盛;而肺氣強壯,又可促進脾氣的健運,脾肺氣旺,對于完成水液代謝起要作用。若脾氣虛弱,可導致肺氣不足;肺氣虛弱,也常引起脾氣虛弱,造成“脾肺兩虛”之證。在水液代謝方面,脾不健運,聚濕而為痰飲,可影響肺氣的宣降,而見喘咳、痰多等癥,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說法。
6、肝與肺
肝與肺的關系,主要反映在氣機的升降流通方面。肝氣升發(fā),肺氣肅降,互相配合協(xié)調,是機體生理活動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對于維持人體氣機正常的升降運動有重要意義。在病理方面,如果肝升太過,或肺降不及時,就會出現(xiàn)咳逆上氣,甚則咯血等“肝火犯肺”的證候。
7、腎與肺
腎與肺之間在水液代謝和完成整個呼吸運動方面,關系甚為密切。肺通調水道,腎調節(jié)水液,兩臟對于水液的輸布和排泄起重要作用。當肺失宣肅,通調失司,或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時,均可導致水液代謝的失常,并互相影響,從而出現(xiàn)咳逆喘息不得臥、水腫、尿少等證候。在呼吸運動方面,肺的呼吸需要腎的納氣作用來配合,才能保持正常,所以《類證治裁.喘癥》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比裟I的精氣不足,或肺病久虛及腎,均可導致腎不納氣。
8、肝與脾
肝與脾的關系,主要反映在氣機的協(xié)調和血的運行兩方面。肝氣的正常疏泄,不但能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更能調暢氣機,推動脾胃的升降之機,協(xié)助消化;而脾氣強盛,氣血生化有源,又使肝血充盈而肝氣舒暢條達。同時,肝藏血,脾統(tǒng)血,以維持血的正常運行。若肝失疏泄,常妨礙脾的運化,從而引起脾不調的病理表現(xiàn); 脾虛化源不充,或脾不統(tǒng)血,失血過多,肝失血養(yǎng),可出現(xiàn)肝脾兩虛之證。此外,脾失健運,濕熱郁蒸,影響肝的疏泄之機,膽熱液泄,則可形成黃疸。
9、脾與腎
脾與腎之間,是先后天的重要關系。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為“后天之本”,脾之健運,化生精微,需要腎陽的溫煦維系; 而腎為先天之本,腎主藏精,腎臟精氣也有賴于水谷精微的充養(yǎng)。因此,脾腎之間生理上相互資助、相互資助、相互促進,在人體整個生命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病理上兩者也?;ハ嘞嘤绊懀缒I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脾陽久虛,多損及腎陽,最終均可形成脾腎陽虛之證。
10、肝與腎
肝與腎之間體現(xiàn)了“肝腎同源”的密切關系。肝藏血,腎藏精,肝的陰血要依靠腎精的滋養(yǎng),肝的功能始能維持正常;腎經也不斷得到肝腎之間關系很是密切。在病理上,腎陰虧虛可導致肝陰不足,而引起肝陽上亢;反之,肝火熾盛或肝陽化火,可下動腎陰,形成腎陰不足。
此外,肝主疏泄,腎主封藏,兩者相反相成主要表現(xiàn)在女子在女子的月經來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二)臟與腑
腑屬陽,陽主表;臟屬陰,陰主里。臟腑之間主要是陰陽表里相合的關系,即心、肝、脾、肺、腎分別與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表一里相互配合。這種聯(lián)系,主要是通過經脈的絡屬來實現(xiàn)的。
1、心與小腸
心與小腸在經絡上互相聯(lián)系,即心的經脈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脈屬小腸而絡心。它們之間通過經絡構成表里絡屬關系。表現(xiàn)在病理上,如心火旺而下移小腸時,除口舌生瘡等心經的熱象外,可有小便熱赤、疼痛等小腸實熱證候。
2、肺與大腸
肺與大腸也通過經絡聯(lián)系,而構成表里關系。在生理情況下,肺氣肅降,大腸行使轉導功能也正常,糞便排出通暢;大腸轉導作用正常,也有利于肺氣的肅降。所以肺氣虛弱可引起排便艱澀; 肺氣閉塞,失于清肅,亦可見大便閉結。反之,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則可影響肺氣肅降,而見胸滿、喘咳等癥。
3、脾與胃
脾與胃通過經脈絡屬形成表里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胃氣宜降,脾氣宜升。胃氣降,飲食水谷才能不斷地受納下行而繼續(xù)消化;脾氣升,水谷精微始得以上輸以營養(yǎng)全身。胃屬陽,喜潤惡燥,潤則胃中陰液充足,受納腐熟功能正常; 脾屬陰,喜燥惡濕,燥則水濕,燥則水濕不停,脾氣健運。這樣,脾與胃陰陽相合,燥濕相濟,升降協(xié)調,以維持消化功能的正常進行,在病理上,脾胃間亦相互影響,如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可妨礙胃的受納和降,而見納呆、惡心、嘔吐、脘腹脹滿等癥;若食滯胃脘,胃失和降,也要影響脾的升清運化,而見腹脹、泄瀉等癥。
脾胃的消化功能是決定天營養(yǎng)狀況的關鍵,對于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所以合稱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中醫(yī)學將脾胃的這種重要作用,概之為“胃氣”。臨床上無論診斷、治療,以及判斷預后都十分重視胃氣的盛衰;在防病和養(yǎng)生方面,也很注重保養(yǎng)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4、肝與膽
肝與膽通過經脈的聯(lián)系而構成表里關系。膽附著肝葉間,所藏膽汁由肝分泌而來,而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膽的功能失常,膽汁郁滯不通,也會殃及到肝,所以臨床上往往肝膽同病,如肝膽火旺、肝膽濕熱等。
5、腎與膀胱
腎與膀胱間通過經脈的聯(lián)系表里。膀胱貯藏和排泄尿液的生理功能,主要靠腎氣的作用。由于腎氣的開合,能控制著尿液下注膀胱貯存而不外流,當貯存到一
定量時就及時排出。同時,膀胱的排尿功能正常,也有利于腎對水液的調節(jié)。若腎氣不足,膀胱氣化不利,開合失度,就會出現(xiàn)尿閉、尿少或尿多、小便失禁等癥。
至于腑與腑之間,它們的生理功能雖各有異,但在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津液的輸布、廢物的排泄等一系列生化代謝過程中,是密切聯(lián)系、互相配合的。飲食入胃,經過胃的腐熟,下移小腸進一步消化,通過泌別清濁,其清者為精微物質,以養(yǎng)全身,剩余的水液滲入膀胱為尿液而排泄;濁者為糟粕,下注于大腸,經轉導變化為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在這過程中,膽腑排泄膽汁入腸中,以助消化;三焦則聯(lián)系各部分的功能,總司氣化,推動水谷的轉化和津液的運行。六腑的主要功能特點是“轉化物而不藏”(《素問.五藏別論》),綜合其作用,如《靈樞、本藏》所說:“六腑者,所以水谷而行津液者也?!?/p>
總之,人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統(tǒng)一體,內臟之間的聯(lián)系,是很廣泛的,它們之間即有結構上的聯(lián)絡,更有功能上的聯(lián)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以為全身的營養(yǎng)來源;但皮的運化,除胃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氣的疏泄,肺氣的輸布,心血的滋養(yǎng),腎陽的溫煦,膽亦參予其間。所以,內臟之間的這種相互關系,構成了人體生理活動的整體性,使得各種生理功能更為和諧協(xié)調,這對于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保持健康有重要意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432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慢性咽炎試試新方法
下一篇: 人體氣、血、津液的中醫(yī)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