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認為中醫(yī)治法包括治則與具體治療方法。并從中醫(yī)治法的重要性、廣泛性、特定性、兼容性和可創(chuàng)性等五個方面闡述中醫(yī)治法的特性。
所謂治法,包括治療疾病的治則與具體方法,內容極其豐富。自有中醫(yī)藥文獻問世,即有大量關于治法的載述,嗣后歷代醫(yī)家續(xù)有發(fā)明,并汲取了民間經驗,合而組成為中醫(yī)治法的龐大體系,凡為醫(yī)者無時無刻不涉及治法,可見治法是中醫(yī)治病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蛑^治法僅指治療法則,不當包括具體治療方法,需知“治”即是“療”,并無異義,如《辭?!?1980年版):“治,醫(yī)療,如治病?!薄隘?,治療。杜預:‘療,治也’;鄭玄:‘止病曰療?!眲t療法亦即治法。鑒于中醫(yī)治法有多種特性尚未見有闡述,爰將個人膚淺認識述之如下,如有失當或不足,祈賜指教。
中醫(yī)治法的重要性
治法為中醫(yī)治病重要環(huán)節(jié),前承辨證求因而定,后為采取具體治療措施之指導,三者必須咸能準確,前后呼應,始能治之效如桴應。如其辨證有誤,治法隨之不當,難望獲奏良效,固不待言;即使辨證精當,而所定治法與之不符,具體措施勢必隨之相左,則可能延誤病期,甚至僨事!尚欲期冀克奏厥效者,可望乎?以是觀之,治法之重要淺顯可見,醫(yī)家臨證豈可輕忽。
中醫(yī)治法的廣泛性
治法的廣泛性內容有二:一為適應范圍廣泛,無論內、外、婦、兒科,抑是眼、耳、鼻、喉科所有急慢性疾患,在其治療過程中都必須采用某一治法或幾種治法同時施用,無一可與治法背離者。另一則為治療方法眾多,如藥物治療、針灸治療、推拿治療、刮痧療法、拔罐療法等,在藥物治療方面,又有內服、外敷、吹喉、點眼以及清熱、平肝、活血、補虛、內病外治、冬病夏治等;針灸治療又有循經取穴、上病取下、下病取上以及頭針、耳針等;推拿又有推、按、(扌袞)、揉以及清天河、開璇璣等;豐富多彩,不一而足。
中醫(yī)素有“理、法、方、藥”為治病四個步驟之說,貌似全面,實僅指藥物療法而已,不無偏頗。蓋有些治法不必用藥,豈非被排之于外,以故建議今后改為“癥因法治”,即辨癥求因、審因立法、據(jù)法施治,既能包括藥治,復又涵括其他治法,似較妥切。
中醫(yī)治法的特定性
中醫(yī)治法有諸多術語,其中有泛指者、有特定者,泛指者多用以治療某一大類病癥,如解表可包括發(fā)散風寒、疏散風熱等,補虛可包括補氣、補血、補陰、補陽、補益肝腎、補肺益脾等;而特定的治法,則為針對某一病癥而言,此種特定性在中藥、方劑功能方面以及臨床各科病癥的辨證施治中尤為多見,如調和營衛(wèi),適用于外感風寒、發(fā)熱汗出的表證;和解少陽,適用于寒熱往來的少陽證;引火歸原適用于腎陽不足、虛火上浮的戴陽證等。其中有的治法雖然措詞不同,其義則一,如補命門火亦即溫補腎陽,疏肝理氣亦即疏理肝氣等;然而也有用詞近似或僅一字之差,其義即大相徑庭,如溫補腎陽是治腎陽不足、畏寒肢冷等癥,而溫腎壯陽則是主治腎陽虧損、陽痿早泄等;清心安神是治心火亢盛所致的失眠、心悸,養(yǎng)心安神是治心陰不足或血不養(yǎng)心的失眠、心悸等。此類特定治法往往左右處方遣藥的正確與否,并影響治療的效果,務必涇渭分明、不容混淆,然而偶亦見有稱知母、龍膽草功能清熱解毒者,認龍骨、代赭石有平肝潛陽作用者,殊不知知母、龍膽草雖能清熱瀉火,卻無解毒之功,非若芩、連、黃柏既能清熱瀉火、清熱燥濕,復具清熱解毒之效,以故稱其清熱瀉火固宜,謂其清熱解毒亦可當之無愧,何可據(jù)此三藥為例從而認定凡清熱藥皆有解毒效果?至于“潛陽”,乃育陰潛陽之簡稱,適用于陰虛陽亢之癥,龍骨、代赭石雖有平肝功能,卻乏育陰之效,非若石決明、珍珠母、牡蠣等介貝之品,似未可稱之有潛陽作用,或曰鎮(zhèn)肝息風湯非用此二藥治陰虛陽亢耶?則該方配用龜版、牡蠣君未見之否?
中醫(yī)治法的兼容性
治法為數(shù)眾多,不同治法各自適用于相關病癥,有的可單獨運用,如藥治用大補元氣的獨參湯、通利大便用一味番瀉葉泡汁飲服,針灸、推拿的獨擅其長等,亦可與其他治法聯(lián)合同用,用之得當,非僅無相互排斥之弊,甚至可獲相輔相成之利,尤為臨床常見,顯示其具有一定的兼容性。諸法同用,或以一法為主,而以他法輔佐,或兩法各有針對目標,同時并進,其目的主要有以下數(shù)端:
1.增強治療效果,促使疾患及早痊愈。此目的為醫(yī)患兩家共同愿望,臨床甚為常見,如藥治常與針灸、推拿同用,又常內服與外敷、吹喉等同用;此外針刺與拔罐同用,推拿與溫罨同用等亦皆屬之。
2.因癥同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此種同治可謂之為內服藥物(包括湯、丸等)的基本法則,如治療便秘腹脹之大承氣湯,既用大黃、芒硝攻下積滯,又用枳實、厚樸破氣除脹;治療氣虛下陷、陰挺脫肛之補中益氣湯,既用人參、黃芪補氣,又以升、柴以升提;治膀胱氣化失司、小便不利之五苓散,既用桂枝通陽化氣,又用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3.多方面考慮,以治療病情復雜者。如正虛邪實,需扶正祛邪同用,治氣虛而外感風寒之參蘇飲,即以人參與紫蘇同用;治寒熱往來而又大便秘結之大柴胡湯,即以柴胡、黃芩與大黃同用;氣血兩燔需清熱與涼血同用,治高熱煩躁、發(fā)斑吐衄之清瘟敗毒飲即以石膏、黃芩與生地、赤芍、丹皮同用;甚至還有治陰陽兩虛、精血不足之龜鹿二仙膏用龜版、鹿角、人參、枸杞子分別代表滋陰、補陽、益氣、養(yǎng)血四法組織成方者。
4.治防兼施,以達到既能治療,又可預防續(xù)發(fā)病癥。如烏梅丸用烏梅之安蛔止痛,又用川連、黃柏等清熱解毒以防感染發(fā)熱等。
5.輔佐主藥,以減少和消除不良反應。如異功散用人參、白術等健脾補氣,防其氣壅不行而配陳皮以行氣和中;又如葶藶大棗瀉肺湯、四逆湯,分別用大棗佐葶藶子、甘草佐附子以緩和峻烈之性等。
中醫(yī)治法的可創(chuàng)性
中醫(yī)治法最早見于《內經》,書中載有針灸、按摩、湯液、醪醴以及“治病必求于本”、“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結者散之”等;仲景方書雖僅見述證用方,實據(jù)《內經》治則而來;徐之才創(chuàng)“十劑”之說,有“宣可去實、通可去滯、補可去弱……”等語,無非是將藥治各法進行歸納之舉;嗣后張景岳、汪昂將方劑用以法統(tǒng)方原則進行歸類,張氏歸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八陣,汪氏則有補養(yǎng)、發(fā)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等19類(其余4類,3者以所治病癥為題,另1以勿藥為題),而程鐘齡所創(chuàng)“醫(yī)門八法”之論,則僅將張氏固、因二陣易為汗、吐二法而已,與汪氏十九法相比則精、粗了然,毋庸辯說矣!縱觀汪氏十九法與現(xiàn)今中藥學、方劑學以治法歸類基本相近,雖尚欠精確,然治法有所增加,乃代有創(chuàng)新使然,其可創(chuàng)性昭然若揭;近年來中醫(yī)汲取了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普遍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治療原則,更創(chuàng)制了眾多新法,如以清熱、攻下、行氣為法治療胰腺炎(清胰湯),以利膽排石、行氣止痛為法治療膽囊炎(膽道排石湯),以補氣與溫通為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麝香保心丸),以通下與活血為法治療腸梗阻(復方大承氣湯)等,無不療效卓著,世所矚目;此外,針灸方面又有頭針、耳針、全息療法的出現(xiàn),藥治又有膠囊、注射液等劑型的問世,更為中醫(yī)治法可創(chuàng)性的具體體現(xiàn)。然而,時代在進步,科學在發(fā)展,中醫(yī)學同樣在不斷的提高,中醫(yī)治法的創(chuàng)新將未有窮期。
當前腫瘤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從少見病衍變?yōu)槎喟l(fā)病、常見病,成為健康的首要殺手,中醫(yī)藥治療腫瘤,從單一的扶正補虛、姑息治療,甘當配角,進展到全方位對應,在多個方面發(fā)揮了獨特的優(yōu)勢,彰顯了自身的價值。筆者現(xiàn)就實踐中的感悟,提出若干理念問題,以供研討。
「癌毒」是癌病的特異性致病因子
基于臨床審證求因所獲得的感性認識,中醫(yī)界治癌普遍應用抗癌祛毒治則的客觀反證,提示「癌毒」是導致癌病的一類特異性致病因子。它是在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郁滯的基礎上,受內外多種因素誘導而生成,與相關非特異性病理因素雜合而為病,毒必附邪,邪盛生毒,毒因邪而異性,邪因毒而鴟張,以痰瘀為依附而成形,耗精血自養(yǎng)而增生,隨體質、病邪、病位而從化,表現(xiàn)證類多端,終至邪毒損正,因病致虛,癌毒與痰瘀互為搏結而凝聚,在至虛之處留著而滋生,與相關臟腑親和而增長、復發(fā)、轉移。從而為應用解毒、攻毒等法治癌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但不能誤解為據(jù)此可以從實驗中找到「癌毒」的病理實質。
病始于無形之氣,繼成為有形之質
從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來看,多是在臟腑氣機逆亂,郁而不伸的基礎上,氣不布津而痰凝,氣結血阻而成瘀,與多種病理因素雜合而異性,與癌毒互為郁釀搏結而為病。從功能失調進而病及形質,從無形之毒結為有形之物,傷及臟腑,甚則互為傳變,耗損氣血陰津,因實致虛,難以逆轉。
據(jù)此,若能治以理氣解郁為基礎,「發(fā)于機先」,似可起到超早期治療的作用,消滅于萌芽狀態(tài),起到治其未生、未成的目的。
痰瘀郁毒是腫瘤的基礎病機病證
基于「癌毒」為病,多起于氣機郁滯,以致津凝為痰,血結為瘀,郁毒與痰瘀互相搏結成形的病理觀,結合臨床感悟,可認為「痰瘀郁毒」是腫瘤病的主要核心病機病證,具有辨證的普遍意義,而化痰消瘀是治療腫瘤的重要大法。據(jù)此可以針對多種病理因素的因果衍變轉化而組方,隨其所在臟腑病位的病理特性而配藥,邪盛正虛者可視臟腑陰陽氣血之虛損而扶正補虛,消中有補,補中有消,主次輕重因人而施。一般而言,腫瘤既成之后,最易傷陰耗氣,故多以氣陰、氣血之虛為主,治療以益氣養(yǎng)陰為多。
瘤體是整體病變的局部征象
臨證可見,有的患者查見某項腫瘤標記物明顯增高,且持續(xù)異常,或已經出現(xiàn)轉移性癌,而遍找原發(fā)病灶仍然不明者,據(jù)此可以認為瘤體的形成,當是整體病變的結果,是整體病變的局部表現(xiàn),臨證應從整體狀況來看局部病變,做到有機的統(tǒng)一,注意審察患者的個體特異性,衡量治人、治瘤、治證的主次輕重,先后緩急,避免只看瘤體,不顧整體的片面性。這樣才能發(fā)揮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優(yōu)勢。凸顯中醫(yī)治瘤的理念特色,走自主探索之路。
辨證與辨病當互補
從腫瘤的中醫(yī)辨病而言,古來即已有之,如乳巖、腸覃、石瘕、癥積、石癭等都是針對不同病位及病理性質所提出的病名,是與西醫(yī)病名對應結合的基礎,應予挖掘整理,以供臨床雙重診斷及科學研究之用;辨證則是中醫(yī)的理論特色、臨床優(yōu)勢,個體化治療的基礎,緩解患者主要痛苦的手段,應用現(xiàn)代辨病診斷知識,可以測知病情的演變發(fā)展轉歸,但不能指導中醫(yī)的辨證論治,為此必須辨病辨證雙軌并行,特別是對辨病診斷疑似難定,原發(fā)病灶遍查難明,不能冒然采用化療放療者,更需有賴于辨證治療,由此可知,辨病與辨證理當互補,主次則當因病因證因人而異。
把握邪正的消長變化
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預后,始終決定于邪正的消長盛衰、動態(tài)變化,這是基于整體觀點,「司外揣內」所獲得的綜合印象,如與微觀辨證相結合,更有臨床實用價值,可為制定分期治療規(guī)則,提供具有中醫(yī)特色的思路和依據(jù),并落實到臨床應用上。《醫(yī)宗必讀》積聚篇所提初中末分治三原則,對腫瘤的分期治療,就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他說:「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概言之,初期邪不盛,正未虛,當予攻消,中期邪漸盛,正日虛,當消補兼施,末期正虛明顯,邪積已深,則當補中寓消,養(yǎng)正除積。
特別要把握攻邪與扶正的辨證關系,理解攻邪亦是扶正,邪去則正安,但當衰其大半而止,忌過度攻伐傷正,扶正在于祛邪,正盛則邪卻,但忌純補滋邪、姑息養(yǎng)奸,要審時度勢,權衡攻補的主次先后。病之初起正虛不著,或邪毒鴟張,當以祛邪為主,采取積極主動的策略;而年老體衰,病情深重,不任攻伐者,則當以扶正為主,采取防御性的姑息療法,緩解痛苦,延長其生存期。
解毒與攻毒要因證因人而異
當前中醫(yī)臨床應用祛毒類藥治癌已為人所共識,客觀反證了癌毒學說的實用性,但對解毒與攻毒的認識和應用傾向上還各有側重。如能因證施治,有主有次,聯(lián)合互補,將更有利于個體化的治療。
具體言之,解毒當求因,辨清毒的病理性質,分別采用不同的治法。如清熱解毒,化痰解毒,化瘀解毒等。一般而言,臨床采用清熱解毒法者尤多,提示腫瘤的病理特點,以熱毒為多,即使起于寒毒,亦多從火化,而解毒藥與攻毒類藥的合用,可能具有拮抗制約中和等效應。
至于攻毒則是立足于「以毒攻毒」,取毒藥以攻邪,既有植物藥或已經提取為化療藥的喜樹堿、長春花堿、紅豆杉等,還有動物藥如斑蝥、蟾皮(衣),礦物類藥如雄黃、硇砂,以至砒制劑等。
臨證對毒藥的使用,應把握其兩重性,既不應因噎廢食,也不應孟浪太過,要區(qū)別是大毒、常毒、小毒,控制在安全用量范圍之內,「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了解個體對藥物的耐受性、敏感性、有無蓄積作用。重視藥物的配伍作用,力求既能減毒又能增效。
特別是蟲類藥其性剽悍,善于走竄入絡,搜剔逐邪,有祛瘀消堅、化痰散結、通絡止痛之功,可引藥力直達病所搜毒、剔毒、散毒,而增強療效。但蟲類藥功用同中有異,應予辨證選擇。另一方面,蟲類藥畢竟有毒者多,必須嚴謹對待,「衰其大半而止」,或間歇性使用,慎防傷肝損腎。
如炮山甲、土鱉蟲長于活血祛瘀消堅,全蝎、蜈蚣長于搜風止痙、通絡止痛,僵蠶長于祛風痰而散結,蜂房祛風毒而消腫,地龍清絡熱,蟾皮拔毒消惡瘡,蜣螂破瘀通結等。
對正虛為主,脾胃虛敗者慎用,必要時與扶正藥配比合用。
從腫瘤所在病位求病理的特性
由于臟腑生理功能各有所主,因而病證表現(xiàn)也有不同,病理因素的主要特性,亦隨之而異,為此必須審證定位求機,才能指引臨床治療,如頸以上的頭面部病變以風火上攻,熱毒壅結所致者多,顱腦腫瘤常以風火痰瘀,上蒙清陽為主,肺部腫瘤則多以痰瘀郁熱為先,食道、胃部腫瘤以痰氣瘀阻為始,甲狀腺病變多屬火郁痰瘀,肝膽病變主在濕熱瘀毒為患,腸道病變主要為濕濁瘀滯,腎、膀胱病變主在濕熱濁瘀等。在此基礎上,再察不同病期的脈癥,識其兼夾,從整體辨其氣血陰陽的虧虛,進行立法組方。特別在選藥問題上,要根據(jù)藥物的歸經理念,同中求異,加強對主病臟腑治療的針對性,達到進一步的優(yōu)化。如清熱解毒類藥山豆根苦寒入肺胃,長于治喉癌;漏蘆苦寒入胃,善治乳癌;澤漆苦寒入肺,主治肺癌、淋巴癌(肉瘤);天葵子甘微苦寒入肝腎,可用于肝癌、乳癌、腎癌、膀胱癌;夏枯草苦辛寒入肝,適用于淋巴癌、甲狀腺腫瘤等。
復法大方是治腫瘤的基本對策
目前在中醫(yī)內科領域,因疑難雜病而就診者與日俱增,顯示「禮失而求諸野」的趨勢,其中尤以腫瘤為難治病之典型病種,表現(xiàn)為病因的特異性,多種病理因素的復合性,多臟同病,多證交錯,虛實夾雜,因果互動,病勢復雜多變,因而必須采用復法大方,才能對應這種復雜的病情,多環(huán)節(jié)、多途徑增效,達到綜合治療的最佳目的。
復法大方淵源于「七方」中的復方、大方,兩者既有相關性,但又沒有必然性,如中藥之「異類相使」的配伍,雖是復法,并非大方,但復法組成的大方概率又比較高,治法一般有3~4種,組方用藥一般在15味以上至30味左右。
在應用復法大方時,既可按法組方、選藥,順序列隊,也可選擇一、二個大方為基礎,復入小方處理多個環(huán)節(jié),選擇經驗藥對增效。但必須做到組合有序,主輔分明,選藥應各有所屬,或一藥可兼數(shù)功者,組合好藥物之間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的關系,避免降低或喪失原有藥效,切忌方不合法,藥不對證,主次不清,雜亂無章。
另一方面必須理解,復法大方雖是治療腫瘤的基本策略,但又不可一概而論,有時還當根據(jù)個體病情,有針對性的處理某個重點問題,特別是要把握急則治標的理念,緩其所苦,頓挫病勢。
標急從權,對癥施治,可緩其所苦
整體觀念,辨證辨病相結合是優(yōu)選腫瘤用藥的理論基礎,辨證用藥能適應個體的病情,辨病用藥是采用抗癌通用性藥物的依據(jù),并應與辨證用藥融為一體,辨癥用藥有助于緩解主要痛苦,病位歸經用藥,可以加強其針對性與臟腑的親和度,辨病理因素用藥可以把握其病機特性,經驗用藥可以彰顯不同學派的特長。
此外,對專方、專藥的選用,則應從有毒、無毒、毒性大小,中醫(yī)藥理論所主病證,加以衡量取舍。
在治療全過程中,要時刻注意顧護脾胃,運脾健胃,調暢腑氣,才能確保氣血生化有源。切忌過度治療損正,傷脾敗胃損中,特別對化放療后,脾胃功能嚴重傷害者尤當重視。即使補益扶正,亦應防滋瘤助長,要做到攻不損正,補不助邪,以知為度。
腫瘤后期,邪盛正虛,逾益明顯,隨其病位的不同,變癥多端,甚至成為臨床突出的痛苦,以致生存質量下降,特別是放化療后所導致的毒副作用,每多難以忍受,耗傷氣血,傷脾敗胃,尤為嚴重。而中醫(yī)藥的對應治療,每
每一味中藥功能都有四氣五味學說,人體五臟六腑都有五運六氣稟受,這就說中醫(yī)原理是在天地一年四季五運六氣形成中醫(yī),那么人真正生病原因是在天地變化之中,恰恰人類不明白中醫(yī)原理精深,自以為萬物形成與天地無關,這就違背中醫(yī)古人崇拜天地真正實質性,每一味藥都有溫,熱,平,涼,寒這四季五運溫熱程度,都有一年四季五味季節(jié)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中醫(yī)講究四氣味五味都是天地治大病又是添大病中醫(yī)奧義,中醫(yī)五臟六腑是天受,肝,心,脾,肺,腎,五臟,是天地五行六氣形成五臟六腑,五行是什么?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形成肝,心,,脾,肺,腎五臟又很神秘,五行六氣主宰著生命,恰恰世人不能夠明白,五行就是一年四季五運,四季五運是指春季生肝,夏季生心,長夏生脾,秋季生肺,冬季生腎,這就說明人體五臟就是一年四氣,五氣作用于人體,春天作用于人的肝是溫性,夏天作用于人的心是熱性,長夏作用于人的脾是平性,秋季作用于人的肺是涼性,冬季作用于人的腎是寒性,養(yǎng)生是指一年四季五運養(yǎng)人體生命,春天養(yǎng)肝,夏天養(yǎng)心,長夏養(yǎng)脾,秋天養(yǎng)肺,冬天養(yǎng)腎,這就是上古真人真實之道,即然是人類是稟臨著天地之氣而活著,那么人的生命隨是被天地剝奪,誰也不能懷疑倒呢,人活著是天地之氣在人類之間活著,又是天地之氣給予人類或萬物實質物質,那么人類就必須按天地原理去活著,人常說我是自我生而不述是天地生人生萬物偉大原理,恰恰是忽視其本天地偉大生存真正所在,世人蒙敝神的造人權威性,是神造人,繁衍后代而看不到人類和萬物天天是天地生,沒有天地生存,那有人類生存,天地始終伴演著人類和萬物生和死,但是世人正在找歸宿,天地自然說我是歸宿,還用找嗎?話說正轉人類生存五臟六腑稟臨天地之氣而活。那么中醫(yī)藥性也就是每-味藥性是氣作用于人體罷了,溫性氣藥養(yǎng)肝,熱性氣的藥養(yǎng)心,平性氣藥養(yǎng)脾,涼性藥氣養(yǎng)肺,寒性氣的藥養(yǎng)腎都是人體平衡機理這些藥氣達到養(yǎng)人目的,如果人體的臟腑出現(xiàn)偏過或不足也就是五臟六腑之氣出現(xiàn)偏過或不足疾病出現(xiàn),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所在,就是通過天地五行六氣賜給土生土長莊稼食物野生野長野草也糾治這些人體偏與坡,怎么糾治呢?凡是在人體肝臟出現(xiàn)問題也就是上天溫臟出現(xiàn)毛病用酸氣來治療,在人體心臟出現(xiàn)問題也就是上天熱氣出現(xiàn)毛病用苦氣來治療,在人體脾臟出現(xiàn)問題用上天平氣甘氣來治療,在人體肺臟出現(xiàn)問題也就是用上天涼氣辛氣來治療,在人體腎臟出現(xiàn)問題用上天寒氣咸氣來治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444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醫(yī)治法之補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