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弦歌之聲 訪現(xiàn)代隱者(掌老師與我--王財貴)
自從見了掌老師,我的生命就起了變化。
1969年,剛從臺南師專畢業(yè),被分派到臺中山區(qū)逢甲國民小學服務。遠離了母校,離了家鄉(xiāng),我第一次深深感覺到前途的渺茫。幾天后,下山來購買米菜油醋,回途中,在山邊看到一個涼亭下有七八個小孩,有的坐著,有的站者,有的*著柱子,正在讀書。仔細一聽,有的背論語,有的讀唐詩;和著下午的清風和蟬鳴,語調(diào)清朗可愛。心里激起一陣羨慕和訝異,這不是所謂弦歌之聲嗎?在這窮鄉(xiāng)僻壤間……難道我偶然踏進了仙境?向四周望望,記住了這個地點和那個亭名顧亭?;氐綄W校,迫不及待的問起這件事。同事們異口同聲叫道:“啊!掌牧民先生!那是掌老先生教他們的!”接著:“他是一個現(xiàn)代的‘隱者’,平常很少出門。但是常有達官貴人和青年人去訪他。聽說那些坐黑頭車來的都是他從前的朋友或部屬。輕年們則都是去學問的。他只喜歡教人讀書,卻很少說起他的來歷,所以他的身世,很少人知道。聽說他是日本留學生,但從沒聽過他講一句日語,書架上也沒一本日文書。”……
同事們你一句,我一句的直說,愈講愈神秘起來。我問:“那你們一定都跟他讀書(羅)?”只有一個楊老師說他去過兩次。因為那里禮節(jié)很多,進門時要鞠一個躬,入了門,要向孔子像行三個禮......
鷸蚌相爭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zhàn)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游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jīng)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鲆册樹h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瘍烧哒l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一個漁父把兩者一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管中窺豹
【成語故事】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從小開始學習寫字、繪畫,聰明過人,深得父親的喜愛。一次父親的朋友及門生在玩骰子時,王獻之在旁觀看,說了一句“南風不競!”門生聽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窺豹,只看到一個斑點?!?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囫圇吞棗
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于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杯水車薪
從前有一個樵夫在山上打柴,聽到救火聲就跑去救火。后來他的柴車也著了火,正好看到路邊有一個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邊去裝水來救火,但火勢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無濟于事,一整車柴全部被燒毀。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馬革裹尸
東漢時期,北方匈奴發(fā)生動亂,大將軍馬援率軍前去鎮(zhèn)壓騷亂,他英勇殺敵,大破匈奴,平定了邊境的動亂,皇帝封他為伏波將軍。他62歲時,匈奴又侵東漢,馬援請求帶兵出戰(zhàn)說:“男兒當死于沙場,以馬革裹尸還葬”,同年病死在軍中。
畫蛇添足
楚國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壺酒,覺得幾個人一起喝嫌少,一個人獨喝又嫌多,于是讓幾個人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就喝酒。有個人蛇先畫好了,拿起酒壺準備喝,看看其他人還沒畫好,又左手拿壺,右手給蛇畫腳,還沒等他畫好腳,另一人的蛇畫好了,奪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么能添上腳呢?”說完把酒喝了。那個畫蛇腳的人,終于沒有喝上酒。
“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有時也作“畫蛇著足”。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fā)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xiàn)。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jīng)驗,不知變通。
三顧草廬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學問,人稱“臥龍先生”。徐庶給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和關(guān)羽、張飛親自到臥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于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
畫餅充饑
曹操的孫子曹睿當上皇帝后急于找一個“中書郎”,讓大臣盧毓推薦一個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誡他推薦人才不能只看名聲,名聲就像畫在地上的一張餅,饑餓時不能吃。盧毓經(jīng)過仔細挑選為曹睿選中中書郎。
畫個餅來解除饑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管鮑之交
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與鮑叔牙關(guān)系特別好,他們合伙做生意,鮑叔牙總是多出本錢少分利,樂意幫助貧寒的管仲。管仲率軍打仗兵敗,只有鮑叔牙了解他的苦衷。小白執(zhí)政齊國后,鮑叔牙把相國的位子讓給管仲,管仲說:“知我者鮑子也。”
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過河拆橋
劉備在長坂坡打了敗仗,趙云找到?jīng)_散了的劉備的妻兒。曹操也追至長坂橋,見張飛胡須倒立,睜著圓眼,心中害怕中計,嚇得掉頭就跑。張飛見嚇退了曹操,就將長坂橋拆掉。劉備擔心曹操再追,連夜率軍向漢津逃去。
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后,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畫虎類狗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后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歡侄子馬嚴和馬敦在別人后面說長道短,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杜季良、龍伯高。如果學不成就像畫不成老虎反而畫得像一頭狗一樣。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氣壯山河
出處宋·陸游《老學庵筆記》 趙元鎮(zhèn)丞相與謫朱崖,病亟,自書銘旌:“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 山河壯本朝?!?釋義 比喻人的豪邁之氣如同高山大河。 故事 南宋大臣趙鼎出身貧寒,四歲就失去父親,在母親撫養(yǎng)和 教育下成長。他二十一歲考中進士,當官時敢于批評權(quán)貴,受
以卵擊石
出處《墨子·貴義》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 不可毀也。 釋義“以卵投石”也稱“以卵擊石”,意思是雞蛋碰石頭。比喻自 不量力,自取滅亡。 故事 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齊國。途中遇見一個叫“曰”的人, 對墨子說:“您不能往北走
之乎者也
出處: 《湘山野錄》 (太祖)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 對曰:“語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釋義: 譏諷文人咬文嚼字,不講實際。 故事: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后,準備拓展外城。 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
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jīng)常為這事發(fā)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
道聽途說
春秋時代,齊國有個人叫毛空,他愛聽那些沒有根據(jù)的傳說,然后再把自己聽到的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有一次,毛空聽到一只鴨和一塊肉的事,他覺得非常稀奇,便告訴給艾子。他說:“有一個人,養(yǎng)了一只特別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他見艾子笑了,又說:“
不遠千里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支!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釋義: “不遠千里”又稱:“不遠千里而來”,表示不以千里為遠來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遙遠。 故事: 梁惠王見了孟子,熱情地說:“先生,您不以千里為遠來到我們魏國,一定
毛遂自薦
在戰(zhàn)國的時候,有權(quán)有錢的人很喜歡供養(yǎng)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強自己的勢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見的時候,就讓他們策劃謀略,替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人被稱做食客,也叫門下客。 趙國的宰相平原君勢力龐大,家中養(yǎng)了幾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沒
內(nèi)助之賢
晏嬰是戰(zhàn)國時齊景公的宰相,軀體不甚高大,據(jù)云長不滿六尺(相當現(xiàn)在四尺三寸)但 他很有才干,名聞諸侯,有一天晏嬰出門,坐看車子,由他的御者(馬車夫)駕車。那位御 者的妻子很賢淑,當御者駕看車子,經(jīng)過自己家的門口時,他的妻子在門縫里偷看,看見她 丈夫揮看馬
千里送鵝毛
出處徐謂《路史》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釋義: 比喻禮物雖輕而情意深厚。 故事: 有一個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只稀有的飛禽——天鵝,便派一位名叫緬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進貢。緬伯高抱著天鵝,走到潘陽湖邊時,忽然覺得應該停下來給天鵝洗個澡,就小心翼翼地將天鵝
高枕無憂
春秋的時候,齊國有一位叫做孟嘗君的人,他在家里養(yǎng)了三千個客人,孟嘗君把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種等級!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魚大肉、出門的時候還有車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魚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嘗君的朋友介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關(guān)羽,張飛等不悅。先主妥之曰:“孤之有孔 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庇稹w乃止。 釋義 就如魚兒得到了水一樣,比喻得到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人 或很適合自己的環(huán)境。 故事 諸葛亮,字孔明,襄陽人。劉備,
一鳴驚人
戰(zhàn)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guī)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卻沈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
曲高和寡
戰(zhàn)國時,楚國大夫宋玉才能很高,但是他寫的文章太深奧,許多人都看不懂。有些人因此不滿,背后說他為人孤傲。楚王聽到,就把他找來問道:“人們經(jīng)常在后面議論你,對你不滿意,是不是你的行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檢討一下
赤膊上陣
【釋義】: “赤膊”,不穿衣甲。比喻作戰(zhàn)毫無掩護或不講策略。 【出處】: 《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卻了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zhàn)。” 【故事】: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軍閥割據(jù),互相攻伐。割據(jù)涼州軍閥馬騰,被曹操
舉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師"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墻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三個墻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 后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可以
栩栩如生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jīng)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 [首頁] 當務之急
出處《孟子·盡心上》 孟于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 務。 釋義 意思是指當前應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故事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xiàn)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 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說: “有智慧的人無所不
鵬程萬里
傳說我國古代有一種鵬鳥,是一種名叫“鯤”的大魚變成的。它的背長達幾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飛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擊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著旋風,一下子能飛越九萬里的高空。一些小鳥很不理解地問它:“你為什么要飛到九萬里以外的天邊呢
一代楷模
隋朝末年,隋場帝窮兵默武驕奢淫意。好大喜功,先是開鑿大運河,后來幾次興兵東征,大舉侵略朝鮮。全國的青壯男子大多數(shù)被抽調(diào)修河、當兵。土地無人耕種,苛捐雜稅年年增加,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天下即將大亂。 當時正在山西馬邑作地方官的李靖,對國家形勢的嚴峻形
馬首是瞻
出處: 《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基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釋義: “瞻”是看的意思。這則成語的本意是,作戰(zhàn)是士兵看著主 將的馬頭決定行動的方向?,F(xiàn)在用來比喻服從指揮或者樂于追隨。 故事: 戰(zhàn)國時,晉淖公聯(lián)合了十二個諸侯國攻伐秦國,指揮聯(lián)軍
千金買鄰
在南北朝的時候,有個叫呂僧珍的人,他世代居住在廣陵地區(qū)。他為人正直,很有智謀和膽略,因此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而且遠近聞名。呂僧珍家住在城北,家里并不寬敞,平時再加上不少人在這里出入,就顯得更小了。于是有人勸他再買套更寬敞的房屋。他說:“已經(jīng)夠用了
上行下效
春秋時,齊景公自從宰相晏嬰死了之后,一直沒有人當面指謫他的過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悶。 有一天,齊景公歡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每當齊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沒有射中箭鵲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聲喝彩:“好呀! 妙呀
死灰復燃
西漢時,韓安國是漢景帝與梁孝王身邊一個很受歡迎的人。但是他年輕的時候,也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段曲折的故事。 由于受到某件事的牽連,他被送進監(jiān)獄等最后的判決下來。在監(jiān)獄里有一個叫田甲的看守,對他非常不禮貌,常常毫不留情地羞辱他。有一次安國被欺負得太過份,就告訴
家徒四壁
漢朝的司馬相如是當時一個有名的才子,不過他的家境很不好。 有一天,大財主卓王孫邀請他到家里吃飯,順便讓司馬相如表演他的琴藝。卓王孫的女兒那時候剛死了丈夫,名叫文君,對音樂很有興趣。當司馬相如在宴會上彈琴時,知道文君也在場,就用音樂表達他的愛意。宴會結(jié)
飛鳥驚蛇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jīng)。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 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
風聲鶴唳
西晉末年發(fā)生內(nèi)亂,因為長期的動蕩不安,最后西晉不幸滅亡,瑯琊王司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當晉朝渡江來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過,北方后來被前秦全部占領(lǐng),與江南的東晉對立。 當時前秦的首領(lǐng)叫苻堅,他請漢人王猛當他的宰相,一心要讓國家變得十分強盛。為
車載斗量
三國時代,西蜀和東吳發(fā)生戰(zhàn)爭,可是東吳漸漸抵抗不了西蜀,所以,派出趙咨向魏國求救。當時吳國和魏國之間,也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吳國仍然不得不去請求魏國的幫忙。趙咨一到許都,魏文帝曹丕的態(tài)度十分傲慢,因為他瞧不起東吳,于是,他故意問趙咨:“東吳像你這樣的
一寒如此 戰(zhàn)國時,范睢當上了秦國宰相。他本是魏國人。那時魏國“中大夫”須賈懷疑他與秦國私通,宰相魏齊叫人把他痛打了一頓后扔到廁所里。范睢沒有死,他帶著傷痛逃到了秦國。秦昭王很賞識他的才干,封他為宰相。 不久,秦國發(fā)兵攻打魏國。魏國立即派中大夫須賈去秦國求和。范 [首頁] 畫餅充饑
三國時期,有一個人叫盧毓,在魏國做官,由于他為魏文帝曹丕出了許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為侍中、中書郎。 有一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guān)鍵就在你了。選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是在地上畫一個餅,不能吃的。" 盧毓回
千載難逢
出處:《韓昌黎全集·潮洲村史謝上表》當此之際,所謂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 釋義: “載”,午?!胺辍庇觥G暌搽y得碰到一次。形客機會極其難得。 故事: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小時候就成為孤兒由他的嫂子撫養(yǎng)。他刻苦自學。年輕時代就博覽群書,在學問方面打下了堅
不寒而栗
漢武帝時,有一個人名叫義縱,因為受到太后的恩寵,做了上黨郡某縣令。上任以后,公務辦得很出色,案子處理上敢作敢為,不論是有錢有勢的豪紳,還是平民,只要犯了法,義縱秉公審辦,皇上很贊賞他,調(diào)他做河內(nèi)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禍害一方的豪門大族滿門抄斬,一時
士別三日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guān)羽,派部將潘璋把關(guān)羽殺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yè)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
晏子使楚晏子出使到楚國去。楚國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他們知道晏子是個矮個子,就在大門旁邊開了一個小洞,讓晏子從這個小洞進城去。 晏子走到小洞前邊,看了看,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今天,我是出使楚國,不是出使狗國。請
小巫遇見大巫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quán)身邊的名將張紱,事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不但能寫詩,還擅長作賦。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陳琳是他的同鄉(xiāng),陳琳著有《武庫賦》,張紱看過后非常欣賞,便寫了封信稱贊陳琳的文才。陳琳回信說:“我在河北,幾乎與天下隔絕,這里寫文章的人少,容易被人注意,
賈人渡河
語文小故事 賈人渡河 現(xiàn)代人看來,“商”和“賈”的語意無大差別,都是貿(mào)易的意思;但在古時候,“商”和“賈”在經(jīng)營方式上卻有所不同,所謂少賣為“商”走賣為“賈”。從一個地方買進,到另一個地方賣出,用這種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賈人。 從前有個賈人,在河南辦了一批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
必恭必敬
解釋: 非常的恭敬,也形容十分端莊和有禮貌。 這個成語來源于《詩經(jīng).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宮涅是西周的最后一個國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敗。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的美
一日三秋詩經(jīng)這本書是我國很有名的著作,在當時其實是一則則流傳于民間的古代歌謠,其中包括了許多贊美愛情、描述男女間相戀的故事。 詩經(jīng)里有一篇名為《采葛》的詩,就是一首表達思念之情的詩,這首詩是寫一對男女分開之后,心中非常思念對方。全詩的意思是:我日夜思念的那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zhàn)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zhàn)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tǒng)領(lǐng)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wèi)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
奴顏婢膝
南宋時期,南宋與入侵的元兵交戰(zhàn),而且因為宋朝的兵力不足,因此總是打敗仗,國家面臨了滅亡的危機。但是昏庸的宋朝皇帝卻仍然只顧享樂,而宰相賈似道則隱瞞敵情。大臣陳仲微知道情況十分嚴重便告訴皇帝說:“高宗在位時,君臣都十分昏庸,敵人攻打進來時,那些人向敵
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墒?,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yè)。宗愨經(jīng)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xiàn)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币驗樗偸呛紒y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jié)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里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氐郊抑芯蜕鸩怼?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里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里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才高八斗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文學家謝靈運做永嘉太守時,經(jīng)常游山玩水,寫詩作賦,深得文帝的賞識。他因此驕傲地說:“天下的文才總共有一石,曹植占其中的八斗,我占一斗,其余的人合占一斗。”
目瞪口呆
【成語故事】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quán)太大,就找樊噲共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夸自己是如何斗敗項羽,嚇得他目瞪口呆,從而保住主公。面對這淮陰一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只須叫一兩個人就可以把他一刀兩斷
雕欄玉砌
【成語故事】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消滅了南平、后蜀、南漢等國。南唐后主李煜不問朝政,只會吟詩作詞,被宋朝打敗,投降后被封為違命侯。李煜作詞:“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彼翁诮铏C殺了他?!?br>
選五個吧!
一、智慧圓融
故事來源:《列子:仲尼篇》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問孔子,有關(guān)他的一些同學們的修養(yǎng)情況。
他問道:“老師,顏回同學為人怎么樣?”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顏回的仁愛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貢呢?”子夏接著問。
“他呀!他的辯才比我好?!笨鬃有χf。
“那子路,子路同學呢?”子夏又接著問。
孔子開心地笑著說:“要說勇武精神,我們都不如他?!?/p>
“那子張呢?子張難道也有過老師之處?”子夏滿臉狐疑。
孔子頓了頓,說:“子張同學,為人處世,莊重嚴謹?shù)淖黠L,比我這個做老師的要強?!?/p>
子夏聽到這里,禁不住站了起來。他曲躬作揖地問道:“老師,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學,都有超過老師的地方,那么為什么,他們還要師從老師您,學習呢?”
孔子見子夏這樣,忙舉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藹地對子夏說:“子夏!你別著急,先坐下,聽我慢慢說。顏回同學雖然他很仁慈,但有時他過分的仁慈,導致的不忍之心,使他變得一味地遷就他人,影響了自己對事態(tài)作出正確的決斷,從而反而害了別人。
所以說,他雖能仁,卻不能忍。(注:佛家有時說慈悲生禍害,也是這個意思)”
孔子接著對子夏說:“至于子貢,他的口才的確很好,可謂辯才無礙。他精通語言的妙用,卻不識語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辯不能訥?!?/p>
“關(guān)于子路,”孔子繼續(xù)說:“他英勇過人,敢作敢為,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但有時不懂得謙沖退讓,持弱守雌,蓄勢而動。這樣難免會意氣誤事。所以說,他能勇,不能怯?!?/p>
“而子張呢,”孔子說到這里沉了沉,然后說:“他過于莊重嚴謹,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眾 ,不能容納有污行的人,讓人見之生畏,敬而遠之。所以,他能莊,不能諧?!?/p>
“因此,”孔子最后總結(jié)道:“如果將這四位同學的長處都加起來,來對換我的修養(yǎng),我也是不愿意的。這也是為什么,他們要一心跟從我,學習的原因?!?/p>
二、神武不殺
談到儒家的君子,人們往往會聯(lián)想到溫文爾雅、謙恭禮讓、文弱書生形象。對作為儒家祖師的孔子,我們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先生。然而,查看古籍對孔子天資與外貌的描述,卻令人,大跌眼鏡。
據(jù)《孔子家語》和《淮南子》的有關(guān)記載說,孔子長得寬額、獅鼻、闊口,大顱頂部微陷。身長(周制)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約現(xiàn)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說,孔子當時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謂一標準的山東大漢。
記載還說,孔子的智慧,超過周朝的萇弘,一位通曉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鬃拥哪憵猓瑝旱巩敃r著名的勇士孟賁??鬃优膊捷p追,可足踩亡命竄逃中的野兔??鬃恿η骐p臂,能托起城關(guān)落下的城門。
然而,盡管孔子勇力過人,伎藝超群,卻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內(nèi)修本來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終成一代素王,萬世圣師。所謂素王,古稱有帝王之德,無帝王之位的人,為素王。
孔子所處的時代,當時只有幾百萬人。但跟從孔子學習的弟子,卻有三千之多。他們都是各國來的精英人物,什么樣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與人格魅力,加上眾弟子的輔佐,在當時,如想謀取一國權(quán)位,是不難做到的。
然而,孔子深知,社會的安定,大眾的幸福,如果沒有純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礎(chǔ),文化教育沒有跟上,僅靠權(quán)謀勢力的支撐,是不會長久的。而且,在這種狀況下的安定與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寧可自己一生窮苦受累,寂寞凄涼,被人誤解不識時務,也要擔當起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優(yōu)秀政治智慧的大任,為萬世開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chǔ)。
孔子這種在任何環(huán)境下,不計個人得失,始終注重世人的德性培養(yǎng),注重社會純正思想的引導,從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徑,這在當時,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
甚至,一些個人道德修養(yǎng)較好的道家隱士,對此也頗有微詞。然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正是孔子,也是后來真正儒者們,過人之處。
禪宗祖師達摩,來中土前,定中觀察到中土有大乘氣象,這與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無關(guān)系。所以,有禪師說,孔子如按佛家的標準衡量,當屬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轉(zhuǎn)世。
三、窮通皆樂
故事來源:《莊子:讓王篇》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請,到楚國去訪問,途經(jīng)陳、蔡兩國之間。而陳、蔡兩國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國重用,會對本國不利,所以,他們派兵將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圍困在陳、蔡之間。孔子一行,因此連著七天沒生火做飯。
熬的野菜湯里,也沒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無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卻依然在室內(nèi),弦歌不止。
這時,弟子顏回在屋外擇野菜,見子路與子貢兩人在一起嘀咕道:“先生兩次被魯國驅(qū)逐,在衛(wèi)國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國講學,連背靠的大樹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訪,又受老子的數(shù)落?,F(xiàn)在,又被人圍困在陳、蔡之間。追殺先生的無罪,欺凌先生的無有禁止。
先生倒好,依然在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樂。難道做君子的,就這樣的沒有羞恥心嗎?”
顏回聽到這里,無言以對。只好進到屋里,告訴孔子。孔子聽后,推琴長嘆道:“子路、子貢呀!難道你們真的是小人?召他們進來,我有話要跟他們說。”
子路、子貢進屋。子路抱怨地對孔子說:“老師,我們行到這種步田地,可以說是末路窮途了吧!”
孔子聽到這里,厲聲喝道:“子路!這是什么話?君子明于道謂之通,昧于道謂之窮。我們抱仁義之道,處在這少仁少義的亂世,遭受磨難,這是很正常的事,何窮之有?內(nèi)省無愧于道,臨難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會知道松柏之真強茂。
過去,齊桓公因在莒國受辱,反而樹立起王霸之志。晉文公在曹國受欺,因此產(chǎn)生稱霸之心。越王在會稽遭受奇恥大辱,卻使他更加堅定復國的志愿。這次,我們遭遇這般磨難,難道不也會是件很幸運的事嗎?”
說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聞后,也隨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貢見此,愧然自嘆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樂,失意也樂,所樂非關(guān)得失。有道德怡養(yǎng)于內(nèi),外境的得失,不過如寒暑風雨之替換,無足擾亂自心。
四、藝通他心
故事來源:《韓詩外傳》
一日,孔子閑居無事,在室內(nèi)演琴自娛。弟子曾參、子貢,坐在外廳,側(cè)耳細聽。
一曲終了,只見曾參喃喃自語道:“咦!怎么會是這樣呢?老師的琴聲里,怎么會流露出,貪狠邪僻的情調(diào)呢?琴音中,趨利不仁的味道,怎么會這么嚴重呢?”
對曾參所說的話,子貢在心里,也以為然。不過,他沒接曾參的話,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內(nèi)走去??鬃右娮迂曔M來,面有犯難進諫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說話。子貢便將剛才曾參所說的話,如實稟告。
孔子聽完子貢的話,對曾參贊嘆不已。他說道:“曾參真是天下一位大賢人呀!他已經(jīng)通曉音律的奧秘?!?/p>
接著,孔子繼續(xù)對子貢解釋事情的原由。他說:“剛才,我正在幾案邊彈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內(nèi)游動,被一只貓發(fā)現(xiàn)了。那只貓,便循著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選好地點,瞇縫著眼睛、躬曲著身子,等待時機,撲住老鼠。
后來,貓的如意算盤,終究沒有得逞。因當時那只貓的心態(tài),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過琴瑟,將它表露出來。所以,曾參說我的琴音里,有貪狠邪僻的情調(diào),是很恰當?shù)?。?/p>
儒家經(jīng)典《禮記:樂記篇》說:大凡音樂,都是產(chǎn)生于人的內(nèi)心。人的情感動于衷,體現(xiàn)在外就是聲音。聲音的變化有文理,就成了音樂。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樂,通常都洋溢著安適與喜樂。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于清明祥和的狀態(tài)。
在動蕩的亂世,流行的音樂,往往會充滿著怨恨與憤怒。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于政令不暢,上下乖離的境地。而一個接近亡國的世道,它的流行音樂,會彌漫著哀傷與憂思。它說明此時的人民,已陷入難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憶往事,來慰籍自己。所以,聲音之道,與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五、為善知度
故事來源:《淮南子》、《說苑》
曾經(jīng),魯國的法律規(guī)定,如果有人,將在其他諸侯國做女奴的魯國女子,贖回本國,那么,這個人,可以到官府去領(lǐng)取賞金。
有一次,子貢在一諸侯國,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卻辭謝了官府的賞金??鬃勇犝f了這件事,就對子貢說:
“子貢呀!你這件事就做錯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風易俗,可以讓人效法,可以影響后代,而不會只是為了適合自己的興致?,F(xiàn)在魯國富裕的人少,貧窮的人多。如果贖人回去領(lǐng)賞金被認為是不廉潔,那得不到賞金的刺激,愿去贖人的人就會減少。
所以,你這種僅僅只考慮自己德行修養(yǎng)的行為,將會造成今后魯國人,不再愿到其他諸侯國去贖人。” 子路在一旁聽了孔子的這番教導,深受啟示。后來,當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時,別人要送他一頭牛來答謝,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說:“今后愿救人于危難之中的魯國人,會很多了?!?/p>
不久,子路被任命為蒲城的官長。為了防備水災,官府調(diào)集民工,春修各處溝渠。子路見大家工作勞苦,帶的飯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濟每人,一份飯菜,一份湯水。孔子聞說此事,連忙派子貢去掀了那些飯菜,毀了那些做飲食的器具。子路發(fā)現(xiàn)了,非常氣憤。他氣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老師難道會嫉妒我行仁義之事嗎?子路在老師這里所學的,不過仁義二字而已。仁義之人,與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將自己多余的糧食,與大家分享,行仁義之道,老師為何禁止不許呢?我想不通!”
孔子聽完子路的訴說,搖著頭道:“子路呀!你還是那么粗野,那么處事單純。你如果覺得民工們飲食不足,為什么不去告訴魯君呢?讓魯君開糧倉去接濟他們呀?你用私人的俸祿做公義,這種行為,是在障蔽魯君的恩澤,顯示你自己的德義。
現(xiàn)在速速停止,或許還不算晚,否則,降罪你的日子,馬上就會到。”子路聞此,無語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來找孔子說:“先生派弟子救濟民工,是不是要跟魯君爭奪百姓呀?”
孔子見此情形,知道解釋已沒什么用了。于是,便帶著弟子,離開了魯國。
他認為,13歲之前是小孩讀經(jīng)最好的時期。任何以前中國讀書人,都在13歲之前把所應該讀的書全部讀完。一些重要的書都放在肚子里面,假如沒有這樣的教育,這一輩子不要想成為一個所謂的大人才。
人物素描:
王財貴,臺中師范學院副教授
華山書院院長、臺灣 漢學教育協(xié)會理事長、全球兒童讀經(jīng)教育首倡者。自1994年以來,凡有華人的地方他都在推廣兒童讀經(jīng)教育,隨著兒童讀經(jīng)運動的推廣,作為這項活動的首倡者,王財貴的演講足跡遍布全球華人主要聚集地區(qū)。
廈門有一個叫盧圣元的男孩,他媽媽從胎教時每天放《論語》給他聽,如今上小學二年級的他,已讀了幾百本書,《論語》、《孟子》、《莊子》、《呼嘯山莊》、《簡愛》、《安妮日記》、《儒林外傳》,還有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在常人眼里這都是些大部頭的著作,要讀下來可是得花上一番大力氣去啃的,盧圣元卻已經(jīng)將它們?nèi)孔x完了,并且還能大段大段地背誦。
在盧圣元的媽媽盧渝沁看來,自己曾經(jīng)歷的中學教育模式是“刻板”的。同盧媽媽一樣,中國的許多家長們開始將他們的眼光轉(zhuǎn)向傳統(tǒng)文化,瑯瑯的兒童讀經(jīng)聲在各地的“現(xiàn)代私塾”中響起,有關(guān)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全國已有超過千萬的孩子參與了讀經(jīng)。
這場讀經(jīng)運動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不斷升溫,其理念則自東南來,其中最為活躍的推廣者之一就是臺灣的臺中師范學院副教授王財貴。
近百年前,胡適等人將倡導白話文作為救治中國教育的良方;世易時移,如今在王財貴和他的追隨者看來,讀經(jīng)則是消除今日教育弊病的最好途徑。
看起來有點矛盾?怎么回事?
巧遇掌老師
2001年7月,王財貴在北京師范大學曾做過一場著名的推廣讀經(jīng)講座,后來被人稱為“一場演講,百年震撼”。
在那場演講里,身著淺灰色西服、黑白格領(lǐng)帶的王財貴激烈批評當今語文教育。他引述南懷瑾先生的一句話:“現(xiàn)在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師都在做一件事,在殘害我們的幼苗!”他回應當今老師們“學生難教”的困惑:“難道孩子是這么難教嗎……與其教語文課本,不如教《三字經(jīng)》;與其教《三字經(jīng)》,不如教唐詩;與其教唐詩,不如教古文;與其教古文,不如教諸子百家,與其教諸子百家,不如教四書五經(jīng);而四書五經(jīng),應以《論語》為開頭。”他讓老師們現(xiàn)場練習他所倡導的方式,就是跟著他一起讀經(jīng):“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在這樣的演講中,臺下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們或者表情僵硬,或者帶著尷尬的笑。他們中的一些人,回去之后會將王財貴的教育理念實施;一些人則始終不能理解王財貴的“狂熱”,覺得他“信口雌黃”。
而如果不是一件事的觸發(fā),今日的王財貴或許根本不會以這個樣子出現(xiàn)在講臺上。
1969年,被分派到臺中市逢甲國民小學教書的王財貴,下山購買米菜油鹽,歸途中,看到一個涼亭下有七八個小孩子大聲地讀書,仔細一聽,孩子們讀的是《論語》、《唐詩》。讀書聲伴隨下午的輕風相送,格外清朗。他一時間不禁恍惚起來:莫非自己進入了仙境?他定神之后,仔細記下了地點和亭名:顧亭。
回到學校,他迫不及待地問同事們,得知此處有一名現(xiàn)代“隱者”掌牧民先生,但全校只有一個姓楊的老師去拜訪過兩次。因為那里禮節(jié)很多,進門時要鞠一個躬,入了門,要向孔子像行三個禮,然后再向掌老師敬個禮才算禮數(shù)周到。掌老師又都教人讀那“艱深的古書”,所以楊老師后來就“不敢去了”。別人聽說如此,也裹足不前了。王財貴卻因此與掌老師結(jié)緣。
“我第一次去,掌老師就坐在書架前,看見陌生人來,就站起來點頭微笑著招呼,直到我行完禮才坐下。介紹過后,他問我來做什么。我表明是來求學的。他很高興,笑著問,讀過四書嗎?我回答,在學校里都讀過了。他要我舉幾章解說解說。我才覺察到在學校里讀的,只不過應付考試罷了,哪能自由講說呢!竟找不出一句話來說,正在尷尬,他和藹地說,不要緊,不要緊。接著說,四書是中國文化的基礎(chǔ),凡是中國人都應該好好去讀它。尤其讀古人重要經(jīng)典,必須‘熟讀’才能‘義透’,最好能讀到八九分熟,隨時可以舉其辭。你去買一本,好好讀吧!”
接著,掌老師給王財貴講了“學而時習之”一章,仿佛把他的心直拉到了云霄上。從那天起,王財貴刷新了他對教育的理解。掌老師教給弟子們的是“來這里,學人道;學人道,能自救,能救人,能救國,能救世?!?
教女兒讀經(jīng)
1994年,王財貴開辦了第一個“讀經(jīng)實驗班”,招了20多個學生,一周讀經(jīng)一次。王財貴說,到1996年時,他開始著手編制讀經(jīng)教材。
他說:“自己程度不高,上學時只讀過‘春眠不覺曉’,唉!很可惜?!庇鲆妭鹘y(tǒng),讓他有一種迷路的孩子回到家的感覺,拼命地要把自己的感受與他人分享。
“我先從親戚朋友開始,向他們說讀經(jīng)的好處”,王財貴說,等他做了父親,第一個孩子是個女兒。在女兒小學還沒畢業(yè)時,王財貴就教女兒讀《老子》,但是這么大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學校又不教,我們老師又不考試,我們同學又不讀,我干嘛要讀?”結(jié)果她經(jīng)典讀得不多,但是畢竟還是有收獲:上了中學后,作文水平“不必指導”。
教女兒讀經(jīng)時,王財貴讓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的兒子也一起跟著讀。年紀這么小不會讀怎么辦?王財貴就把整本《老子》加上注音,并且發(fā)現(xiàn):年齡越小的小孩接受經(jīng)典越快,兒子只花了40天的時間,就背完了整本《老子》。
“從那一天起,《老子》跟著他一輩子”,王財貴認為,和真正的經(jīng)典比起來,僅僅教小孩子念“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簡直是浪費生命!
受到感染,王財貴的親戚好友杜忠誥等也把孩子送來讀經(jīng),“家庭私塾”漸成規(guī)模。在這個過程中,王財貴關(guān)于兒童讀經(jīng)的理念漸漸形成,到1994年時,他開始將兒童讀經(jīng)理念正式在社會上推廣,在熱心人士贊助下,發(fā)起成立華山書院讀經(jīng)推廣中心。到1996年時,他開始著手編制讀經(jīng)教材。
華山書院讀經(jīng)推廣中心成立后,在初期擬定了短期、中期及長期的愿景:以3至5年時間,努力在臺灣推廣,先有幾十萬名兒童讀經(jīng)的經(jīng)驗;自第5年至第10年,則一面繼續(xù)在臺灣推動,一面同步而逐漸地,推廣到海外華僑和祖國大陸;預計十年有成,再向全世界各民族推廣。
除了在臺灣推廣讀經(jīng),還要鼓勵有心人士開班教學,為此,近十年內(nèi),王財貴輾轉(zhuǎn)祖國大陸一百多個城市以及香港、東南亞、美國等地演講。
傳統(tǒng)不能丟
談到教學,人們常說,“老師要教給孩子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是,面對已被割裂的傳統(tǒng),從小并無熟讀經(jīng)典的當代人如何指導小孩呢?
王財貴說:“辦法很簡單,雖然我們自己只有一桶水(缺少讀經(jīng)教育),但要指給孩子一條河(引領(lǐng)到經(jīng)典領(lǐng)域)?!泵卦E就在六個字里:“小朋友跟我念。”
中文經(jīng)典可以讓老師、家長帶著念,英文經(jīng)典假如老師、家長也不會怎么辦?那就讓小朋友跟著磁帶念?!白寖和嗦牰嗄睢钜槐?,然后鼓勵全班齊念、分組念、個別念、默念……念至熟習,乃至會背,即達教育目的”。 王財貴解釋,讀經(jīng)之教法的重點就在于此。
這種教學讓很多人不能理解:小孩子能明白他們讀的是什么意思嗎?
他認為,13歲之前是小孩讀經(jīng)最好的時期。任何以前中國讀書人,都在13歲之前把所應該讀的書全部讀完。一些重要的書都放在肚子里面,假如沒有這樣的教育,這一輩子不要想成為一個所謂的大人才。
“更重要的是通過讀經(jīng)喚醒傳統(tǒng),”王財貴說,“對于將孩子送到讀經(jīng)班的家長們來說,他們主要想讓孩子通過讀經(jīng)學到立身處世、做人做事的道理。”
王財貴認為,現(xiàn)在中國文化患上了“文化侏儒癥”,近一百年來中國就患了普遍的文化侏儒癥。有人說,中國的傳統(tǒng)有糟粕。如果你說有糟粕,也要一個有功力的人才知道哪里有糟粕,不可以隨便亂講。所以你要發(fā)揚它,你要有能力;你要批判它,你也要有能力;你要咒罵他,你也要有能力。所以,首先我們培養(yǎng)這種能力?!?/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446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趙紹琴論素食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