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太極體偏陰極時,也就是此太極體的控制能力比較大,此太極體與其以外的太極體控制能力相等時,為陰陽平衡,但此時極不穩(wěn)定,為一觸即發(fā)狀態(tài)。此太極體就如同無極未動時的陰極。(陰極有氣無能力,是相對于其外太極體而言,此內部仍存在氣與能力。)當外部太極體或其本太極體發(fā)生微小變化時,無極便動,動則變,氣化成能力而外散,這時便是裂變。人死亡時就要經過此一步。
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太極體,若受到外部太極體的巨大作用,亦會與外部太極體化一個不穩(wěn)定的太極體,然后再裂變。
若一個太極體偏陽極時,此太極體的控制能力亦較大,此時如同無極中的陽極。當受到外部太極體的擠壓,或內部產生變化,又會能力化成氣。比如象水蒸氣,當受到外部擠壓時,會化成水,或內部變化時,亦會結成水珠。人體中真火化真氣時,即是此刻。
若兩個太極體,一個處陰極,一個處陽極,二者一相見,便聚變成一個太極體。此時聚變而成的太極體,控制能力十分大,在人體便是真水化真火時,此聚變而成的太極體不穩(wěn)定,如同一個太極體處在偏陽極時,便馬上轉化。此在人體中為真火化真氣。
兩個太極體皆較穩(wěn)定,若再受到其它外部太極體的巨大作用,此兩個太極體與作用的太極體,轉化成一個十分不穩(wěn)定的太極體,此為聚變,不穩(wěn)定的太極體,又要發(fā)生轉變,直至與外界穩(wěn)定而止。
瞬間時從不穩(wěn)定變成穩(wěn)定,便是原子彈或氫彈的大爆炸。也是丹道中的沖關。
以上說的是多個太極體之間的作用,由上可推出陰陽大道守恒第二推論。
陰陽大道守恒第二推論:陰陽大道的轉變是從為到無為然后到無不為的過程。
這是一個螺旋形轉變過程。上面可知無論是裂變,還是聚變,首先太極體是穩(wěn)定的,到不穩(wěn)定,再到穩(wěn)定的過程。
裂變的過程,太極體相對不穩(wěn)定,用外部太極體一個很小的作用,便激發(fā)到不穩(wěn)定狀態(tài),然后氣與能力相互轉變,達到一個穩(wěn)定的過程。
聚變的過程,太極體相對穩(wěn)定,用外部太極體一個巨大的作用,激發(fā)到不穩(wěn)定狀態(tài),此時的氣與能力轉變更大,再到一個穩(wěn)定的狀態(tài)。
裂變即是聚變,聚變即是裂變。不經過聚變,就沒有裂變。聚變過后,就必須裂變。
在人體氣化中,男白女赤先聚變相交,而后裂變成先天元精為真水。真水聚變生真火,此為水中生火之意,陰陽互根。真火化真氣,又是一個裂變的過程。如此從為到無為,然后到無不為,再到不無不為。真氣與水谷之氣聚變,便成了人生的基礎。真氣進一步裂變,又化成了后天之精。
此中如何轉變的過程,在陰陽大道消長定律中,轉變的結果,在陰陽大道五行定律中。
在陰陽大道中,陰陽講述的是格物,五行講述的是生化。
陰陽大道——陰陽大道消長三大定律陰陽大道消長第一定律:陰陽的消長為陰陽大道中一切運動的基礎。
陰陽大道消長第二定律:在太極體中,陰陽消長的相互作用是大小相同,性質相反的一對控制能力。
陰陽大道消長第三定律:在太極體中,陰陽相互消長,相對來者為陽,相對去者為陰。
以上說到聚變與裂變,此二者實為陰陽消長的過程。
陰陽大道消長第一定律:陰陽的消長為陰陽大道中一切運動的基礎。
觀測陰陽大道中的消長方式,只有圓周與運動與往復運動。此為第一定律的第一推論。
陰陽大道消長第一定律第一推論:陰陽消長存在的方式為圓周運動與往復運動。
單位太極體是以圓周運動的方式存在的,消長運動中的陰陽由第三定律而定。太極體是氣與能力的總和,太極體內又可分為若干單位太極體,作圓周運動的單位太極體亦是由若干太極體組成。太極體內的運動是往復運動,單位太極的運動是圓周運動。僻如地月系,太陽系等為單位太極體,而在地上的大氣為一太極時,此為一太極體。
單位太極體的圓周運動好理解,太極體中的往復運動為何為一切運動的基礎。僻如人的行走,可以向任一方而運動的,所作的不一定往復運動。但是人不論向何方運動,運動的基礎都是由于肌肉的收縮,這是陰陽的消長運動。汽車在行駛,是由于發(fā)動機中活塞的運動?;鸺纳仙怯捎诨鹆髧?,此時火箭如同發(fā)動機中的活塞,向一個方向運動,取的是活塞運動中的一段,但基礎仍是陰陽的消長運動。
于是便有了第二個推論。
陰陽大道消長第一定律第二推論:往復的運動為陰陽消長的相對運動,往復的停止為陰陽消長的相對平衡。
太極體內陰陽二氣的不平衡,自然就產生了陰陽消長的往復運動。相對平衡了,往復運動自然停止,此時陰陽的消長就相對平衡了。
在單位太極體內部,小太極體在作向極心的圓周運動,或向極心內旋,或背極心外旋。內旋時為入,為陽,但極心為陰,氣多能力小,又在內旋,極心對極外太極體的控制能力在漸增大,最終的結果,便成了無極中的陰極。外旋時為出,為陰,此時極心為陽,氣少能力大,又在外旋,極心對極外太極體的控制能力在漸減小,最終便成了無極中的陽極。自然時由陰極到陽極或由陽極到陰極的時間為一劫,取中間一段來研究,幾乎無變化,所以便有了第三推論。
陰陽大道消長第一定律第三推論:在單位太極體中,陰陽的消長總是內旋或外旋,相對平衡幾乎是不變的。
在茫茫宇宙中,單位太極體的形成,有的是新生,有的是青年,有的是中年,有的則是暮年。有新爆炸出來的,亦有近于無極的。就連我們所處的單位太極體,也時刻在旋轉,在膨脹。最終也逃不離死亡,這就是生長化收藏。
上面說了陰陽的消長為陰陽大道中一切運動的基礎。在太極體中,陰陽二氣相互作用,主要是因為陰陽二氣的控制能力,計算方法在陰陽大道運動定律中言及??刂颇芰κ鞘裁??
陰陽大道消長第二定律:在太極體中,陰陽消長的相互作用是大小相同,性質相反的一對控制能力。
控制能力是氣與能力的總和,作用于陰陽二氣單體外部,與總和成正比,與空間成反比,此在陰陽大道運動定律中講。陰陽二氣消長的相互作用,在作用處,控制能力的大小總是相等,性質總是相反。一方為作用方,另一方則為反作用方。
比如陰陽二氣的作用,進行消長。陽處氣與能力的總和,為陽的控制能力,陰處氣與能力的總和,為陰的控制能力。此時的控制能力,為靜時的控制能力,為陰陽兩端的控制能力。在陰陽各為太極體之外,空間越大的地方,陰陽的控制能力越小,此為動時的控制能力,為陰陽二氣作用的控制能力。若陽處的控制能力大于陰處的控制能力,則陽長陰消。陽所控制的空間大,陰所控制的空間小,陰陽消長相互作用處的空間必是近于陰處而遠于陽處。在相互作用處的空間,陰陽二氣的作用是相對平衡的,控制能力是相等的,性質是相反的。僻如夏季,陰陽相互作用的相對平衡處北移,冬季,則南移,即是此意。
陰陽大道消長第三定律:在太極體中,陰陽相互消長,相對來者為陽,相對去者為陰。
在陰陽的相互消長中,消長方式只有圓周運動與往復運動。相對來者為陽,相對去者為陰。在前面已經論述,茲不多言。要注意的是在圓周運動中,內旋則為陽,但極心為陰。外旋則為陰,但極心為陽。很多人籠統(tǒng)的認為向內為陰,向外為陽,只是指極心處,而運動中的陰陽恰相反。
這個是宇宙大道的特性 就是任萬物生長 包容萬物 也任萬物自生自滅 又置之冷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出自道教三尊之一太上老君的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經>.
“不仁”,是無心仁慈,無意偏愛?!捌c狗”是用草扎成的狗,上古時所用的祭祀品,人們對它并無愛憎。天地無情感、無意識,對萬物無所謂仁慈和偏愛,純任萬物自運自化、自生自滅?!蛾幏洝吩疲骸疤焐鞖?,道之理也?!币嗍钦f天生萬物并非因為愛,天殺萬物亦非因為恨,而是自然運動變化之規(guī)律。天道運行,四時成序,陰陽消長,其中自有生殺之機。春夏到,陽長陰消,萬物應時而生長;秋冬至,萬物應時而收藏。此皆自然之道,而非有意作為也。
1. 五心煩熱:指兩手兩足心發(fā)熱,并自覺心胸煩熱。
2. 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無定處而發(fā)生于較深部組織的一類化膿性病癥。多發(fā)于肌肉深處,結成或漫腫,單發(fā)或多發(fā),日久成膿。多患于氣血虛弱者。
3. 肺金:傳統(tǒng)中醫(yī)學中的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分別臟腑器官的特性,稱肺屬金。
4. 中風:指腦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陰精虧損,或暴怒傷肝,使肝陽偏亢,肝風內動;“類中風”是指類似于中風的癥狀。
5. 痰火:指無形之火與有形之痰煎熬膠結貯積于肺的病癥。
6. 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臟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 虛喘:是肺腎之虛,尤以腎不納氣為主。
8. 厥:即厥癥。泛指突然暈倒。
9. 榮、已:營氣、衛(wèi)氣。
10. 肝痿:又稱筋痿。
11. 氣逆:指氣上逆而不順。
12.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內,中焦指膈下,臍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的部位,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從生理角度上講,還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腎并提。
13. 真火:指腎陽。
14. 血為營,氣為已:營指營氣,是血中之氣,衛(wèi)指衛(wèi)氣,起衛(wèi)外作用,固表作用。
15. 龍雷之火:指腎火,肝火。心腎之火。龍火,指腎火;雷火,指心火。
16. 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對而言,一般指肝腎的相火。
17. 神:神氣,傳統(tǒng)中醫(yī)有心藏神的說法。
18. 肝氣:指肝臟的精氣。
19. 肝血:指肝臟所藏的血。肝血與肝陰不能截然分開。
20. 腎火:腎是陰臟,內藏水火(即真陰,真陽),水火必須保持相對平衡。
21. 心火:廣義泛指心的功能活動,狹義指心臟推動血液循環(huán)的功能。
22. 腎氣:腎精化生之氣,指腎臟的功能活動,如生長,發(fā)育及性機能的活動。
23. 腎水:指腎臟的陰液也稱腎陰。
24. 先天:人身生命,發(fā)育生殖的本源,與后天相對而言。
25. 后天;指脾胃。人體的出生后的生長,發(fā)育,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氣吸收水谷精微以滋養(yǎng)供給。
26. 肝為腎之子:按五行學說,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所以肝為腎之子,而腎為肝之母。
27. 骨蒸:“骨”表示深層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陰虛潮熱的熱氣自里透發(fā)而出,故稱為骨蒸。
28.心腎不交:心在上焦,屬火;腎在下焦,屬水。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yǎng)腎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yǎng)心陰。在正常情況下,心火和腎水就是互相升降,協(xié)調,彼此交通,保持動態(tài)平衡。腎不交是指心陽與腎陰的生理關系失常的病態(tài)。心居上焦,腎居下焦。正常情況下,心與腎相互協(xié)調,相互制約,彼此交通,保持動態(tài)平衡。如腎陰不足或心火擾動,兩者失去協(xié)調關系,稱為心腎不交。主要癥狀:心煩,失眠,多夢,怔忡,心悸,遺精等。多見于神經官能癥及慢性虛弱病人。
29.任脈:起于小腹內(胞中)沿著脊椎骨內部上行。同時又出于會陰部,上至前陰,沿著腹部正中線,通地臍部,上至胸部,頸部,是陰部經脈的總綱。
30. 君:即君藥,指這個處方中的主藥。
31. 真水:指的是腎陰,是與腎陽相對而言,腎陽指本臟的陰液(包括腎臟所藏的精),是腎陽功能活動的基礎。
32.肝木,脾土:中醫(yī)五行學說:把肝歸屬于“木”,因為肝主疏泄條達:把脾歸屬于“土”,因脾主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運輸到全身,故同土的生化萬物的特化相聯系。
33.腠理:指人體皮膚,肌肉和臟腑的紋理,是氣血流通灌注之處。腠理外連皮膚,為衛(wèi)氣散布和汗液等滲泄的通路。
34.往來寒熱:惡寒和發(fā)熱交替出現,定時或不定時發(fā)體的情況。
35.君相二火:即君火和相火。君火,指心火。因心是所謂“君主之官”,故名。相火,與君火相對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溫養(yǎng)臟腑,推動功能活動。一般認為命門,肝膽,三焦均內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發(fā)自命門。
36. 沖脈:奇經八脈之一。起于小腹內(胞中),沿著脊椎骨內部上行。同時由陰部的兩側,夾臍兩旁向上,到胸部而止。
37. 惡血:即敗血。
38. 敗血:瘀血的一種,指溢于經脈外,積存于組織間隙的壞死血液。
39. 帶脈:奇經八脈之一。起于季脅部,橫行環(huán)腰部一周。
40. 脾氣:指脾的運化功能。
41. 命門:有生命之門的含義,有生命的關鍵之意。它是人體生命的根本和維持生命的要素。有指兩腎為命門。
42. 潮熱:發(fā)熱如潮水一樣有定時,每天到一定時候體溫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現)。
43. 癰:病名,風瘡面淺而大者為癰,因氣血受毒邪所困而癱塞不通所形成的。
44. 手汗:指手掌心潮濕多汗的癥狀,多為脾胃濕熱引起。
45. 前陰:又稱“下陰”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總稱。
46. 后陰:即肛門部。
47. 死血:指瘀血。
48. 濕痰:痰證的一種。多由脾關健運,濕蘊釀痰所致。癥見痰多稀白,或黃滑而易出。
49. 木:即麻木。
50. 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覺,運動等生命活動現象的主宰,它有物質基礎,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后天飲食所化生的精氣來充養(yǎng),才能維持和發(fā)揮它的功能。在人體它位居首要地位。前人把大腦、中樞神經的部分功能和心聯系起來,故又有“心藏神”的說法。
51. 魂:為五臟精氣化生的精神 情感 活動,為肝所藏。
52. 魄:屬精神活動中有關本能的感覺和支配動作的功能,為五臟精氣所化生,為肺所藏。
53. 肝藏魂:“魂”屬精神活動,肝氣疏泄條達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案尾鼗辍斌w現了精神活動和內在臟器的聯系。
54. 心驚:指心中恐懼。
55. 真氣:即正氣,《靈樞刺節(jié)真邪》篇“真氣者,氣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56. 內熱生風:指陰虛熱熾,煎熬營陰,經脈失濡而動氣的證候??沙霈F動搖,眩暈,抽搐等癥。
57. 心中火虛:指心陽虛弱。
58. 瞑;閉上眼睛。
59. 肝氣燥:指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的癥候。主要癥狀有頭暈目眩,耳鳴,眼干,面紅,煩躁,失眠等,多見于高血壓癥。肝為剛臟,喜柔潤,忌剛烈。肝陰不足,每致肝燥而陽亢。
60. 熱厥:厥證之一。指因邪熱過盛,津液受傷,影響陽氣的正常流通,不能透達四肢而見四肢厥冷的病癥。多伴有口喝,煩燥,胸腹灼熱,便秘等癥狀。
61. 心包絡:簡稱“心包”,它為心臟的外膜附有絡脈,主要起保護心臟的作用。
62. 氣化:氣的運行變化。膀胱氣化,即膀胱的排泄功能。
63. 膀胱之開合,腎司其權:膀胱的開合排尿功能,主要依賴于腎氣的作用。
64. 亡陰:陰液大量耗傷所出現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可見皮膚干燥,身體枯槁,眼窩深陷,精神煩躁,甚則昏迷,譫妄等癥。
65. 清肅之氣:指肺氣。肺氣宜清凈肅殺,如秋令之氣,否則將上逆為患。
66. 脾不攝血:脾氣虛弱,失去統(tǒng)攝血液的功能。
67. 脾土:脾的代稱。脾在五行屬土,故稱。
68. 心火:心的代稱,心在五行屬火,故稱。
69. 下元:指腎臟。
70. 假熱:指上部出現假熱的現象。顴紅如妝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齒浮等癥狀。這是因為真陽浮越所致。
71. 肺熱不能克肝:肺受熱邪而不能制約肝氣。按五行學說,肝木受克于肺金。
72. 氣逆:臟腑之氣上逆。指氣上逆而不順的病理。
73. 既濟,意指水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以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動態(tài)平衡的規(guī)律。
74. 腎火沸騰:指腎陽偏亢,火盛煎熬津液,迫津上騰。
75.亡陽:由于大汗不止,或吐瀉過劇,或其他原因耗傷陽氣,以致陽氣突然衰竭,出現大汗淋漓的癥狀,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甚則口唇青紫,脈微欲絕或浮數而空等。類似于休克現象。
76. 脾氣:主要指脾的動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統(tǒng)攝。固身血液的功能。
77. 中滿:指胱腹脹滿。
78. 水火相濟:心屬火,腎屬水,水火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以維持生理的動態(tài)平衡,稱為“水火相濟”。
79. 相克:即相互約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學說借相克的關系來說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
80.命門之火:即腎陽。是生命本元之火。寓于腎陰之中,是性功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還能溫養(yǎng)五臟六腑,對人身的生長,發(fā)育,衰老有密切關系。臟腑有命門之火的溫養(yǎng),尤其是脾胃需要有命門火的溫煦,才能發(fā)揮正常的運化功能。
81.腎為肝之母:按照五行學說,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故腎為肝之母。
82.胃為腎之關:”關”可以理解為水液出入的關口?!端貑?,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笔侵肝笟馓撊?,胃口不開將引起二便失調,水液代謝障礙諸癥。
83. 羸:瘦,弱。
84. 枯槁;消瘦比較嚴重,并且干枯無光澤。
85. 真陰:即腎陰。又有“腎水”,“元陰”真水等名稱。是與腎陽相對而言。腎陰指本臟的陰液,是腎陽活動的物質基礎。
86. 陰虛陽亢:陰虛指精血或津液的虧虛。一般在正常狀態(tài)下,陰和陽是相對平衡的,相互制約而協(xié)調。陰氣虧損,陽氣失去制約,就會產生亢盛的病理變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進,稱為“陽亢”。因此,陰虛會引起陽氣亢盛,陽亢則能使陰液耗損,兩者互為因果。臨床表現: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咳血,消瘦或失眠,煩躁易思,或遺精,性欲亢進,舌紅而干等。
87. 肝氣:指肝本臟的精氣。常貝癥狀為兩脅氣脹疼痛,胸悶不舒;兼癥較多見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亂的癥狀。
88. 開郁:是治療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氣滯的方法。
89. 腎氣:腎精化生之氣,指腎臟的功能活動,如生長,發(fā)育及性機能的活動。
90. 真火證:即實火證,指火邪極盛引起的實證,熱證。
91. 火越:指火邪熾盛向外發(fā)泄的病癥。
92. 相濟:相互補益。
93. 肝氣無依:肝氣無處依附。肝氣依附于肝血,現心不行血,肝補無血可藏,故肝氣無依。
94. 元陽:即“腎陽”又有“真陽”,“命門之火”等名稱。腎陽寓于命門之中,為先天之真火。是腎臟生理功能的動力。也是人體熱能的源泉。
95. 心君不守:心火不能守位。心主火,心火離散,導致心陽衰竭,血脈不行,故稱心君不守。
96. 腎火避出軀殼:指陰寒內盛,致陰陽分離,腎陽外脫。
97. 厥逆:四肢厥冷。
98.傷寒:病名或證候名。廣義的傷寒是外感發(fā)熱病的總稱:狹義的傷寒是屬于太陽表癥的一個癥型,主要癥狀有發(fā)熱,惡寒,無汗,頭項強痛等。與現代醫(yī)學所稱的“傷寒”不同。病因,指傷于寒邪。
99.神農氏:傳說的上古帝王,為農業(yè)與醫(yī)藥的創(chuàng)始人?!痘茨献?,修務訓》載:神農“教民播種五谷,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記三皇本紀》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始嘗百草,始有醫(yī)藥?!笔潜静葜畷?,多托之于神農。
100、刀圭,舊時量藥之器具,以借以指醫(yī)術。
101、青囊:藥囊。后世常以青囊稱醫(yī)術。
102、河車之路:謂腎氣運行之路。
103、泥丸:道家謂腦為泥丸。
104、啐痛:碎,破也。碎痛,疼痛如破如裂,極言其痛之甚。
105、大道如環(huán):指陰陽消長運行的道路如園環(huán)一樣,周而復始,循環(huán)無窮。
106、玄關:佛教謂出入玄旨之關門,即入道之門為玄關。
107、仁圣工巧:當作“神圣工巧”?!峨y經.六十一難》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以外知之曰圣,以內知之曰神。
108、五奪: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后,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奪也。大泄之后,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后是五奪也。
109、亢龍有侮:指陽亢至極,物極必反之意。,
110、四海:胃為水谷之海,沖脈為血海,膻中為氣海,腦為髓海。
111、尾閭:道家謂精門,命門為尾閭。
112、玄理之法言:玄理,深奧精好的義理。
113、四氣:指風,寒,暑,濕四種邪氣。
114、四厥:四肢厥逆。
115、華扁:指華佗與扁鵲。
116、圭臬:指事物的準則。
117、四象:《易.系辭上》:“兩儀生四象?!眱蓛x,即指陰陽。四象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
118、面王:鼻準。
119、中惡:謂中邪惡鬼崇致病者。
120、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121、橐龠: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氣,司呼吸,調節(jié)氣機的功能。
122、覆轍:猶言覆車。此喻失敗的教訓。
123、郄:指皮膚紋理縫隙。
124、箴言:古代的一種文體,以規(guī)勸告誡為主。
125、私淑:凡不及受業(yè)而宗仰其人者,私以其人為師,以其書為治道修身之資者皆稱私淑。
126、峴覦:非分的希望或企圖。
127、憎寒:是一種外有寒戰(zhàn),內有煩熱的癥狀。這是由于熱邪內伏,陽氣被阻,不能透達所致。
128、痰嗽:又稱痰飲咳嗽。指因痰飲而致咳,并以咳嗽為主證者。本征一般指寒痰飲邪,停于肺胃,證見咳嗽多痰,色白,或如泡沫。
129、寒瀉:由于內臟虛寒所致,臨床表現有大便清冷而稀,有如鴨糞,腹中綿綿作痛,小便清白,或表現為腸鳴腹痛,完谷不化。
130、陰證:對一般疾病的臨床辨證,指陰陽屬性歸類,分“陰證”與“陽證”。凡屬于慢性的,虛弱的,靜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謝減退的,退行性的,向內的證候,都屬于陰證,如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倦臥,肢冷倦怠,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短,飲食減少,口淡無味,不煩不渴。
131、暈在心:按中醫(yī)說法,“心藏神”,神經系統(tǒng)頭暈等疾病與心臟膽負供血等功能正常與否有關。
132、少火:是一種正常的具有生氣的火,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須的。
133、壯火:是一種亢奮的病理之火。能損耗正氣。
134、怔:是持續(xù)性心跳劇烈的一種癥狀。
135、內熱生風:指陰虛熱熾,煎熬營陰,經脈失濡而動風的證候??沙霈F動搖,眩暈,抽搐等癥。
136、通人:學識淵博之人。
137、私智:一己之管見,偏而自矜。
138、子書:凡著書立說,自成一家言者,統(tǒng)稱子書。
139、大象:宇宙一切事物之本原。
140、太極:指原始混沌之氣。
141、伐性之斧:指危害身心的事物。
142、腐腸之藥:指損傷腸胃之藥物。
143、桑榆:原指目落余輝在桑榆間。此引伸為晚年。
144、委頓:極度疲困。
145、理易:明白醫(yī)理。
146、陽燧:向日光取火之凹面銅鏡。
147、故宅:原來的居室。腎火之宅在于腎和命門。
148、先天:人身生命,發(fā)育生殖的本源,與后天相對而言。先天之本在腎,故有腎主先天之說。
149、后天:指脾胃。人體出生后的生長,發(fā)育,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要靠脾胃之后天吸收水各精微以滋養(yǎng)供給。
150、脫精:精關不固,精液滲入小便而下。
151、左券:券,契約,分左右二聯,主約雙方各執(zhí)其一,左券即左聯。比喻有充分把握。
152、金針度人:向嫡傳學子傳授深奧理論及絕技。
153、兩儀:天地
154、飧泄;完全不化之泄瀉。
155、犀燭:傳說犀牛角放入水中會發(fā)光。
《易經》是不是迷信?我們應當從《易經》的形成過程,以及《易經》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談起。
《易經》又叫《周易》,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被推祟為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了。
“易經”的易,是變化的意思?!爸芤住钡闹埽侵钢艽?。按古書記載,“易”有“三易”,分別是《連山》、《歸藏》、《周易》。
春秋時代,《周易》作為占筮書流行,不斷有人對它進行解釋和研究??鬃泳褪沁@些研究者之一。
到戰(zhàn)國時代,研究《周易》的著作出現了很多,歸納起來有《易傳》七種十篇。后人稱為“十翼”。
后來,《易傳》被編入《易經》,就成為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周易》了。
《易經》對社會影響最大的,就是書中的“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學說是宇宙間最根本的規(guī)律和最高準則。其內容包含陰陽一體、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這五個方面。
“陰陽”學說,萌芽于西周初年,成形于戰(zhàn)國時代。
“陰陽”學說對中國的哲學、醫(yī)學、文學等各學科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老子創(chuàng)立的道家哲學,就把“陰陽”理論作為了自己的基礎理論之一了。
再后來,“陰陽”學說與“五行”相結合,產生了陰陽五行學,對中國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數學、音樂、醫(yī)學等產生了更加深遠的影響。
《黃帝內經》就是把陰陽五行學成功應用到醫(yī)學的偉大醫(yī)學理論著作。
關于《易經》的作者,按《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又由于《史記》影響巨大,后人便以司馬遷之說,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
今人雖有不同觀點,但都處于保留狀態(tài)。
由于《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不易讀懂,所以研究者又寫出了很多《易傳》,用以解讀《易經》。
所以我們今天所說的《周易》,通常是指《易經》和《易傳》的結合體。
《易經》所記載的“八卦”,則是更神秘的文化。相傳為華夏先祖伏羲所作。
當時伏羲氏將他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記述下來,便就成了“八卦”。這種二進制的數學模式,成為了當今計算機技術發(fā)展的基石。
“八卦”絕不是用來算命的,但“八卦”中深邃的化繁為簡的哲學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最終形成了“大道至簡”的哲學理念。
1、東皇太一:陰陽家最高頭領,謎一般的人物,人前總是帶著黑色面具,一身黑袍遮身,極其神秘,陰森詭異,無人見過其真面目,也無人見識過他真正的實力。
2、東君·焱妃:位居陰陽家東君,地位在陰陽家首領東皇太一之下,和兩大護法之上,實力深不可測。曾號稱“陰陽術第一奇女”,是月神唯一忌諱的宿敵。
3、月神:姬姓女子。陰陽家右護法,秦國兩大護國法師之一,秦始皇最信任的陰陽家大巫。精通占星,具有預知能力,同時還有控制他人精神和未知的強大破壞力。
4、星魂:陰陽家左護法,年紀輕輕便與月神并列為秦國兩大護國法師之一的天才少年。無論在武學修為上還是陰陽術方面都已達到了常人窮盡一生努力都無法到達的高度。
5、云中君·徐福:原型為中國歷史上的秦朝著名方士徐福。位居陰陽家云中君,是陰陽家五大長老(與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并列)之一,掌管五行派系中的金部。
6、大司命:火部長老。陰辣狠毒的女子,雙手因修煉陰陽合手印而血紅布滿暗紋目前系列中已登場的唯一一位任這個職位的人物,是一位女性:追殺叛逆或異己分子的死亡使者之一,外表妖艷動人,手段陰辣狠毒,擅長使用幻術迷惑敵人,曾成功用“六魂恐咒”殺死燕國太子燕丹。
7、少司命:令人聞風喪膽的死亡使者之一,性情冷漠,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高深武功??偸且悦婕喺诿?,傳說她美若天仙,但這世上還沒有人見過她面紗之下的真正面目。在動畫頁游特別篇《秦時明月之羅生堂下》中作為女主角。
8、楚南公:原型為歷史上的南公與黃石公。昔日楚國第一賢者,楚亡國之時曾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般的豪言壯語。然而如今,不知因何目的,他竟搖身一變,儼然成了李斯的門客,陰陽家游離人士。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者卻擁有強大的智慧,似有一般預兆未來之趨勢。
擴展資料 陰陽家來歷;
戰(zhàn)國時期,有一支專門主張?zhí)岢庩?、五行學說的學派,被稱為“陰陽家”,屬于道家支派,史學家一般以齊國人鄒衍(騶衍)、騶奭為創(chuàng)始人。
陰陽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道家“陰陽說”和“五行說”。
“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xié)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這和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構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陽,陽生陰,陰陽生八卦,太極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相同。
“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不斷循環(huán)變化”的理論發(fā)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研究陰陽五行說,能從天體的運行的計算來制訂歷法,掌握世間萬象。
到后來,發(fā)展出專門研究天體運行規(guī)律的“天文家”、研究歷法的“歷數家”后與“五行家”相結合。
在蒙昧的科學洪荒時代,為了避免災厄,人們總是希望能預先得知天地變遷的異動,“陰陽五行說”的出現將這一愿望變成了現實。
其代表典籍就是自周朝流傳至今的《老子》、《文子》、《黃帝四經》、《列子》、《莊子》、《易傳》、《鹖冠子》、《管子》、《黃帝內經》、《三十時》、《陰陽家佚書輯本二種》等道家著作。
參考資料:-陰陽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451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左右陰陽——青龍白虎
下一篇: 三才與陰陽大道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