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傷寒是外感風寒之邪,感而即發(fā)的疾病。
《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敝傅氖菑V義傷寒。
《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逼渲小皞形濉敝畟疄閺V義傷寒,五種之中的傷寒為狹義傷寒。
有關傷寒的記載,始見于《內經·素問》。繼后,《難經》明確指出,傷寒的涵義有廣有狹,廣義傷寒包括狹義傷寒以及中風(感受風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雜病中風)、溫病、熱病、濕溫等疾病,即以傷寒名稱兼賅風、濕、熱等病邪所致的多種外感疾病。漢代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以六經證治為綱要,撰寫了《傷寒論》一書,使中醫(yī)學理法方藥得到和諧統(tǒng)一,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無論對外感熱病和其他系統(tǒng)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傷寒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內因。廣義傷寒各種疾病的外因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狹義傷寒由冬令感受風寒所致。傷寒發(fā)病的內因為正氣虛虧,如果素體虛弱,或勞倦饑餓,起居失常,寒溫不適,房事不節(jié),均可導致正氣虛虧,易被外邪侵犯成病。
辨證綱領
傷寒以六經為辨證綱領。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和厥陰,是人體手足十二經脈的統(tǒng)稱。經脈內屬于相關臟腑,外絡肢節(jié),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六經辨證就是以經絡臟腑生理和陰陽屬性為基礎,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各種病證加以綜合、分析,歸納為6個不同的類型(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合稱為三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合稱為三陰?。靡哉f明疾病的部位、性質、病機、病勢趨向及其相互間的轉化,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
傷寒六經病的基本癥狀為:①太陽病。多發(fā)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證為發(fā)熱,畏惡風寒,頭項痛,脈浮等表證,也稱太陽經證。若表邪不解,而內傳膀胱,則為太陽腑證。證見發(fā)熱惡風,煩渴欲飲,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脈浮或浮數(shù);或證見少腹急結硬滿,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發(fā)狂,脈象沉澀(見太陽?。"陉柮鞑?。為邪熱內盛,腸胃燥熱。主證為高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若熱邪熏灼胃經,兼見煩渴引飲,脈象洪大,為陽明經證;若熱邪與腸中燥屎互結,兼見日晡潮熱,譫語,腹?jié)M疼痛,大便不通,脈沉實或滑數(shù),舌苔黃厚,為陽明腑證(見陽明病)。③少陽病。病變表現(xiàn)在半表半里之間。主證為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脈弦(見少陽病)。④太陰病。多系脾陽不足,寒濕之邪侵犯所致,主證為腹?jié)M,嘔吐,食不下,腹瀉,腹痛喜揉按,口不渴,脈緩弱(見太陰?。?。⑤少陰病。多因心腎虛衰,寒邪或熱邪侵犯足少陰腎經或手少陰心經,為傷寒病危重階段。少陰病主證為無熱畏寒,脈微細,但欲寐。若見脈沉微細,畏寒面白,四肢厥冷,嘔吐,下利清谷,即為少陰虛寒證;若兼見心煩不寐,口燥,咽干咽痛,脈沉細數(shù),舌尖紅赤,為少陰虛熱證(見少陰?。?。⑥厥陰病。傷寒病正邪相爭的最后階段,病證較為復雜嚴重,不是熱極便是寒極,故以厥熱往復為主要表現(xiàn)。厥,指四肢寒冷,甚而至于肘膝,一般地說,陽復則厥退而發(fā)熱,病可逐漸向愈,邪盛則四肢厥冷,易于出現(xiàn)亡陽危候(見厥陰?。?。
傷寒六經為病,不是靜止不動的,某一經的病變,往往會影響到另一經,因此六經病有相互傳變的證候。六經病的傳變是由感邪的輕重,正氣的強弱,治療當否,或有無宿疾等多種因素所決定的。脈證的變化是判斷六經病證是否傳變的主要依據。臨床上,傷寒的傳變并不固定于六經次序。
傷寒的典型四期:
①初期(侵襲期):病程第1周。發(fā)熱是最早出現(xiàn)的癥狀,體溫呈階梯形上升,可在5~7日內高達39~40℃,發(fā)熱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戰(zhàn),出汗不多。
②極期:病程第2~3周。常有傷寒的典型表現(xiàn),腸出血、腸穿孔等并發(fā)癥較多在本期出現(xiàn)。發(fā)熱以高熱、稽留熱為主要熱型,持續(xù)10~14天。神經系統(tǒng)癥狀: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滯、反應遲鈍、聽力減退,重者可出現(xiàn)譫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腦病表現(xiàn)。循環(huán)系統(tǒng)癥狀:常有相對緩脈或有重脈,如并發(fā)心肌炎,則相對緩脈不顯。肝、脾腫大,并發(fā)中毒性肝炎時,肝功能異常,部分病者可有黃疸。病程7~13天部分病者皮膚出現(xiàn)淡紅色小斑丘疹(玫瑰疹)。
③緩解期:病程第3~4周。體溫出現(xiàn)波動,并開始逐步下降。
④恢復期:病程第5周。體溫恢復正常,食欲好轉。
典型癥狀
高熱、中毒面容,緩脈,皮膚玫瑰疹,肝脾大。
常見癥狀
潛伏期10天左右,其長短與感染菌量有關,食物型暴發(fā)流行可短至48小時,而水源性暴發(fā)流行時間可長達30天。典型的傷寒自然病程為時約4周,可分為4期:
1.初期
相當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緩慢,發(fā)熱是最早出現(xiàn)的癥狀,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咽痛與咳嗽等。病情逐漸加重,體溫呈階梯形上升,于5~7天內達39~40℃,發(fā)熱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戰(zhàn),退熱時出汗不顯著。
2.極期
相當于病程第2~3周,常有傷寒的典型表現(xiàn),有助于診斷。
3.緩解期
相當于病程第3~4周,人體對傷寒桿菌的抵抗力逐漸增強,體溫出現(xiàn)波動并開始下降,食欲逐漸好轉,腹脹逐漸消失,脾大開始回縮。但本期內有發(fā)生腸出血或腸穿孔的危險,需特別提高警惕。
4.恢復期
病程第4周末開始,體溫恢復正常,食欲好轉,一般在1個月左右完全恢復健康。
分類:醫(yī)療健康
解析:
傷寒
●成因:
傷寒分為腸傷寒癥和類傷寒癥兩種,兩者的癥狀與發(fā)病過程均非常相似,類傷寒癥又分為A型和B型;癥狀通常會比腸傷寒輕微一點。腸傷寒癥是由傷寒菌所引起的,而類傷寒則是由A型或B型類傷寒菌所引起,兩者的病原都是沙門桿菌。
病毒存在于患者及帶菌者的糞便中,經由受污染的手指或食物傳染。病菌由口侵入人體,首先在小腸的淋巴組織形成病。在此繁殖的病菌經由血管,散布到全身的器官。
●癥狀:
潛伏期約為10—14天,發(fā)病時會并發(fā)惡寒的發(fā)燒,隨著熱度的升高,常會出現(xiàn)頭痛、腰痛、食欲不振等癥狀;熱度會持續(xù)一周左右,發(fā)燒的溫度約為攝氏39—40度,早晚的溫度會稍微減低。接著是全身開始出現(xiàn)玫瑰疹、脾臟會浮腫、白血球的數(shù)量也會減少。發(fā)病進入第二周,仍為關鍵期。頭痛雖然消失,但有時會有重聽或表情呆滯的情形發(fā)生,嚴重的甚至會有意識模糊、夢藝的現(xiàn)象,同時也會有腹脹及水樣狀下痢等癥狀。發(fā)病第三周,熱度開始下降,然后逐漸恢復正常。
●治療:
腸傷寒癥和類傷寒均是法定傳染病,必須到醫(yī)院接受隔離治療。傷寒的治療主要是服用氯霉素,利用這種化學療法進行數(shù)日之后,即可恢復正常,接著各種癥狀也會隨之消失。退燒后,雖然表面已經痊愈,但內部仍潛伏有傷寒病菌,因此還需要做兩周以上的化學治療。通常病菌會隱藏在膽囊里,使病人成為帶菌者。因此必須用種種方法,重復診查,直到確定已無病菌為止。住院治療約需40天左右,出院后不需進行特別的飲食療法,且出院后至少兩周,才可恢復正常生活。
●預防:
腸傷寒癥的預防疫苗雖然有效,但并非絕對性的。疫苗接種之后,偶而會有發(fā)燒或注射部位紅腫的現(xiàn)象。因此在接種后24小時內,最好保持安靜,并避免入浴和飲酒。且不飲生水或不食未經烹調的食物;做菜前、排便后,均應用肥皂洗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460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傷寒中醫(yī)治療
下一篇: 傷寒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