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揉風池 用雙手大拇指指面指峰推揉風池穴,1~2分鐘。
推揉印堂、攢竹、陽白、太陽 用雙手食指的第二節(jié)指骨偏峰推揉印堂、攢竹,陽白、太陽穴,每穴l~2分鐘,以局部酸脹為度。
推上星、百會、風池、率谷、太陽 用雙手四指或中指,從前向后,從里向外循環(huán)推上星、百會、風池,率谷、太陽若干次,每次1~2鐘。
推揉合谷 用拇指指峰或指腹交替推揉左右手的合谷穴,每穴1~2分鐘。
如果風寒頭痛,有發(fā)熱、惡風寒、流清涕等癥狀,項強者,重點推風池穴,加推拿肩井穴。
如果是風熱頭痛,有發(fā)熱、微惡風、口渴、流黃稠涕等癥狀,加推揉外關穴。(陳晨)
感冒的病因: 大多是受風寒,因此許多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是為了排寒氣,比如鼻塞、流鼻涕、打噴嚏,而咳嗽是因為肺里有寒氣或痰飲,身體要排出異物的保護性反應,有時寶寶感冒后會說胳膊疼、腿疼,這是因為寒氣阻滯經(jīng)絡,不通則痛,所以,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 增強寶寶的陽氣,將寒氣完全排出體外。
為什么我家寶寶老是生病?
經(jīng)常遇到家長問:為什么我家寶寶老是生?。科鋵?,現(xiàn)在家里有小朋友生病了,大部分醫(yī)生會給小朋友開西藥或者中成藥,但是大部分西藥只是單純的將感冒癥狀抑制住, 所受的寒氣并沒有排出體外 。因此在癥狀消失(被抑制?。┖?,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小朋友又生病了,其實并非再次受寒,而是原來的寒氣沒有排出,所以當西藥的藥效過去之后,身體又開始排寒的斗爭了。
于是乎,小兒推拿呼之欲出,當當當當~~~
小兒推拿建立在基礎中醫(yī)理論的基礎上,以陰陽五行、臟腑經(jīng)絡等學說為理論指導,運用推拿手法作用于小兒體表特定的穴位,以調節(jié)機體的機能,以達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作用:
1,提高小兒機體的各項機能,提升陽氣,增強免疫力。
2,緩解、解除小兒病痛。
3,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特點:?
1,易
2,佳
3,安全
4,小兒易于接受(親子游戲)
風寒感冒
風寒感冒最多,孩子好動、易出汗、毛孔張開、如果遇到寒氣、就容易感冒。
癥狀表現(xiàn):打噴嚏、流鼻涕、畏寒、無汗、小便清長。
適用的推拿手法:
(一)外感四大
1,開天門:眉心到發(fā)際,150次。 ? (此手法有助眠作用)
2,推坎宮:眉心到太陽,150次。?(此手法有助眠作用)
3,揉太陽:眉尖和眼角的交匯處,150次。
4, 揉耳后高骨 :兩側耳后入發(fā)際高骨下凹陷中,150次。
(二)推三關 ?? 前臂內側(靠近大拇指)手腕至手肘,300次。
(三)捏脊或擦工字背
1,捏脊:從龜尾開始,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捏10次,中途不可停。
2,工字背:第一筆橫—— 兩肩胛骨之間; 第二筆豎——脊柱當中,捎帶力;第三筆橫——肚臍和腰線正后方。 每個筆畫150次。
風熱感冒
癥狀表現(xiàn):反復流黃鼻涕,舌尖紅。尿黃,大便不通,火氣大,有時伴煩躁情緒。?
適用的推拿手法:
(一)外感四大
(二)清肺經(jīng): 無名指的指根至指尖,300次。
(三)清天河水: 前臂內側中央:手腕至手肘,沾溫水推,300次。
?注意:清天河水 非保健手法,發(fā)燒適用。 另外。也可治起床氣,150次左右。
發(fā)燒
發(fā)燒的原因有很多,感冒、積食、幼兒急疹、蕁麻疹等均可引起發(fā)燒,發(fā)燒是正邪交爭,身體免疫力對抗的外在表現(xiàn)。
37.0℃—37.1℃ :可不處理
低燒: 37.5℃—38.5 ℃: 清天河水 300次,捏脊10次。
高燒: >38.5℃:清天河水 500-600次,沾溫水捏脊15-20次。 配合泡溫水澡,水溫比體溫低2℃。此手法適用退高燒,可一天三次或者每隔兩小時一次。
若小朋友不太接受清天河水,也可用 小馬過河 法(或叫 打馬過天河 ),位置同清天河水——前臂內側中央手腕至手肘,只是手法是拍,密集疊加的拍,20次。?
同時觀察大便,若通暢則更容易退燒,若出汗也更容易退燒。
注意事項:
1,營造安心溫暖的氛圍;
2,避免過飽或過饑,飯后一小時以后做推拿比較合適;
3,保持手部清潔衛(wèi)生,剪掉指甲再推拿按摩;
4,按摩時間不宜過長,速度可稍快,單個穴位控制在1-2分鐘。
5, 開天門、推三關和擦工字背 ,這三個手法適合搭配油按摩為佳,推薦食用油的 橄欖油 或者 茶籽油 。
6,適用手的穴位都推薦用 左手 ,效果更好。?
另外兩個實用的穴位:
1,清嗓子,似有痰: ?
膻中穴 : 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揉150次。
2,咳嗽:?
二馬穴 :手背無名指和小拇指之間的凹陷中,從無名指和小拇指中間向上推,到推不動的地方即為二馬穴,150次。
后續(xù)還有小兒推拿的其他篇,未完待續(xù)。 ? ?
中醫(yī)推拿按摩歷史悠久,在遠古時期中國就有推拿理療治病的活動記載,是一種傳統(tǒng)高效的理療方法。醫(yī)者通過運用手部力量和技巧直接作用于病患的體表、受傷的部位、疼痛之處、特定的腧穴等,運用推、拿、按、摩、提、揉、捏、點、拍等多種手法,以達到疏通經(jīng)絡、推行氣血、調節(jié)機體生理、病理變化、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作為一名合格的中醫(yī)推拿師需掌握中醫(yī)推拿理療基礎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熟練運用推拿手段處理常見病癥,并能解答相關問題。
中醫(yī)推拿是以陰陽學說、中醫(yī)臟腑、中醫(yī)診斷、經(jīng)絡學說,并結合解剖學為理論基礎,通過手法對人體體表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予以刺激,以達到調節(jié)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進而實現(xiàn)治療目的。隨著其應用和發(fā)展,其作用范圍逐漸擴大,現(xiàn)包括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yī)療按摩等。雖然推拿的目的不同,但其基礎手法類似。我們就對中醫(yī)治療推拿的手法進行學習,其他操作自可觸類旁通。練習基礎手法,既能保證患者的安全,也能保護操作者自身安全,以免長期操作導致關節(jié)勞損。
手法作用:具有疏通經(jīng)絡,解表發(fā)汗,鎮(zhèn)靜止痛,開竅提神,緩解痙攣等作用。主要用于頸項、肩背及四肢部。臨床上常拿風池等穴位及頸項兩側部位,治療外感頭痛;也用于運動過程中振奮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廣州華手教育中醫(yī)理療培訓學校是一家專門針對于中醫(yī)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的培訓中心。華手中醫(yī)應《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星火相傳,發(fā)展傳統(tǒng)中醫(yī)文化要求開始從事祖國中醫(yī)文化推廣經(jīng)驗。擁有了豐富臨床經(jīng)驗的醫(yī)學骨干來班授課,是國內保健養(yǎng)生事業(yè)的重要社會力量。
目前開設中醫(yī)艾灸班、推拿班,針灸班,正骨班,康復理療班,小兒推拿班等等多種班型,除了在課程量上盡量滿足不同學員的需求之外,學校還增設了許多教材教學大綱之外的課程內容,既彌補了單一職業(yè)種類課程的片面性,也照顧了一些中醫(yī)基礎薄弱或者是有更高課程需求的學員。確保每位學員聽得懂,學得會,學會就能用,能用就見效,見效就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穩(wěn)定的就業(yè)保障,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
學習的部分內容:
1、三項理論通脈:
中醫(yī)基礎理論、人體解剖、中醫(yī)經(jīng)絡腧穴、推拿理論、推拿手法、全身保健套路
2、中醫(yī)傳統(tǒng)辯證方法
望、聞、問、切,分清體質、辨明病因、明確病位,及現(xiàn)代全息氣機診斷達到精準診斷治療
3、經(jīng)典六類推拿手法
擺動類、摩擦類、振動類、擠壓類、叩擊類、運動關節(jié)類的推拿按摩手法(推、拿、按、摩、提、揉、捏、點、拍)
4、臨床復合治療手法
頭部推拿、頸肩推拿、背部推拿、腰部推拿、四肢推拿。針對臨床頸肩腰腿痛癥的推拿治療方案
華手中醫(yī)教育 目前擁有廣州、深圳、衡陽、東莞等等多家校區(qū)。
寶寶一般免疫力都會比較差,稍不注意就會容易發(fā)燒感冒。那么不少媽媽們困惑,寶寶發(fā)燒怎么按摩呢?關于,寶寶發(fā)燒怎么按摩?寶寶發(fā)燒按摩穴位有效退燒。我來為您一一解答!
寶寶發(fā)燒怎么按摩1.推清天河水:握住寶寶的手,掌心向上,露出手臂,用媽媽右手食指、中指,自寶寶前臂內側腕部向肘部超快速的推,我當時手指蘸了涼水推的,速度要非常快,一分鐘要200-300下呢!2.推清肺經(jīng)(其實就是無名指):從指尖往指根推,勻速吧,200-300下,這個我蘸的是爽身粉,滑溜一點。3.推脊柱:我拿個小毛巾包住食指和中指,蘸溫水(或者直接蘸爽身粉)沿著寶寶的脊柱,自上而下反復推,200下。4.按壓足三里:勻速按1-2分鐘。5.按壓涌泉穴:腳心偏上,勻速按1-2分鐘。
寶寶發(fā)燒按摩穴位有效退燒1、清天河水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時橫紋呈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
約推100~500次。
主治:發(fā)熱,煩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瘡,驚風等一切熱證。
治療寶寶發(fā)燒的4個推拿法2治療寶寶發(fā)燒的4個推拿法2
2、清肺經(jīng)
穴位:肺經(jīng)(肺金)
位置:無名指掌面
操作:
①補肺經(jīng):在無名指面上旋推,約補200~400次。
②清肺經(jīng):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清200~400次。
主治:發(fā)熱,咳嗽,氣喘,胸悶,咽喉腫痛等。
治療寶寶發(fā)燒的4個推拿法2治療寶寶發(fā)燒的4個推拿法2
3、開天門
穴位:天門(攢竹)
位置:自兩眉中間至前發(fā)際呈一條直線。
操作:用兩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發(fā)際,約推30~50次。
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精神萎靡,驚風等。
治療寶寶發(fā)燒的4個推拿法2治療寶寶發(fā)燒的4個推拿法2
4、推坎宮、揉太陽
穴位:太陽
位置:在兩眉梢后凹陷處。有左為太陽,右為太陰之說。
操作:兩拇指或兩中指端分別在左右兩太陽穴上揉動。
向前揉為補,向耳后揉為瀉。揉30次。
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頭暈。
小兒發(fā)熱推拿手法總結
小兒推拿療法,亦稱“小兒按摩術”,是在中醫(yī)兒科學和中醫(yī)推拿學的基本理論指導下,根據(jù)小兒的生理和病理特點,在其體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病、治病或助長、益智的一種中醫(yī)外治療法,也是中醫(yī)的一種獨特療法。小兒推拿是中醫(yī)學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專門用于防治小兒疾病,又自成體系的保健和治療方法。早在明代,小兒推拿即已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
小兒發(fā)燒推拿手法,以上就做了詳細的介紹,對于很多的家長來說,學會推拿,就能當孩子在發(fā)燒的時候,能通過推拿的這種方法,盡快的緩解自己孩子的發(fā)燒,所以作為家長,要對以上內容有一個了解,當孩子發(fā)燒的時候可以通過推拿,幫助孩子盡快治療改善。
一指托天法以一食指端于患者頭頂正中(以上為天、為陽,以頂為天)百會穴點而按之,稱為一指托天法。
操作要領:患者坐位或臥位,醫(yī)者以食指端(拇指指腹抵于食指的二、三節(jié)間屈側,中指指腹抵于食指二、三節(jié)背側輔以食指)著力于施治部位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lián)線之交點),由表及里,由淺人深,垂直持續(xù)地點按1~2分鐘,并同時輕按微顛,患者可覺從頭頂向背后有溫熱感下散而達兩腿,并有氣感上提。操作時取穴要準,點托持續(xù),點而啄之,不宜晃動、捻轉,加用施內動勁效果更佳。此法主要用于氣虛患者。
注意事項:操作前需將指甲剪短、修圓,操作不可急躁忙亂。
功效:開竅寧神,平肝息風,升陽固脫,理氣消滯,補虛益氣。
主治:頭暈,頭痛,腎下垂,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心煩郁悶,中風偏癱,神經(jīng)衰弱,驚悸健忘等。
[文選]《實用中醫(yī)推拿學》:按百會法:按壓時患者頭頂應與醫(yī)者之拇指保持垂直方向。
作用:健腦寧神,回陽固脫。
主治:血虛眩暈,頭巔頂痛。
《新推拿法》:拇指按或揉,稱揉按百會法。次數(shù)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頭痛驚風,目眩,驚癇,脫肛,遺尿等。臨床應用:百會為諸陽之會,按揉之能安神鎮(zhèn)驚,升陽舉陷,治療驚風、驚癇、煩躁等癥,多與清肝經(jīng)、清心經(jīng)、掐揉魚際等合用。用于遺尿、脫肛等癥。常與補脾經(jīng)、補腎經(jīng)、推三關、揉丹田等合用。
[文摘]以拇指立起,戳入痛點或穴位上,點而不移,持久至病人有舒適感和傳導感為宜,可以根據(jù)經(jīng)絡循行,戳點遠距離之穴位,其作用為通暢經(jīng)絡,鎮(zhèn)靜止痛。(《全國中醫(yī)骨傷科學術論文》1983年,匯編)將手指按壓患兒百會穴,重復數(shù)十次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云南中醫(yī)雜志》1983年6期)[按語]一指托天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擠壓類手法,是以一指指端著力于百會穴進行操作的主要方法,本法臨床應用廣泛,指針按摩流派用其通經(jīng)活絡,經(jīng)絡臟腑按摩流派用其開竅寧神,兒科按摩流派用其升陽舉陷等。
干洗頭法雙手十指略分開,分別于頭部左右耳輪上始,著力于頭皮施治部位搓動撓抓,形如洗頭,故稱為干洗頭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位,醫(yī)者沉肩、垂肘、懸腕,雙手十指略分開,自然屈曲,以指端及指腹著力于頭部左右(耳輪發(fā)際之上)對稱用力搓動撓抓,搓而不滯,動而不浮,形如洗頭但沒有泉水,相對著力,緩慢移動直至頭頂正中交叉對攏,再反復數(shù)次。此法主要用于頭部,是配合全身按摩應用的一種手法。手法后患者頭部溫熱輕松,精神煥發(fā),如摘重盔,如松緊箍,實為神妙。
注意事項:操作過程中手法需靈活持續(xù),用力均勻和緩,避免損及毛發(fā)、皮表及產(chǎn)生疼痛刺激。
功效:疏通氣血,溫通經(jīng)絡,安撫神經(jīng),祛風定痛,溫熱散寒,平肝潛陽,防鈹抗老。
主治:外感風邪,頭痛頭宣,神經(jīng)衰弱,失眠健忘;輕搓推移可安眠、鎮(zhèn)靜;重搓推移則疏散風邪,平肝降壓,并可使人精神煥發(fā)。
[文摘]以雙手十指抓頭皮,在整個頭部輕松的抓,指要靈活,抓要柔和,用以配合治療頭痛、頭暈。(《廣東中醫(yī)》1980年7期)[按語]干洗頭法是摩擦類手法中以雙手十指著力于頭部的手法之一,傷科按摩流派用其腦傷巔疾,益氣升陽;經(jīng)絡臟腑按摩流派用其通調氣血;內功按摩流派用其潛陽健腦。本法在臨床應用廣泛,在保健按摩中作為安神法使用,是自我保健按摩的主要手法。
四指戳頂法以四指端(拇指、食指、中指、沒有名指)戳而點之,著力于四總神穴,點而不移,稱為四指戳頂法。
操作要領:患者坐位或臥位,醫(yī)者以四指端對準四總神的四個穴位(即:百會穴前、后、左、右各一寸處),以百會為中心,循于左右奇穴,正中督脈,持續(xù)著力于施治部位,戳而點之,點而不移。此法主要用于頭頂部,戳點時沒有需加用其它手法。
注意事項:操作前須準確取穴定位,戳點宜星垂直角度,不可歪斜挪動移行。
功效:散風活絡,平肛息風,舒肝祛郁,祛寒解表。
主治:頭痛難忍,頭暈目眩,癲癇發(fā)作,身熱汗閉,頭頂脹痛,神經(jīng)衰弱。
[文摘]戳人痛點或穴位上,點而不移,持久至病人有舒適感和傳導感為宜,可根據(jù)經(jīng)絡循行戳點遠距離之穴位。其作用為通暢經(jīng)絡,鎮(zhèn)靜止痛。(《全國中醫(yī)骨傷科學術論文》1983年,匯編)治療小兒遺尿,點中脘,揉丹田、氣海、三陰交、百會、四總神、關元、龜尾及點按龜尾等。(《湖北中醫(yī)雜志》1984年3期)[按語]四指戳點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按壓類以四指端著力于四總神穴的手法之一。四總神穴共四個,有止痛、益智作用。此法主要被經(jīng)絡臟腑按摩流派用于安神開竅,內功按摩流派用于通暢經(jīng)絡,指針按摩流派用于通調氣血,民間應用極為廣泛。
三指拿推法以拇指、食指、中指協(xié)同作抓而拿推,推而移之的反復操作,稱之為三指拿推法。
操作要領:患者坐位或臥位,醫(yī)者以一手置于患者前額,另手以三指(拇指、食指、中指)略分開屈曲,指腹著力于施治部位抓而拿推或雙手相對應地同時抓而拿推,推而移之。即以三指的對合力抓而拿推或三指分別對準三條經(jīng)絡(可離穴但不可離經(jīng))循經(jīng)一抓一拿,一推一移,抓而拿之,拿而自如,推而移之,移而不浮,連貫持續(xù),反復施之,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以被施治部位有微熱輕松感為宜。此法主要用于頭部,多配合全身按摩時使用。
注意事項:此法與復式手法中的三指拿法的區(qū)別是三指拿法以拿法為主,而三指拿推法是以抓拿、推移為主,不可相混。
功效:通調督脈,溫經(jīng)活絡,散風祛邪,活血止痛,疏通陽脈。
主治:頭暈頭痛,鼻塞流涕,見風流淚,頭重目眩,神志不清,神經(jīng)衰弱,腦震蕩后遺癥,后頭痛。
[文選]《新推拿法》: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進行一緊一松的拿捏、旋轉推動,用于頸項,對頸項、關節(jié)酸痛等癥常用本法作配合治療。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止痛,緩解肌腱、肌肉痙攣等作用。[文摘]拇指和食、中兩指對稱用勁拿住皮膚肌肉并推之。主治頭痛等。(《全國中醫(yī)骨傷科學術論文》1983年,匯編)[按語]三指拿推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擠壓類及推蕩類結合的以三指著力于頸項或肌筋等部位的手法之一。此法臨床應用廣泛,常被傷科按摩流派用于緩解肌筋,經(jīng)絡臟腑按摩流派用于調和氣血,小兒按摩推拿流派用于消腫止痛等。
五指拿推法以五指略分開,于施治部位抓而拿推,推而移動地一起一落,拿而推之,稱五指拿推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臥位,醫(yī)者一手置于枕后,另手置前額,五指略分開,自然屈曲,以五指端和指著力對準一經(jīng)(即:督脈、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并分置于一穴(即五指分別置于五個穴),雙手對移并協(xié)調用力抓而拿推,推而移動地一搓一拿,一推一移,緩慢持續(xù),著于五穴(前額部:左右陽白穴,左右攢竹穴,正中印堂穴;枕后部風池穴、天柱穴、風府穴),循五經(jīng),順序拿推,持續(xù)著力,推而拿之,拿而不滯,推而移動,移而不浮,剛柔相濟。此法主要用于頭部的循環(huán)治療。
注意事項:操作中以拿而搓推為主,循經(jīng)而行,五指拿法則是以五指的協(xié)同抓拿為主。
功效:滋陰潛陽,通經(jīng)活絡,活血止痛,明目清腦,通調氣血。
主治:肝陽上亢,高血壓癥,頭痛目眩,視物不清,外感頭痛,鼻塞流涕,咽痛口苦,頸項強痛,肩痛,落枕,頸源性頭暈,心悸,半身不遂。
[文選]《推拿簡編》:頭部指推法,患者坐位,術者于患者之右側,用五指分別置于頭部督脈、膀胱經(jīng)、膽經(jīng),自前發(fā)際推向后發(fā)際5~7次。術者再站立于患者之后,沿兩側之胸鎖乳突肌拿捏3~5次,拿肩井3~5次,治失眠。
《新推拿法》:患者取坐勢,醫(yī)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扶住前額,另一手用拿法自發(fā)際至枕后往返3~5次,隨后拿風池,腦空,接著用兩手拇指羅紋交替抹頸部兩側胸鎖乳突肌,自上而下7~10次。治療思慮勞倦、內傷心脾的失眠。
[文摘]頭為諸陽之會,有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及督脈循行,腎屬水,肝屬木,水不涵木則肝陽乘虛上擾,通過膀胱與腎的表里關系調節(jié),從而達到滋陰潛陽。肝主疏泄,喜條達,肝郁化,化則肝陽上亢,通過膽與肝的表里關系調節(jié)以達到平肝潛陽,督脈經(jīng)總督一身之陽,通過對督脈的治療,加強膀胱經(jīng)、膽經(jīng)的作用,所以頭、頸。項是推拿治療高血壓被擇作為治療部位的理由。(《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4年5期)[按語]五指拿推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擠壓類及推蕩類手法中以五指同時著力于頭頸及肩井的手法之一。本法臨床應用廣泛,常被傷科按摩流派用于通經(jīng)活絡,柔筋止痛;經(jīng)絡臟腑按摩流派多用于滋陰潛陽,補益心脾;小兒按摩流派用于散風解表等。
四指歸提法以雙手拇、食指端分置于同側同池、太陽穴,著力向內歸而上提,稱為四指歸提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位,醫(yī)者立于患者背后,操作前先將雙手拇手挑起,中指隨之伸直,以虎口對準同側耳垂,拇指端對準耳后下風池穴,中指端置于太陽穴,然后四指同時施力,向內歸而向上提,由表及里,持續(xù)著力,四指缺一不可,故而得名四指歸提法。此法用于頭部,需動作輕巧,取穴準確,施法以微力為宜。
注意事項:操作時以指腹接觸穴位,施力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緩慢持續(xù),嚴禁暴力擠按捏摳。
功效:疏風止痛,聰耳明目,疏散頭風,清熱解表,調和陰陽,補益氣血,健腦安神。
主治:感冒頭痛,頭暈目眩,頸項強痛,眼疾鼻病,耳聾耳鳴,失眠健忘,神經(jīng)痛,偏癱腦疾,偏正頭痛。
[文選]《臟腑經(jīng)絡按摩》:風池穴位于腦空下發(fā)際陷中,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平風府穴處,功效;疏風散熱,聰耳明目。
主治:感冒頭痛、頭暈,目赤痛,肩背痛,發(fā)熱,癲癇等?!栁挥诿忌遗c目眥中央,向后約一橫指處取穴。具有疏風清熱,明目止痛。
主治:偏正頭痛,目赤紅腫。
[按語]四指歸提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擠壓類手法中的拇指、食指分別著力于足少陽膽經(jīng)風池穴、經(jīng)外奇穴太陽穴的手法之一,兩穴配合施以歸提,以補益,助陽,通經(jīng)活絡。臨床常被經(jīng)絡臟腑按摩流派用于疏風散熱,指針按摩流派用于通經(jīng)活絡,內功按摩流派用于健腦安神等。
揉拿項肌法以拇指與余四指指腹的合力,施用于患者頸項部的一種手法,稱為揉拿項肌法。
操作要領:患者坐位者俯臥位,頭略后仰,使局部稍放松,醫(yī)者以拇指與余四指指腹的合力于患者頸項部施用揉而拿自上而下的反復操作。此法主要用于治療頸項及內科諸征手法之一。
注意事項:操作中不宜抓拿、揪扯,避免損及局部皮表,操作過程中不可過急,掌指盡力張開,以求盡力加大治療面積。
功效:通經(jīng)活絡,散寒祛邪,開竅止痛,開導閉塞,緩解痙攣,疏筋活絡,調和氣血,理氣松肌,疏風定痛,通陽解表。
主治:頸椎疼痛,感冒發(fā)熱,頭痛頭風,眩暈頭痛,肝火上擾,虛火上炎。
[按語]揉拿項肌法是擠壓類手法的聯(lián)合應用于項部。頸部屬陽通脊,所以通過手法揉拿起到了通陽解表的作用,項肌由頸脊所主,故可治療頸椎諸疾亦是所有手法應用的先行,所以這個手法應該準確的應用。
雙運太陽法以雙手中指或拇指分別于左右太陽著力點運,稱為雙運太陽法。
鴛鴦理額法以雙手拇指點運太陽后將拇指吸定于太陽穴,并以此為軸心向內上旋轉,余四指相互交叉,成雙成對地同時理額入發(fā)際,稱為鴛鴦理額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仰臥位,醫(yī)者以雙手拇指指腹分別點運兩側太陽、頰車、耳門、聽宮、聽會等穴位后,再將雙拇指移回到太陽穴吸定。余四指伸直后相互交叉,形如“鴛鴦橋”舒理前額至發(fā)際之上。操作時雙手密切配合,動作要協(xié)調,以理額為主要治療手段,以指偏峰推理為主,推而移行,沉而不滯,浮而不滑地完成整個手法操作。此法常作為全身按摩療法的配合手法,很少單獨使用。
注意事項:操作中避免重力揉、捋,不可忙從急施,注意保護皮表。用以鎮(zhèn)靜安神時手法宜更輕。
功效:通經(jīng)活絡,消積破結,散邪除悶.活血止痛。
主治: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外感風熱,牙痛,面神經(jīng)麻痹,神經(jīng)衰弱。
[按語]鴛鴦理額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類以雙手拇指及拇、食指偏峰著力前額部的手法之一。此法臨床應用廣泛,北京的曹錫珍先生綜合了點法、揉法、推法、抹法的優(yōu)點,設計了一套完整的鴛鴦理筋法,臨床應用頗有特色。
孫猴搔抓法雙手手指自然略分開并屈曲,形如爪,于施治部位自下而上地反向搔抓,形如孫猴搔抓剔癢,稱為孫猴搔抓法。
操作要領:患者仰臥或俯臥位,醫(yī)者雙手對稱同時著力,沉肩、垂肘、懸腕,五指略分開,自然屈曲呈爪形著力于頭部兩耳前后,循于頭皮毛發(fā)根部,自上而下地搔而抓之,輕而不浮,重而不沉,深入皮表,淺循毛發(fā),形如孫猴剔癢,反復搔抓逐漸移至頭頂至交會。此法主要用于頭部,反復搔抓,以輕刺激于頭皮及豎毛肌。
注意事項:操作前應將指甲修圓剪短,操作時著力不宜過重。
功效:補益肝腎,滋陰潛陽,平衡陰陽,調節(jié)神經(jīng)末梢,通經(jīng)絡,疏散風邪。
主治:頭痛頭暈,耳鳴,口干舌燥,失眠健忘,神經(jīng)衰弱,腦震蕩及中風后遺癥。
[按語]孫猴搔抓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類手法與舒暢類手法的結合,它是以雙手十指端著力于頭部兩側的手法之一一。本法臨床應用不甚廣泛,一般被內功按摩流派用于平肝息風,潛陽健腦;經(jīng)絡按摩流派用于安撫神經(jīng),舒展肌筋等。本法著力較輕浮,常作為全身按摩手法的配合手法應用,很少單獨使用。此法多見于五禽動功中的猴子功,它吸取了五禽動功的特點,改變了其原有的快速、短促的弱點而逐步形成一種完善而獨特的手法。
分陰陽法以雙手拇指或大魚際螺紋面著力于前額正中分別向左右兩側分推,稱為分陰陽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仰臥位,醫(yī)者以雙手拇指或大魚際螺紋面或指偏峰于患者前額正中同時著力分別向左右兩側分推,往返推移,左為陽,右為陰,故謂分陰陽法,操作時雙手著力輕而不浮,實而不滯,順序分推,以皮膚潮紅為宜。此法應用于頭部,著力從印堂至太陽,循督脈逐漸上移分推至神庭往左右頭維順序分推??烧{整陰陽,補偏救弊。
注意事項:操作中注意保護皮膚,必要時可加用一些潤滑劑。本法常配合全身按摩手法應用。
功效:疏風解表,醒腦明目,鎮(zhèn)驚安神,發(fā)汗解表,散滯解郁,調和陰陽,行氣止痛,通經(jīng)活絡。
主治:外感風邪,頭痛頭暈,肝陽上亢,高血壓癥,中風不語,口角歪斜,小兒驚風,神經(jīng)衰弱,健忘失眠。
[文選]《小兒推拿》:用兩手螺紋面自穴中間向兩旁作反方向劃開、推動,……而惟陰陽有分之說,以醫(yī)人用左右兩大指于陰陽穴處向兩邊分,故謂之分,而亦謂之推也。
《推拿抉微》:分推太陰、太陽穴法,于開天門后從眉心分推至兩眉外梢、太陽、太陽三穴九數(shù),太陰穴在右眉外梢,太陽穴在左眉外梢。
[按語]分陰陽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類手法中以雙手拇指著力于前額眉心左至太陽、右至大陰的手法之一。經(jīng)絡臟腑按摩流派用其活血化瘀,小兒按摩流派用其解表清熱,且為小兒按摩流派的常用手法。
推運印堂法以雙手四指指腹,自兩眉正中著力推向上至發(fā)際,循于督脈,推而運之,稱之為推運印堂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仰臥位,醫(yī)者以四指(食、中、環(huán)、小)指腹,自兩眉正中印堂督脈而上,推運之至神庭,交替還返,自下而上,推運兩眉之間及前額正中。此法循督脈于頭上,督脈有統(tǒng)攝全身陽氣,維系人身元氣兩大作用,頭又為諸陽之會,故推運印堂有調整和興奮全身的作用。
注意事項:操作中不可歪斜,不宜按壓、擠捏,不可暴力搓擦,注意保護皮表。
功效:祛風熱,寧頭痛,開腠理,通經(jīng)活絡,調和氣血,祛郁行滯,消除煩悶。
主治:頭痛眩暈,目痛鼻疾,前額脹痛,高血壓,神經(jīng)衰弱,失眠,精神萎靡,感冒發(fā)熱,產(chǎn)后血暈不語。
[文選]《中醫(yī)臨床推拿手冊》:病人任選坐位或仰臥位,自眉中間印堂至前額、兩眉外端太陽穴處用推法。
作用:清熱安神,鎮(zhèn)靜止暈。治療:前額脹痛,頭暈目眩,雙目紅腫,失眠癥。
《實用中醫(yī)推拿學》:以拇指掌側面置于兩眉間印堂處,自印堂直上摩至神庭,自上摩動用力均勻,緩而有力。
作用:祛風熱,寧神志。主證:感冒風寒表證。
《新推拿法》:仰靠位或仰臥位,先用一指推法自印堂沿眉問推向頭維、太陽等穴,往返數(shù)次,配合按法和抹法。
[按語]推運印堂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類及推蕩類手法中以雙手拇指螺紋面著力于前額印堂的手法之一。印堂穴位于兩眉正中,具有安神、鎮(zhèn)靜止痛的功效,以拇指推運印堂并循于督脈,則效果更為明顯。本法臨床常被小兒按摩流派應用,又稱開天門法,用于治療小兒驚風,經(jīng)絡臟腑按摩流派則用其治療風寒表證。本法常作為全身按摩的配用手法應用,很少單獨使用。
抹雙柳法以雙手拇指偏峰或余四指循眉以柳,推而抹之,稱為抹雙柳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側臥位,醫(yī)者以雙手拇指偏峰或余四指著力于眉內側始,循眉弓過要至眉梢絲竹空止,往返推而抹之。此法主要用于雙眉部位,行于眉弓毛發(fā)之中,均勻和緩順行滑抹數(shù)次,患者自感眼前豁亮,頭腦輕松,精神煥發(fā),實為妙也。
注意事項:操作中雙手拇指對稱而同時著力,切不可自外向內逆行。
功效:滋陰潛陽,養(yǎng)血安神,醒腦明目,活絡止痛,疏風解表,鎮(zhèn)靜止暈。
主治:外感發(fā)熱,驚風,前額疼痛,偏正頭痛,流淚,視物不清,目赤腫痛,眼疾,發(fā)狂。
[文選]《實用中醫(yī)推拿學》:沿眉弓方向摩動。
作用:宣泄太陽熱氣,活絡明目。主證:目疾初起,眼紅流淚,痛癢交作,怕熱羞明,視物不清。
《臟腑經(jīng)絡按摩》:攢竹穴位于眉毛內側端,即眶上切跡處。
功效:散風明目,清腦止痛。手法:分撥法。魚腰穴在眉毛正中,眼平視,下對瞳孔。功效:清火明目。
主治:眉棱骨痛,目赤腫痛,眼臉瞤動,近視……用大拇指指腹,……在施術部位或穴位上作直線形的推動。
《新推拿法》:自眉頭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稱推眉弓,30~50次。
主治:外感發(fā)熱,驚風,頭痛,目赤痛。臨床應用:推眉弓能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常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多與推攢竹、揉太陽等合用。……推坎宮醫(yī)用兩大指自小兒眉心分過兩旁是也。
《厘正按摩要術》:推坎宮法,治外感內傷均宜。醫(yī)用兩大指,春夏蘸水,冬春蘸蔥姜和真麻油,由小兒眉心上,分推兩旁。
[按語]抹雙柳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類手法中以雙手拇指著力雙眉的手法之一。雙柳眉起于攢竹經(jīng)魚腰止竹空,具有散風明目,精腦止痛之功。本法臨床常被小兒按摩流派用以開竅鎮(zhèn)靜,經(jīng)絡臟腑按摩流派用于清腦明目等。此法主要配合全身按摩手法應用。
干洗臉法以雙手推運撫摩面頰,形如洗臉,卻沒有水巾,故稱之為干洗臉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仰臥位,醫(yī)者以雙手五指略并攏稍屈曲,著力于患者左右面頰,同時自上而下,旋轉往返地推運之,形如雙手洗臉。操作時應以雙手指腹與掌心著力,掌指相互協(xié)作,指腹以點揉為主,掌心以撫摩推運為主,或以魚際揉運,此法集中了推法與運法的優(yōu)點,同時輔以點法、揉法與鴛鴦理額法相銜接,故應用較普遍。手法通常以局部紅潤、微熱及患者舒適爽快、精神振奮為宜。
注意事項:操作過程注意保護皮膚,有循經(jīng)絡或循肌筋兩種著力順序。
功效:除風痰,祛寒邪,溫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
主治:口眼歪斜,面神經(jīng)麻痹,頭暈目眩。
[按語]干洗臉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類及推蕩類手法中以雙手指掌螺紋面著力于顏面部的手法之一。本法臨床應用廣泛,常被經(jīng)絡臟腑按摩流派用于溫通經(jīng)絡,小兒按摩流派用于疏風開竅。特別對近幾年的美容按摩流派,更是不可缺少的手法。
內應外合法以一手拇指置于患者口內,余四指置于口腔外對應部位,一內一外,在兩腮上下及上下口唇著力揉捏,稱為內應外合法。
操作要領:患者坐位或仰臥位,略張口,醫(yī)者用繃帶纏繞拇指后伸入口腔,置頜弓之外(牙齦外側),余四指置口腔外與拇指對應部位著力,五指同時相互配合里應外合地揉捏捋推。手法應揉而不滯,捏而不實,推而滑動,運而輕浮,動作輕巧。此法主要用于頜面部之經(jīng)絡、肌筋、穴位。
注意事項:操作時注意保護齒齦及口腔粘膜,施術后以纏裹于拇指的紗布沒有血跡為宜。
功效:疏風散熱,通鼻開竅,疏風活絡,利牙關。
主治:鼻疾,驚風,面神經(jīng)麻痹,口眼歪斜,口噤不開,牙疼,下頜關節(jié)炎,流涎,耳疾,中風偏癱。
[按語]內應外合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擠壓類手法中以拇指及余四指著力于頜面部的手法之一。臨床常用以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偏癱后遺癥、口眼歪斜。本法與朱金山先生提出的按摩推拿四應大法是完全一致的。所謂四應,即應經(jīng)絡、應穴位、應部位、應癥狀。手法分:商接法、間接法、相對法、強弱法、誘導法、補瀉法。朱金山先生的獨特見解為內應外合手法提供了理論及臨床應用的依據(jù)。
雙指開宮法以雙手食指端置患者左右聽宮穴,同時相對點按,形如雙指打開宮門之勢,稱為雙指開宮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醫(yī)者立于患者背后,以雙手食指端分別著力于患者兩側聽宮穴,同時相對點按,形如雙指開宮之勢。聽宮位于手太陽小腸經(jīng)的耳門與聽會間,操作時用雙指對點,點而吸定,按而散之,由淺人深,由表及里,逐漸施力。此法是專用手法,可配合應用于全身按摩。
注意事項:操作時避免暴力戳按,并嚴格控制著力的程度。
功效:消腫止痛,活血散瘀,通耳開竅,散熱止痛,通經(jīng)活絡,調和陰陽。
主治:耳鳴,耳聾,眩暈,心絞痛,面癱,三叉神經(jīng)痛,外耳道炎,中耳炎,齒痛。
[按語]雙指開宮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擠壓類,以雙手食指著力于聽宮穴的手法之一。聽宮穴位于手太陽小腸經(jīng)間,主耳聾、耳鳴、耳痛。臨床上指針按摩流派常施用于點穴開筋,通經(jīng)活;經(jīng)絡臟腑按摩流派常施用于理氣活血。最近有用此法治療頭暈動癥的報道。
二龍戲珠法以拇指、食指指腹于喉結上麗旁著力,兩指相對點揉,因兩指相對形如雙龍,喉結圓如珠,故稱為二龍戲珠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仰臥位,頭稍后仰顯露喉結,醫(yī)者以拇指與食指指腹置于喉結左右(即:外金津、外玉液),兩指對合點揉。點而揉捻,點則按之,揉而動之,捻則旋轉。此法宜輕揉而中空如戲珠。
注意事項:切忌暴力捏按,損及皮肉、喉結,著力以向下傾斜為宜。施術之前,須與患者講話,應用目的,求得患者密切配合。
功效:清熱利咽,活血化瘓,理氣松肌,消腫止痛,溫經(jīng)散寒。
主治:流涎,口腔炎癥,咽喉疼痛,聲音嘶啞,中風不語。
[文選]《臟腑經(jīng)絡按摩》:部位喉頭兩側,患者取坐位,施術者以大指指腹按壓左右側喉頭部的壓痛點(通常咽喉疼痛的病人,其喉頭左右側均有敏感疼痛點),連續(xù)施以按點、壓點,按壓時令患者咽唾液。按壓畢,局部施以捻轉法和揉法。功效利咽止痛。治咽喉痛。
[按語]二龍戲珠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擠壓類及摩擦類以拇、食指指腹著力于喉結兩側的外金津、外玉液穴的手法之一。左為外金津,右為外玉液,系經(jīng)外奇穴,具有消炎止痛,利咽息風之功。臨床常被經(jīng)絡按摩流派用于清咽利喉,指針按摩流派用于通經(jīng)活絡。外金津、外玉液是治療中風不語的重要穴位。二龍戲珠法在臨床應用也較普遍。
雙揪鈴鐺法以雙手拇指與食指對合著力于患者左右耳垂向下垂直揪神,因耳垂形如鈴鐺于左右相掛。故稱為雙揪鈴鐺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位或仰臥位,醫(yī)者雙手分別以拇指與食指指腹的對合力于患者兩側耳垂著力揪伸3~5次。再以拇指于耳垂部推按l~2次為宜。此外,還可根據(jù)臨床辨證的需要,掐按耳垂及耳區(qū)穴位,以增加療效。此法療效明顯,多用于治療氣血阻滯的征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59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如何預防坐出來的6種病
下一篇: 曬太陽曬出健康